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 盈盈课堂情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浓语文味盈盈课堂情
摘要: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的情趣,意味,是在语文教育
(主要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
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
美快感。

关键词:语文味;审美快感;语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35-02
语文课堂(1)应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但在日常教学中,却
往往出现“走味”、“串味”,“变味”的现象,如把语文课上成思品
课、科学课、历史课、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常识课等。

所谓语文味,
指的就是语文的情趣,意味,是在语文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过
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
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这种“味”儿,
或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或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
或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或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
中,或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或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
——有“语文味”的课堂,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
课堂,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流畅。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语惊堂满座醒”--教师导读之韵味
诗意的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但诗意的教学语言并
非只是一味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
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

诗意教学语言,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1、点拨语言要体现出聚焦和灵动。

在《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中,学生对寓言的领会和把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把寓意直接灌输给学生,表面上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只不过把“深刻”的寓意让学生死记硬背罢了;如完全放手,让学生参悟文本,自由发挥,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漫无边际。

因此,如何点拨,就成为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

本教例巧设情景,让学生走近“种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劝说,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同学们情真意切地“劝”,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抽象、深奥的寓意领悟了。

教师的一句轻轻点拨,却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师:(生读最后一段)这位种田人就这样在树桩旁等啊,等啊,任庄稼都荒废了,同学们,你想不想劝劝他啊?
(齐答:想)
生1:种田人啊,你不要在这里傻等了,兔子是不会再来了!
生2:种田人啊,你怎么这样糊涂,兔子撞在树桩上这样的事,是不会经常发生的,你不要心存幻想了。

生3:我说种田人啊,你怎么把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当作经常发生的呢?不要在傻等了,赶快种你的庄稼吧!
生4: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不劳而获是靠不住的。

2、讲述语言要体现出强化和渲染。

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当学生读懂了母亲疲惫的深情时,教师对学生有如下随机的讲述:“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呀!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坚挺,母亲的脸部不再红润,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

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稍顿,全场一片静寂。


3、评价语言要体现出体认和激励。

如在学生朗读了《慈母情深》的重点语段之后,教师是这样评价的:“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要大书特书地表扬你。

”“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听得出,你在努力,在一点一点的进步,跟第一次朗读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课堂节奏之韵味
1、宜静不宜闹。

诗味的课堂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闹腾”。

有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热闹、兴奋,“大声吼、高举手、满堂走”贯穿着整个课堂;师生台上台下摩拳擦掌,手舞足蹈,课堂近似赛场和舞场。

二是“忙碌”。

有的课堂教学为了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而不断搬桌子,挪椅子,转身子,换位子。

有时在一节课上现代教学技术无所不用,电光闪烁,声像流转,教师如爵士鼓手,忙得不可开交,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三是“紧张”。

有的课堂教学追求“容量大、节奏快、变式多”,学生忽而抬头看荧屏,忽
而侧耳听录音,忽而转身去讨论,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是“煽情”,有些课堂教学,为了追求高潮迭起,震撼人心的效果,调动各种手段虚张声势,大肆煽情,频繁表扬,动辄鼓掌,整个课堂充溢着过剩的激动和虚高的滥情。

人文情感的教育需要静。

潮涨潮落,惊涛拍岸的情感冲击,固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是,人文教育更需要悉心沉浸,潜心涵泳,需要在心灵纤敏之处的一丝感动,需要在心灵晦明之间的一线天光。

大多情况下,情感教育不宜快餐化,不宜追求“疾雨地皮湿”的效果,而应是文火煲汤的浸透和温水泡茶的煨浓,在需要加强情感教育的地方,语文教育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默默体会,静静涵养,如何让那一份感动细细从心际划过,如何让那一份情愫悄悄在心底驻留。

这样的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和本真,也可能更内在,更深刻,更为恒久。

2、宜简不宜繁。

一位哲人说过:简单就是一种智慧。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问题的设计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少而精,让学生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或不提。

可有些阅读教学,问题一大串,思考价值几乎为零。

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应注重整合,用整合的思路,
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氛围之韵味
1、音乐渲染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入课堂,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

同时,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还能够把学生迅速带入一种和谐、优雅的文化氛围。

把音乐语言、图画语言和文本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起到创设学习情景,渲染文化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2、图画渲染氛围。

教学《望月》这篇课文时,教师把许多不同“月亮”的优美画面和描写“月亮”的诗句有机组合,并配上古典音乐的旋律,向学生一一展示。

(师:这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边塞月,这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月,这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林中月——)清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意蕴深邃的诗句烘托出一种宁静、厚重、高远的文化氛围,学生沉浸其中,接受文化的浸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语言渲染氛围。

语文是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这种文化不仅来源于文本,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多种才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博古通今;反应机敏,幽默诙谐。

课堂上教师丰富多彩的点评,抑
扬顿挫的诵读,声情并茂的讲解,诙谐幽默的发问,无不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又有多少诗人,寄情春光春色,春山春水,春花春草,咏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随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苏轼,并随口吟出诗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