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社会走上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阶段。

同时,知识经济在各个领域中也越来越占主体地位,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巧设疑点,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启于疑”。

可见设置疑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疑点是思维的导火线,能使学生产生疑问之情,激起学生思想波澜,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如教学《孔乙己》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三十多篇小说,其中最喜欢《孔乙己》,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描述孔乙己的故事,又有什么用意?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共同品味吧!”这样通过启问和设疑,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思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不断求知探索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质疑,训练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后者
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没有学生质疑环节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平铺直叙的课。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牵着走的状态,老师说啥就是啥,不用自己思考,没有自己的质疑和探究,更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就成了旱鸭,成了木偶。

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老师讲的再精彩,学生也是被动状态,这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极不吻合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创设情境,巧妙运用质疑,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发现探索。

这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不是《花儿为什么不是这样白、紫、蓝……》?课文内容也没有具体分析“花红”的原因?在良好的质疑氛围中,全班同学通过阅读、谈论、解答。

读出了结论:作者引用歌名作为课文题目,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兴趣,“红”只不过是代指,不是指红色,而是指花的万紫千红。

又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有学生提出范进中举后发疯了,报录人提出了要找一个范进最怕的人(即胡屠户)来治,为什么报录人会提出那样的治疯方法?质疑结果是说明报录人已经见识了太多的“疯”,知道了这些人“疯”的原因,得出了治疯的很多方法,从而讽喻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就这样在质疑问难中解决了,学生们尝到了质疑的甜头,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

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
能使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释放,创新能力得以大大增加。

3引导发散,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传统束缚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构成人的创新能力因素很多,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分为扩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所谓扩散性思维就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的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

主要是指想象、推测过程。

所谓集中思维就是对各种创造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依据价值观进行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

主要是分析综合,实行正确评价的过程。

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比较习惯于集中思维,而忽略了扩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总是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

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一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想象能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引导我们发现新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赋予它们的生命。

”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尽可能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宽学生想象的天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应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从父亲努力挣扎月台的背影中,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为儿子奔波的情怀(最好让学生用笔写出自己的想象,教师巡
回检查讲评。

)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过加工处理,构成新的形象。

这对学生认识事物、创造事物往往提供新的突破口,具有较大的创造性。

二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

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用到的知识就越广,所需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有效地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再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以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

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

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假设想象,如果遇到的事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怎样。

通过这样的发散和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培养起来。

4训练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独特性和新颖性决定着创造力的大小。

因此,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如学完《俭以养德》课文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
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1)对,有说(2)对,有说(3)对。

针对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

同学们各抒其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

最后,我把学生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定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