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论文《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新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新思考
xxx
(中国海洋大学2008级工业设计学号xxxxx)
摘要:本文对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思考。

信息时代,设计呈现出快速高效的特点,一大批功能性强的产品充斥了整个社会,并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变革。

然而人们在享受信息时代的设计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与这些事物距离感的增加和人类对新技术下设计的依赖等问题,让我们看到在信息时代,抛开技术和设计,如何体现对人的关怀将成为今后我们不得不讨论的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工业设计;人性化;主体性
The New Deliber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Informational Era
xxx
Abstract:In this passage we give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the Industrial Design in Information Era.In the informational era,design is getting to be much more rapid and more efficient,with a large number of multifunctional products facing our society,which cause a great change to human beings.In this time,we are enjoying the better lifestyle brought by this technology.However,the unfamiliar and the dependent on the high-technology products tell us that the subject about how to show more awareness to people's feeling to the products is necessary in the following days.
Keywords: Informational Era; Digital Era; Industrial Design; Mainstay
0 引言:
信息时代产品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数字技术实现复杂的多功能,产品按键繁多,操作复杂,很难顺利实现其功能。

人们的生活在享受到高质量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产品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烦恼和不便也在不断增加。

设计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性行业,在利用技术改造人的生活的同时,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立足于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设计与这些社会问题的联系,进而讨论如何将这些联系运用到未来的设计中,进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到来
在从手工业时代晚期的萌芽,到工业时代的黄金岁月,工业设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现代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特别是70年代开始的微机革命和90年代开始的网络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或者说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

现在,人类的脚步已经迈入了21世纪,21世纪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E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这一时代的显著代表,互联网的发展更改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无与伦比地加快,传播的空间也被无限扩展。

多媒体技术使各种数据、文本、图像无缝结合为单一的数字化信息。

随着信息化在部分发达国家的深入发展,工业时代已经渐渐被信息时代所取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方式,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产生了广泛的联系,系统化协同工作成为了新时代高科技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工业设计的研究范围从对人造物的设计向系统化与服务转化,人与物都成了整个系统的参与者,工业设计师的责任范围被无限的扩大了。

[1]
2 工业设计的定义分析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简ICSID)对2006年对工业设计的定义:
目的: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质量、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

任务:设计在于对结构、组织、功能、表达和经济关系的发现和评估。

任务:①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全球道义);②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与自由;③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社会道义);④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性(文化道义)⑤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审美的、美学)一致。

[2]
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设计领域开始关注社会的整体性和文化差异性,体现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也负有对环境的责任。

从原来只是关注产品物件的设计发展到对整个环境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关心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使用者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3 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发展
3.1 工业形态的变化
由于信息化的作用,工业形态正在发生一些积极变化,从趋势来看,主要特征是:行业变化越来越快,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生产与服务越来越紧密,信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中。

便捷、个性化是这个时代的另两大特征。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个更高级的时代都是以以前时代为基础的,并且保留了以前时代的特性。

在工业时代,逻辑、程序和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信息时代也保留了相同的传统,但信息时代向人的性灵更靠近了一步,个性化是信息时代一大特征,在信息时代人更容易得到资源。

信息时代的便捷从网络电视、电话、多媒体手机、新闻的迅速流传等等,到信用卡付款,到汽车的GPS全球定位,便捷已经遍布每一个角落,而多样化在便捷的同时给了人们无数的选择,可以使人们用批量生产的商品具有个性化,不论是头上戴的帽子还是耳朵上打的银钉,或者是个人博客和主页,处处显示出个性化和多样化。

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就是信息时代的各种特性,因此信息化不仅会带动工业化,而且还必定改造工业化。

[3]
3.2 信息时代对工业设计的促进
信息时代对工业设计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非物质化精神要素将起主导作用以软硬件高端技术为支撑的产品与人之间新关系的建立, 将改变我们对产品的认识和要求, 产品的形式特征本身正变成一种非物质化的精神趋势, 具体的物质形态形式将居于次要位置, 产品有形的物质性将被人与艺术的精神抽象“关系”所取代。

