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广州传媒刊物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一)《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
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主编程家柽,参加编辑和发行工作的有:田桐、白逾桓、陈天华、刘公、鲁鱼、何谌霖、雷克宇、张炳标、高剑等。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探讨民国期刊《广东农业通讯》
探讨民国期刊《广东农业通讯》【摘要】《广东农业通讯》是一部在民国时期发行的期刊,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传播农业知识。
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期刊的历史背景和出版目的,然后评价了《广东农业通讯》对当时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文献收藏和研究价值。
文章探讨了该期刊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传播农业知识方面的作用,以及读者群体和影响范围。
最后结论总结了《广东农业通讯》在民国时期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继续研究该期刊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通过对该期刊的全面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民国期刊《广东农业通讯》,历史背景,出版目的,内容特点,农业发展,文献收藏,研究价值,农业现代化,农业知识,读者群体,影响范围,重要性,现代农业,启示。
1. 引言1.1 介绍民国期刊《广东农业通讯》的历史背景《广东农业通讯》是中国民国时期重要的农业期刊之一,创刊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广东省农务局主办。
该期刊的创办初衷是为了促进广东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
在当时,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粮食产量不足。
《广东农业通讯》的创办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民国时期,广东是中国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广东的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种植技术落后、农民教育水平低等。
《广东农业通讯》应运而生,致力于传播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该期刊,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种植技术、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广东农业通讯》的创办背景紧扣当时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是民国时期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为广东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影响深远。
1.2 概述该期刊的出版目的和内容特点《广东农业通讯》是民国时期一份重要的农业期刊,其出版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广东地区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出版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进行统计与分析。
一、晚清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1.书籍发行突破传统限制:晚清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书籍的发行数量和种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文学类书籍涉及诗、词、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和散文较为流行。
2.出版平台多样化: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多样,既包括官方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也包括民间出版社和私人出版机构。
此外,一些文人学者也自负盈亏地开办了自己的出版机构。
3.文学期刊的兴起:晚清时期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应运而生。
这些期刊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学才华和交流学术的平台,也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形成和传播。
知名的文学期刊包括《新小说》、《新青年》、《晨钟》等。
二、晚清时期文学出版情况分析1.文化变革的背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变革,文化逐渐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这种背景为文学创作和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出版的启蒙功能: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在推动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出版平台不仅提供了一个让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探索的平台,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文化的培养。
3.著名作家的崛起:晚清民国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涌现出来。
他们在不同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也为这些出版平台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声誉。
4.文学刊物的影响力:晚清时期的文学刊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刊物代表了新文化新思潮,与政治和社会紧密相连,不仅引导了文学创作方向,也对于时代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出版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多样且丰富,但是由于当时的出版制度尚不完善,版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抄袭和盗版现象普遍存在。
东莞市博物馆藏民国报刊评介
