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2. 帮助学生理解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成就目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2. 学会运用成就目标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2.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成就目标理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 成就目标: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 成就动机:在某种优胜标准中对成功的关注;- 成就目标理论:源于成就动机理论,进一步引入到学校领域来解释学生的学习。
2. 成就目标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默里提出的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更快更好解决难题的动机;- 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在某种优胜标准中对成功的关注;- 德韦克等人在社会认知框架的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3. 成就目标理论的两个维度- 趋近回避维度:趋近目标(追求成功的目标)和回避目标(避免失败的目标);- 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掌握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目标(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 如何运用成就目标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两个维度;2.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1.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就目标类型,调整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 成就目标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1引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当前学界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
她从习得性无助研究人手,基于一系列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继提出了归因疗法、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自我理念、内隐理念以及心理模式理论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理论。
鉴于她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2003年,她成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08年,荣获唐纳德坎贝尔职业成就奖;2010年,荣获桑代克职业成就奖;2011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012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由此可见,德韦克的成就和影响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深入研读德韦克主要著作的基础上,按其研究领域,将她从1973年至今的40余年的学术成果划分为4大主题,分别是: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和内隐理念。
在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疗法胜于成功疗法;在成就目标理论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差异的动机原因;在内隐智力理念主题下,她解释了动机差异的内隐理念原因;在内隐理念主题下,她扩大了内隐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我们分析了这4大主题的演变发展路径,并于文后对其理论及影响进行了相应评价。
2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心理学由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换的时期,也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和方法连接、整合的时期。
以挫折和适应研究领域为例,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从行为主义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和维纳(Bernard Weiner)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归因理论。
后来,塞利格曼也引入认知因素。
认为归因存在着乐观和悲观两种形态,分别构成了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基础。
同时,在临床应用领域,对如何解决无助儿童的相关问题,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临床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前者强调对积极行为的强化塑造,后者强调积极的认知的建构。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交取向。
德维克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取向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幸福感。
首先,任务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任务完成和成就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为了取得好成绩或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够持久地追求目标。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任务上的困难和挑战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外部的奖励。
其次,自我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相比较和自我价值的评判上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他们常常将成功与优越感联系在一起,追求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非常看重,如果没有得到外部的认可和称赞,往往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因此,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的评判和回报。
最后,社交取向是指一个人将重点放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倾向。
这种取向的人通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友谊,更加注重团体的利益和合作。
他们通常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分享和协作。
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多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团队的成功。
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理解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和激励他们。
任务取向的学生需要被提供挑战和自主性,以发展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成就感。
自我取向的学生需要被赋予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学生需要被鼓励合作和互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发展中,了解员工的成就目标取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取向的员工适合被赋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励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自我取向的员工则需要被提供外部的认可和奖励,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和优越感。
社交取向的员工需要被激励合作和协作,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团队感。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研究表明,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战性任务,但它们在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
1.主要观点在任务选择方面掌握目标者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表现目标者倾向于采取防御(保护)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有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
在评价标准方面掌握目标者根据是否取得进步来评价学习结果,是个人化的、自主的标准;表现目标者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已的学习结果,因此容易产生一种输赢的情境。
在这种情境中,过去的成功经验、进步以及出色的成绩等都会因一个比较性的评判而消失。
在情感反应方面从事简单的学习任务或付出较少努力即可获取经验,这将使掌握目标者感到无聊或失望;相反,经过艰苦努力,即使仍然失败,他们也对结果感到满意。
对于表现目标者而言,从事简单的学习任务或付出较少努力即可获取经验,会使他们感到满意、自豪或解脱,他们只对成功的结果感到满意。
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正常而有用的部分,有效地利用错误还可以帮助改善其成绩;表现目标者将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能力或运气,认为努力是低能的标志,有能力者无须努力,并将错误视为失败或无能的反映,这有可能继续导致以后的失败。