就像电脑和网络的作用一样, 我们更易感受的是高技术产品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所带来的方便, 而看不到信封、信纸和邮箱与人所发生的物质关系, 它更多的是强调产品为人所提供的本质服务。

2. 人与产品在人与界面的情景交融中产生感性互动
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产品的智能化, 构成了人、机(产品) 界面符号认知系统的新语境, 使人对产品的认识和操作改变了以往人与产品硬件的密切接触, 从而使劳动强度、工作效率、环境安全得到了根本改善。

3. 产品设计主导着生活的多元中心方式的形成
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类的现代生活超越了传统的习惯, 新的思维超越了旧的观念。

对个人电脑的依赖和信息交流中网络所表现出的信息能量的魅力, 使人对客观世界直面的认识和交流变成了以电脑网络为中介的主流方式, 单元式中心的传统社会形态和模式将向多元中心转变。

[4]
3.3辩证看待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的三个特点
可以看到,信息时代的设计体现了速度和效率,极大的丰富了产品的功能,产品也融入了更多的科学技术。

人与机的交流将在界面层次得到更多的体现。

伴随产品功能性的增加,人类也对这些数字时代的设计产生了更多的依赖。

使用者不再清楚产品的内部运作,只是通过与界面的接触来获得功能,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时代高速高效的目标。

4信息时代的人与设计
4.1 屏幕的时代
对于新技术时代产品的自信以及期盼,我们提出了虚拟世界的概念,而我们所谓的数字时代也在发生着更加深刻的变革。

数字时代最贴切我们生活的就是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当你还在图书馆津津捧读一本本的纸质图书时,一场数字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这千百年来人们的行为习惯。

电子书数字阅读器的广泛发展,让我们慢慢的开始接受这种方便快捷的科技。

“数字时代就像一个黑洞,将一个个实体文明吸入( Oh my God! Its full of stars! ),转化为丧失了实体表征的东西,或许以后提到书这个词,我们就会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指向了,就像文字,在书写时代和输入时代就感受不同了,实体的书信也消失了,键盘也在消失,或许有一排排的实体在等待升入天堂。

”[5]
回到电气时代,对于老人而言,最好的电灯开关莫过于九十年代我们常用的拉线开关,因为每一次使用时,他们会简单的将开关线向下拉动,伴随一生“答”的提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完成了操作。

而如今早已普及的按键开关尤其是刚刚产生的薄膜开关则让他们感觉的陌生。

在机械时代,我们对产品的控制体现的更为直观。

对于一个陌生的产品,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在别人的讲解下对它的工作原理有个大概的掌握,这些原理上的的了解让我们在使用时游刃有余。

如今正在普及的触摸屏,让使用者再也无法掌握其内部原理,这让我们与机器的距离瞬间拉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屏幕上的提示来对自己判断,可是我们却依然有所顾虑,因为屏幕的太直观反而让我们产生了太多的不适应。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逮着一个高科技的眼镜,通过它来分析眼前事物的性质、状态、使用方式等信息。

试想这种技术必然会在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之后得以实现,那么在人们习惯了这种眼镜时,就只能在眼镜的屏幕上来直观的接受信息,人们与生俱来的判断系统将会减弱。

我们对自己的眼睛再也不信任,因为它不会比智能的高科技眼镜来的高效来的准确。

在我们认识和评价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些专家、信息和知识就会主动涌来,不管怎样,它会占据时间和空间,所以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交流都开始上升到知识层面。

欣赏并不一定要作出评价,但是欣赏是需要付出时间的,当我们被信息占据时间的时候,我们的欣赏就浅尝辄止,作为个体他的欣赏力的发展被抑制,而通过社会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来弥补,或许整个社会的欣赏力在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基于社会交流的加剧而带来的。

我们凝视的时间被压缩,压缩成识别。

即人的更多非逻辑的东西都被数字逻辑化,一些动物的本性被抹杀。

感觉力的弱化我们越来越多依赖于视觉,而视觉主要精力花费在识别之上,或许我们会从落叶知秋转变为知秋落叶或者知秋寻落叶。

触觉或许不再重要,就像iPad 界面中的皮革一样。

传统的尺度、比例、秩序、均衡等感知力也被弱化。

在我们认识一个物体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已被被数字时代的习惯给替代,比如命名,关键字,索引。

