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试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
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观撷要
伊格尔顿 的审美意 识形态批 评首先 是从文本 着手 的 , 下 面就 以上划分分而析之 。
一
、
文本 与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伊格尔顿是一位注重文 本解读 的批评家 , 尔顿 的 伊格 审美意识形态批评首先是从 文本 着手 的, 他认为 艺术是与
一文本与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伊格尔顿是一位注重文本解读的批评家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首先是从文本着手的他认为艺术是与意识形态联系最密切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是我们得以从经验上抵达意识形态的最有启发性的方式正是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生活体验中独有的复杂连贯强烈而又直接的运作形式这种接近方式比科学的方式更直接也比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更连贯
提 出了“ 审美意识形态” 作者意识形态” 读者意识 形态” “ “ 的创新性概念 , 建构 了自己独特的意识 形态批评 理论 。伊 格 尔顿不仅 吸取 西方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 态批评 的成果 , 而且借 鉴 了形式主义、 结构 主义、 精神 分析 学、 解构主义等
2 世 纪新 潮理论成果 , 0 伊格 尔顿最终走向的政 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 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 目标分不开的。
一
态 区分为一般意识形态 、 作者意识 形态 、 者意 识形 态 、 读 审 美意识形态 。一般意识形态是指在一般生产方式基础上产 生的占主导 地位 的意识形态 , 它具体 地表现 在阿尔都 塞 的 “ 意识形 态国家机 器” 与葛兰西的“ 民社会 ” , 为主体 市 中 成 所置身 的文化语境 。当然 , 意识形态 是受制 于 当时的 一般 物质生产方式的 , 而也受制 于 由生产方 式所决 定 的生 产 进 关 系。但反过来 , 意识形态作 为个人 对于他所 处 的广 一般 义上的生产关系的体验情 况 , 对生产关 系 的确 立与巩 固 它
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
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朱彦振【摘要】在对以往文学定义和文学理论的批判考察基础之上,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二是文学也是一种生产,属于经济基础领域.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意识形态;文学本质【作者】朱彦振【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一系,江苏南京 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伊格尔顿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
他对文学意识形态的思考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伊格尔顿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对文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深入的批判,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把握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试从“伊格尔顿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要素”三个方面对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作初步探讨,以期加深对意识形态本质和结构的理解。
一、伊格尔顿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伊格尔顿对文学本质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
在这部重要著作中,伊格尔顿对英国文学的兴起历程、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当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一)伊格尔顿对以往文学定义的解构伊格尔顿认为,对文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在虚构的意义上,将“文学”定义为创造性或想象的写作。
对此定义,伊格尔顿驳斥道:“在‘事实’和‘虚构’之间区分是行不通的,且不说因为这种区分本身还常常出现问题。
文学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如何不可能:基于伊格尔顿文艺理论思想
文学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如何不可能:基于伊格尔顿文艺理论思想发布时间:2021-01-13T01:50:57.61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6期作者:赵泽龙[导读] 伊格尔顿重视阐发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得出了结论“文学是意识形态”[1]。
对此,伊格尔顿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除了伊格尔顿的理由,文学无法彻底“超越”意识形态之根本原因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现实社会的作用,现实社会无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作用于文学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内容本身,接受者等方方面面,因而文学不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可能性。
赵泽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6摘要:伊格尔顿重视阐发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得出了结论“文学是意识形态”[1]。
对此,伊格尔顿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除了伊格尔顿的理由,文学无法彻底“超越”意识形态之根本原因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现实社会的作用,现实社会无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作用于文学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内容本身,接受者等方方面面,因而文学不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可能性。
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How the Transcendence of Literature to Ideology is Impossible:Based on Eagleton's Literary TheoryZhao Zel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1、伊格尔顿话语体系下的“文学+意识形态”与“超越”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概念置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社会历史的框架下加以考虑,他认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些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它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最终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伊格尔顿实际上是抽取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点的部分内容。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一、本文概述《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揭示其对文学、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和文化研究者,他的学术贡献在于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观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理论内涵、实践意义以及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进行概述,阐述其基本理念、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将分析伊格尔顿如何运用文学意识形态观来解读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他如何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细致解读来揭示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和运作机制。
文章还将探讨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它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深化对文学、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理解,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概述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作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的杰出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其文学意识形态观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不仅是一种审美表达,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实践,是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权力关系的反映与再生产。
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
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的同时,也参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和维持。
这种构建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其叙事、形象和语言等手段,传递和强化着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能够揭示和批判这些观念,从而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解构和颠覆的作用。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范文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篇一一、引言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意识形态理论家。
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理论的价值和影响。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观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功能和演变等方面的探讨。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观念和思想体系,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解释。
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描述功能,还具有规范和操纵功能,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
三、基本特点1. 多元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他不仅关注意识形态的宏观层面,如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等,还关注微观层面的意识形态,如文化、媒体、语言和符号等。
这种多元性的视角使得他的理论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2. 批判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他通过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批判,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他认为,意识形态往往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3. 历史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因此,在分析意识形态时,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4. 实践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他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还是一种实践活动。
因此,在分析意识形态时,需要关注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结论综上所述,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多元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理论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揭示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分析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影响。
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
学 和 自 然 科 学 是 非 创 造 性 的 和 非 想 象 性 的
呢 ? … 。 就 是 说 , 史 、 学 和 自然 科 学 中 也 有 ” 也 历 哲
创 造 和 想 象 , 们 不 能 说 爱 因斯 坦 的 相 对 论 发 现 中 我
没有 “ 造 ” “ 象 ” 并 且 , 因斯坦 也 曾 指 出 , 创 和 想 。 爱
第3 1卷
第 4期
大 庆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OUR NAL OF DAOI N0RMAL UNI NG VER IY ST
Vo _ No 4 l 3l .
