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抗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合集下载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瓦他拉尼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瓦他拉尼

(PS)进行分组。其研究数据曾在美国临床肿瘤学
会(ASCO)2005和2006年年会上公布。 在CONFIRM l试验中,l 168名患者按l:1的比 例分为本品(1
250
mg,qd)与FOLFOX一4联用组及
安慰剂组。中期结果表明,两组问主要指标——无 进展生存期(PFS)并无显著学效应。实验还对血
浆中抗血管生成因子水平与本品临床疗效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 本品还有其他的与抗血管生成活性无关的抗肿
HN肛a
体外激酶抑制试验显示,瓦他拉尼
瘤作用机制。实验表明,本品能诱导裸鼠的人肝细 胞移植瘤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和Bcl-xL的表
达;并能通过上调p2l和p27蛳蛋白质的表达来诱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瓦他拉尼
[关键词】 瓦他拉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抗癌药 【中围分类号】R979.1
用[IC卯=(34土2)nmol/L]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IC50=(7.1±5.1)nmol/L]和迁 徙[IC∞=(58±10)nmol/L],且其抑制内皮细胞存
可抑制包括VEGFR・1/Fh一1.、VEGFR-2/KDR和 VEGFR-3/FLT.4在内的所有已知的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受体家族成员。这些受体能够调控血管和淋巴 管的生成以及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对肿瘤的发生起
着重要作用。另外,本品也可有效抑制PDGFR激
酶,故能拮抗外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
c-Kit受体。本品对VEGFR-2、VEGFR一1、VEGFR-3、
q≯
药理作用

风险比为O.63(P<0.001),PFS中值为5.6个月,
而安慰剂组的PFS中值仅为3.8个月。 以上两项研究均表明本品对高LDH水平患者 的疗效较好,但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因 为随着肿瘤生长,缺氧度会随着血液供应减少与肿

安罗替尼案例

安罗替尼案例

安罗替尼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安罗替尼(Anlotinib)是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发的靶向多靶点抑制剂,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安罗替尼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等。

安罗替尼的批准上市,为中国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安罗替尼的疗效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

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生存优势。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超过50%的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且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轻。

这一结果让安罗替尼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线选择。

除了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也在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在甲状腺癌和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安罗替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其多靶点抑制作用让安罗替尼对多种癌症具有抗肿瘤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安罗替尼的研发和上市,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罗替尼的成功研发,标志着中国在抗癌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安罗替尼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作为一种新药物,安罗替尼的价格相对较高,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压力。

此外,安罗替尼的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还需要更多的长期临床数据支持。

同时,安罗替尼的疗效也需要在更多的患者身上进行验证和确认。

总的来说,安罗替尼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潜力。

随着更多的临床数据的积累和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安罗替尼有望成为中国抗癌药物领域的一颗明星药物,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希望未来安罗替尼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为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康复的可能。

第二篇示例:安罗替尼(英文名:Aloneness)是一位热爱挑战的年轻设计师,他在2019年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并迅速在设计界崭露头角。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一种西洛他唑的合成方法
西洛他唑(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用
于治疗肝癌、甲状腺癌、肾癌等肿瘤。

本文将介绍一种西洛他唑的合
成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介绍
该方法采用简单的反应步骤,经过适当的晶体学处理后,能够得
到高纯度的西洛他唑。

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好,所需化学试剂易于获取,适合于大规模合成。

二、具体步骤
1. 原材料准备
西洛他唑的合成需要以下原材料:
4-硝基-2-(4-(4-甲基哌啶-1-基)苯胺)苯甲酸酯(1)
2-氨基吡啶(2)
苯硫醚(3)
过氧化苯甲酰(4)
2. 合成过程
步骤1:在乙醇和氢氧化钠的存在下,将1和2在70℃下反应。

将反应物过滤,用冷水冲洗沉淀,然后在真空下获得磺酸盐。

步骤2:用四乙基四硫为溶剂,将步骤1中的磺酸盐和3加热至110℃,并在氮气流下加入过氧化苯甲酰。

然后用乙酸酰化剂对反应物
进行酰化。

步骤3:在乙腈和氢氧化钠的存在下,将步骤2中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邻位的亲电取代反应。

然后将反应产物经过碱滤,得到中间体。

步骤4:在甲醇和氰化钠的存在下,对步骤3中得到的中间体进
行替代反应。

然后进行酸化,最后将沉淀在橙色石墨上的产物吸附到
硅胶中。

步骤5:并通过氯化亚铁处理,得到西洛他唑的最终产物。

三、结论
该方法采用了传统的有机合成反应,步骤简单,其中关键的微调加速了反应速度和化合物纯度。

此外,高加仑、高收率和易于获取所需化学试剂都是该方法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合成。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机制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机制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机制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ulti-targete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MTKIs)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酪氨酸激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它们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酪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下游分子,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等生物学过程。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往往异常增高,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和存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位点,抑制其催化活性。

这些抑制剂通常是ATP竞争性抑制剂,它们与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位点竞争,阻止ATP的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抑制剂还可以通过变构作用,改变酪氨酸激酶的构象,进一步抑制其活性。

小分子多靶点酪激酶抑制剂的特点是它们可以同时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靶点,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的MTKI,它能够抑制PDGFR、BCR-ABL和KIT等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然而,由于多个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它们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心脏毒性和皮肤毒性等。

因此,在研发MTKIs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详细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价值和风险。

总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多个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它们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索坦(舒尼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方式

索坦(舒尼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方式

索坦(舒尼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方式苹果酸舒尼替尼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的口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是目前已知的作用靶点最多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之一,不过长期服用舒尼替尼治疗具有可接受的毒性特征。

因此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苹果酸舒尼替尼的7大副作用都需要了解!1.手足综合征:患者大多数手部和足部在受压力和弯曲条件下出现触痛、红斑,出现过度角化皮肤,存在剂量依赖,往往发生在服药后的2—4周。

2.肝毒性:其症状包括黄疸、转氨酶升高、高胆红素血以及脑病变、凝血障碍和肾衰竭。

因此建议患者每个月至少检查一次肝功能,出现异常可适当减少剂量或终止服药。

3.高血压:苹果酸舒尼替尼通过改变血管通透性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及减少血管舒张剂一氧化氮代谢产生高血压。

特别是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在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前六周应该每周监测血压。

4.心脏毒性:一些患者进行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后可能会产生心力衰竭、心肌障碍、原发性心肌症等。

