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

徐庆捷(大连市第十二中学,大连 116011 )

摘要: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是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要教育者必须有文化,必须加强学习,而且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教师不妨就从做个“杂家”开始,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由“杂家”走向“专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不应该是“官”。应该是文化传承的实践者,是文化传承的研究者,是文化更好传承的示范者,是文化传承的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教师发展的推动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他的身份应该是学习者,是学者。

关键词:教育本质属性文化传承教育(管理)者学习者

最近参加了清华大学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课程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令我耳目一新,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受益匪浅。更可贵的是,这次培训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理论的范畴内,内容涉猎广泛,更有利于教育者增加积淀,开阔视野,跳出教育研究教育。由此,引发了我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再思考:现代教育需要教育者成为”杂家”,教育的本质属性(文化的传承)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是有文化的“杂”家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是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要教育者必须有文化。何谓文化?文化是从一个人的素质中体现出来,从小节中体现出来。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言语谈吐,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正如18世纪法国学者沃弗纳格说:“文化是指训练和培养心智的结果和状态,用来描述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东西”。可见文化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实际成就。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必须有文化,必须加强学习,而且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荀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终身学习思想的人,他在《劝学》中写道: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而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人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充实生活;持续学习,与社会共同进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大脑清醒,有效地提高知识的高度和宽度,进而增加人生的智慧!学习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起点,但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终点。因为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活得越来越有自信,拥有成功的人生。但在物欲化的今天,学习不断被淡化,或者功利化,最需要学习的群体现在有些厌学。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医生有所不同,医生更需要经验的积累,而我们更需要知识的更新。我们每天面临的是“新”的生命,他们与这个时代同时更新,求知欲强,信息更替频率快,涉猎广泛,如果,作为教师不与时俱进去学习,我们不仅是将会被时代淘汰,更可怕的是将会成为学生发展路上的滞跘。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专业,提高专业化水平,更要广泛学习文化。教育者必须是学习者,必须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包括思想文化、理论素养、心理健康和知识结构等,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有文化的人,有时在评价一个人时,说“某某人有知识,缺文化”,可见文化与知识不是一回事。

在学习中,教师不妨就从做个“杂家”开始,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由“杂家”走向“专家”。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基本功,高超的语言表达力,形象生动的课堂表现力,灵活机智的教学应变力……这些技巧与能力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更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吸引学生注意的强大动力。但这或许只能满足做一个“教书匠”。更高的目标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作底色,需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蕴,需要博杂的知识信息作补充。教师不仅要读专业书籍,也要涉猎百科,去读所谓的闲书。书读得愈杂,教师的知识面愈宽广,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才能坦然面对性格各异、喜好不同、充满个性的学生;才能灵活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才能以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征服学生,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从心底深处佩服,从而让学生亲近自己、靠近自己、喜欢自己。

教师做个杂家,其实,在这诸多“杂”的背后,正是教师“专”的体现,因为“杂”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优质而精彩的课堂,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专业的教育。

二、学校的管理者不是“官”,而应是学习者,更应是学者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所以学校应该是文化的殿堂。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不应该是“官”。应该是文化传承的实践者,是文化传承的研究者,是文化更好传承的示范者,是文化传承的组织者,引导者。还应是教师发展的推动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他的身份应该是学习者,是学者。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有学校许多管理者,在享受着“官位”,习惯做官,就会不思进取,不肯学习,不务正业,那就会琢磨人,而不研究业务,一个没有教育目标的人,只能是混日子,那么这所学校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对事业负责的人才会去主动学习,研究。连学习者都不是,怎么可能是学者?正如这次学习中郑委老师所说的,什么是责任,那就是把分内工作努力去做好。学校的下滑总是从学校管理者下滑开始的。一所学校的退步,其根本原因并不一定是在外部,也有可能在内部、在自身。正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陶西平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只有学习无止境,才能发展无穷尽。

蔡林森就是一个永远充满工作激情,有教育责任心的学习者。他没有自己当作是“官”,也不去做官,他自己说,“有人说我是奇人,有人以为不该办的、不能办的,办不成功的事,我却办好人;有人以为我上不成学,当不成、当不好老师,我却成了名教师、名校长,有人以为该撤并的、不该存在的薄弱学校,我却把它办成了名校-----因为我能吃苦,在岔路口,在关键的时刻,我选择了吃苦;在成功时,在辉煌时,在退休后,我都坚持吃苦,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追求-----”我们现在在学习洋思的两条经验,一是教学改革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是管理中的“教书育人承包责任制”,这些正是以蔡林森为代表的洋思人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在思考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但是为什么许多去参观考察的人,回来后却模仿、移植、嫁接不了洋思经验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思考蔡林森在洋思课改中的作用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每个学校的课改的成功都需要一个“蔡林森”。课堂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到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都需要整体推进,没有配套的改革是不可持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