从安塞腰鼓的发展看陕北民间舞的时代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塞腰鼓的发展看

陕北民间舞的时代精神

作者:董雪、吴杨

摘要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雄浑舞姿和刚劲奔放的击鼓技巧,展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憨厚朴实而又豪放、悍勇威猛的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关键词:安塞腰鼓;起源;发展;时代精神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

(一)陕西北部概况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有40万平方千米。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都位于陕西的北部,所以通称做陕北。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堪称“千沟万壑”。

(二)安塞腰鼓得名的由来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北部地区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形式。原称为“陕北腰鼓”,后来因为安塞县的腰鼓在陕北腰鼓中一枝独秀,于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中期之间,其名逐渐由“陕北腰鼓”变成了“安塞腰鼓”。[1]二、安塞腰鼓的特点

(一)安塞腰鼓风格特点的分类

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用动律的不断变化渲染舞者的内心情感。2.做踢腿、跳跃的动作时,都带着一股子“蛮”劲。3.舞者舞槌击鼓有股子狠劲儿,不管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都要将鼓槌甩开[2]。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重头戏。5.动律复杂,跳跃幅度较大。

(二)安塞腰鼓表演形式的分类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队前由两名伞头带领,后跟随着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在某个固定场地的表演形式。由伞头挥伞号令开始表演,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一起舞动[3]。

三、安塞腰鼓的发展

(一)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从70年代末期开始,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将腰鼓编排成单独的文艺节目,出现在省、市的文艺舞台上。[4]1984年,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而又充满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1987年央视春晚中,安塞腰鼓再次以这一名称出场并获得巨大成功,安塞开始闻名遐迩。1990年安塞腰鼓参见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二)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1991年由我国著名舞蹈家张继刚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表演的《黄土黄》首次演出,《黄土黄》以其超卓的文化气象,为当代中国的舞蹈创作增添了新鲜的一笔。1994年,荣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1997年与1999年,安塞腰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国庆50 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国家级重大活动。

(三)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2008年奥运会之前,安塞县体育场锣鼓喧天,唢呐声声。来自全县的千名干部、职工和农民腰鼓手踊跃报名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序曲”文艺演出腰鼓手的选拔。2007年11月19日,安塞县男女各40名腰鼓手和8名唢呐手参加了陕西省《吉祥奥运》的排练,这是陕西省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文艺演出选送节目进行合成录像。

四、陕北民间舞的时代精神

(一)安塞腰鼓革命精神的体现

在陕北,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是中国的红色革命老区,1942年时,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欢庆方式,并被誉为“胜利腰鼓”, 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班,正式成立

以“传承革命情弘扬民族志”的“清华腰鼓队”,2009年9月国学班二期在延安学习期间,同学们被安塞腰鼓所代表的刚劲奔放、悍勇威猛、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安塞腰鼓的这种刚劲奔放、悍勇威猛、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恰恰就是陕北延安革命的代表与具体体现。

(二)安塞腰鼓淳朴、勤劳、豪迈、奔放、顽强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安塞腰鼓是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枝独特的民间奇葩,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汉子的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忧郁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上的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这是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发人深思。 [5]世世代代居住在黄土地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过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厌倦过这种生活,他们用自己独有的娱乐方式(腰鼓)敲打着自己的生活,诠释出一种不服输,朴素、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怀。这种情怀深刻的体现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智慧、顽强、洒脱、奔放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 舞蹈知识手册[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07

[2]金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2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2

[4]资华筠.中国舞蹈[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51

[5]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50

作者简介:1、董雪,女,1982年3月生,陕西咸阳人,本科学历,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中国舞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舞。邮编:712000

2、吴杨,男,1980年12月生,陕西咸阳人,本科学历,咸阳中学舞蹈教师,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邮编:712000

——此篇文章已于2012年1月发表于《北方音乐》(总第22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