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言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言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言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由于对另一方社会文化缺乏了解,而且人们总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解释对方的话,这样在社会、文化、心理及环境的制约下,很容易发生语用失误,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交际双方应当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化因素,自觉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主动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的冲突。

关键词:言语;文化;语用;文化冲突;避免一、语言和文化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交际时,由于文化冲突发生交际故障,因此,研究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时,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不同文化心理造就了形态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造就了不同语言思维习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纷繁复杂又举足轻重,不了解民族语言的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该语言的真谛,而民族语言又映射和规约着民族文化。

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密不可分。

二、言语交往中的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文化障碍问题也相对突出。

就英汉文化来说,英汉文化中不同风俗、宗教、价值观、观念、思维和习惯、艺术表现形式、社会模式和人际关系等文化冲突,就会造成言语交际障碍。

1、民族特有的宗教、风俗、礼仪不同英汉民族分别居东西两半球,地域相距遥远,宗教、风俗、礼仪差异大,可能形成文化障碍。

英美文化中,晚辈可直呼长辈名字,表示他们之间的亲近、平等。

而在汉文化中,晚辈若直呼长辈名字难免有不敬之嫌。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当他对房东太太称呼“Grandma”时,就曾经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学生直呼其名,也不愿领受“奶奶”尊称。

(吴汉樱、王福祥,1994)2、价值观有别价值观念差别也容易造成语言习惯上的障碍。

例如“The Present”(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课)描述一位独居的老太太过80岁生日,她盼望在外地的女儿回来看她,或者至少能寄礼物回来。

当她终于收到女儿的礼物——一张明写着“用这张支票给自己买点好东西。

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

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

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1. 非语言交际在言语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常常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不同文化对于眼神接触的要求不同,有些文化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的,而有些文化则认为避免直视更为礼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敏感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并避免造成误解。

2. 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礼貌用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惯于在交流中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

然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觉得这种用语过于正式,对于亲密的关系并不常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文化的礼貌惯,并根据情境进行调整。

3. 直接与间接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表达方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有些文化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这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障碍。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表达方式,并尽可能适应对方的惯。

4. 语言的隐喻和比喻语言中的隐喻和比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解释也存在差异。

有些隐喻和比喻在一个文化中可能非常通用,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却可能被误解。

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隐喻和比喻,或者在使用时给予解释,以避免产生误解。

5. 面子文化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面子,即保持面子的尊严和形象。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面子,并避免做出损害对方面子的行为。

这可能涉及到一些细微的交流技巧和姿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言语交际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适应和敏感,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以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为题,列举10个新闻例子如下:1. 亲吻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亲吻通常被视为表达爱意或问候的方式,常见于亲近的人之间。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亲吻行为并不常见,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鞠躬或握手来表示尊重和问候。

2. 饮酒礼仪的文化差异引发争议在一些西方国家,饮酒被视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举杯祝酒。

然而,在一些穆斯林国家或亚洲国家,饮酒被视为不道德或禁忌的行为。

当外国人不了解当地文化差异时,可能会引发争议或冲突。

3. 呼喊和喧闹的文化差异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人们经常大声喧哗、呼喊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人们更注重保持安静和遵守社会规范,不会大声喧哗。

4. 打招呼方式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用握手来打招呼,这被视为礼貌和尊重。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鞠躬来表示问候和尊敬。

5. 谈论个人问题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往往习惯于谈论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状况等。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私人领域,不太愿意公开讨论。

6. 笑声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西方国家,笑声通常被视为友好和愉快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可能会觉得大笑过于失礼,他们更倾向于保持面部表情的严肃。

7. 用语言表达敬意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人们通常会用尊敬的称谓来称呼长辈或上级,以表达敬意。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直呼其名,不太注重称谓的使用。

8. 对待孩子教育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西方国家,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独立思考。

然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家长更倾向于注重孩子的服从和遵守规则。

9. 拒绝和接受礼物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通常会拒绝别人的礼物几次,以表达谦虚和尊重。

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接受礼物,并表示谢意。

10. 言语直接性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喜欢直接交流。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摘要:一、引言二、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1.礼貌用语2.直接与间接表达3.身体语言三、新闻例子1.国内新闻例子2.国际新闻例子四、如何跨文化地沟通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2.学习并运用礼貌用语3.注意身体语言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误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分析,以及新闻例子的介绍,探讨如何更好地跨文化地进行沟通。

二、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1.礼貌用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差异。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使用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2.直接与间接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直接与间接表达的方式也会引发误解。

例如,有些文化鼓励直接表达赞美和批评,而另一些文化则倾向于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

3.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肢体语言习惯,如点头、摇头、眼神交流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很容易造成误解。