东莞市博物馆藏民国报刊评介中国的报刊史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邸报,据唐代文人孙樵《经纬集》记载:“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其略日:某日皇帝亲耕于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谢礼于安福楼南。
……如此,凡数十百条。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
”孙樵的叙述清晰地表明,至迟唐中元年间即已出现以“幅”为计量单位,“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把当时政事“条布于外”的杂报――《邸报》。
邸报之名,历代因之。
至清初时改名《京报》,亦称《塘报》《驿报》。
民国成立,改名《政府公报》。
至是,官报遂成为国家制度。
自唐以迄清末,我国报刊以《邸报》为中心,全国言论统于一尊,民间并无办报的机会。
广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祥地。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办理禁烟事务时,在衙门中设立翻译馆,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文报刊,整理后命名为《澳门新闻纸》。
《澳门新闻纸》遂成为中国最早的译报。
鸦片战争后,随着办报中心的南迁北移,广东报坛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至1872年,广州才出现国人自办的报刊《羊城采新实录》,但该报详情已不可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在京、沪两地广办报刊,传播维新变法思想。
广东举人钟荣光响应维新派,在广州创办《博文报》,成为广东最早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
之后广东相继出现《岭学报》《岭海报》《纪南报》等多种民间报刊。
东莞地区毗邻广州,得办报风气之先机,办报事业开始得比较早。
目前所知,最早出版的东莞报刊是《东莞旬报》。
它创刊于1908年7月1日,三十二开本,月出三册,逢五发行,内容分为论说、文丛、文苑、小说、粤讴、谐薮、邑事、国事、外事等数十部分。
但其出版不久即停刊。
因报刊多为当日发行,且有流通性强等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收藏意识一般较为淡薄。
但作为能直接反映本地区当时社会情态的重要载体,其学术价值不容小觑。
东莞市博物馆(下称莞博)作为东莞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自1929年创馆开始,即留意出版刊物的收集。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近年来,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成为了研究者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些小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媒形式,对于当时社会的动态、政治变迁以及文化思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小报的发展背景、内容特点以及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的研究。
一、小报的发展背景晚清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城市之一。
上海的开埠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小报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媒介,迅速兴起。
其发展背后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首先,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各种信息的交汇点。
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上海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各种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在这里碰撞交融,促进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
其次,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也是小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上海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兴的社会经济阶层,这些阶层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有着迫切的需求。
小报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第三,政治环境的变动也促进了小报的发展。
晚清时期,官方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了限制,民众对于真实信息的渴求日益增加。
小报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新闻内容。
二、小报的内容特点上海小报作为一种新闻传媒形式,其内容特点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特点:首先,小报的内容丰富多样。
小报包含了国内外新闻、社会新闻、商业信息、文化娱乐等多种元素,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画卷。
其次,小报的文体多样。
小报采用了各种文体形式,如漫画、小说、报告、评论等,使得信息更易于传播,读者更易于接受。
第三,小报的言论自由度较高。
相较于官方媒体的限制,小报更加敢于揭示社会现实,发表犀利的评论,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三、小报的社会影响上海小报作为当时社会的重要舆论媒介,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首先,小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小报以其信息广泛传播的特点,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到了新思潮、新观念,加强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东方》杂志老刊物的新意义
文化本栏编辑:宁二编辑信箱:cu ltsocial@ya hoo.co m1904年3月,中国还处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东北,日俄战争正炽,当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笼络了一批江浙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一本名为《东方》的小杂志,刊载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种种议论,没有人想到,这本小杂志,自此开始一直到1948年,一口气办了45年,书写了中国期刊界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东方》杂志的作者从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到鲁迅、胡适,再到钱穆、冯友兰、朱光潜、费孝通等等,几乎囊括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卓越的一批知识分子。