21 0 1年 7 月
J l.01 uy 2 l
口文学研究
伊格 尔 顿 文 学 意 识形 态 观 探 析
朱 彦 振
是 文学也是一种生产 , 于经济基 础领域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 , 属 其构成要素 主要有六个 方面 : 一般生产方
式、 文学 生产方 式、 一般意识形态 、 者意识形态 、 作 审美 意识形 态以及 文本 。 关键词 : 伊格 尔顿 ; 文学批评 一 位 具 有 国际 声 誉 的 西 方 当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家 和 文 化 理 论 家 。他 对 文 学 意 识 形
实 的 事 件 , 用 于 虚 构 的 事 件 , 且 甚 至 新 闻 报 道 也 而
也很难 被认 为 是真 实 的。 “ 果说 文 学是 ‘ 造性 如 创 的 ’ ‘ 象 ’ 写作 , 么 , 是 否 意味 着历 史 、 或 想 的 那 这 哲
( 南京政治学院 一系 , 江苏 南京 20 0 ) 10 3
摘
要: 在对 以往 文学定 义和文学理论的批判考察基础之上 , 伊格 尔顿认为 , 文学是一种 与社会 政治权 力关 系密切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 ——读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读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朱鸿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其新作《文学事件》中,他重申了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重要关系,并且对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
特别是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的解读问题,是伊格尔顿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试图总结和梳理的。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形式;结构化作者简介:朱鸿旭(1991-),男,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108-02引言: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当代十分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他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文论流派的理论主张,对文学本质、事件、虚构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入的阐释,并提出了“结构化”的文学阅读策略。
伊格尔顿曾自称:我不把自己看作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考察文学与社会的方法和视角在伊格尔顿的学术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意识形态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且积极与新的思想潮流进行融汇与交流,显示出他对理论问题的创新性和敏锐性。
一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中,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等形式方面,甚至作品的消费方式、外观、生产方式都是考察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切入口。
西方理论界对于形式与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虽然在伊格尔顿这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起点和先声却早有渊源,正如伊格尔顿所说:西方批评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所谓的“形式意识形态”,也就是说,这种“形式意识形态”并不是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它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类型、风格、结构和叙事方式等等形式之中。
试分析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
试分析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作者:杨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伊格尔顿在他自己建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典型的自相矛盾的理论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又建立了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了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者。
关键词:文学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一.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的理论的来源1.理论支持。
首先是他的老师威廉斯。
学生期间他创作的《文学理论导论》,一本影响了几代欧美大学生的教科书读物,使他成为威廉斯的尖子生。
威廉斯从动态的角度想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在这种思想主张下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虽然对“文化唯物主义”进行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拓展,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来自威廉斯的观点。
作为英国学术界左派的一员,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对伊格尔顿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阿尔都塞理论的出现,对于他来说就如久旱逢甘露。
于是他接受了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学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为他修正和综合马克思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
他一生创作的理论经典,对我国的学者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不少学者,对伊格尔顿的研究理论产生了误解或曲解。
那么要想正确的理解他的理论观点并加以应用,就要先理解他的意识形态理论。
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首先是一种社会特定团体的信仰与观念,在社会利益的刺激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体行动导向功能的话语。
也是一个整体社会权利的生产所形成的思想观念。
作为必不可少的中介体,个体可以感知它存在的世界,并且将个体与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
意识形态是一整套以行动为取向的信念。
它赋予了可能存在内涵巨大差异的群体或阶级以一致性,使存在内涵差异的群体或阶阶具有一致性。
它也是给予统治以合法性的必要手段。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导向,就使统治阶级的统治是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的。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历程及结果1.研究历程。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述评
特里·伊格尔顿(TerreyTagleton,1934——),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其父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后又得到英国老一辈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深受阿尔都塞及本雅明等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
伊格尔顿已出版十余种文艺理论和评论著作,主要代表作有:《批评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75)、《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批评》(1981)、《文学原理引论》(1983)、《审美的意识形态》(1990)等。
伊格尔顿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英国文学研究”的精辟分析、对现代西方各种文化理论的适时批判,以及对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精湛分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之一。
