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花 - 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数字报系-淮安日报数字报,淮海晚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很会啃骨头, 再难啃的肉我都能啃 下来, 就连那些难以嚼动的筋和骨头缝里 的肉,都逃不过我的利齿。 我啃过的骨头不 会再有一点肉,所以我说,我啃过的骨头连 狗都不啃。 后来,我啃骨头的技术愈发炉火 纯青,稍微软一点的骨头,都被我嚼碎,尽 收腹中。 所以我又说,我啃过的骨头连狗都 没得啃的。 啃骨头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先 啃肉,再把骨头嚼碎咽下去的啃法。 骨头里 嚼出来的油, 那叫香啊, 真乃人间第一美 味,没尝过的人真是太遗憾了。
■王继华
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了,但是广大社员真 诚、浓烈的拥军热情让我难以忘怀。 还有 一次驻军运输队换防,临别时公路上挤满 了送行的人群,群众拉着战士们的手好像 亲人要远离一样难分难舍,暮霭沉沉时部 队才缓缓而去。
驻军给地方带来繁华也带来了文化 生活,部队时常会放电影,遇到重大节日 还有慰问演出,因此附近的老乡们就常有 机会大饱眼福,每有露天电影放映,当兵 的就悄悄地通知驻地群众去观看。在那个 文化匮乏的年代,经常有电影观看,附近 的群众幸福感油然而生。 1971年春节前 夕,县淮剧团到部队慰问演出《白毛女》, 团部大礼堂前人山人海,蜂拥而至的人群 将大门口围得水泄不通。铁门旁有威严的 哨兵检票,没有票进不去。 我随村里的青 年人兴冲冲地赶去看戏,夹在人群里挤到 门口因无票又被挤了出来,站在人群后无 奈地而又羡慕地看着能进场看戏的人。大 礼堂里传来一阵紧一阵的锣鼓声,我急得 抓耳挠腮,恨不得飞进大礼堂去。随着《白 毛女》的音乐袅袅传来,我真的绝望了,看 来这回是小英雄跑白路? 瞎忙呼一场了。
就在我非常失望的时候, 有人来喊我,原 来是运输队的郭司务长, 他是一个和善、 热情的人,得知有老乡在外边,立即出来 将我带进去。 我拽着他的大手心里暖和极 了,对解放军充满了崇敬。 这是我第一次 看《白毛女》的经历。
在我记忆里还有几件小事让我难忘。 一次,在营房玩耍至部队开饭时,当兵的 留我在营房里吃了午饭,吃的是米饭和马 铃薯烧猪肉,很过瘾。 那个年代农村吃米 饭是很奢侈的,更不提吃到猪肉了。 还有 一次随外婆上街买肉,其时,生猪是紧俏 商品, 食品站屠宰销售主要是供应部队, 乘余的供应居民。 到了街北边的食品站肉 案前,见拥挤着很多的人竞相买肉,外婆 站在人群外急得六神无主。 正在这时,一 个年轻的士兵从柜台里提着几十斤的猪 肉出来,放在自行车后的两个竹筐里。 他 看见外婆着急的样子热情地说:“大娘,我 帮您去买肉。 ”他是部队的采买,与卖肉的 相当熟悉。 不一会儿他就拎着1斤肋条肉 出来了,外婆接过猪肉千恩万谢,这个战 士笑容可掬地朝我们挥挥手,骑上车一溜 烟地走了。
【 考证
链接 】
老淮安各行各业中的“哨语”
■武奎波
老淮安(今楚州)人杰地灵,商业昌盛 经济繁荣。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早年的大 市场和洗浴餐饮业,达到了行业中最鼎盛 的辉煌景象!