其议题涉及那40多年间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科学进步、公路铁路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外交关系等方方面面,其影响力更是无需赘述。
百余年后,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依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将这本一个世纪前的老杂志重新翻检,当超过一亿字的老杂志被数字技术全部呈现在互联网上时,仍然备受读者好评,陈旧的历史被数字技术整合出一股鲜活之气,除《东方》杂志外,商务印书馆还计划将112年来的历史出版物全部数字化,超过100亿字的出版量听起来相当庞大,且耗资颇巨。
但是,越来越习惯了互联网阅读的年轻一代读者,谁还会对这些陈旧而严肃的历史读物感兴趣呢?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那些刻板严肃的读物已经越来越难以赢得受众的青睐,“《东方》杂志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验。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刘成勇说,希望能够为这些有巨大传播价值却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历史读物,在数字出版的新时代找到一个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兼具的新形式。
杂志里的国家历史不管是历史教科书,还是流行的影视剧、畅销书,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都被描述成一段革命的历史、战争的历史,国共两党从主义之争到军事斗争,贯穿始终。
但是,《东方》杂志里呈现的国家历史,却是另外一种风貌。
战争和革命之外,那些贫苦百姓、社会精英是怎样在生活,思考;筑路、纺织、冶炼等等工业技术如何一点点艰难进步?国家的法律、经济、文化、娱乐等等事务如何在行进?这些革命之外的议题占据了这本杂志的主要版面。
中外新闻史主要报刊汇总表
1937年8月24日 上海
社长郭沫若 总编辑夏衍
《抗战》3日刊
1937年8月19日 上海
邹韬奋
《群众》(周刊) 《新华日报》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 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份 1937年12月11日 汉口 刊物 中共国民党统治区公 开出版的第一份机关 1938年1月11日 汉口 报
《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后迁往重庆
《每日译报》(《译报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一张报纸
1937年12月9日
上海
上海“孤 岛”时期
报刊
夏衍
《文汇报》 《时代》
1938年1月25日 上海
严礼宝
中国共产党用“ 苏商”名义出版
报刊名 《法兰克福周报》
《新到新闻》
《莱比锡新闻》 《每日新闻》 《法国新闻》
《国内外公共事件》
性质 近代报纸的雏形、世 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
1903年2月17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2月22日 日
本 东京
1903年4月27日 日
本 东京
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 1902年12月29日 上
第一个革命报刊
海
1903年8月
上海
湖南留日同乡会 湖北留日同乡会 浙江留日同乡会 直隶留日同乡会 江苏留日同乡会
翼 主编 章士钊主编
1903年12月
上海
王小徐、蔡元培 先后担任主编
1919年7月21日
周恩来
★
《共产党》
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 物
1920年11月7日
中共上海发起组 创办,李达主编
《劳动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俗的小型工人出版 物
1920年8月15日
清末民国刊本龙舟歌俗字选释
形 ,当是古 文 ,而说 日 ‘ 笪或省 ’ ,倒置矣 。笠加 竹 ,非互 省竹也 。 ”其 说是 。从 “ 糸 ”者 ,以示 其收绳之 功用 ;从 “ 竹 ”者 ,以示器物之 材质 。 由收绳器 具又可 引 申指 纺车 。《 广雅 ・ 释器》 :“ 柱 谓之筮。 ”王念孙
疏证 :“ 《 说文》 :‘ 笠,可 以收绳也 。 ’‘ 鞋 ,纺车 也 。 ’纺车所 以收丝 ,故亦谓之 笠。 ” 由名词义 又可引 申 为动 词义 ,表 纺纱缫 丝 。字 义经辗 转 引 申,形义关 系稍晦 ,用 者不 明本 字 ,遂另造 从 “ 手” 、“ 蓑 ”声之形
用 字选择 上 ,除较普 遍存 在 同音 借字 外 ,也使 用 了不少 俗 字 。有些 俗 字不 见 于 目前 所见 各 大 型字 典 ,或
见而语焉不详 ,其中不乏构形精妙之作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今就唱词 中若干生僻俗字试作考释 ,以
期从 中窥 见 当时 民间用字 之一斑 。
( 一 )撼 [ W U ]② ( 1 )做鬼接 个宗银易腿 ,钱多银一 日 爱剩何难。(《 撼 丝女 自叹》 , 4 1 6 — 4 9 7@ )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文化 遗产
2 0 1 3年第 5期
清末 民 国刊本 龙 舟歌 俗 字 选 释
榻 健 聪
[ 摘
要] 结合 文例 ,从音 、义两方面切入 ,释读龙舟歌唱词所见俗字十则 ,分析 其结构方式及形成的过 俗字 粤方言 考释
程 、 原 因 , 以此 窥 见 当 时 民间 用 字 之 一 斑 。
本 文所作标音 ,皆为该字的粤方言读音。为记 写方便 ,音标 标注方 式仿詹伯 慧主编 :《 广 州话 正音 字典 》 ,广 州: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研究在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社会逐渐步入了近代化的道路,这也使得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在相应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探讨其发展的历程和影响。
第一部分:新闻传媒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新闻传媒的发展始于清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同时,也开始吸收西方的文化和科技。
这也使得新闻传媒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
1895年,中国第一份报纸《申报》成立。
《申报》发行的初衷是为了宣传自由、民主和爱国主义。
除此之外,它还为市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时事报道和评论文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报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不仅仅是《申报》,还有创办于1902年的《北洋军阀报》,以及1903年创办的《大美报》等等。