三、新闻例子1.国内新闻例子例如,在某次我国领导人与外宾的会谈中,由于文化差异,外宾对领导人的一些表述感到困惑。

经过沟通与解释,才得以消除误会。

2.国际新闻例子另一次,一位我国游客在外国旅游时,由于对当地礼仪不熟悉,误用了不恰当的肢体语言,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感。

四、如何跨文化地沟通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特点,这样才能理解对方的意图,避免误解。

2.学习并运用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并运用礼貌用语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习惯,恰当地使用敬语、谦词等。

3.注意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对方误解的动作。

同时,也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跨文化交际_第五章_第二节_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_第五章_第二节_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水浒全传》第七回: “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 “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 “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 的。”
2、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解释
习得论 (idiom theory)
间接地用于行使某些功能的话语 可以被看做是用于行使这些功能的习 惯用法或语言形式。(整体)
Can you open the door?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Please open the door.)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什么是言语行为?
人们通过言语所完成的行为,如人们在日常 交往中相互间的恭维、允诺、问候、乃至侮辱和 威胁等等。 从语言学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言语行为是 交际过程中最小的单位,是更大单位的交际结构 的组成部分。
——言语行为是建筑社会交往的基石,是日常 会话的深层结构。
一、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一)语言表达间接性的理论解释
1、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人们常常不是坦白直率地去说自 己想说的话,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 地去表达自己的意图。
形式 功能
陈述句 陈述事实
祈使句 提出请求
疑问句 提出问题
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对一 的关系, 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使某一种功能, 某一种功能也并非只能通过一种句式得以实施。
(二)塞尔(Searle)的言外行为“五分法”
• 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 • 人们说话时就是在按照使用语言的规则实行各种 各样的言语行为。 • 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 • 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有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 为构成的,每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新闻例子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概念和例子
3.新闻报道中的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4.言语行为文化差异的影响和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引言】
言语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着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言语行为可能产生误解或冲突。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了解和研究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变得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概念和例子】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指的是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
的意义和效果的差异。

例如,手势、面部表情和语言的使用等,这些都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例如,西方人使用大拇指向上的手势表示“好”,而在希腊,这个手势则表示“滚开”。

【新闻报道中的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新闻报道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其言语行为也存在文化差异。

例如,对某个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新闻机构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视角,从而产生对事件的不同解读。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言语行为文化差异的影响和重要性】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产生影响。

如果不了解或不理解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理解和研究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语言使用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与敏感性

语言使用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与敏感性

语言使用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与敏感性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方式,还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和敏感性,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在语言使用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与敏感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直接与间接沟通的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沟通方式有着不同的偏好。

有些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有些文化则更注重间接表达。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和委婉的方式表达。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沟通方式,避免因为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方式不同而产生误解。

二、尊重与礼貌的差异不同文化对于尊重和礼貌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认为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种尊重和坦诚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于直接的表达可能被视为冒犯或不尊重。

因此,在语言使用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冒犯性的语言,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三、隐喻与比喻的理解差异隐喻和比喻是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在不同文化中,对于隐喻和比喻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某些隐喻和比喻在一个文化中可能是常见的,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是陌生的或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谨慎使用隐喻和比喻,确保对方能够正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四、敏感话题的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有些话题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敏感或禁忌。

例如,宗教、政治、种族等话题在不同文化中的敏感程度可能不同。

因此,在语言使用中,我们需要避免触及敏感话题,以免引发冲突或不愉快的情绪。

五、尊重性别与年龄差异在一些文化中,性别和年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身份标识。

因此,在语言使用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侮辱性的性别或年龄相关的言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的观点和意见,避免歧视或偏见的表达。