5.蛋白尿: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可抑StJVEGF从而可能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其中一些病人蛋白尿可能会反复发作。

6.腹泻:目前患者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后腹泻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建议在服药时警告患者及家属本品可能会引起腹泻,应注意饮食。

7.疲劳和衰弱:药源性疲劳可能与服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后导致甲状腺激素功能减退、癌症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贫血和抑郁等)、心力衰竭、疼痛、疾病的恶化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炎症以及神经病变等有关。

因此患者在应邀过程中出现以上副作用时,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自己的主治医生,按照医生建议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副作用反应。

舒尼替尼常见副作用及处理1,白细胞下降:如果白细胞(WBC)低于2.0以下就要注意了!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注意戴口罩。

可以使用以下药物提升白细胞:可以口服鲨肝醇片、利可君片(利血生),升白细胞作用较缓慢;还可以打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如惠尔血、瑞白等,可以快速升高白细胞,另外还有长效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持久。

仑伐替尼的全面解析

仑伐替尼的全面解析

仑伐替尼在其他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 用
仑伐替尼可用于一线治疗无法手术 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仑伐替尼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是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的重要 药物,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仑伐替尼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仑伐替尼可用于治疗肝细胞癌和胆管 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仑伐替尼的疗效评估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长期管理
解释内容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 期监测身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处理
解释内容二:一旦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 ,并及时就医。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长期影响
仑伐替尼对肝脏的长期影响
长期使用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肝功能 异常,包括肝酶升高和肝炎等。
长期服用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肝功能 异常,严重时可引发肝炎。
仑伐替尼的肾损害
部分患者在使用仑伐替尼后可能出 现肾功能下降,需定期检查肾功能 。
03
仑伐替尼的血液系统副作用
仑伐替尼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问题。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
仑伐替尼副作用的预防
解释内容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副作用。
仑伐替尼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仑伐替尼的出现改变了癌症治疗方式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仑伐替尼对公众健康意识的影响
仑伐替尼的普及促进了公众对癌症 的认识和预防意识的提升。
仑伐替尼的政策环境
仑伐替尼的政策法规
01 国家对仑伐替尼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药品安全。
仑伐替尼的市场准入
02 仑伐替尼需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索拉非尼治疗hcc

索拉非尼治疗hcc
索拉非尼治疗HCC
• 索拉非尼简介 • HCC的概述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研究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疗效与副作用 •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未来展望
01
索拉非尼简介
索拉非尼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化学结构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 ,主要成分为4-tertiarybutyl-N[4-(3-cyanopyridin-2yl)phenyl]-1-(2,4,6-
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将索拉非尼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 效并克服耐药性问题。
临床试验的进展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新药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
HCC治疗的新策略与研究方向
01 0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旨在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细胞。目前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HCC的治疗效 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
HCC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诊 断需要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03
索拉非尼治疗HCC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01
02
03
04
试验目的
评估索拉非尼治疗HCC的疗 效和安全性。
试验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随机 分为索拉非尼组和对照组,观 察治疗前后肝癌病情变化。
常见的相互作用药物包括抗凝 药、抗血小板药、化疗药物等, 应避免同时使用或调整药物剂 量。
在使用索拉非尼期间,患者应 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 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 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为三磷酸腺苷(ATP)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
争性抑制剂。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即抑制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 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抑制表达位置的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等 ,起到抗肿瘤的功效。
阻断磷酸基团由ATP向酪氨酸残基转移
• RTKs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没有活性;当信号 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 体,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功能,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
的酪氨酸部位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结合位点,可能有 10~20种不
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被激活。信号复合物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 径,扩大信息,引起细胞的综合性应答。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 目前,PDGF能够吸引炎症细胞并激活炎症细胞,诱使它们合成血管 形成因子。
• 另外,PDGF可能对特定的内皮细胞遗传表型起作用,这些内皮细胞
参与血管形成或是构成微血管的原基,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
伊马替尼(格列卫)
• 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Ph染 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 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 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
吉非替尼(易瑞沙)
•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2003年5月获FDA批准上市。

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尼达尼布 分子量

尼达尼布 分子量

尼达尼布分子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尼达尼布(Nidaniib)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的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

它的分子式为C27H27N5O2,分子量为475.54。

尼达尼布是新型的环氧烷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药效学特性。

尼达尼布的分子量是指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表示。

其分子量为475.54,表明尼达尼布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数及其组成。

在尼达尼布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了27个碳原子、27个氢原子、5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各类原子按比例组合成分子结构,形成具有具有独特活性和药效的生物分子。

尼达尼布的分子量与其生物活性和临床效应密切相关。

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通常具有更好的靶点亲和力和生物利用度,能够更好地作用于靶标,对癌细胞产生更强烈的抑制作用。

较大的分子量也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延长在体内的半衰期和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尼达尼布分子量的确定常常利用质谱技术,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方法测定其分子离子峰,并结合其相对分子质量推导出其分子量。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精确测定尼达尼布的分子量,为分子结构的确认和药效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篇示例:尼达尼布(Nedanib)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药物,可以帮助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靶向肺癌细胞的关键途径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尼达尼布的分子量是445.482g/mol,它是一种口服可用的药物,通常用于那些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但仍然患有进展性NSCLC的患者。

尼达尼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EGFR、HER2和HER4等受体的激酶活性,从而抑制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临床试验表明,尼达尼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全球及中国市场需 求的趋势分析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的未来发展潜 力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市场竞争格局
当前市场上的主 要竞争者
各竞争者的市场 份额和销售量
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TKI的专利情况
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TKI的研发动态 和未来趋势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市场发展趋势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市场前景广阔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逆转肿瘤耐药性:有些肿瘤细胞会产生耐药性,使化疗药物失去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使化疗药物重新发挥抗肿瘤作用。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用于治 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用于治 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病毒感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用于治疗某 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心血管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 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研究进展
针对肺癌的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TKI已成为非 小细胞肺癌的重 要治疗手段之一。
依赖性:患者可 能需要长期使用, 停药后可能出现 病情恶化或反弹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副作用
皮疹:皮肤出 现红色皮疹, 伴有瘙痒和疼

肝功能异常: 可能导致肝脏 功能受损,出 现肝功能指标
升高
胃肠道反应: 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和 食欲不振等不

