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作者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ai4he2)的斗争及有关的谋仪或辞说。
《寡人之于国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劝学》
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13-前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鸿门宴》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现在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最终战败自杀。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

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 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 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 《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师说》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县在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名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而李白以诗歌留名于世。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度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朝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种树郭橐驼传》
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二十一岁中进士,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曾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这篇寓言体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上至西周,下至春秋中期,共约五百余年。除极少数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简称“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谣,是乐官从各地民间采集来的;“雅”由歌功颂德的“大雅”和讽刺政治的“小雅”组成;“颂”是贵族祭祀宗庙时用的乐歌。雅和颂都是贵族的献诗。如果说“风”弥漫着田野的绿色和土地的芬芳,那么“雅”和“颂”就更多地带有殿堂烛烟的气息。
在艺术形式上,《诗经》“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直为后人称道。赋是直接地描写和抒情,比是比喻,兴就是先以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再引起下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这种情思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在极短的篇幅里创造出动人的形象,对中国诗歌的成熟和发展有极大影响。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确,《诗经》以纯朴天然的诗风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古老时代的生活。它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对后来“温柔敦厚”的诗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选自《全唐诗》,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

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羁,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琵琶行》
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老幼也能听懂。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左右,宪宗决心削平藩镇割据势力。各藩镇对此深为惧恨,派人入京行刺。白居易当时任左赞善大夫,对此义愤填膺,上疏请求急捕凶犯。权贵们对他的直言敢谏深为不满,借口越职奏事,诬其行为不检,将他贬为江洲司马。本诗就是他被贬江洲后次年秋天所作。
《登高》,选自《全唐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任巩县令,遂为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词》,作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

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六国论》
选自《嘉佑集.权书》,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58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少年时喜好交游,27岁在夫人程氏勉励下发愤读书。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宋史?苏洵传》说他“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恶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礼部试,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22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欧阳修在其上书朝廷的《荐布衣苏洵状》中高度评价苏洵的文章:“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物能文之士也。”宋仁宗皇帝,被破格任命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第一部礼书《太常英革礼》一百卷。治平三年,苏洵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运回四川,葬于眉山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嘉佑二年(1057),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又都各列前茅,一时之间,苏氏父子三人各动京师,三人的文章盛传于世,从此,苏门古文成为封建时代举子文章的楷模。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录了当时的俗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氏文章在宋代的巨大影响。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历代文章家十分推崇,曾巩《苏明允哀辞》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

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而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洵作品有《嘉佑集》、《易传》三卷,苏洵也作诗,多五七言古诗及四言诗,“以古朴见长,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叶梦得《避署录话》)。今存诗四十余首。
《伶官传序》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就是《五代史记》,七十四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的“天人感应”、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认为此书不宜于“垂劝戒,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石钟山记》
选自《苏东坡全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五人墓碑记》
选自《七录斋集》,作者张溥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三月二十三日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书香门第。伯父辅之,官居南京工部尚书,位虽显,而无裨于弟,且时有凌夺事。父太学生翊之,生十子。溥乃婢女所生,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经常无事生非,凌辱他,溥曾洒血书壁曰:“不报仇奴,非人子也!”由于家庭间多隐痛,激发他自幼刻苦读书,不分昼夜。张溥六岁开始读家

塾,能日诵数千言,十一岁始获“黄童”誉。他所读书必手抄,读后随即焚去,再抄,再读,再焚,如是者六七次。日子一长,右手握毛笔处,均成老茧,冬日手指皲裂,也不废辍,可见他读书用功之深,后来他把自己读书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