我们说人的懒惰是进步的动力,但是在一些基础感知力上也不断渗入懒惰的时候,可以说要么是进化(比如朝智慧体)要么是退化。

在什么时候会被渗入呢,感知力被知识和信息替代,就像一群人围绕着一个艺术品在谈论知道什么之时。

社会分工与日常的冲突但我们在流水线上只做一个螺丝钉的时候,我们就只围绕着螺丝钉,无法去创造和认识整体,而另外的人在做一个螺帽,所以交流的时候,我们只能给他们说螺丝是怎样,而听他们说螺帽是怎样。

当我们无法去创造一个整体性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消费行为中鉴赏就尤为重要,这个鉴赏更多依赖于知识。

或许,未来的先知是个盲人。

4.2 信息时代人的主体性
随着信息文明帷幕的拉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也随之降临,以至于无论是惊慌失措还是随遇而安的人们,都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信息技术社会的形成是逐步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它对人的复杂的影响是现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
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即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

[6]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采取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找到了更有效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新途径,创造了更为先进的智能型的生产工具,如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系统,标志着一个新的技术社会形态正在形成。

它使人类实践出现新的特点并对人的主体性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科技时代在为人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压抑、束缚着人的主体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异化和非本真化,本来意义上的主体己渐趋消失,而大众文化(电视、网络等)则通过对自主性的消融,进一步强化了非主体化的趋势。

首先,人们的交往方式被惯以符号化。

人们可能相互认识,却变得日益陌生;人们联系得越紧密,心灵却日益疏远;人们想通过网络更多地接触,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逐渐退化为网络上的符号之间的联系,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主体的抽象化更进一步消解了人的情感、特征、价值和多样性,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感的淡薄,甚至将给人们的伦理、道德以及人格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变化,从而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其次,信息将使人类生存状况异化。

社会信息化将使一部分人处于信息包围中,成为信息的奴隶,可能造成信息对人的异化。

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们的选择幅度加大,总是感到手边的信息不足。

于是,只要人们自省与自制力不强,就会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按着键盘拼命地寻找一再出现的信息而心甘情愿地成为信息的俘虏。

这时,信息“拜物教”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了,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
想甚至行动,这将使人类的生存状况异化。

久而久之,主体有丧失智慧,丧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可能,从而也就丧失了主体性。

[7]
4.3 信息时代人与设计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在享受时代进步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人类的自我满足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个个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我们人类在实现先进的功能后又将提出新的期望,进而再一次通过研究探索得以实现。

人类社会也就是在这一个个提出期望又努力实现的循环下快速发展。

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又让我们感到恐慌,因为信息时代的每个细微产品都凝结着过去几百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知识积淀,而我们每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只能解释一些相对古老的机构原理,我们只能通过次高级的现有产品技术来生产高级的产品,当这个几何级无限扩大后,我们任何设计师将不可能由简单的螺钉螺母来生产出一台未来时代普通的智能产品,因为我们的大脑承载不了这么多的知识。

这种恐慌的现实性事显而易见的,当信息时代的一个人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孤岛时,他是不可能生存的,因为他从出生之后的所听所见所想所用都是建立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他不懂的垂头为何物,他不知道这些简单的工具的价值,因为他接触到的高级的功能在荒岛上没有任何的参照。

即使是当时最精明的设计师,在面对一堆基础的工具时,也会一筹莫展。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设计甚至都是在屏幕上实现的,那些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原理设计师们都交由智能电脑来实现。

信息时代设计的高速快捷发展,拉大了个人与设计的距离,人们只是了解产品的规则,而无法与它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人们在用技术逐渐的征服了自然,但这些高度发展的技术反过来也征服了人类,人类已经对它们产生了依赖。

4.4 对信息时代设计的反思
4.4.1 新时代设计的反思
信息时代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幻状态, 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支持下虚拟环境的信息构成。

人们利用这些科学成果搭建的信息平台进行交流, 使得全球的信息技术资源能得以共享,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和时间, 大量信息的丰富、快速、多变的形式, 推动着这个社会在高速发展中去不断创新。

