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人参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

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

人参的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

中文名称:人参
拉丁学名:Panax ginseng C. A. Mey.
别称:圆参、黄参、棒槌、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参
界、科:植物界被子植物门、五加科
分布区域:吉林、辽宁、黑龙江等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植物学史
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

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异名有
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Aralia ginseng Baill.、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 Siebold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 ex Regel、Panax verus Oken、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 (C.A.Mey.) Regel & Maack、Panax schin-seng var. coraiensis T.Nees、Panax chin-seng Nees。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

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

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

《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

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

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

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

”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

”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形态特征
人参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参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

人参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

人参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

人参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0.5厘米。

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

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生长环境
人参的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 ,年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150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参对土壤要求十分严格,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空气湿润凉爽、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

野生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多生长在长白山海拔500~1000米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里,通常3年开花,五六年结果,花期五六个月,果期6~9个月。

分布范围
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东经117.5°~134°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

苏联、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

品种分类
一、物种分类
1、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2、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二、栽培特点分类
普通参采用一次移栽,6年收获。

边条参采用两次移栽。

6-8年收获。

石柱参主产辽宁宽甸。

采用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培育15年左右收获。

三、加工方法分类
生晒参:连须根一起挖出,除净泥土,晒干。

红参:取园参水子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

主要成品有红参、边条参等。

糖参:取鲜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黄熏过。

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浓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时。

取出后曝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2次扎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

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烤干。

主要成品有白人参(为园参水子或移山参水子的加工品)、糖参(为各种鲜参的加工品)等。

大力参:取鲜参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晒干。

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

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

四、产地分类
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
朝鲜人参(高丽参,别直参)
西洋参
五、商品分类
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

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

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

气香,味苦。

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

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

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

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

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

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

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
茎痕4~6个。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

气香,味微苦。

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

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

断面白色。

气香,味甘微苦。

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

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野山参:又名山参。

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

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

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

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

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

气香浓厚,味甘微苦。

根状茎上部四面密生芦碗,根状茎下部具有较长园芦。

主根上端有细而深的密螺旋纹。

中部及下部一般无纹。

须根稀疏而长,不易折断。

其上有明显疣状突起。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园参:根状茎一面或两面生芦碗,无园芦。

主根上端有粗横纹,不呈螺旋状,有时全体皆可见横纹。

须根如扫帚状,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显的疣状突起。

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

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

质硬而脆。

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

气香,味苦。

移山参: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

朝鲜人参: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

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朝鲜红参: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

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

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

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

支根多弯曲交叉。

质坚体重。

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

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朝鲜白参: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

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

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

断面有圆心。

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药用
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

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

归脾、肺经、心经。

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1、《本经》:"味甘,微寒。

"
2、《别录》:"微温,无毒。

"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消胸中痰,主肺
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大剂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1、实证、热证忌服。

2、服人参当天或24小时内忌萝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
4、《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
5、《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
6、《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
7、《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

恶溲疏。

反藜芦。

"
8、《药对》:"畏五灵脂。

恶皂荚、黑豆。

动紫石英。

"
9、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化学成分
根中含人参皂甙0.4%,少量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份为人参烯(panacen,C15H24)0.072%。

据报导从根中分离出皂甙类:人参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A、B、C、D、E、F)等。

人参皂甙A(C42H72O14),为人参皂甙Rg1(ginsenosideRg1)。

人参皂甙B和C水解后产生人参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参皂甙D、E和F水解后得人参二醇(20-epiprotopanaxo-diol)皂甙元。

又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出β-榄香烯(β-elemene,C15H24)。

高沸点部分分离出人参炔醇(panaxynol,C17H26O)。

此外尚含有单糖类: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种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参酸(为软脂酸、硬脂酸及亚油酸的混和物),多钟维生素(B1、B2、烟酸、烟酰胺、泛酸),多种氨基酸、胆碱、酶(麦芽糖酶、转化酶、酯酶),精胺(spermine)及胆胺(cholamine)。

人参的地上部分含黄酮类化合物,人称人参黄甙(panasenoside)、三叶甙(trifolin)、山柰醇、人参皂甙、β-谷甾醇及糖类。

药方选录
1、治营卫气虚四君子汤: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局方》四君子汤) 定志丸: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100克,人参、白茯苓(去皮)各150克。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

(《局方》定志丸)
2、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人参25克,熟附子50克。

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

(《济生方》)
3、止血后此药补之独参汤:大人参(去芦)100克,枣五枚。

每服水二盏,煎一盏。

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

(《十药神书》独参汤)
4、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15克。

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15克。

(《经验良方》)
5、治霍乱心烦躁:桂心1克(末),人参25克(去芦头)。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

(《圣惠方》)
6、治虚疟发热:人参11克(二钱二分),雄黄25克(五钱)。

为末,用粽尖捣丸,梧子大。

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

忌诸般热物。

(《丹溪纂要》)
7、治元气虚脱症: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

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症候。

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正体类要》)。

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人参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

8、治肺脾心肾气虚症:人参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

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9、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温胃煮散:人参末10克,生附子末2.5克,生姜0.5克(切碎)。

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

(《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10、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50克。

每服15克,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

(《食疗本草》)
11、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250克,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100克。

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

每日用如茶点服。

(《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12、糖尿病气阴两伤,体倦乏力者:人参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

13、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腹泻的人: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枚。

水煎服。

对重病、久病后体力恢复卓有成效。

14、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25克,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25克。

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

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百一选方》)
15、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150克。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人参汤)
16、治消渴引饮无度玉壶丸:人参、瓜蒌根各等分。

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

(《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17、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

每次5克,一日三、四服。

(《纲目》)
18、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25克。

为末,用10克,入飞罗面10克,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

(《中藏经》)
19、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5克。

水一盏,煎七分。

温服,日再服,愈乃止。

(《仁斋直指方》)
20、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小地黄丸: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

(《局方》小地黄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