在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有行业规矩 和行内的“哨语”(暗语),特别是对货币、 物品、手艺人及各种人物的称呼。 各行业 中的“哨语”更是五花八门,有着浓厚的地 方文化和独特的艺术趣味。
过年时,父亲的学校都会杀猪,几头猪 的骨头基本都被我家包下来。 在我家,过年 时最隆重的那顿饭不是年夜饭, 而是大年 三十中午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啃骨头。 一大 锅骨头烀好后,锅盖一揭,立即是满屋子的 香味。 一家人老老少少,每人手里一大块骨 头,个个歪着头啃,啃完一块再来一块,那 才叫大快朵颐,那才叫团团圆圆,那才叫有 年味。
澡堂里称服务员叫“跑堂的”,擦背工 叫“搭手儿”,修脚工叫“挖鳖儿”,擦鞋工 叫“踢头儿”,理发叫“剃球儿”,刮胡子叫 “勾沙达子”,刮脸叫“勾盘子”,上水果叫 “分头儿”,上茶水叫“叶子儿”,香烟叫“样 花儿”,热毛巾叫“瓤子”,服务人员吃接晌 叫“勾云”。 澡堂开门营业来了客人,收票 的会马上迎上去向客人打招呼:老板(大 爷)来了您咯!请问几位?当客人交了澡票 后收票的就会用一种澡堂子里特有的"哨 语”洪亮地向里边唱一句:来了(肆)位,页 子掐了(澡票已收了),里边请。 如有客人 进来没有给澡票,“跑堂的”也没听到收票 的传来的唱票声,此时问收票的客人澡票 收没收也不能直接问,防止客人脸上挂不 住,只能喊“哨语”问:“进来的几位,页子 掐了吗? ”这样不但能照顾到客人的面子 又尽了自己的职责。客人需要茶水,“跑堂
提起“大红花”,这乡土民歌曲调应该有 了久远历史,这曲调最适宜演唱那些话本唱 词。 记得小时候,母亲拿手就是唱这“大红 花”。 每 到夏 天 夜晚 ,在 打谷 场上 全庄人 都聚 到一起纳凉,大家都请我母亲唱大段的“大 红花”。 母亲在年轻时喜欢学那有绣像插图 的小唱本, 像 “李翠莲游地府”、“赵五娘上 京”、“孟姜女寻夫”等,都是苦情戏文。 母亲 总 能熟记 它,一个长段 得唱半 个 小 时。 这 “大 红花”曲调悠慢,里面多带点徐缓的板眼,没 有二胡伴奏照样唱出特色。
民歌进淮剧后,这“大红花”曲调被悄悄 地 改 名 为 “淮 悲 调 ”,或 者 叫 “ 新 淮 淮 ”, 但 那 《淮 剧 常 用曲 调 》小 书 中 还 是 叫 “大 红花 ”。 在 那轰轰烈烈的年代,每个生产大队都遍地开 花搞文艺宣传队,还跟剧团学排大戏。 我们 民歌之乡能演唱淮剧的人才多,于是一家与 一家竞争,都排起了多幕剧。 主要是“样板 戏”,还有《江姐》《红嫂》等红色题材的剧本, 这些剧目都有悲苦的情节和场面,都安排有 苦情唱段,乡土演员于是都很轻车熟路地调 度起“大红花”。
现在的许多服务行业已经不会用“哨 语”服务顾客了,“哨语”虽然是一种传统 的服务行业用语,但是却能生动地反映出 我们古城淮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勺湖长寿门
李正林 摄
【故乡 明月 】
靠骨肉香
■王春生
小时候家里穷,很少吃到肉,后来生活 好了,还是有很深的吃肉情结,虽然人一天 天发胖,对吃肉仍痴心不改。 我们老家有一 句土话叫“靠骨肉香”,是 说 粘 在 骨 头 上 的 肉最香,因此我对啃骨头更是情有独钟。
这“大红花”曲调特点是低沉、悠慢、缠 绵,音乐元素中有很多成分是悲苦音韵。 记
■金 矿
得《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那大 段就是用“大红花”唱的,很动情感人,村里 老头老太是百看不厌,也许是他们也有痛苦 经历,经常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泪流满面。 有位老太赞不绝口说:“还是‘大红花’拿得 住人。 ”
自从我迷上乡土民歌以后,对“大红花” 产生了兴趣, 总想对它刨根问底研究一番。 我首先想到的是“大红花”最起码要流行百 年以上。 因为到红歌时期,不会再把这悲苦 曲 调 命 名 为 “大 红 花 ”,从 情 感 色 彩 上 讲 ,大
红花毕竟是阳光的代名词。 “大红花”的出现 应该比红色革命早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请教一些年迈的老 民歌手,她们也多是糊涂观念,都说不熟悉 不知道。 而民歌王邵开山老头他说了几句, 我倒认为有一点道理。 他说现在人都把“红” 字捧得多高的,他说这个“红”在历朝历代其 实并不是一句好话,旧日坐月子的女人都叫 “红”人。 一般人家是不让做月子的红人进门 的,说红人进门必定晦气。 以前“红”的字眼 是人们讨厌的,主要是因为血是“红”的,谁 家又愿意出现血光之灾呢? 说这种“红花”是 过去人头落地血喷出来的惨样,是人们最忌 讳的。 被他这一解释,还真有点叫人骇人听 闻,令人毛骨悚然。 还说对文采不正用的叫 “红笔师爷”,把拉皮条的叫“红娘”。 哈哈,在 邵老爹眼里这个“红”居然是这么可怕。 我同 他开玩笑, 你说这话在文革就要被抓起来 了,他说那时候我敢说吗?