盐酸安罗替尼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盐酸安罗替尼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讲座 盐酸安罗替尼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张娜㊀佟旭㊀王大鹏㊀李义强㊀周煜ʌ摘要ɔ㊀安罗替尼是我国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ꎬ可强效抑制多个靶点ꎬ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ꎮⅡ/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㊁软组织肉瘤㊁甲状腺髓样癌㊁食管鳞癌㊁肾癌㊁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也有明显治疗效果ꎬ且安罗替尼具有可控毒性㊁长循环和广谱抗肿瘤的潜力ꎬ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ꎮ本文就安罗替尼在体内和体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ʌ关键词ɔ㊀安罗替尼ꎻ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ꎻ㊀抗血管生成ꎻ㊀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19.23.036Researchprogressofanlotinibhydrochlorideincommonmalignanttumors㊀ZHANGNa.㊀JiamusiuniversityꎬJiamusiꎬHeilongjiangꎬ154000ꎬChina.ʌAbstractɔ㊀Anlotinibisanewtypeofsmallmolecularmulti-targettyrosinekinaseinhibitorwithindepend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developedinChina.Itcaninhibitmultipletargetsstronglyꎬandhastheeffectofanti-tumorangiogenesisandinhibitingtumorgrowth.PhaseⅡ/Ⅲclinicaltrialsshowthatanlotinibnotonlyhadeffectinnon-smallcelllungcancerꎬbutalsohaveobvioustherapeuticeffectinsofttissuesarcomasꎬmyeloidthyroidcarcinomaꎬ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ꎬrenalcellcarcinomaꎬcolorectalcancerandothersolidtumorpatients.Inadditionꎬanlotinibhascontrolledtoxicityꎬlongcirculationandbroad-spectrumantitumorpotentialꎬwithwellsafetyandtolerance.Thisarticle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ofanlotinibinvivoandinvitro.ʌKeywordsɔ㊀Anlotinibꎻ㊀Tyrosinekinaseinhibitorꎻ㊀Antiangiogenesisꎻ㊀Malignanttumor㊀㊀盐酸安罗替尼(AnlotinibHydrochlorideꎬAL3818)是我国自主研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物ꎬ2007年取得化合物专利ꎬ2011年临床获得审批ꎬ2013年完成Ⅰ期临床试验ꎬ2014年美国(IND)获批ꎬ2015 2017年临床上市ꎮ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ꎬTKI)ꎬ可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ꎬVEGFR)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ꎬPDGFR)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2ꎬFGFR)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多个靶点ꎬ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1 ̄2]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ꎬFDA)在2015年批准其治疗卵巢癌孤儿药资格认定ꎬ在多个癌症适应症的临床研宄中表现出有效的趋势ꎮALTER0302和ALTER0303临床研究显示安罗替尼作为三线治疗方案在难治性㊁复发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ꎬNSCLC)治疗中能够同时带来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ꎬ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ꎬPFS)的双重获益ꎬ是目前我国唯一单药对晚期NSCLC有效的血管靶向药[3 ̄4]ꎮ目前多种癌症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ꎬ临床Ⅱ㊁Ⅲ期研究显示ꎬ安罗替尼对㊀㊀作者单位:154000黑龙江佳木斯ꎬ佳木斯大学(张娜)ꎬ161000黑龙江齐齐哈尔ꎬ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放疗科(佟旭㊁王大鹏)ꎬ154000黑龙江佳木斯ꎬ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李义强㊁周煜)㊀㊀通信作者:佟旭ꎬEmail:11517519@qq.comNSCLC㊁甲状腺髓样癌㊁食管鳞癌㊁软组织肉瘤㊁肾癌㊁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也有明显治疗效果[5 ̄7]ꎮ本文就安罗替尼在临床和体外实验中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综述ꎮ一㊁作用机制㊁安全性及药物动力学1.作用机制: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细胞因子ꎬ可诱导内皮细胞进行迁移及管腔的形成ꎬ进而产生新生血管ꎮ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最为紧密的是VEGFR-2所介导的信号通路ꎬ因而目前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多以VEGFR-2作为主要靶点[8 ̄9]ꎮ其中VEGF在多数癌症中均有表达ꎬ尤其是VEGFAꎮVEGFA与内皮细胞表达的VEGFR2具有很高的亲和力ꎬ两者的结合能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ꎬVEGFR2的磷酸化触发一个下游通路网络ꎬ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㊁存活和迁移ꎮ与VEGF相似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ꎮFGF-2触发FGF受体1(FGFR1)的自磷酸化ꎬ并激活下游信号级联ꎬ诱导血管生成ꎮPDGF-BB结合受体PDGF受体β(PDGFRβ)调节肿瘤血管生成ꎬ增长和转移ꎮLin[10]等发现安罗替尼可以强烈抑制血管新生相关VEGFR㊁PDGFR和FGFR所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ꎬ从而干预内皮细胞的增殖㊁迁移及形成管腔的能力ꎬ抑制微小血管的形成ꎬ并且能通过c-Kit激酶干预肿瘤细胞自身的多个生物学过程ꎮShen[11]等临床研究也表明ꎬ安罗替尼能使内皮细胞中VEGF/PDGF-BB/FGF-2诱导细胞迁移和毛细血管形成的能力降低ꎬ且安罗替尼在体内和体外均显著抑制VEGF/PDGF-BB/FGF-2诱导的血管生成ꎮ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在肿瘤细胞上出现高表达和特异性表达ꎬ但在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ꎬ所以相对于细胞毒性药物而言ꎬ其出现不良反应机率较少ꎬ抗肿瘤作用相对较高ꎬ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或损伤较轻ꎬ疗效显著ꎬ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12]ꎮ2.