建立在虚拟环境状态中的信息与交流, 其真实与虚假的边缘开始人为的发生模糊, 人们要靠新的智慧和经验来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不断变幻着的“魔方”世界中, 人们需要在更快的问题求解中找到答案和心灵的归宿, 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人的价值观的形成, 将推动我们的思维进行新的设计思考。

未来设计不再依赖于对外在信息的简单加工后而得出结论, 而是把设计的重心投射到对人本的研究中, 以此展开对人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和环境的系统分析, 以技术、哲学、人类社会学的方法为基础、艺术的创造为主干, 来解读人的内心世界,确定设计的主旨方向。

[8]在1998年推出了令世界瞩目的iMac电脑,其外形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略带童趣,色彩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彻底打破了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而其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的设计,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的便捷,使得人们对高技术的恐怖感荡然无存,高技术和高情趣、理性化和人性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伊维在谈到iMac电脑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用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

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因素,能与
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因素。

”一语道破了80 年代至今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探索和设计思考的主旨思想,可以说iMac 电脑设计在世界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浪潮,伊维也成为了苹果公司设计的灵魂人物。

同时,苹果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保证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如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已成为业界标准,对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9]
4.4.2人性化设计
信息时代由于微电子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现代高科技产品的信息含量越来越多, 数字化时代增强了社会的物质技术特点, 在信息社会里, 网络和虚拟社区并没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反而强化了个人孤独和私人化的生存方式, 这时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尉籍的重任。

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人在使用产品时得到的情感上的满足呈现如图1所示的趋势。

图1
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中, 产品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功能里已经包含了情感的因素。

也就是说产品在满足消费者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消费者情感的需求。

人性化设计不仅在设计上体贴入微, 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习惯, 还体现出对使用者精神的关怀, 使“人—机”关系变得不再冷漠, 产品不再仅仅作为满足功能需要的工具而存在。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移到产品的使用者上来。

信息时代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使用者放在了主体地位, 以人为中心, 通过将简单亲切的造型符号应用于产品新技术, 借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引入产品语义将其视觉化, 把技术传导给使用者, 使人们对新产品感到亲切和容易接受。

在高科技的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一种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

技术越进步,这种平衡愿望就越强烈。

所以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

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软性的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实现“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

[10] 今后,对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应该独立于其功能性之外,即在满足所有功能性的同时,要把和谐的人机关系作为前提。

图2表示了这种前提与技术功能性之间的包含关系。

当前在技术的情感化研究多是源于其使用功能性的要求,比如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会将色彩的搭配作为外观设计的重要部分,而我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是以实现产品的美观为初衷的,设计
师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去思考人与产品的关系。

这就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会认为一个产品融入越多的高科技,那么它就是越好的设计。

图2
人性化设计是设计的灵魂, 它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意义, 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宗旨更应该是以人为本, 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从不同方面来体现人性化设计。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总结: “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 美学、技术和经济, 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 人性。

”[11]
5 结论
我们没有理由抵制技术的进步,这些进步切实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设计作为任何一个时代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将面临更多的责任。

信息时代,乃至之后我们即将面临的后信息时代,人类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产品的功能性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扩展。

如何拉近用户和高科技产品的距离,消除人对机器的在感情上的不适应感,让人与机器更好的融合,将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设计领域,设计师要更多的关注人性化设计,而我们习惯把对人的考虑放在产品的使用目的中,包含在产品的功能之内,即通过实现产品功能来达到对人感情的关怀,这是狭义的人性化设计。

面对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师应该把对人的感情因素放在功能设计之外的更大范围,考虑人与技术的需求和矛盾,探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既能实现更高的功能需求,又可以让人们在情感上接受这些新时代的设计。

未来,人与机器的和谐将成为社会广泛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勇, 工业设计的“适者生存”. 2009. 120-121.
[2]张勇, 工业设计的“适者生存”. 2009. 120-121.
[3]贺一萌,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何种设计.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6): 第8-10页.
[4]郭惠尧, 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新向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第
167-169页.
[5]实体感的消失,网络资源:/?p=2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