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了国内外的时事热点。
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民主和宪政运动得到了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报人”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兴阶层。
他们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第二部分:文化传播的发展与新闻传媒相比,文化传播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文化传播形式包括中国传统剧目的海外巡演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但是受到限制较多。
直到20世纪初,文化传播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1912年,在北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宣传文化机构——图书馆。
这个新成立的机构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图书、报刊和杂志,同时也努力推广文化科技的知识。
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图书馆外,中国各大城市也开始创办文艺团体、文化协会等。
这些组织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传播着中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三部分: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影响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传媒文化是指近代以来在社会生产和文化领域中的一种传统表述方式,它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媒体文化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向中国的侵略,新式报纸和新闻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中国。
1840年,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纸《东方新报》,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报业的开始。
此后几十年中,中国的报业发展得飞快,新的报纸接踵而至,而且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
清末时期,报业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
在此同时,各种新的媒体也相继出现。
1898年,京师好友学社创办“相思社”,开办第一家演出影片的电影院。
1901年,北京创办了第一家音乐厅,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8年,北京的羽毛球、网球、足球、田径等项目,都分别冠以“华北羽毛球”、“华北网球”、“北平足球”、“北平田径”等名称,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流派。
20世纪初,中国的传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04年,民初的刘师培创立了“中国动画研究所”,从而开始了中国的传统动画产业,为中国的电影文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媒体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中国的现代戏剧、先锋艺术、文学、漫画、摄影等多个领域,都为中国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传媒文化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闻工作者人数的增加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传媒文化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和萎靡不振,整个行业陷入了受人诟病的境地。
与此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传媒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传媒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这意味着中国传媒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从此,中国的传媒文化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近代传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伏不定,曲折艰辛,但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
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清朝时期的传媒与宣传机构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专制社会的特殊性质,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发展相对较为有限。
《演义》、《小说纲目》等文字作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影响力,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舆论的形成。
二、民国时期的传媒与宣传机构民国时期是中国传媒与宣传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思潮的传入,报纸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新民报》、《申报》等一系列报刊的兴起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此外,电影的出现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大量的宣传片和纪录片的制作和播放,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传媒与宣传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宣传机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党和国家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成为了中国传媒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媒体的方式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宣传,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起到了团结人民、激励社会的作用。