安全性及药物动力学:Sun[13]等通过临床研究评估了安罗替尼在难治性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ꎬ主要目的是通过确定剂量限制性毒性(DLT)㊁最大耐受量(MTD)㊁推荐的Ⅱ期剂量和计划来建立安罗替尼的安全性ꎮ次要目的包括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安罗替尼的药代动力学的描述和初步抗肿瘤效果的评估ꎮ本研究纳入未接受标准治疗的有病理和/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癌症患者ꎮ试验患者入选标准为:18~65岁㊁ECOGPS0-1㊁预估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ꎻ既往其他化疗药物患者至少停30天㊁手术患者休息至少4周ꎻ血液检测正常ꎬ无主要器官功能障碍ꎮ患者口服安罗替尼(5~16mgꎬ每日一次)ꎮ分为两组连续口服4周(4/0)或口服2周停药1周(2/1)ꎮ依据推荐剂量和时间表被进一步纳入扩大队列研究的患者共21例ꎮ所有患者均进行药代动力学采样ꎬ初步评估肿瘤反应ꎮ结果显示:在4/0中10mg时DLT为3级高血压ꎬ2/1中16mg时DLT为3级高血压和3级疲劳ꎮ药代动力学表明ꎬ安罗替尼有较长的药物半衰期ꎬ且在多次服药过程中累积增加ꎮ每天12mg可作为2/1方案扩大研究的最大耐受剂量ꎮ对21例(结肠腺癌㊁非小细胞肺癌㊁肾透明细胞癌㊁甲状腺髓样癌㊁软组织肉瘤)患者中20例进行了抗肿瘤活性评估:PR患者3例ꎬSD患者14例ꎬPD患者3例ꎬ肿瘤负荷缩小患者12例ꎮ本实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ꎬ高血压ꎬ疲劳ꎬ脂肪酶升高等ꎬ但其所有不良反应都是可控的ꎮ结果表明安罗替尼有可控毒性㊁长循环和广谱抗肿瘤的潜力ꎬ通过对症治疗或调低药物治疗计量等方式得到有效控制ꎬ对多种实体瘤治疗有效ꎬ值得进一步研究ꎮ二㊁体外实验研究进展1.肺癌:宋永安[14]等通过CCK8法㊁流式细胞术㊁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ꎬ研讨了安罗替尼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㊁迁移和侵袭的影响ꎮ结果显示:经安罗替尼处理后ꎬ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P<0.05)ꎬ细胞凋亡比例增高(P<0.05)ꎬ细胞迁移率降低(P<0.05)ꎬ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A549细胞数减少(P<0.05)ꎬ其侵袭能力受抑制ꎮ通过此项实验可表明安罗替尼作用于A549细胞后ꎬ能明显抑制其细胞增殖㊁迁移和侵袭的能力ꎬ并促进细胞凋亡ꎮ2.甲状腺癌:Ruan[15]等分别选取了3株PTC细胞系(BCPAP㊁k1和IHH4)和ATC细胞系(8505C㊁CAL-62和BHT-101)作为研究对象ꎬ研究了安罗替尼对甲状腺癌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作用ꎮ通过MTT测定㊁细胞周期与凋亡分析㊁Western㊁RNA干扰㊁体内致瘤试验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安罗替尼对甲状腺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ꎮ试验结果显示: (1)安罗替尼能有效抑制PTC和ATC细胞的活性ꎬ且PTC细胞对安罗替尼的敏感性略高于ATC细胞ꎮ(2)对BCPAP和8505C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ꎬ且呈剂量依赖性ꎮ(3)能诱导甲状腺细胞G2/M期阻滞ꎮ但安罗替尼对甲状腺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不是通过阻断BRAF/MEK/ERK途径而发挥的ꎮ(4)对甲状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TP53㊁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ꎬ结果显示安罗替尼对TP53的表达及凋亡标记物Caspase3和PARP的裂解呈剂量依赖性ꎮ因此ꎬ安罗替尼可能通过激活TP53途径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凋亡ꎮ(5)可能干扰F-肌动蛋白的形成ꎬ以抑制细胞迁移ꎮ(6)可以提高甲状腺癌异种移植鼠体内TP53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ꎬ抑制甲状腺肿瘤的生长ꎮ试验数据表明ꎬ安罗替尼可通过抑制细胞生长㊁诱导凋亡和抑制细胞迁移而对甲状腺癌发挥抗肿瘤作用ꎬ且安罗替尼对多种甲状腺癌均有抑制作用ꎬ在体内也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ꎮ3.肝癌:杨斌[16]等将系列浓度的安罗替尼以及作为对照组的索拉菲尼和舒尼替尼作用于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系HCCC-9810ꎬ通过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计算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ꎬTranswell实验检测药物对HCCC-9810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ꎮ结果表明:(1)安罗替尼能明显抑制HCCC-9810细胞的存活ꎬ而索拉菲尼和舒尼替尼活性较弱ꎮ(2)IC50(1μmol/L)的安罗替尼和相同浓度的索拉菲尼㊁舒尼替尼相比ꎬ安罗替尼能显著抑制HCCC-9810细胞的转移与侵袭作用ꎬ而索拉菲尼和舒尼替尼则无明显抑制作用ꎮ这一研究为肝脏胆管细胞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ꎬ也说明安罗替尼在临床应用中有更广阔的前景ꎮ三㊁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应用效果1.肺癌:非小细胞肺癌:ALTER0302[3]临床试验采用随机㊁双盲的方法从中国13家医院招募了符合入选标准的117例患者进行分析ꎬ患者随机1ʒ1接受安罗替尼或安慰剂治疗ꎬ直至病情进展㊁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㊁患者同意退出治疗或死亡ꎮ安罗替尼采用2/1方案进行服药ꎮ结果显示:60.7%的患者未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状态不明ꎮ安罗替尼组与安慰剂组相比ꎬ其PFS为4.8个月vs1.2个月(P<0.0001)ꎬORR(P<0.05)ꎮ两组OS分别为9.3个月和6.3个月ꎮ安罗替尼组不良事件比安慰剂组更频繁ꎬ其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21.67%ꎮ说明与安慰剂组相比ꎬ安罗替尼作为三线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FS有明显的改善作用ꎬ且毒副反应可耐受ꎮLTER0303[4]临床试验采用相同方法ꎬ对安罗替尼治疗复发进展的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ꎮ入组患者为ⅢB/Ⅳ期NSCLC患者ꎬ既往至少接受过两种化疗方案治疗ꎬ且EGFR/ALK阳性患者必须接受过相应靶向治疗后耐药或不能耐受ꎮ共4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安罗替尼组(294例)和安慰剂组(143例)ꎬ安罗替尼按2/1方案治疗ꎮ主要终点为OSꎬ次要终点为PFS㊁ORR㊁DCRꎮ结果显示:安罗替尼组与安慰剂组比较ꎬOS延长3.3个月(9.6vs6.3个月ꎬP<0.05)ꎻPFS延长4.0个月(5.4vs1.4个月ꎬP<0.0001)ꎻORR(9.2%vs0.7%ꎬP<0.0001)ꎬDCR(81.0%vs37.1%ꎬP<0.0001)ꎬ有统计学意义ꎮ试验结果表明ꎬ与安慰剂组相比ꎬ安罗替尼组治疗效果更好ꎮ基于以上两项研究说明ꎬ我国自主研发安罗替尼的成功ꎬ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治疗选择方案ꎮ小细胞肺癌:ChengY[17]通过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㊁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ꎬ研究了安罗替尼对照安慰剂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SCLC的临床效果ꎮ主要入组18~75岁㊁经病理学证实的㊁既往接受至少两种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限期或广泛期SCLC患者ꎮ共纳入我国11家中心的120例入组患者(2017年3月 2018年5月)ꎬ按2ʒ1随机分为安罗替尼组(n=82)和安慰剂组(n=38)ꎬ1例患者因诊断有误未纳入分析ꎬ按照分期和复发类型进行分层ꎮ主要终点为PFSꎬ次要终点为OS㊁ORR㊁DCR㊁生活质量㊁安全性和耐受性ꎮ到2018年6月30日为止ꎬ统计数据发现ꎬ安罗替尼组与安慰剂组相比ꎬ其PFS显著延长(4.1个月vs0.7个月ꎬHR=0.19ꎻ95%CI:0.12~0.32ꎻP<0.01)ꎬ有统计学意义ꎮORR(4.9%vs2.6%ꎬP>0.05)ꎬ无统计学意义ꎮ安罗替尼组DCR显著提高(71.6%vs13.2%ꎬP<0.0001)ꎬ有统计学意义ꎮ安全性方面ꎬ安罗替尼组TRAES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87.7%vs74.4%ꎬP<0.05)ꎮ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乏力㊁高血压㊁厌食㊁手足综合征等ꎮ3-4级TRAEs的发生率安罗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是29例(35.8%)和6例(15.4%)ꎮ结果表明安罗替尼有与其他肿瘤相似的的不良事件ꎬ其耐受性较好ꎬ临床易于管理ꎮ根据此项研究结果ꎬ安罗替尼可作为SCL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新选择ꎬ将来可进一步探索安罗替尼在SCLC一线㊁维持治疗及联合治疗中的应用ꎮ2.