【 口述
历史 】
村头,有座军营……
小时候,我在离涟水城数十公里的石 湖读了两年书。当时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作为海防前哨这里有很多驻军,部队 的营房星罗棋布地驻扎在石湖街周围的 村落里,时常可见身穿国防绿的军人。 驻 军与附近的老百姓关系相处很好,如鱼水 一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舅舅家的北边百步之地,就是驻军 的营房,有团运输队、修械所、弹药库等几 个单位,社员们上工、下工都经过部队营 房。 其时正处文革时期,全国人民学解放 军,军民关系尤其地好,部队官兵经常帮 助群众做好事,为生产队抢收抢种。 群众 对驻军也很关心、支持,相互走动,关系亲 密、融洽,亲如一家。 有一次,邻队社员很 多人到部队“闹事”,赖在营房北侧的鱼塘 边不走了。原因是部队的鱼塘被舅舅家的 生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扒了,他们没 有轮到为解放军服务的机会很气,百余人 来静坐表示抗议。部队干部见这场面急坏 了, 他们脸上挂着笑恳切地劝说社员回 去,表示以后有事一定请他们来做。可是, 邻队社员不依不挠,非要给个说法。 这场 为驻军争扒鱼塘的纠纷究竟怎么了结的,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朱云毕 电话:89880091
乡土
6 E-mail:05172008@163.com
【 乡土 杂记 】
民歌进淮剧后,这“大红花”曲调被悄悄地改名为“淮悲调”,或者叫“新淮 淮”,但那《淮剧常用曲调》小书中还是叫“大红花”。
大红花
“戴 花 要 戴 大 红 花 ,骑 马 要 骑 千 里 马 ”, “胸 戴 大 红 花 ,喜 报 寄 回 家 ”, 在 建 国 初 期 新 的建设年代,“大红花” 可说是很光彩的象 征。 有一点叫人不解的是,在楚州南闸乡土 民歌中有种曲调“大红花”,倒没有那么欢庆 和光彩,却表现出一种悲哀,听去悲悲切切、 哭哭啼啼。 不知道怎么会也叫“大红花”的。
这种“大红花”由于悲苦缓慢,旧年代在 我们乡村还有另一种流行渠道。那些大姑娘 小媳妇家里上辈人归天了,她们不会悲苦地 哭丧。 就演唱“大红花”曲调,数长道短地把 已故亡人在世的恩德编成唱词,唱着唱着也 会掉下眼泪,以表示自己的孝心。 那些会哭 丧婆娘们的哭腔也有很大程度是 “大红花” 旋律韵味。其实我小时候最不愿意听这拖泥 带水的哭腔,听到有人唱这些苦唱,我们都 跑得远远的。
现龄八十八岁的李寿松老人(原淮安 县饮服公司采购员, 正宗淮饺的传人)讲 述:民国时期各家老字号服务行业的店馆 铺坊做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卖和报价都会用服务行业内的 “哨语”接待顾客。
如油坊称货币数字为,旦底(壹),抽 工(贰),圆川(叁),未葵(肆),缺手(伍), 段 大(陆), 毛 庚(柒), 日 开(捌), 尾 完 (玖)。
到苦情高潮时, 母亲会突然停止演唱, 加进一些快板句式的道白。这样把唱词的字 眼咬得更清楚,让听众能记住重点唱词。 由
于听的次数多了,有些老头老太都能记住关 节渡口,唱出上一句,他们也能小声地哼出 下一句。 “大红花”之所以让父老乡亲百听不 厌,正是迎合父老乡亲昨天夜半悲歌的痛苦 回忆,深有感触地越听越有滋味。