资料:【更多a]】2010年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含答案)【研究生公益服务团队分享】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题库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根据记忆的SPI理论,记忆系统的特点有:(ABC)A、串行编码B、并行存储C、独立提取D、渐进遗忘67.下列选项中,属于界定不清晰的问题有:(ABD)A、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B、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C、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证几何问题D、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68、普拉切克将情绪维度分为:(BCD)A、紧张度B、相似性C、两极性D、强度69、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ABCD)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70、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有:ABDA、从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71、下列有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C)A:接受学习是低级的,发现学习是高级的B:接受学习是高级的,发现学习是低级的C:接受学习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D: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是机械的72、影响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ABCDA:被试的成熟与发展B: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C:统计回归D: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73、用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加工分离程序,其基本假设包括:(ABCD)A、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全或无B、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C、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性质是一样的D、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性质是一样的74、散点图的形状为一条直线,前两个变量方差均不为零,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为(AD)A、1B、0.5C、0D、—175、下列心理测验中属于速度测试的有(AC)A、文书能力测验中的校对测验B、梅尔艺术鉴赏测验中的审美知觉测验C、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中的装配测验D、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验中的高音辨别测验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1概述编辑成就目标成就目标在对动机的早期研究中,人们被认为是受环境控制的机械个体,没有主观能动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觅食、攻击或逃跑等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些动机理论,如本能理论和驱动理论,被提出来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机心理学逐渐抛弃了这一庞大而全面的研究范式,转向动机的各个分支,尤其是成就动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这一转变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导趋势,成就动机也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Nicholls(1984)和Dweck(1988)将成就目标的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
与此同时,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认知因素在刺激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用社会认知概念来解释成就动机行为的优秀理论,如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其中成就目标理论是90年代动机研究的热点,涉及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
它是学习动机在学校和体育情境中的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分为任务标准、自我标准和他人标准。
2应用程序编辑成就目标成就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使用激励激励策略的领域有教育和工作。
成就目标理论是用来解释教育语境中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的最直接的激励理论之一。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掌握目标导向的条件下,个体通常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的激励模式。
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效运用深度处理策略,如尝试探索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失败时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不懈的努力。
在绩效目标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所以成功当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
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导致低能量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抑郁等负面情绪,干扰有效而全面的策略的使用,反映出一种不恰当的激励模式。
2016年心理学考研总结成就目标理论及智力三元理论笔记
成就目标理论,90%人记得不牢固?(1)德威克和尼克尔的成就目标理论德威克和尼克尔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
①评价成功的三原则:任务、目标、他人②能力的两种不同的内隐观:能力实体和能力增长观。
前者认为能力是不变的,后者认为可变。
③成就目标分为掌握和成绩目标。
前者把目标定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目标就是成功评价遵循任务和他人标准;后者是把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常常与他人比较。
(2)艾略特:成绩目标分为趋近和成绩回避目标。
前者是获得积极的活动效果,后者是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
(微信号xinlikaoyan)(3)平崔克:趋近—回避。
掌握回避、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成绩回避。
力比多学院Libidos主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你的成就目标是什么?一个考研前就应该想清楚的事情。
今天整理的智力三元理论,给研友看看。
(1)斯腾伯格认为一个良好的智力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和智力的外部表现。
(2)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以及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盒决策的高级执行机制,在三种成分中起着核心作用,可以支配操作和知识获得成分。
②操作成分负责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将刺激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负责接受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储存。
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与环境的拟合能力。
有目的的适应、改变、选择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能力、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一个行为是不是智力行为,要看此时的任务在个体经验中所处的位置。
(3)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成分亚理论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在机制;能更深入的理解能力的实质,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促进作用;力比多学院()提供心理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院校定向考研辅导,助力心理学考研人一战成功。
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DeWitt and Wallach’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德韦克(Murray DeWitt)和沃拉奇(David Wallach)于1961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成就动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是由四个因素综合影响的,包括目标选择性、类比过程、需求体验和情绪反应。
首先,目标选择性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选择目标的过程。
根据德韦克和沃拉奇的理论,个体在选择目标时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任务难度,即任务的挑战程度;二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当任务难度与个体能力匹配时,个体会感到成就动机的激励,从而追求更高的成就。
而当任务难度过低或过高时,个体的成就动机可能会受到抑制。
