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体验时间——从“认识时分”的教学细节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体验时间——从“认识时分”的教学细节说起一、缘起
去年10月,笔者在江苏海门实验小学参加“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教研活动。活动中有一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课堂教学接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以下教学细节。
教师出示ppt:在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来计时的?
生1:沙漏和日晷。
生2:一炷香。
生3:还有人的影子。
生4:在沙漠里没有工具,把手舔湿就知道是什么时间。
生5:在沙漠中用树枝,插进去。
……
对于其他几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表示了肯定。对生4的回答,教师笑了笑,继续关注此起彼伏地举手的学生。在稍后的小结中,教师回顾刚刚提到了哪些计时的方法,学生一一“认领”自己说了什么,生4也站起来说自己“把手舔湿”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显得不合理,教师说:“这个好像老师没有听说过呀!”匆匆带过。
当生4第一次说“把手舔湿”的方法时,我就思考学生为什么这么想。当学生在小结阶段再一次说自己的这个方法时,我敢肯定这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教师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趁着学生走出会场的那一会儿,我把学生截住,做个简单的访谈。
孩子们真是可爱!一点都不怕生,看到我胸前的“嘉宾证”就知道是学校的客人,对我非常有礼貌。我简单地问“这堂课难吗?”(不难!)“喜欢这堂课吗?”(喜欢!)然后马上切入正题,刚刚说“把手舔湿”的那个方法(一提到这个方法,学生马上把生4推了出来,一个腼腆的小女孩),大家觉得和时间有关吗?围在我身边的十几个孩子齐声答:无关!此时,我微笑着看着生4,想听听她的想法,生4也说“无关的”。刚想追问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答案,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大声说:有关的!时间久了,手就干了!——对极了!其实我心里预设的就是这个答案。这个答案太重要了!而生4肯定也有一种对时间的直觉,所以才会两次说自己的这个方法,如果她觉得自己完全错的话,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间隔时间是有可能自己发现的。而这个学生“把手舔湿”的方法,让我的思维如风吹草原一样绵延开去……
二、时间与计时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的体现?或者仅仅是描述物质运动的参数?爱因斯坦称,时间只不过是“人类的幻觉”,又如何理解?时间,很难一言以蔽之。在本文中,笔者这样来定义时间:时间是两种运动的共时性。这是一个糟糕的定义,“时间”是名词,“共时性”是形容词,把名词说成形容词,不合语法!何况,“共时性”显然和时间有关,“时间”尚未定义,怎能反过来用“共时性”来说明时间?逻辑不通!不过,不急,且容我慢慢道来。
时间是无形的,我们必须借助钟表等计时工具,来度量无形的时间。度量之前必须定义时间,无一例外地,人类以某种事物的运动来定义时间。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变换恐怕是最常见、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而天体的运行又相对稳定,所以日、月、年恐怕是最初被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日”和“月”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背后依赖的天体运动的主体,这绝不是偶然。同样,年在甲骨文是上“禾”下“子”,是人背负稻谷的形状,而稻谷一年一熟(《说文》:年,谷孰也。),从而引申为时间意义的“年”。
近代历史上,时间的计量体系经历过几次变迁。首先是“世界时”系统(Universal Time,又称格林威治时间,简写为UT),以地球自转运动为标准。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它不是一种均匀的时间系统。因此,自1960年开始用历书时(Ephemeris Time,简写为ET)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这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又称牛顿时。由于历书时的测定精度较低﹐1967年起用原子时(Inernational Atomic Time,简写为ATI)代替历书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这是以物质的原子内部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可见,要定义时间必须依靠一个运动事件,这一运动又具有均匀、稳定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计时工具。以沙漏为例,不管被测的运动是多么千变万化,沙漏的沙子从上方漏到下方的时间是固定的。将沙漏的运动和被测的运动建立平行关系,就像用尺子量另一个长度一样,我们就得到了时间。日晷可以测时,是因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时钟也一样,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一个小时,始终不变。我们信任计时工具,是因为我们明白计时工具本身的运动(沙子漏下、太阳运动带来投影的移动、表针的走动)和被测量的运动正在经历同样的时间,
两者是共时的!认识到这种共时性,就认识到了把两种运动联系起来的纽带:时间。皮亚杰的研究告诉我们,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因为自己动作的变化而认为时间(时钟)也会有快慢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选择沙漏、日晷、钟表来计时呢?因为它们既包含了一种运动,又便于携带、认读。其实,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测量天体的运行、原子的变化来计时,但测量成本太高,不方便,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
三、“蒸发计时器”
分析至此,回过头来看课上的细节,生1是用现成的工具来解释时间,生3、生5说的显然是日晷的变式,他们的脑海中有“共时性”的直觉吗?不好确定。生2、生4都是用一件事,一个运动过程,来回答“怎么计时”的问题,只是“一炷香”已经进入我们的语言,很好理解,而生4的想法比较隐蔽而已。正因为生4的想法比较隐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学生是真正经过自己的思考的?(非常可惜,当时没有再追问生4。)
“把手舔湿”的计时方法可行吗?在沙漠中水分蒸发快,说不定舔舔手,测一下大致的时间是可行的。沿着学生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水分蒸发计时器”?初步设想如下:
1.建立常态模型。通过试验,确定某沙漠某段时间内的日平均蒸发量的范围。
2.选择器皿、调整刻度。选择圆柱状、敞口玻璃量筒,注入比日平均蒸发量稍多的水,任其蒸发。每一二小时或某个时间段记录水位的下降,标上刻度。一天当中,不同时段的蒸发量不同,近中午的刻度就宽一些,
早、晚的刻度就密一些。一年当中,不同月份的蒸发量也不同,最后的计时器要能反映这种差异。
3.调整蒸发计时器。在实际的使用中,水的蒸发除了温度的因素外,还受到风速、气压、湿度的影响,同时,沙漠中的水是十分珍贵的,白白蒸发掉太可惜。因此,可以把计时器设计成“n”形,供蒸发的一侧外壁涂黑(要留一线白,供读刻度),加速蒸发;“n”形的另一侧涂银色,可以将水冷凝,这样蒸发的水可以重复使用。
——以上就是水分蒸发计时器的初步设想,纸上谈兵而已。其实,现实中就有蒸发计时器的模型了,那就是气象学研究中使用的蒸发器、蒸发桶和蒸发皿。只是这些工具获得的是蒸发量的数据,没有和时间挂钩而已。在现成的蒸发器上标上刻度不就是一个简单的蒸发计时器吗!只是由于蒸发的不稳定因素太多,而且在大部分地区日蒸发量少,不容易观察,远没有借助日晷或沙漏来得方便,所以这种计时器没有在生活中出现。
四、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89页,“想想做做”安排了对1分钟的体验活动:1分钟脉搏大约跳几次,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动,大约跳几下绳,以及能完成多少计算题。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进行这些体验当然是必要的,这样教学,有活动又联系生活,符合课改的理念。何况在许多教师看来,课堂这么热闹一下,学习氛围多好啊!只是,老师计时、学生活动的形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而去关注活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