六、语言的非语言因素除了语言本身,非语言因素也是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语中的恭维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 特点:
• 1、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 就是在夸奖别人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的 贬低意下自己; • 2、在中国文化中,大量的恭维语是隐性的, 需要结合语境领会。
• 例如:跳舞时,一位男士对一位刚认识的 年轻女教师说:“你不是学师范的,而是 学舞蹈的吧?”
• 2、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解释 • (1)习得论(idiom theory) • 间接地用于行驶某些功能的话语可以被看 做是用于行驶这些功能的习惯用法或语言 形式。(整体) • Can you open the door? •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1、称呼
•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 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 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 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 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中国 • :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理论 及血缘、宗族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 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是 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称呼家人、 亲属有尊卑及疏密程度)
• 1、“言有所述”与“言有所为” (constative and performative) • 言有所述的话语是可以验证的,或真实的, 或虚假的; • 言有所为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为所谓 真假,是用来实施的某一种行为的。
• 2、言语行为的“三分法”
(1)言内行为:“说话”这一本身行为(意指)即所发出 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句子等(字面意义) (2)言外行为: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人们通过说话做许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如传递信息、 发出命令、实施承诺、提出请求等(说话人的意图) (3)言后行为:说话带来的后果,如通过言语活动,使听 话人受到了警告、接受了劝告,不去做某件事或者去做了 我们想让他去的事等(后果)
• 中国人说:对不起,我浪费了大家 宝贵的时间。
6、道歉
情景:领导迟到了10分钟
• 中:既然大家都
• 西:I’m sorry, 到齐了,那我们 I’m late. I 开会吧。 was unavoidably detained.
7、恭维
• 恭维是对他人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积极评价。 绝大多数的恭维都围绕在外貌、行为、能 力、成就、财务等方面。 • 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 身段、穿戴、打扮等是很平常的,但这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 • Eg: 西方男子形容中国女孩“你真是个 性感的姑娘”,西方女子会觉得很高兴, 而中国女子一般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恭维。
• 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恭维的显性特征,但 实际上达到了恭维的语用效应,表明这位 男子知道对方是师范出身,再那样说无非 是恭维对方舞跳得好。
Thank you !
天见! • 走好!慢走! • 不送了!请留步! 有空在来玩!
• 做客告别:
• 西方人说:Thank you so much for such a wonderful evening. • 中国人说:实在抱歉,给您添了不少麻烦。
4、致谢
• 英语国家的人可以说是不离“Thank you”, 几号任何场合、任何人际关系都可以使用。 • 汉语交际中,“谢谢”不像英语那样处处 使用,有时还须谨慎使用,以下几种场合 常常不用致谢: • 1、交际双方的关系亲密; • 2、当受到别人夸奖或赞扬时; • 3、职责、义务范围之内的事情。
(二)赛尔(Searle)的言外行为 “五分法”
• 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 为。 • 人们说话时就是在按照使用语言的规则实 行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 • 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 • 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有一个接一个的 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 了说话人的意图。
• 1、言语行为的实施 P134 • 言语行为实施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
• • • • • 1、间接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 权力关系 社会距离 要求大小 权力与义务
• 2、制约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可协调性P142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
• 言语行为的种类: • 问候、告别、致谢、道歉、恭 维、请求、同意、批准、拒绝、建 议、警告、邀请、介绍、承诺、命 令、说服、威胁、禁止等等。
(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言语行为实施过 程中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 方面: • 1、人们所能够实施或通常所实施的言语行 为的范围不同; • 2、人们在如何恰当得体地实施言语行为和 掌握言语行为的方式的多样性的程度方面 存在着差异;
• 3、如何实施某些言语行为的规则因文化而 异; • 4、对新的信息接受的开放程度,以及言语 行为实施的方式到的变化或灵活性因文化 而异; • 5、交际者对对方实施的言语行为所表露出 来的积极或消极态度的敏感程度也因文化 而异。
• 汉语:你/您好!
• 早!早上好!您早! • 吃了吗?去哪里? 干什么去?
3、告别
• 英语:Good bye! It’s nice meeting you.
• See you. See you later /tomorrow! • Good night! Have a nice day!
• 汉语:再见!明
• (2)推理论(inference theory) • • 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饿依赖交 际双方所共有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背景 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向听话 人传达言外之意。
• 特点: • (1)间接地使用的话语具有独立的字面意 义,这种意义是交际参与者都能理解的。 • (2)用于施行间接言语行为的话语必然具 有促使听话人去推理的因素。 • (3)从字面意义和语境推导出有关的间接 意义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和推理规则可循。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什么是言语行为?
• 人们通过言语所完成的行为,如人们在 日常交往中相互之间的恭维、允诺、问候、 乃至侮辱和威胁等等。
从语言学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言语行 为是交际过程中的最小的单位,是更大单 位的交际结构的组成部分。

一 言语行为理论
• (一)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三分法”
西方 • 西方: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 向的影响,西方人偏爱对等式的称呼 类型,平等式社会的文化标志。(对 家人、亲属直呼其名)
2、问候
• 英语:hi/hello
•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二 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 (一)语言表达间接性的理论解释
• 1、语言表达的间接性 • 人们常常不是坦白直率地去说自己想说 的话,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去表达自 己的意图。
• 形式 • 功能 •
陈述句 陈述事实
祈使句 提出请求
疑问句 提出问题
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 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使 某一种功能,某一种功能也并非只能通过 一种句式得以实施。
5、答谢
•Hale Waihona Puke 英语:• • • • 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You are welcome. It’s my pleasure.
• 汉语:不用谢! • 别客气!没什 么! • 别这么说! • 这是我应该做 的!
• 演讲结束时的答谢语:
• 西方人说:I hope you’ll like my talk.
• (1)命题规则
• (2)准备规则 • (3)诚意规则 • (4)根本规则
• 2、言语行为的“五分法” P134 • (1)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 (2)指令类(directives)
• (3)承诺类(commissives) • (4)表达类(expressives) • (5)宣告类(declar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