其次,类比过程是指个体通过与自己或他人的过往经验进行比较来评估任务的挑战性以及自己能力的过程。
个体会比较当前任务与以往的类似任务,并基于这些类比来评估自己能否完成当前任务。
当个体认为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时,他们会感到成就动机的激励。
第三,需求体验是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需求和体验。
德韦克和沃拉奇认为,成功和失败都能够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但两者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成功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自豪和满足感,从而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而失败则会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自责和沮丧,从而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
最后,情绪反应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反应。
德韦克和沃拉奇认为,情绪在调节和影响个体的成就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如兴奋和热情会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和紧张会抑制个体的成就动机。
总体而言,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如何选择目标、评估自己能力、体验需求和情绪反应的过程。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用于教育领域,还可以应用于组织管理、个人发展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理论
“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
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
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并且可以通过理论“曲线”描述和预言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得出结论,帮助人们进行决策。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概述:早期的动机研究将人看成是受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着重从生理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因,如觅食行为、攻击或逃避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力图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的动机理论,如本能论、驱力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动机心理学逐渐摒弃了这种大而全的研究范式,转而对动机各分支领域尤其是成就动机领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这一转变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导趋势,成就动机也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Nicholls,1984)和德韦克(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同时,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认知因素在激发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一批用社会认知观念解释成就动机行为的精细理论,如归因理论,自我效能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其中成就目标理论更是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涉及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学校和运动情境中动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动机激发策略较多的领域是教育领域和工作领域。
成就目标理论
首先,介绍了考试的情况。
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为客观问题做准备: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判断。
既有记忆考点的,也有理解考点的。
最常见的一种是例子反转,比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让每个人来判断类型。
你也可以检查代表性的数字,或多项选择题的类型。
成就目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1.成就目标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德韦克等学者提出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成就目标,即学习是为了取得成就,表达自己的能力;第二类是掌握目标。
学习就是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两个目标已经接近成功。
2.20世纪90年代,Elliot A.J和他的同事们提出成就目标不仅接近成功,而且避免失败。
因此,成就目标有三种:掌握目标、接近目标和回避目标。
3.21世纪初,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rint Rich P.R.教授和Elliot教授都认为掌握目标有接近和回避两种类型,并提出成就目标的四种划分: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就接近目标和成就回避目标。
4.艾略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成就目标理论,提出了3(任务导向、自我导向、他人导向)×2(接近成功、避免失败)的成就目标模型。
成就目标有6个:1任务接近型:具备任务要求的能力,并正确解决问题;2任务回避型:避免任务中的错误;3自我接近型:实现自我能力,比你之前的表现好;4自我回避型:避免表现比自己差:5他人接近型:追求能力高于他人,成绩优于他人;6他人回避型:回避能力比他人差,成绩低于他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测试频率较高的第三阶段理论,它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接近-回避”维度,另一个是“掌握目标-成就目标”维度。
“接近回避”的第一个维度。
接近目标是追求成功的目标,它促使人们追求成就,使人们有追求成功的倾向或动机,比如追求考试的好成绩;回避目标是避免失败的目标,它促使人们避免成就情境,是担心失败的倾向或动机,比如总是担心考试不及格和逃避考试。
第二个维度是掌握目标和成就目标。
持有目标的个人追求成长。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的含义及其理论框架动机源于拉丁语movere(移动),是推动人们行动和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是在成就情境中对以能力为核心的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激励和引导(Elliot,1999)。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100多年来,成就动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证据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Hoppe,1930;Lewin,Dembo,Festinger,&Sears,1944;Murray,1938,引用于Elliot,1999)。
当代成就动机研究有多种理论和取向,包括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论、归因理论、期望效能论、自我决定论、兴趣理论、成就目标取向等。
其中,成就目标方法是成就动机的主要理论之一(Elliot,2005;Meess,Anderman,&Anderman,2006)。
成就目标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Dweck、Nicholls和Maehr(Dweck,1986;Maehr,1989;Nicholls,1984)的开创性工作,他们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从事成就相关行为的目的。
德韦克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学龄儿童在面对失败时的无助反应模式,并建议分析他们所采取的成就目标。
当孩子有学习目标时,他们会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保持积极的情绪,迎接挑战,坚持后续学习。
当孩子有了成绩目标时,他们会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陷入负面情绪,逃避挑战,放弃坚持不懈。
尼科尔斯和他的同事们从儿童能力观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成就目标。
他们认为,儿童和成人会形成一种差异化或无差异化的能力观。
持无差别能力观的个人认为,人的能力离不开辛勤劳动,勤奋劳动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任务参与的目标、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行为。
然而,持有差异化能力观点的个人认为,人的能力与他们的努力不同,他们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他们的努力暗示着他们能力的缺乏。
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涉自我的目标,重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希望通过投入更少的努力来赢得他人对其高能力的认可,因此他们往往会经历更多的压力和负面的学业情绪。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三)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1)理论观点:期望—价值理论又称成就动机,是指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以阿特金森为代表人物。
(2)影响因素阿特金森将影响个体成功的因素分为三类,具体如下:①成就需要(M):追求成功的需要;避免失败的需要。