甲状腺癌:Sun[18]等进行了安罗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髓样甲状腺癌(MTC)患者的Ⅱ期研究试验ꎬ给予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MTC患者每日口服安罗替尼12mgꎬ2周/1周休息ꎬ直至病情进展㊁死亡或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ꎬ根据观察毒性反应调整剂量ꎮ主要终点为PFSꎮ结果显示:入组共58例患者ꎬ分析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PFSꎬ56.9%的患者出现了部分反应ꎬ48周时PFS为85.5%ꎬ其中45例患者血清降钙素较基线明显下降50%ꎮ说明安罗替尼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TC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不良反应ꎬ可以为晚期或转移性MTC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ꎮ3.肉瘤:龙作尧[19]等对17例晚期进展性肉瘤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的回顾性研究ꎮ对患者进行评估后ꎬ采用2/1方案口服安罗替尼ꎬ有手术指征者先行手术治疗ꎬ术后服药ꎬ直至肿瘤进展或无法耐受毒副作用ꎮ根据肿瘤体积和内部影像学变化评价用药效果ꎬCTCAE4.03评价不良反应ꎮ结果显示:无CRꎬPR患者2例(11.76%)ꎬSD患者11例(64.70%)ꎬPD患者4例(23.54%)ꎬORR为11.76%ꎬDCR为76.46%ꎮ常见不良反应:食欲减退(35.29%)ꎬ乏力(23.54%)ꎬ高血压(11.76%)ꎮ刘佳勇[20]等收集了2015年6月 2017年3月在北京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参加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Ⅱb临床试验的患者ꎬ按2ʒ1随机分为安罗替尼组和安慰剂组ꎬ主要研究终点为PFSꎬ次要研究终点为DCR㊁OS和安全性ꎮ其中安罗替尼组28例ꎬ安慰剂组11例ꎮ结果示:安罗替尼组中PR患者4例ꎬ安慰剂组无PR患者ꎬ两组SD患者分别为13例和3例ꎬ其DCR接近统计学差异(P=0.082)ꎬ其中安罗替尼组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DCR为78.6%(11/14)ꎻ两组的mPFS分为12.4个月和4.0个月(P<0.05)ꎬ有统计学意义ꎻ两组的OS分别为19.4个月和17.6个月(P=0.961)ꎬ无显著性差异ꎮ安全性方面ꎬ安罗替尼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87.7%和74.4%ꎬP<0.05)ꎮ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乏力㊁高血压㊁厌食㊁手足综合征等ꎮ3~4级TRAEs的发生率安罗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是29例(35.8%)和6例(15.4%)ꎮ结果表明安罗替尼有与其他肿瘤相似的的不良事件ꎬ其耐受性较好ꎬ临床易于管理ꎮ根据此项研究结果ꎬ安罗替尼可作为SCL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新选择ꎬ将来可进一步探索安罗替尼在SCLC一线㊁维持治疗及联合治疗中的应用ꎮ4.肾癌:Zhou[21]等采用单臂㊁多中心的研究方法ꎬ进行了二线治疗肾癌的Ⅱ期临床研究ꎬ初步评价了安罗替尼胶囊对经TKI靶向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ꎬ研究摘要被纳入2016年ASCOꎮ研究纳入了43例既往接受过索拉菲尼或舒尼替尼治疗后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患者(透明细胞为主)ꎬ按2/1方案给药ꎮ结果显示:mPFS为11.8个月ꎮ同时亚组分析发现:入组前接受过索拉菲尼或舒尼替尼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患者的mPFS为8.5个月ꎮ入组前无法耐受索拉菲尼或舒尼替尼患者的mPFS未达到ꎮ试验证明:安罗替尼二线治疗效果优于索拉菲尼㊁阿西替尼且未接受过舒尼替尼或索拉菲尼治疗的肾癌患者获益更大ꎮ研究结果显示ꎬ安罗替尼的药物不良事件主要级别为1/2级ꎮ其中3/4级不良事件主要有:淋巴细胞减少(7.1%)㊁高血压(4.8%)和甲状腺功能减退(4.8%)ꎮ随后Zhou[22]等又进行了一线治疗肾癌的Ⅱ期临床研究ꎬ试验通过与阳性药物舒尼替尼胶囊进行对照ꎬ来评价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ꎮ患者入选标准与安罗替尼二线治疗肾癌的Ⅱ期临床研究相同ꎮ研究入组患者共133例ꎬ按照随机试验2ʒ1比例分配ꎮ其中90例(男66例ꎬ女24例)患者口服安罗替尼ꎬ12mgꎬqdꎬ连服2周停药1周ꎮ另43例(男34例ꎬ女9例)患者口服舒尼替尼ꎬ50mgꎬqdꎬ连用4周停药2周ꎮ结果显示:安罗替尼组和舒尼替尼组PFS相似(11.3个月vs11个月ꎬP=0.30)ꎬORR(24.4%vs23.3%)和6周DCR97.8%vs93.0%ꎬP=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ꎮ5.腹腔增生性小圆细胞瘤:Chen[23]等报告了1例安罗替尼在腹腔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IADSRCT)中的应用ꎮ1例38岁男性患者在2017年10月26日因前腹壁结节1月余就诊ꎬ体格检查示:结节质地坚硬ꎬ边界不清ꎬ活动度低ꎬ实验室评价结果正常ꎮ腹部CT示:右侧腹壁皮下软组织结节1.3cmˑ1.5cmꎬ腹腔囊性密度为9.9cmˑ8.7cmꎮ2017年11月进行腹腔镜肿瘤切除ꎬ病理结果诊断为IADSRCTꎮ免疫组化结果示:AE1/AE3㊁desmin㊁NSE㊁Ck7㊁CD34㊁CD99阳性ꎬCD56㊁GATA3㊁Syn部分阳性ꎮp63㊁CK5/6㊁P40㊁S100㊁CD31㊁Ki-67染色阴性ꎬ增殖指数为40%ꎮ术后2017年12月-2018年4月接受6周期化疗(异环磷酰胺3.6mgˑ5dꎬ阿霉素脂质体60mgˑ1d)作为辅助治疗ꎮ2018年5月ꎬCT扫描显示右腹股沟淋巴结和网膜淋巴结转移ꎮ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为29.3mmˑ19.8mm和9.5mmˑ8.6mmꎮ2018年6月1日口服安罗替尼ꎬ12mgꎬqdꎬ2周/1周休息ꎮ两次治疗后ꎬ右腹股沟淋巴结和网膜淋巴结分别缩小为17.8mmˑ14.9mm和8.9mmˑ7.9mmꎬ疗效评定为SDꎬ四次治疗后淋巴结大小进一步缩小ꎬCT扫描显示SDꎮ目前为止ꎬ患者接受额外1周期的治疗ꎮ副作用为高甘油三酯和疲劳ꎬ但其毒性可控ꎬ耐受性强ꎮ由此可见安罗替尼应用于IADSRCT是有效的ꎬ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㊀㊀总结㊀安罗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ꎬ可高度选择性抑制VEGFR2㊁PDGFR㊁FGFR和c-Kit等靶点ꎬ阻断其下游信号传导从而发挥高效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作用ꎬ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有明显的作用效果ꎬ且已展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ꎬ尤其是作为晚期NSCLC的三线治疗已形成专家共识ꎮ在小细胞肺癌㊁软组织肉瘤及甲状腺癌等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ꎬ并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ꎮ安罗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㊁手足皮肤反应㊁疲劳㊁脂肪酶升高等ꎬ但所有不良反应都是可控的ꎬ并且具有可控毒性㊁长循环和广谱抗肿瘤的潜力ꎬ可通过对症治疗或调低药物治疗计量等方式得到有效控制ꎮ目前安罗替尼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肺癌也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24 ̄25]ꎮ但尚无安罗替尼联合其他靶向药物㊁放疗㊁免疫治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的研究报道ꎬ其联合后对实体肿瘤治疗效果是否明显增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ꎮ我们期待安罗替尼能在更多种类的实体瘤中进行其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ꎬ发现其更多的作用疗效ꎬ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XieCꎬWanXꎬQuanHꎬetal.Preclinicalcharacterizationofanlotinibꎬahighlypotentandselective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inhibitor[J].CancerSciꎬ2018ꎬ109(4):1207 ̄1219.