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5软件工程A 张明超 0515121044
从华夏文明产生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对管理学有深入的研究,从诸子百家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再到曾国藩的治国治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成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2.以德为先
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
3.中庸之道①
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运用于管理中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
(1). 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事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
(2).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3).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的变通。
(4).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4.无为而治②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有:
(1)."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2)."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回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3)."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无为论"其实是最优管理原则。从正面看:无为而治主张实行开明,自由,各司其职;从方面看:无为而治是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
5. 以和为贵
"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讲得更明确:"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两者是讲内部关系和谐,后者是指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不是绝对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业的特征时说:"不单纯重视‘和为贵'的想法,而且重视‘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级对上级能坦率提出反对意见,上级能谦虚地倾听部下的反对意见的厂风,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点。"二、中国古道管理思想例举
儒家
儒家思想单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概括就是“修己安人、举贤任能”。
修己安人与中庸思想孔子认为领导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
孔子认为,管理者得到被管理者的信任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被管理者的信心的高低,对于管理工作的成败,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史记》中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这种以信立业思想的最好佐证。
孔子提倡在管理时对民众“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思就是既要施惠于民,又不过度耗费;既要役使百姓,又不使产生抱怨;既有欲求,又不贪心;既庄重又不傲慢;既威严又不凶猛。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这就是“中庸”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
举贤才与任而能信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居于高位,则民众就会悦服,反之,则民众就不会悦服。这反映了孔子的任人惟贤的人才管理思想。 “任而能信”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对于考查合格已被任用的人,应在工作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用好人才、发挥其才干的重要条件。孟子则以“选贤与能”与“任而能信”为推行仁政的组织保证,他认为,国君选用贤能的人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如果身边的人说贤能,不能相信;大夫们说贤能,也不能相信;全国的人都说贤能,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贤能,才可任用。身边的人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不行,才可罢免。这样才能选用贤人,做好国君。
兵家
孙子是中国最杰出的兵学大师,他的思想对现在的商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子的战争原理,可概括为四项,即:“慎战”、“先知”、“先胜”、“主动”。
知彼知己与慎战、先知原理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要详加体察。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用兵;不是非常危险,就不作战。(《孙子兵法》计篇)
善于用兵者,要从治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这五个方面来比较、计算各项细节,以求得其事实,即先知。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先胜、主动原理 “不战而屈人之兵”,即用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作为战争的最高目标③。战争会造成伤亡和损失,无论胜利的一方或战败的一方,都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兵贵速不贵久。”(《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要想不伤丝毫,惟有使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此
即“伐谋”与“伐交”。这些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先胜手段。另外,先胜态势取决于周全的准备。
在战争进行中和战争的军事行动之前,谁能争取主动,谁就有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