此外,广播电视的普及也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电视剧、广播剧等作品在社会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21世纪的传媒与宣传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媒与宣传机构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网络媒体逐渐崛起,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成为了传播信息、塑造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传媒与宣传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获取到各种信息。
另一方面,传媒和宣传机构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创新宣传方式,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历史演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从清朝时期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与宣传机构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推动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舆论的形成。
广州沧桑录(1911-1949)
冯沛祖 1955 年生于广州 , 长期从事广 州史地、人文、风俗的研究和文学 创作。主要作品包括《广州风物》 《越秀史稿》《广州古园林志》《千 年越秀山》《春满花城——广州迎 春花市》《侠义英雄传》《广州教父》 《怪才陈梦吉》等。
《广州沧桑录(1911-1949)》 Nhomakorabea冯沛祖 著 花城出版社 2020.5 98.00元
本书是一部可读、耐读的民国广州城市通俗史话 , 对广州近代的战火烽烟、街 区布局、城坊结构、水系脉络、文化遗迹、建筑遗址、饮食日常等方方面面进行了 精到的讲述和介绍 , 可以说是一部详尽记录广州近代发展变迁的集大成著作 , 更是 一部风华与烽烟交织的民国广州城市全记录。
4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近代广州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市政设施建筑为海珠桥。 海珠桥横跨珠江南北两岸 , 是反映广州桥梁建筑历史从木、石、水 泥进至钢铁阶段的里程碑 , 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一项重大工程。 桥始建于 1929 年 12 月 , 由上海美商慎昌洋行承包 , 转给广州的马克敦公司承建。 由广州工务局监理。造价白银 103.5 万两。相传签合同时 , 马克敦公司要求用金本 位为工料给值 , 工务局局长程天固回应:“这是我国政府自己的事业 , 当然以中国 大洋 ( 即国币 ) 为本位。币制为国家体面及经济所关 , 也为国际间所承认 , 我们不能 忽视。”马克敦公司理屈 , 不再坚持。到奠基期近时 , 世界金价突然猛涨 , 马克敦 公司坐失了 20 万元;中方则从桥下的堤岸取得巨大地价 , 足以抵偿建桥费用 , 还有 数十万盈余。 历时三年余 , 至 1933 年 2 月 , 海珠桥建成 , 成为广州珠江第一桥。 2 月 15 日 , 海珠桥开通。结束了两岸往来只能走水路的历史。促进了广州市 , 尤其是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落成典礼盛况空前。政府安排第一位过桥的不是达官贵人 , 也不是富豪 , 而是 获第一次耆英大会首席的黄伟及一群老人 ( 耆英:高寿而体健之长者 )。 当年广州有歌谣唱道: 河南河北一桥通 , 两岸生意竞兴隆;五羊商品随处有 , 钱银滚来乐悠悠。 河南河北一桥通 , 莫使橹摇背如弓;天光坐车去办事 , 转眼回家理事务。 河南河北一桥通 , 百年梦想终圆梦;多亏我地陈老总 , 为粤为民立一功。 海珠桥为三孔钢桁架结构 , 桥长 452.9 米 , 分三段 , 两边为引桥 , 主桥跨江部 分为 182.9 米 , 桥宽为 20.2 米。南北两孔各长 67 米 , 为固定式弓形钢桥。桥上车 道宽 12 米 , 上面铺 15 厘米厚钢筋三合土 ,2.5 厘米厚柏油为保护层。中孔长 49 米 , 分为两截 , 可开合 , 以利轮船通过。活动节的两端各装一台 14 匹马力发动机以司启闭。 启桥需用的各种机械设备齐全 , 电动开关每次需时 5 分钟。 桥额“海珠桥”三字为胡汉民题。“每宇纵横十英尺 , 即署名二宇 , 亦逾三英尺。”
《广州大典》民国文献搜集整理之思考*
《广州大典》民国文献搜集整理之思考* 作者:曾展鹏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年第9期曾展鹏(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405)关键词:《广州大典》;民国时期;文献;搜集整理摘要:文章从《广州大典》民国文献的收录时间、范围、内容及编目、数字化建设、文献保护等方面探讨了《广州大典》二期民国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9-0110-02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曾展鹏(1974—),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
* 本文系2012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古医籍目录网络数据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YB30。
2015年4月《广州大典》一期编纂工作全部完成,收藏了1911年之前有关广州的地方文献或广州籍人士的著作3,000多部[1]。
目前,《广州大典》二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业已启动,主要是以民国时期广州文献为主。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学东渐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和各种思潮的碰撞,依托出版业和印刷业的飞速发展,文献出版量规模很大。
对这一时期文献的搜集整理,既能及时抢救保护文献,又可使之服务于学界,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1收录时间民国文献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
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泛指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而《广州大典》一期的“时间范围是以1911年为下限,个别门类延至民国”。
考虑到文献的历史背景、著者的成书时间、出版周期、出版形式等,笔者认为,在搜集过程中可适当扩大年限,将上限延至清末,下限延至1949年年底。
2地域范围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要遵循地理区域原则。
乔好勤认为:“地域范围的界定以现时地域行政区划为基础。
清朝末年的中国近代广告——报刊广告
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
鸦片战争前后的近代广告