[2]㊀TaurinSꎬYangCHꎬReyesMꎬetal.Endometrialcancersharboringmutated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2proteinaresuccessfullytreatedwithanewsmalltyrosinekinaseinhibitorinanorthotopicmousemodel[J].IntJGynecolCancer.2018ꎬ28(1):152 ̄160. [3]㊀HanBꎬLiKꎬZhaoYꎬetal.Anlotinibasathird-linetherapyinpatientswithrefractory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amulticentreꎬrandomisedphaseⅡtrial(ALTER0302)[J].BrJCancerꎬ2018ꎬ118(5):654 ̄661.[4]㊀HanBꎬLiKꎬWangQꎬetal.Third-linetreatment:arandomizedꎬdouble-blindꎬplacebo-controlledphaseⅢALTER-0303study-efficacyandsafetyofanlotinibtreatmentinpatientswithrefractoryadvancedNSCLC[J].JClinOncolꎬ2017ꎬ35:9053. [5]㊀EttingerDSꎬWoodDEꎬAisnerDLꎬetal.Non-smallcelllungcancerꎬversion5.2017ꎬNCC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oncology[J].JNatlComprCancNetwꎬ2017ꎬ15(4):504 ̄535. [6]㊀HanBHꎬLiKꎬWangQMꎬetal.EffectofAnlotinibasaThird-LineorFurtherTreatmentonOverallSurvivalofPatientsWith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TheALTER0303Phase3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AMAOncolꎬ2018ꎬ4(11):1569 ̄1575.[7]㊀王睿晴ꎬ张艳华.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ꎬ2018ꎬ27(23):2770 ̄2774. [8]㊀KochSꎬTuguesSꎬLiXꎬetal.Signaltransductionby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s[J].BiochemJꎬ2011ꎬ437(2):169 ̄183.[9]㊀ScottAJꎬMessersmithWAꎬJimenoA.Apatinib:apromisingoralantiangiogenicagentinthetreatmentofmultiplesolidtumors[J].DrugsToday(Barc)ꎬ2015ꎬ51(4):223 ̄229.[10]㊀LinBꎬSongXꎬYangDꎬetal.AnlotinibinhibitsangiogenesisviasuppressingtheactivationofVEGFR2ꎬPDGFRβandFGFR1[J].Geneꎬ2018ꎬ654:77 ̄86.[11]㊀ShenGSꎬZhengFCꎬRenDFꎬetal.Anlotinib:anovelmulti-targetingtyrosinekinaseinhibitorinclinicaldevelopment[J].JHematolOncolꎬ2018ꎬ11(1):120.[12]㊀叶佳丹ꎬ余克富ꎬ朱斌ꎬ等.肿瘤靶向药物的分类与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ꎬ2018ꎬ42(5):351 ̄358.[13]㊀SunYKꎬNiuWꎬDuFꎬetal.Safetyꎬpharmacokineticsꎬandantitumorpropertiesofanlotinibꎬanoralmulti-targettyrosinekinaseinhibitorꎬinpatientswithadvancedrefractorysolidtumors[J].JHematolOncolꎬ2016ꎬ9(1):105.[14]㊀宋永安ꎬ张雪燕ꎬ徐志伟ꎬ等.安罗替尼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㊁迁移侵袭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院报ꎬ2018ꎬ14(3):281 ̄284ꎬ293.[15]㊀RuanXꎬShiXꎬDongQꎬetal.Antitumoreffectsofanlotinibinthyroidcancer[J].EndocrRelatCancerꎬ2019ꎬ26(1):153 ̄164. [16]㊀YangBꎬXieHꎬWangCPꎬetal.StudyonInhibitionofArotinibonHuman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CellLineHCCC-9810[J].DigDisSciꎬ2017ꎬ19(12):1389 ̄1391.[17]㊀ChengYꎬWangQꎬLiKꎬetal.Anlotinibasthird-lineorfurther-linetreatmentinrelapsedSCLC:amulticentreꎬrandomizedꎬdouble-blindphase2trial[J/OL].WCLCꎬ2018ꎬOA13.03[2019-02-22].https://www.clinicaloptions.com/oncology/conference-coverage/wclc-2018/capsule-summary-slidesets/oa13_03. [18]㊀SunYꎬDuFꎬGaoMꎬetal.Anlotinib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LocallyAdvancedorMetastaticMedullaryThyroidCancer[J].Thyroidꎬ2018ꎬ11(28):1455 ̄1461.[19]㊀LongGZYꎬLuYJꎬLiMHꎬetal.AretrospectivestudyofadvancedprogressivesarcomatreatedbyAnlotinib[J].ChinJBoneJointꎬ2019ꎬ8(1):3 ̄9.[20]㊀JiayongLiuꎬZhengfuFanꎬShuLiꎬetal.Anlotinibhydrochloridecapsulesforadvancedsofttissuesarcoma:single-centerdataanalysisofastageⅡmulticenterclinicaltrial[J].ChinJClinOncolꎬ2018ꎬ45(20):1066 ̄1070.[21]㊀ZhouAPꎬBaiYꎬSongYꎬetal.Anlotinibin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mRCC)withapreviousanti-VEGFRTKI:PreliminaryresultsfromamulticenterꎬphaseⅡtrial[J].JClinOncolꎬ2016ꎬ34:16082 ̄16082.[22]㊀ZhouAPꎬMaJꎬBaiYꎬetal.Anlotinibversussunitinibasfirstlinetreatmentfor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mRCC):preliminaryresultsfromarandomizedphaseⅡclinicaltria[J].JClinOncolꎬ2016ꎬ34(15Suppl):4565.[23]㊀ChenHMꎬFengG.Useofanlotinibinintra-abdominaldesmoplasticsmallroundcelltumors: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J].OncoTargetsTherꎬ2019ꎬ12:57 ̄61.[24]㊀余双ꎬ杨树仁ꎬ王海兰ꎬ等.安罗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ꎬ2019ꎬ25(25):131 ̄132.[25]㊀MengLXꎬZengQQꎬMengQꎬetal.Comparisonofanlotinibversusbevacizumabcombinedwithpaclitaxelandcarboplatinintreatmentofadvancedlungadenocarcinoma[J].ChinaMedicineꎬ2019ꎬ14(8):1164 ̄1168.(收稿日期:2019 ̄05 ̄29)(本文编辑:卜明)。