米行称货币数字为,幺(壹),贾(贰), 斜(叁),正(肆),叉(伍),文(陆),戌(柒), 安(捌),垄(玖),未(拾)。
肉铺、菜摊、干货、水产业称货币数字 为,啪子(壹),围子(贰),言子(叁),幌子
(肆),口子(伍),闹子(陆),条子(柒),虎 子(捌),老戌(玖)。
澡堂、 茶馆、 酒楼称货币数字为,柳 (壹),月(贰),旺(叁),直(肆),宗(伍),笙 (陆),新(柒),章(捌),爱(玖),台(拾)。
的”会唱一句:给(贰位)老板上杯“叶子 儿”;客人要擦背时,“跑堂的”就会用“哨 语”唱道:唉!来个“搭手儿”的;客人洗完 澡上来休息时想修个脚, 跑堂的又会唱 道:唉! 来个“挖鳖儿的”。
还有小吃店里的烧饼叫“鸟盖儿”,朝 牌叫“海壳儿”,淮饺叫“猫耳朵”,面条叫 “起挑儿”,包子叫“球儿”。 饭馆里招呼客 人,年龄大的男子叫“老子盖”,年龄小的 男子叫“小子盖”,年龄大的妇女叫“得姬 儿”,年龄小的姑娘叫“莹儿”,如来了几位 年龄大点的男子,负责招待的伙计(相当 于现在的迎宾)就会立马儿迎上去用馆子 里 特 定 的“哨 语 ” 招 呼 道 : 来 了 您 呀 老 子 盖,请问几位? 客人答复后伙计又会马上 向里边的同行唱道:来了(伍)位老子盖, 几位楼上请。 再如来的是几位大小姐,想 要个清静优雅的包间, 伙计便会唱道:来 了(叁)位“莹儿”雅座里请……
■王继华
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了,但是广大社员真 诚、浓烈的拥军热情让我难以忘怀。 还有 一次驻军运输队换防,临别时公路上挤满 了送行的人群,群众拉着战士们的手好像 亲人要远离一样难分难舍,暮霭沉沉时部 队才缓缓而去。
驻军给地方带来繁华也带来了文化 生活,部队时常会放电影,遇到重大节日 还有慰问演出,因此附近的老乡们就常有 机会大饱眼福,每有露天电影放映,当兵 的就悄悄地通知驻地群众去观看。在那个 文化匮乏的年代,经常有电影观看,附近 的群众幸福感油然而生。 1971年春节前 夕,县淮剧团到部队慰问演出《白毛女》, 团部大礼堂前人山人海,蜂拥而至的人群 将大门口围得水泄不通。铁门旁有威严的 哨兵检票,没有票进不去。 我随村里的青 年人兴冲冲地赶去看戏,夹在人群里挤到 门口因无票又被挤了出来,站在人群后无 奈地而又羡慕地看着能进场看戏的人。大 礼堂里传来一阵紧一阵的锣鼓声,我急得 抓耳挠腮,恨不得飞进大礼堂去。随着《白 毛女》的音乐袅袅传来,我真的绝望了,看 来这回是小英雄跑白路? 瞎忙呼一场了。
就在我非常失望的时候, 有人来喊我,原 来是运输队的郭司务长, 他是一个和善、 热情的人,得知有老乡在外边,立即出来 将我带进去。 我拽着他的大手心里暖和极 了,对解放军充满了崇敬。 这是我第一次 看《白毛女》的经历。
在我记忆里还有几件小事让我难忘。 一次,在营房玩耍至部队开饭时,当兵的 留我在营房里吃了午饭,吃的是米饭和马 铃薯烧猪肉,很过瘾。 那个年代农村吃米 饭是很奢侈的,更不提吃到猪肉了。 还有 一次随外婆上街买肉,其时,生猪是紧俏 商品, 食品站屠宰销售主要是供应部队, 乘余的供应居民。 到了街北边的食品站肉 案前,见拥挤着很多的人竞相买肉,外婆 站在人群外急得六神无主。 正在这时,一 个年轻的士兵从柜台里提着几十斤的猪 肉出来,放在自行车后的两个竹筐里。 他 看见外婆着急的样子热情地说:“大娘,我 帮您去买肉。 ”他是部队的采买,与卖肉的 相当熟悉。 不一会儿他就拎着1斤肋条肉 出来了,外婆接过猪肉千恩万谢,这个战 士笑容可掬地朝我们挥挥手,骑上车一溜 烟地走了。
