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对于我国城市水资源匮乏以及内涝等灾害,海绵城市依靠其优秀的水资源利用能力和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功能正成为城市建设的新方向。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与管理维护还不够成熟,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提高建设水准是海绵城市发展的前提。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
1项目概况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域北部,北与嘉兴隔海相望,位居上海、杭州和宁波三大都市几何中心。规划范围东至水云浦,南至庵东镇,西至湿地保护区西侧边界,北至十二塘横江,规划面积为322km2。根据宁波杭州湾新区相关规划,将新区定位为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远期用地空间布局自东向西形成四大板块,分别为工业产业板块、新都市板块、生态湿地板块和现代生态农业板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7km2(图1)。
2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
若按照传统的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结合杭州湾新区的现状情况,可以预见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将会面临三个难点:
2.1内涝风险提高
传统开发模式遵循的排水模式是雨水的快速排除,因此大部分下墊面都将改造成不透水的形式,保证雨水的快速汇集和排除,但会破坏自然的水文循环状态,导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都显著增大,内涝风险也随之提高。
2.2径流污染严重。
由于传统开发模式的下垫面硬质化程度较高,缺少雨水的下渗和净化过程,导致面源污染增加,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也将更严重,难以达到III类水的水质目标。
2.3热岛效应明显。
根据杭州湾新区的本地气候特征和远期用地布局,若采用传统开发模式,新区远期将形成两个城市热岛区。这主要是因为位于新区东部的工业产业板块和中部的新都市板块远期的开发强度较大,建筑密集,通风不畅,且缺乏绿地系统,导致城市集聚的热量无法散发,所以热岛效应比较明显。
3技术要点
根据项目背景研究论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杭州湾新区的现状城市用地特征、生态本底条件及城市气候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现状综合径流系数、生态发展空间及气候条件,挖掘出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海绵城市相关的国家文件、标准等,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以目标为导向,最终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策略(图2)。
4规划目标与策略
4.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规划以生态价值为导向,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影响城市空间发展,以应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不确定性。将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进行规划设计,进一步对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强化和完善,从而达到以下目标: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综合生态价值;打造安全的开发基底,形成可持续的空间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风貌与文化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微气候,塑造独特的“绿色水城”形象。
4.2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规划针对杭州湾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制定以下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4.2.1注重生态功能,构建海绵格局
规划基于杭州湾新区的生态本底条件,对现状生态要素进行叠加分析,梳理新区的现状生态安全格局,结合水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进行海绵敏锐度分析,最终根据不同区域的海绵敏锐度和海绵体的主体功能,构建稳定、安全的海绵格局,发挥海绵体的集成效应。
(1)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基于杭州湾新区的工程地质敏感条件评价、生态系统敏感条件评价和生态系统用地类型分布,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合现状用地布局,确定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一网、一屏、四域、多踏板”。“一网”,即区内的生态河网,是区域最基本的生态廊道;“一屏”,即南侧农林带,对区内环境起到屏障作用,应积极保留;“四域”,即东西两侧的湖库农田湿地,可以起到重要的生态缓冲和调节作用;“多踏板”,即区域中部多处中小型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区域河网的生态负担。
(2)构建海绵格局。
规划根据现状生态安全格局、海绵敏锐度分析,结合远期用地空间布局,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协调不同敏锐度的海绵分区,并基于不同区域海绵体的主体
功能划分五大海绵体,形成稳定、安全的海绵格局。
4.2.2充实海绵本体,衔接灰色基础设施
规划基于海绵格局,对各海绵体进行海绵容量评估。对于海绵容量不足的海绵体,需要增设海绵设施,充实海绵本体,并与灰色基础设施衔接,从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各项指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
根据《指南》,杭州湾新区属于III区,年径流总量控制范围为75%~85%。规划基于海绵格局和用地空间布局,根据各海绵体的主要功能和特征,将杭州湾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到五大海绵体中,经加权平均计算,可得出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满足《指南》的要求。
(2)海绵容量评估。
规划根据杭州湾新区远期用地空间布局,参考《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年)》和相关规划,以较优比例选取各类用地的建筑密度和绿地率,计算各用地类型的年均雨量径流系数,最后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各海绵体的年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随后,将各海绵体的年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相比较,评价各海绵体的海绵容量是否达标。
5结语
在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号召下,城市建设必须要围绕绿色环保的概念开展。面对城市绿地减少、城市污染加重、内涝等灾害的不断加剧,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如今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质量,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庆.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9):218-219.
[2]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6):79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