②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待概率(P)③取得成就的诱因值(I)因此,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Ta)=(Ms·Ps·Is)-(Mf·Pf·If)(3)教育意义*对于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50%中等问题难度):①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②安排竞争的情境;③严格评定分数等。
*对于避免失败者:①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若取得成功则及时表扬予以强化;②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③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2.成败归因理论(维纳)(1)含义: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或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
(2)归因因素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把这六个因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具体如下:①能力大小: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状态;②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可控的状态;③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不可控的状态;④运气好坏: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状态;⑤身心状态: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状态;⑥外界环境: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状态。
(3)归因时的情绪反应①内部因素:成功时自豪,失败时内疚、羞愧;②外部因素:不论成功或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③稳定因素:对未来类似活动上成功的期望高,预期成功会重复出现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④不稳定因素:对未来在类似活动上是否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
心理学成就目标理论
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 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存在差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 生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 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设置掌握目 标,并寻求那些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技能的任务,因为进步意味着能力的提高。
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像他其 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通俗的说,就是做给别人 看,所以被称作自我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 注的是自己。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其学习是为 了个人的成长,他们关心是否能掌握任务,而不 是和他人相比,不是自己表现是否出众又被称为 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第二小组 成就目标理论
讲课人:XXX
理解
代表人物简介 理论学习 对教育的启示
理学领 域的杰出研究者,其研 究成果获得了世界广泛 的赞誉。她是美国艺术 与科学学会会员、哥伦 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 德心理学教授,现在还 担任斯坦福大学行为心 理学教授。
虽然这两类成就目标都可以促进个体主动而有效地从事挑 战性任务,但它们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 效果。
对教育的启示
对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教 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教师应该 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 励。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也并非不可兼容,一个 人想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因为他喜欢也同时因为他 希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学术专著《自 我理论:动机、人格和 发展的角色》被世界教 育协会命名为年度好书。
成就目标理论 课本P67--68
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 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 理论。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一种为能力实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 稳定的,是不可控的个人体质,一种为能力增长 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 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通 过努力和实践,知识能够得到增长,能力也将提 高。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
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
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
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概述:早期的动机研究将人看成是受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着重从生理的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原因,如觅食行为、攻击或逃避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力图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的动机理论,如本能论、驱力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动机心理学逐渐摒弃了这种大而全的研究范式,转而对动机各分支领域尤其是成就动机领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这一转变逐渐成为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导趋势,成就动机也成为动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Nicholls,1984)和德韦克(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同时,由于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认知因素在激发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一批用社会认知观念解释成就动机行为的精细理论,如归因理论,自我效能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其中成就目标理论更是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涉及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学校和运动情境中动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评价“成功”的标准有: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
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动机激发策略较多的领域是教育领域和工作领域。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单选题]1.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O O(江南博哥)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单选题]2.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Oc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外部学习动机。
[单选题]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O O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单选题]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O oA.追求利益的倾向B.避免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单选题]5.关于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TARGET模式,说法错误的是O oA.T表示“任务设计”因素B.A表示“权利分配”因素C.R表示“评价活动”D.G表示“小组安排”参考答案:C[单选题]6.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O o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首先提出。
来说,中等难度(成功概率50%)的任务最有挑战性,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的满足。
[单选题]9.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OOA.动机B.需要C.兴趣D.世界观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1引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当前学界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
