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建筑 布朗族民居特色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建筑布朗族民居特色简介
>布朗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对其有不同的称呼。
中国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其余散居于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保山市境内。
布朗族民居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一种是茅草屋,一种是木瓦房。
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
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项用草排或瓦片覆盖。
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
“贺新房”“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这是布朗族的一条古规。
布朗族建盖新房一般择傣历四五月间房。
建房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占卜活动。
新房子落成后,主人家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请客吃饭,唱贺新房调;有的还要举行栓线仪式,预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
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
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边。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
大多居住在亚热带山区,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加之受傣族影响较深,所以,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即高脚屋。
房屋为木结构,屋顶覆以草排。
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
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放火,只是采光较差。
如今,富裕起来的布朗人已经改变了原来居住方式。
家里人住楼上,待客在楼下。
而牲畜棚早已经远离人住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特点:在木干栏式住宅(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发现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
两广、四川等地的东汉墓中,也发现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建筑已经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