《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一、引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一种主要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口服的抗肿瘤药物,已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二、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1. 抑制肿瘤生长安罗替尼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效控制晚期NSCLC患者的病情。

临床研究表明,安罗替尼能够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延缓肿瘤生长速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延长生存期安罗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通过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

3. 缓解症状安罗替尼能够缓解晚期NSCLC患者的症状,如咳嗽、咳痰、气短等。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三、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评价安罗替尼在治疗晚期NSCLC时,总体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高血压、蛋白尿等,但多数症状轻微,且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和监测不良反应,可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结论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安罗替尼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大多轻微且可耐受,为患者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然而,安罗替尼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未来可以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探讨安罗替尼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更多晚期NSCLC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总之,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抗肿瘤作用靶点的不断发现,蛋白酪氨酸激酶(PTK)作为信号转导中的关键酶,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

PTK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密切相关。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我们介绍了PTK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包括受体型和非受体型PTK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我们详细阐述了PTK抑制剂的设计原理与策略,包括基于结构的小分子抑制剂、抗体药物以及多肽类药物等。

我们还介绍了PTK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包括已上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以及正在研发的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

通过对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耐药性、副作用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优化药物结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等方面,以期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相信这类药物将在未来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现状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尽管医学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肿瘤的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肿瘤的异质性使得每一个病例都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这为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侵袭性转移,使得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手段往往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细胞,且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 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V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 :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 : 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 :—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 :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理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理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原理【摘要】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分子药物的多靶点作用机制,然后阐述了酪氨酸激酶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详细解析了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原理,并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结构改进和亲和力提升,致力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强调了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为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医学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多靶点作用、酪氨酸激酶、癌症治疗、研究背景、原理、研究进展、应用前景、未来发展方向、临床意义1. 引言1.1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原理的意义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原理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这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传统药物往往只专注于单一的靶点,而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则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具有更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有望在治疗复杂疾病中发挥更为显著的效果。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药物与疾病之间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为药物设计和改进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基础。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也将促进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而多靶点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个体特征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1.2 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背景随着癌症的高发率和治疗难度不断增加,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癌症治疗领域,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靶点,因为它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转移等重要生物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靶点抗肿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和从细胞受体与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开始进入临床,人们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

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滞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等等,并在不到10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进入临床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的损伤修复、使细胞分裂阻滞在G1期、诱导和维持细胞凋亡、抗新生血管形成等。

EGFR过度表达常预示病人预后差、转移快、对化疗药物抗拒、激素耐药、生存期较短等等。

TKIs还可通过下调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因子以及抑制EGFR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传导,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两种信号传导通路的“交叉对话”,为临床同时抑制这两种传导通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多靶点抑制剂在治疗方面优于单靶点抑制剂,多靶点联合阻断信号传导是肿瘤治疗和药物开发新的发展方向。