她从习得性无助研究人手,基于一系列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相继提出了归因疗法、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自我理念、内隐理念以及心理模式理论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理论。
鉴于她对心理学的杰出贡献,2003年,她成为美国文理学院院士;2008年,荣获唐纳德坎贝尔职业成就奖;2010年,荣获桑代克职业成就奖;2011年,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012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由此可见,德韦克的成就和影响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在深入研读德韦克主要著作的基础上,按其研究领域,将她从1973年至今的40余年的学术成果划分为4大主题,分别是: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成就目标理论、内隐智力理念和内隐理念。
在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疗法胜于成功疗法;在成就目标理论主题下,她发现了归因差异的动机原因;在内隐智力理念主题下,她解释了动机差异的内隐理念原因;在内隐理念主题下,她扩大了内隐理念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我们分析了这4大主题的演变发展路径,并于文后对其理论及影响进行了相应评价。
2习得性无助和归因关系主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心理学由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换的时期,也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和方法连接、整合的时期。
以挫折和适应研究领域为例,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从行为主义研究角度出发,根据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和维纳(Bernard Weiner)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归因理论。
后来,塞利格曼也引入认知因素。
认为归因存在着乐观和悲观两种形态,分别构成了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基础。
同时,在临床应用领域,对如何解决无助儿童的相关问题,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临床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前者强调对积极行为的强化塑造,后者强调积极的认知的建构。
成就目标德韦克罗
成就目标德韦克罗一、考情介绍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客观题备考:单选、多选、判断。
既有识记型考点,也有理解型考点。
比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要求大家判断出是能力增长观还是能力实体观。
二、理论详解20世纪80年代初,德韦克等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一种为能力实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特质。
另一方面,能力增长观则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
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
他们选择适宜的工作,比如不需花费太多精力而且成功可能性很大的工作,以最好的成绩表现他们聪明的一面,因为拼命工作换取的成功还不足以证明自己天资聪颗。
相反,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找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机能的任务。
因为进步才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失败并不可怕,不过是走向成功的必走的一步,它只是说明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受到威胁,所以,他们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对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应该使学生相信学习不是为了分数。
教师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
例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学习分数的性质,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将一个东西平分的问题”。
而不是说:“我们今天要学习分数的性质,大家注意听,因为明天我们要就此进行测验”。
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也并非不可兼容,一个人想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同时因为他喜欢,也可以因为他希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一、考情介绍
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客观题备考:单选、多选、判断。
既有识记型考点,也有理解型考点。
比如,描述一个人的表现,要求大家判断出是能力增长观还是能力实体观。
二、理论详解
20世纪80年代初,德韦克等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以前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一种为能力实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特质。
另一方面,能力增长观则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
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
他们选择适宜的工作,比如不需花费太多精力而且成功可能性很大的工作,以最好的成绩表现他们聪明的一面,因为拼命工作换取的成功还不足以证明自己天资聪颗。
相反,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找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机能的任务。
因为进步才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失败并不可怕,不过是走向成功的必走的一步,它只是说明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受到威胁,所以,他们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对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应该使学生相信学习不是为了分数。
教师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
例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学习分数的性质,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将一个东西平分的问题”。
而不是说:“我们今天要学习分数的性质,大家注意听,因为明天我们要就此进行测验”。
掌握目标和
表现目标也并非不可兼容,一个人想完成某件事情可以同时因为他喜欢,也可以因为他希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三、考题再现
【单选】根据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持能力增长观的学生更多设置( ),选择( )任务。
A.掌握目标,高难度
B.掌握目标,中等难度
C.表现目标,高难度
D.表现目标,中等难度
【答案】B。
解析: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他不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的错误或者遭遇众多尴尬,所以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并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更能坚持到底。
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
因此常设置掌握目标,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又被称作自我卷入的学习者,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多地关注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中获胜,在竞争中超越他人。
他们常常会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证明自我,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与掌握目标的个体相比,表现目标的个体在任务完成中较少体会到愉悦感,兴趣较低,但是他们对结果期望有较强的功利性。
在任务完成期间,他们能够积极投入,期望获得较好成绩和社会评价,在评价任务
结束后,他们继续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消退。
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于设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
因此B项正确。
【多选】根据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持有能力实体观的人容易形成的成就目标是成绩目标
B.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人容易形成的动机模式是掌握模式
C.具有学习目标的人容易形成的动机模式是无助模式
D.具有成绩目标的人容易形成的动机模式是掌握模式
【答案】AB。
解析:此处考查的是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分为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增长提高。
持掌握目标,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又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
持表现目标,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证明自己的能力,又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故正确答案为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