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指向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指向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新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多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文本解读也成为一些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常谈的话题。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笔者初步建立了对该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知识基础。

另外,笔者还有效地利用了现代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搜获了大量关于本课题研究的评论文章。

笔者获取这些信息的具体方式是:浏览并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站,主要利用输入关键词“文本解读”共搜索到相关文章40余篇,其中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20余篇。

研究的成果可以归结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从主观方面看,当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一是教师对语文教材权威化的认可和机械化的使用;二是教师对文本公式化、概念化的解读;三是过多地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学生的人为素质的教育;从客观方面看,语文教师的教学
还不能完全从应试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脱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强烈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机械化、模式化……
一、主观方面
(一)教师对语文教材权威化的认可和机械化的使用
现行语文教材,作为静态文本它的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大多比较单一,思想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情感世界联系不紧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气息和生命本色的东西,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缺憾。

教科书主体单一,思想内容平淡,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制约其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实行一钢多本,但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把“选文”当作规定的唯一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使用。

王荣生教授在《新课程与语文教学内容》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教学的严重后果。

“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上的文图,语文教学所灌输的往往是与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无关的甚至是背离的课程内容”。

赵前《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指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思想僵化,文本解读‘标签化’、‘脸谱化’”;金国海《浅析文本解读应处理好的几个方面》也指出“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对文本自身的理解,文本处理僵化抽象,甚至‘标
签化’。

在‘标签化’的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理解被遮蔽,人物形象公式化。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追求视觉效果,缺少了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的氛围,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浮在表面,浅尝辄止,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二)教师对文本公式化、概念化的解读
目前,许多教师还把“教参”对选文的解读当作法定的“标准答案”,照搬照抄,不敢越雷池一步。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统计地位的‘文以载道’论、‘文学为政治服务’论和‘文学阶级斗争的工具’论,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设立了一套坚固、强大的阐释惯例。

这种刻板、教条、单一、概念化的解读模式隔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多数语文教师仍然沿用了多年的套语。


盛洲瑛《文本解读应避免的几种倾向》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把立体的形象平面化,把多重的性格单一化,把丰富的主体公式化。

这种定势遮望眼,忽视作品个性化的解读,甚至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张健《试谈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失当与纠偏》指出:“一些教师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师用书和各种资料,不作深入的阅读、分析、探究,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他们迷信权威、教参,有人无己地用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权威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教参
怎么讲,我也怎么讲”;赵前《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指出:“不能深入阅读文本,照搬照抄,做教参,教案的传声筒”;滕绍德《管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也指出:“语文教师备课前很少去光顾文本,他首先想到的是教参、网上教学资源或名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先读后教,而是在迷迷糊糊教的同时,粗略浅显地阅读、试想,教师吃不透教材便硬性地教”。

(三)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瞬间、没一领域。

阅读材料需要语文,书面表达需要语文,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也需要语言表达,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

对于工具性,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否认它。

掌握文字符号这个工具,使学生能够读、能够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但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即使工具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这时最重要的就是把想和写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

二、客观方面
语文教师的教学还不能完全从应试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脱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怎么考就怎么教。

因为升学率上不去学校不满意,家长也不买账,方方面面的制约不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个性。

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所以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都是身不由己。

强烈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机械化、模式化。

以上的研究对本人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与帮助,但从上述几个方面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教师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显著,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淼,数不胜数。

但纵观当前的作品,都主要是从细处来研究。

从整体上综合概括研究的作品尚比较少,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因此,本课题将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本的解读,到底应该指向哪里?教师应该如何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敬祥.教师文本预解读需要深度[J].中学语文,2009(21).
[2]赵竞男.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凸显文本核心价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3]王小东,徐宏寿.例谈文本解读的有效引领[J].阅读教学与研究,2011(5).
[4]王东明.谈小学语文多视角文本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1(1).
[5]周姣.夯实基础,打造本色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1(1).
[6]滕绍德.管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J].备课导航,2011(1).
[7]何风波.文本解读要注意整合[J].阅读教学研究,2010(2).
[8]金国海.浅析文本解读应处理好的几个方面[J].备课导航,2010(11).
[9]曹勇军.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10]赵前.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11]饶美红.基于多元视角的文本解读策略[J].教学管理,2010(10).
[12]钱正权.文本解读,指向哪里[J].小学语文教学,2009(5).
[13]钱峰.警惕文本解读的三个过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1).
[14]盛洲瑛.文本解读应避免的几种倾向[J].考试教研,2008(9).
[15]吕华丽.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J].文教随笔,2008(1).
[16]王立跟.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下)[J].
人文视点(福建论坛),2006(11).
[17]乐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六点建议[J].教学反思,2006(1).
[18]许辉.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J].吉林教育,20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