一、外文报刊广告 二、中文报刊广告
洋务运动时期的广告传播
一、西人报刊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人办报的兴起 三、月份牌广告的出现
辛亥革命前后的广告传播
一、民办报刊的广告表现 二、官办报刊的广告表现 三、 改良派报刊的广告表现 四、革命派报刊的广告表现
2、《遐迩贯珍》
1853年8月1日,创刊于香港,中 文月刊,竹纸铅印,因而它不仅 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也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 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英国 传教士麦都思是其创办人和首任 编辑,其后又由奚礼尔、理雅谷 先后担任主编。内容充实,以科 学,地理、政治、天文、历法、 历史、医学、商务、新闻、宗教 等为主,也经营广告业务。
《申报》最初创办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广告经营,是中国 近代出版最久、影响最大、经营最成功的商业报纸。
为了凸显《申报》的本土特色, 在报纸的名字上采用“申”字即 上海的别称来作为报纸的名称。 《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 、文艺(副刊)和广告,有此奠 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 结构。《申报》创办当天报纸头 版头条就载有《本馆告白》,其 后接载《本馆条例》,专谈该报 发行与广告事宜。《申报》一半 以上版面被广告所占据,既有外 商广告又有华商广告。
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攻击中国官员对外国人的 傲慢无礼,无视外商利益,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 政策。是为英国商人向中国倾销商品、提供商业信息服 务的。
该报馆还附出有《广州行情周报》该报具有明显的 广告性质。
前身为《北华捷报》,曾经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一份英文报纸。 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 大疑案之一。同治年间,杨 乃武与葛毕氏被怀疑通奸杀 夫,在刑求后认罪,身陷死 牢,含冤莫雪。此案惊动朝 廷,在数度更审后虽还予清 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 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 。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作者:佚名转贴自:五洲传媒网点击数:211《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广东群报》创办之背景
《广东群报》创办之背景《广东群报》的创办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广东省。
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式的报纸成为了传播信息、启发思想、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群报》得以诞生。
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风向标。
十九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侵略,广东成为了列强侵略的第一道防线。
广东的社会形势危机重重,这也促使了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
广东也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商业氛围为报纸的创办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广东群报得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孕育。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清末广东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开始试图借助新兴的报纸媒体来普及启蒙思想和促进社会变革。
这些知识分子往往受过西方教育,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学问,他们渴望改变社会现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群知识分子中有著名学者严复、刘鹗、孙中山等人,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是广东群报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也是广东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
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经济和商贸的重要区域,商人与政治人士联系紧密,在这一地区创办一份能够传递商业、政治和文化信息的报纸势在必行,因此广东群报的创办成为了一个刚性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人集团也是报纸创办者和支持者的重要力量,在他们的支持下,《广东群报》得以顺利创办。
《广东群报》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报刊,更是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都是具有开明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广东群报》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也是一份商业报刊,在商业环境和商人的支持下,《广东群报》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广东群报》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农信驿站—文仕文化
刊物常为书籍以外的出版物,分为定 期和不定期发行刊物,有的刊物属于书 籍的范畴如杂志。包括报纸、杂志、专
刊、电子业有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出版业在今后 几年将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这是无庸置 疑的。但出版形势的发展亦已经证明,中 国原有的出版市场格局将被打破,一个全 新的市场化的出版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之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从国内行业的生产构成看。中国现代出 版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业。因此,分别 对应图书产品的三大功能,即娱乐(文化) 功能、知识功能和信息功能,产生了大众图 书市场、教育图书市场和专业图书市场。这
是现代图书市场的基本结构。经过这些年的
发展,中国的图书市场也比较清晰地呈现出 这三个市场的基本划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