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墓葬研究
10级博物馆班姓名:
省建东学号:22主题:
研究汉代帝王陵墓是了解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的重要步骤,汉代帝陵有其独特的埋葬规格与礼仪形式,在古代墓葬形成与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汉代帝陵的规格外形、陵园建设与保护、汉代帝陵埋葬和陪葬物以及汉代帝陵与以后各代帝陵的区别、汉代陵墓保护现状几个方面分析汉代帝陵的主要特征,将汉代帝陵与别的历史时期的墓葬做比较,注重分析不同时期墓葬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阎帮助,使得我们具备初步辨别汉代帝陵的能力,通过分析汉代帝陵的保护现状,呼吁社会和政府对汉代墓葬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字:
汉代帝陵、封土、陵园、寝庙、墓室构造、陪葬物、陵区、墓葬等级、汉墓保护、文化遗产。
正文: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而中华文明主要发展的两个阶段是汉代与唐代,其中汉代可以说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开始,汉代对于以后的各朝各代,甚至于现今的中国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汉代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基础;汉代的造纸术,使得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得以传承与发扬;汉武帝时的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领土疆域,史家记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代的各项制度承上启下,为以后的各个王朝提供了借鉴与典范;汉代人积极探索,昂扬向上的精神,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辟,中华文明远播四方。总之汉代给我们的影响是已经有形或是无形的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就连我们的民族也自称为“汉族”。所以研究汉代对于我们有着很重大的意义,而如果研究汉代,光凭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掌握足够的汉代实物,而汉代的墓葬尤其是汉代的帝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实物,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对汉代的墓葬有一定的了解,也希望能够通过写这篇论文,来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帝王陵寝是封
建帝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折射。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秦汉时期及其以后的帝王陵墓,一般人通常认为那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殊空间,但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探索,世人不仅可以通过帝陵的谨严布局、宏大建筑、奢华装饰、兵马仪仗和精美遗物等,解读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等,窥见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可以从中探求封建帝王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想从汉代帝陵的规格外形、陵园建设与保护、汉代帝陵埋葬和陪葬物以及汉代帝陵与以后各代帝陵的区别、汉代陵墓保护现状几个方面来介绍汉代帝陵的特点与独特魅力。
首先,从汉代帝陵的外形与规格来说。汉代帝陵采用竖穴木椁墓和覆斗式的封土形状,覆斗式就是指封土堆像一个古代的斗倒扣着的形状,就是一个底大顶小的锥体,只不过它的顶部也是一个正方形。
其封土底部大约有150~170米见方,一般高约三四十米,汉代帝陵中以汉武帝的茂陵规模为最大。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陵园建造均模仿皇帝生前所居住的宫殿,由国家指派专人负责每日祭祀与修缮,陵园旁长植松柏之类的常绿树,以象征皇权与帝王的昌盛不衰。除此之外汉代帝陵还有丰富的陪葬墓,主要有后妃和贵族的墓葬。如汉宣帝杜陵,帝陵在西,陵园呈长方形,边长430米,封土边长175米,现高29米;王皇后陵在帝陵东面偏南,与帝陵相去175米,陵园边长330米,封土边长145米,现高24米。贵族陪葬墓最多的是汉高祖的长陵,还有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就有霍光,卫青,霍去病等名臣的墓将近20多座。
此外,帝陵都有从葬的俑坑,规格大小不一,一般分布在陵园四周。从墓内来说,帝陵都必须用“黄肠题凑”的规格,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帝陵内部主要有墓道,甬道,南北耳室,椁室等部分构成,皇帝享有九重棺椁的等级。《汉旧仪》记述汉皇陵墓室结构云:
“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将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墓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两丈,内梓
宫,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设车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已营陵,余地为西园后陵,余地为婕妤以下,次赐亲属功臣”。总之,在汉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故而陵墓的建设与所用的规格均体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接着就该关注一下皇陵陵园的建设与保护,一般陵园包括“庙、朝、寝、宫”四大部分,“宫”是指君主及其家族居住的整所宫殿,也可以用来指君主祭祀祖先的整所宗庙。古代君主居住的宫殿包括前后两大部分。前部是“朝”即是群臣朝见君主和君主处理政务的朝廷所在。后部是“寝”即是君主及其家族饮食起居的处所。“庙”中安放祖先神主,要定期祭祀,“寝”中则陈列祖先的衣冠和生活用具,要如同活着的时候一样侍奉,随时供奉新鲜食品。陵园的建设之所以会模仿宫殿,是因为古人相信死人有灵魂,要如同活人一样的处理政务和饮食起居。活着的时候有朝,死后也要有“朝”,活着的时候有寝,死了后也要有“寝”。但是在西汉一代,“庙”和“寝”是不同的,汉代的“庙”建在陵园以外的附近地方,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寝”则建在陵园之中,每天要四次奉上食品。所以陵园也称之为“寝园”(《西汉会要》卷十九.寝园条)从文献记载来看,西汉确实实行陵旁立庙的制度,例如武帝的庙叫“龙渊”,宣帝的庙叫“乐游”,景帝的庙叫“德阳宫”。陵园总体呈正方形,其四边围墙中央各建“阙门”,由阙门修建特殊的道路通往陵墓上的建筑,一般在此种道路会修三条,中间一条为先帝衣冠云游,请出祭祀时的专用道路,左边的道路为嗣皇帝祭祀时走的路,右边一条为公卿大臣祭祀时走的道路。四个阙门中有一座规格较其它三座宏伟,在这座阙门外墙左边会修建大型的偏殿,用以供奉先帝衣冠及生活用具,以及陈列日常供奉食品。此外,政府会设立“寝园令”,主管寝园保护与祭祀。西汉早期的几座帝陵都实行过陵邑制度,即将陵墓附近单独辟为一县,该县采用帝陵名号,专门为帝陵修缮祭祀等提供劳力与食物,但在西汉后期这种制度被废除。至东汉明帝时期,确立“上陵礼”,使得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凌驾于宗庙之上。东汉明帝在推行“上陵礼”和确立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的同时,又改革了宗庙制度,这就使得陵寝在祭祀中的地位大大上升,而宗庙的地位则相对衰落。总的来说西汉陵园建设在全盛时期规模宏伟,建筑复杂,礼仪严格,突出的强调了皇权,为我国以后各朝各代的陵寝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陵寝制度。
接下来从帝陵的埋葬及陪葬物方面来说,《皇览》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