最近,美国FDA批准3种多靶点TKIs上市或进入快速通道,连同以前批准的3种单靶点TKIs共6种,其名称和适应证如下表。

以下,我们扼要介绍新批准的3种多靶点药物:
一、索拉非尼(sorafenib) 是一种新型多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它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疲乏、腹泻、皮疹、高血压、脱发、瘙痒和恶心、食欲不振。

在一项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中,905例Motzer评分为中低度、过去8个月内经一次系统抗癌治疗失败的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病人随机分组,451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452例进入安慰剂组。

中期分析时已有222例病人死亡,两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和2%,索拉非尼组有1例完全缓解(CR)。

另外,两组分别有74%和53%的病人肿瘤保持稳定,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4%和55%。

索拉非尼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较安慰剂组延长了一倍,分别为5.8 和2.8个月(P=0.00001),且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中期分析时,安慰剂组的总生存期为14.7个月,而索拉非尼组尚未达到。

由于索拉非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因此中期分析后允许安慰剂组进展的病人交叉到索拉非尼组。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亚组的病人都从索拉非尼的治疗中获得了益处,包括年龄大于或小于65岁,Motzer评分中或低度,既往用过或未用过IL-2、有或无肝转移、无病生存期大于或小于1.5年。

美国FDA正是基于这一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于2005年12月20日快速批准了索拉非尼作为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药物。

这是美国FDA 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治疗肾癌的药物。

文章发布者:
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 中医治肿瘤往往出奇迹
血管瘤免费在线咨询 随时担心心脏病发作? 专家为您解决肿瘤科问题 2010治疗白癜风最新技术 向专家咨询前列腺问题 治癫痫,您找对方法了吗 妇科病怎么办?问问医生
此外,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对肝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实体瘤有潜在的抗肿瘤效应。

目前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是治疗晚期肾癌和肝癌的临床研究。

二、凡德他尼 (vandetanib)是一种合成的苯胺喹唑啉化合物,为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酸激酶抑制剂(TKI),可同时作用于肿瘤细胞EGFR、VEGFR和RET酪氨酸激酶,还可选择性的抑制其他的酪氨酸激酶,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腹泻、高血压和皮疹。

常见的毒副作用是腹泻、皮疹、恶心、呕吐以及无症状的QT间期延长。

其毒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在<300 mg/d时,病人耐受性良好,最大耐受剂量(MTD)为300 mg。

Ⅱ期临床研究涉及的病种很多。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凡德他尼治疗NSCLC 的临床试验。

1. 治疗晚期NSCLC
003号研究比较了凡德他尼 300 mg/d和吉非替尼250 mg/d对一线或二线化疗失败的168例晚期NSCLC 病人的疗效,与吉非替尼相比,凡德他尼明显地增加了有效率和延长了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1%,11.9周和8.1周,(P=0.011)。

在临床试验中如果病人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毒性,允许其改变治疗方案。

试验结果表明,用吉非替尼代替凡德他尼的病人疾病控制率为14%,而用凡德他尼代替吉非替尼的病人疾病控制率达到32%,预计中位总生存期由凡德他尼→吉非替尼为6.1个月,而由吉非替尼→凡德他尼为7.4个月。

0007号研究正在进行中,目的是评价凡德他尼联合紫杉醇(200 mg/m2)+卡铂(AUC=6)一线治疗ⅢB-IV 期NSCLC的疗效。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凡德他尼可同时联合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NSCLC,没有明显增加3~4度的不良反应。

2. 治疗晚期乳腺癌
46例既往接受紫杉醇+蒽环类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癌患者,接受凡德他尼(100 mg或300 mg),44例可评价的患者中未见客观疗效,2组病人各有1例病情稳定(SD)≥24周,作者认为单药凡德他尼治疗复发耐药的乳腺癌疗效有限,但耐受性良好。

3. 治疗晚期多发性骨髓瘤
18例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口服凡德他尼(100 mg)3~29.4周,球蛋白或尿M蛋白未见改善,毒副作用可耐受,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皮肤瘙痒、感觉障碍等,但未见明确的QT间期改变。

4. 治疗甲状腺癌
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率低,具有遗传性,无论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抑或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0008号研究是一项进行中的、开放的Ⅱ期研究,评估凡德他尼治疗进展期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11例可评价的病人中(接受凡德他尼 300 mg/d,至少3个月),2例患者获得PR,9例患者获SD。

另外,病人血浆肿瘤标志物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分别较基线值下降了72%和25%。

目前人们认为,凡德他尼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RET酪氨酸激酶,RET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40%的散发性和100%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有RET基因的过表达。

三、Sunitinib(Sutent, SU11248)
Sunitinib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药物,能够抑制VEGF-R2、-R3和-R1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R-β)、KIT、FLT-3和RET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特异性阻断这些信号传导途径达到抗肿瘤效应。

50 mg/d的4/2方案(用药4周,休息2周)为可耐受的剂量密集方案。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全身反应(如乏力、虚弱)、胃肠道反应(如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或口腔黏膜炎)、血液学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皮肤反应(如皮炎、皮肤脱色或毛发褪色)。

sunitinib的抗肿瘤活性已经在各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得到证实,包括肾细胞癌、胃肠间质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肉瘤、甲状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美国FDA最近批准sunitinib上市,治疗GIST和晚期肾癌。

由于目前临床上除了伊马替尼外,没有治疗晚期GIST的药物,治疗肾癌的药物也很少,所以sunitinib的结果令人鼓舞。

2005年ASCO会议发布了正在进行的两项独立的sunitinib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研究结果。

第一项研究入组了63例既往生物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给予sunitinib口服,50 mg/d,连服4周停2周,按RECIST标准观察到的部分缓解率为40%(25/63例),另外21例(33%)稳定,17例(27%)进展。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8.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

在获得部分缓解的患者中,中位缓解时间12.5个月。

达到部分缓解的中位时间为2.3个月。

第二项研究入组标准类似,共纳入10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41例(39%)有效,其中1例为完全缓解,25例(23%)稳定,33例(31%)进展。

中位TTP和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

从临床治疗发展的进程来看,多药联合是一种趋势,多靶点药物简化了治疗程序。

但是如何把多种有效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肿瘤效果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出处:中国医学论坛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