【 考证
链接 】
老淮安各行各业中的“哨语”
■武奎波
老淮安(今楚州)人杰地灵,商业昌盛 经济繁荣。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早年的大 市场和洗浴餐饮业,达到了行业中最鼎盛 的辉煌景象!
在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有行业规矩 和行内的“哨语”(暗语),特别是对货币、 物品、手艺人及各种人物的称呼。 各行业 中的“哨语”更是五花八门,有着浓厚的地 方文化和独特的艺术趣味。
过年时,父亲的学校都会杀猪,几头猪 的骨头基本都被我家包下来。 在我家,过年 时最隆重的那顿饭不是年夜饭, 而是大年 三十中午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啃骨头。 一大 锅骨头烀好后,锅盖一揭,立即是满屋子的 香味。 一家人老老少少,每人手里一大块骨 头,个个歪着头啃,啃完一块再来一块,那 才叫大快朵颐,那才叫团团圆圆,那才叫有 年味。
澡堂里称服务员叫“跑堂的”,擦背工 叫“搭手儿”,修脚工叫“挖鳖儿”,擦鞋工 叫“踢头儿”,理发叫“剃球儿”,刮胡子叫 “勾沙达子”,刮脸叫“勾盘子”,上水果叫 “分头儿”,上茶水叫“叶子儿”,香烟叫“样 花儿”,热毛巾叫“瓤子”,服务人员吃接晌 叫“勾云”。 澡堂开门营业来了客人,收票 的会马上迎上去向客人打招呼:老板(大 爷)来了您咯!请问几位?当客人交了澡票 后收票的就会用一种澡堂子里特有的"哨 语”洪亮地向里边唱一句:来了(肆)位,页 子掐了(澡票已收了),里边请。 如有客人 进来没有给澡票,“跑堂的”也没听到收票 的传来的唱票声,此时问收票的客人澡票 收没收也不能直接问,防止客人脸上挂不 住,只能喊“哨语”问:“进来的几位,页子 掐了吗? ”这样不但能照顾到客人的面子 又尽了自己的职责。客人需要茶水,“跑堂
提起“大红花”,这乡土民歌曲调应该有 了久远历史,这曲调最适宜演唱那些话本唱 词。 记得小时候,母亲拿手就是唱这“大红 花”。 每 到夏 天 夜晚 ,在 打谷 场上 全庄人 都聚 到一起纳凉,大家都请我母亲唱大段的“大 红花”。 母亲在年轻时喜欢学那有绣像插图 的小唱本, 像 “李翠莲游地府”、“赵五娘上 京”、“孟姜女寻夫”等,都是苦情戏文。 母亲 总 能熟记 它,一个长段 得唱半 个 小 时。 这 “大 红花”曲调悠慢,里面多带点徐缓的板眼,没 有二胡伴奏照样唱出特色。
民歌进淮剧后,这“大红花”曲调被悄悄 地 改 名 为 “淮 悲 调 ”,或 者 叫 “ 新 淮 淮 ”, 但 那 《淮 剧 常 用曲 调 》小 书 中 还 是 叫 “大 红花 ”。 在 那轰轰烈烈的年代,每个生产大队都遍地开 花搞文艺宣传队,还跟剧团学排大戏。 我们 民歌之乡能演唱淮剧的人才多,于是一家与 一家竞争,都排起了多幕剧。 主要是“样板 戏”,还有《江姐》《红嫂》等红色题材的剧本, 这些剧目都有悲苦的情节和场面,都安排有 苦情唱段,乡土演员于是都很轻车熟路地调 度起“大红花”。
现在的许多服务行业已经不会用“哨 语”服务顾客了,“哨语”虽然是一种传统 的服务行业用语,但是却能生动地反映出 我们古城淮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勺湖长寿门
李正林 摄
【故乡 明月 】
靠骨肉香
■王春生
小时候家里穷,很少吃到肉,后来生活 好了,还是有很深的吃肉情结,虽然人一天 天发胖,对吃肉仍痴心不改。 我们老家有一 句土话叫“靠骨肉香”,是 说 粘 在 骨 头 上 的 肉最香,因此我对啃骨头更是情有独钟。
这“大红花”曲调特点是低沉、悠慢、缠 绵,音乐元素中有很多成分是悲苦音韵。 记
■金 矿
得《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那大 段就是用“大红花”唱的,很动情感人,村里 老头老太是百看不厌,也许是他们也有痛苦 经历,经常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泪流满面。 有位老太赞不绝口说:“还是‘大红花’拿得 住人。 ”
自从我迷上乡土民歌以后,对“大红花” 产生了兴趣, 总想对它刨根问底研究一番。 我首先想到的是“大红花”最起码要流行百 年以上。 因为到红歌时期,不会再把这悲苦 曲 调 命 名 为 “大 红 花 ”,从 情 感 色 彩 上 讲 ,大
红花毕竟是阳光的代名词。 “大红花”的出现 应该比红色革命早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请教一些年迈的老 民歌手,她们也多是糊涂观念,都说不熟悉 不知道。 而民歌王邵开山老头他说了几句, 我倒认为有一点道理。 他说现在人都把“红” 字捧得多高的,他说这个“红”在历朝历代其 实并不是一句好话,旧日坐月子的女人都叫 “红”人。 一般人家是不让做月子的红人进门 的,说红人进门必定晦气。 以前“红”的字眼 是人们讨厌的,主要是因为血是“红”的,谁 家又愿意出现血光之灾呢? 说这种“红花”是 过去人头落地血喷出来的惨样,是人们最忌 讳的。 被他这一解释,还真有点叫人骇人听 闻,令人毛骨悚然。 还说对文采不正用的叫 “红笔师爷”,把拉皮条的叫“红娘”。 哈哈,在 邵老爹眼里这个“红”居然是这么可怕。 我同 他开玩笑, 你说这话在文革就要被抓起来 了,他说那时候我敢说吗?
【 口述
历史 】
村头,有座军营……
小时候,我在离涟水城数十公里的石 湖读了两年书。当时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作为海防前哨这里有很多驻军,部队 的营房星罗棋布地驻扎在石湖街周围的 村落里,时常可见身穿国防绿的军人。 驻 军与附近的老百姓关系相处很好,如鱼水 一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舅舅家的北边百步之地,就是驻军 的营房,有团运输队、修械所、弹药库等几 个单位,社员们上工、下工都经过部队营 房。 其时正处文革时期,全国人民学解放 军,军民关系尤其地好,部队官兵经常帮 助群众做好事,为生产队抢收抢种。 群众 对驻军也很关心、支持,相互走动,关系亲 密、融洽,亲如一家。 有一次,邻队社员很 多人到部队“闹事”,赖在营房北侧的鱼塘 边不走了。原因是部队的鱼塘被舅舅家的 生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扒了,他们没 有轮到为解放军服务的机会很气,百余人 来静坐表示抗议。部队干部见这场面急坏 了, 他们脸上挂着笑恳切地劝说社员回 去,表示以后有事一定请他们来做。可是, 邻队社员不依不挠,非要给个说法。 这场 为驻军争扒鱼塘的纠纷究竟怎么了结的,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朱云毕 电话:89880091
乡土
6 E-mail:05172008@163.com
【 乡土 杂记 】
民歌进淮剧后,这“大红花”曲调被悄悄地改名为“淮悲调”,或者叫“新淮 淮”,但那《淮剧常用曲调》小书中还是叫“大红花”。
大红花
“戴 花 要 戴 大 红 花 ,骑 马 要 骑 千 里 马 ”, “胸 戴 大 红 花 ,喜 报 寄 回 家 ”, 在 建 国 初 期 新 的建设年代,“大红花” 可说是很光彩的象 征。 有一点叫人不解的是,在楚州南闸乡土 民歌中有种曲调“大红花”,倒没有那么欢庆 和光彩,却表现出一种悲哀,听去悲悲切切、 哭哭啼啼。 不知道怎么会也叫“大红花”的。
这种“大红花”由于悲苦缓慢,旧年代在 我们乡村还有另一种流行渠道。那些大姑娘 小媳妇家里上辈人归天了,她们不会悲苦地 哭丧。 就演唱“大红花”曲调,数长道短地把 已故亡人在世的恩德编成唱词,唱着唱着也 会掉下眼泪,以表示自己的孝心。 那些会哭 丧婆娘们的哭腔也有很大程度是 “大红花” 旋律韵味。其实我小时候最不愿意听这拖泥 带水的哭腔,听到有人唱这些苦唱,我们都 跑得远远的。
现龄八十八岁的李寿松老人(原淮安 县饮服公司采购员, 正宗淮饺的传人)讲 述:民国时期各家老字号服务行业的店馆 铺坊做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卖和报价都会用服务行业内的 “哨语”接待顾客。
如油坊称货币数字为,旦底(壹),抽 工(贰),圆川(叁),未葵(肆),缺手(伍), 段 大(陆), 毛 庚(柒), 日 开(捌), 尾 完 (玖)。
到苦情高潮时, 母亲会突然停止演唱, 加进一些快板句式的道白。这样把唱词的字 眼咬得更清楚,让听众能记住重点唱词。 由
于听的次数多了,有些老头老太都能记住关 节渡口,唱出上一句,他们也能小声地哼出 下一句。 “大红花”之所以让父老乡亲百听不 厌,正是迎合父老乡亲昨天夜半悲歌的痛苦 回忆,深有感触地越听越有滋味。
米行称货币数字为,幺(壹),贾(贰), 斜(叁),正(肆),叉(伍),文(陆),戌(柒), 安(捌),垄(玖),未(拾)。
肉铺、菜摊、干货、水产业称货币数字 为,啪子(壹),围子(贰),言子(叁),幌子
(肆),口子(伍),闹子(陆),条子(柒),虎 子(捌),老戌(玖)。
澡堂、 茶馆、 酒楼称货币数字为,柳 (壹),月(贰),旺(叁),直(肆),宗(伍),笙 (陆),新(柒),章(捌),爱(玖),台(拾)。
的”会唱一句:给(贰位)老板上杯“叶子 儿”;客人要擦背时,“跑堂的”就会用“哨 语”唱道:唉!来个“搭手儿”的;客人洗完 澡上来休息时想修个脚, 跑堂的又会唱 道:唉! 来个“挖鳖儿的”。
还有小吃店里的烧饼叫“鸟盖儿”,朝 牌叫“海壳儿”,淮饺叫“猫耳朵”,面条叫 “起挑儿”,包子叫“球儿”。 饭馆里招呼客 人,年龄大的男子叫“老子盖”,年龄小的 男子叫“小子盖”,年龄大的妇女叫“得姬 儿”,年龄小的姑娘叫“莹儿”,如来了几位 年龄大点的男子,负责招待的伙计(相当 于现在的迎宾)就会立马儿迎上去用馆子 里 特 定 的“哨 语 ” 招 呼 道 : 来 了 您 呀 老 子 盖,请问几位? 客人答复后伙计又会马上 向里边的同行唱道:来了(伍)位老子盖, 几位楼上请。 再如来的是几位大小姐,想 要个清静优雅的包间, 伙计便会唱道:来 了(叁)位“莹儿”雅座里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