(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深受威廉斯[i]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关注文学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关联。
然而,伊格尔顿不是一般地讨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与权力、经济以及社会实践的关系,而是特别注重把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价值论以及文化学、修辞学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模式。
与许多当代西方文论家相似,伊格尔顿也特别关注文本,并试图建立文本科学。
他的基本思路是:文学文本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历史),而是思想(意识形态),声称文本与历史之间有直接和自发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应该彻底抛弃的朴素经验论。
“真正的”历史,即通常所谓的生活本质,从来不会直接地呈现于文本之前。
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伊格尔顿文学本质观的一种读解
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伊格尔顿文学本质观的一种读解李卫华【摘要】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本质观;意识形态【作者】李卫华【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在初版于1983年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中,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开篇便提出了“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他分别考察了历史上各式各样定义文学的尝试,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
无论是“虚构”、“陌生化”、“非实用”还是“被赋予高度价值”等等,都根本不能构成文学的本质。
伊格尔顿由此得出结论:“在由于各种原因而被称为‘文学’的一切中,想分离出一些永恒的内在特征也许不太容易。
事实上,这就像试图确定一切游戏所共有的唯一区别性特征一样地不可信。
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
论审美意识形态及其遗产——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探析
论审美意识形态及其遗产——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探析林秀【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5【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继承和创新。
以《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部理论著作为中心,我们可以考察到伊格尔顿从无意识和形式两个层面重立"审美意识形态"。
这样的理论是一种创新,但仍然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悖论和本质主义的漩涡。
%Eagleton is a contemporary well - known Marxist theorist and critic. His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shows an important feature:inheriting and expanding the theory of " ideology" from Karl Marx. Through his major theo- retical work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we can find that Eagleton re -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 aesthetic ideology"in two levels of the unconsciousness and form. The theory is a kind of innovation, but it still falls into the paradox of " ideology" and the swirlof essentialism.【总页数】3页(P103-105)【作者】林秀【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协商实践的审美——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J], 李永新2.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观撷要[J], 卞友江;何志钧3.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J], 陈泽云4.伊格尔顿的文学观述评——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J], 彭瑜5.伊格尔顿对"文学是什么"的重审——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到《文学事件》[J], 胡俊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解读
文学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解
读
谢华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的范畴,恢复了意识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而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的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的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的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谢华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协商实践的审美——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J], 李永新
2.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马歇雷和伊格尔顿的文本意识形态理论 [J], 范永康
3.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观撷要[J], 卞友江;何志钧
4.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J], 李子芯
5.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以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J], 陈泽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意识形态”说到“事件”说--试论伊格尔顿文学观的变与不变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9年第4期No.4.2019从“意识形态”说到“事件”说----试论伊格尔顿文学观的变与不变李永新,沈玉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近年来,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起来.通过对文学本质及功能的进一步讨论,试图建立一种策略式的新文学“事件观”:丈学具有自律自足的本体价值,同时在伦理学意义上起示范作用,以事件或行动的方式参与对世界的建构。
这种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到结构化的事件观的焦点转变.体现了他对自身理论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基于人类存在、政治效用与丈学本体而言,伊格尔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始终未曾改变。
[关键词]伊格尔顿;丈学观;"意识彩态”说;“事件”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1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1)(2()19)04-()147-08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文论界中最为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作为英国左派的中坚力量,他一直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来,伊氏是研究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的重量级专家;从文论角度出发,他又是一位出色的理论阐释学者。
谈到伊格尔顿的文学观,首先令人想起的是“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等著名论点,为何进入新世纪,他又写出《文学事件》一书,回顾虚构的内涵,并频繁提出“文学是一种行动,一组赋权的策略”的观点呢?这是老调重弹,还是旧瓶新酒?伊氏做了如下解释:《文学事件》有意回到纯文学理论的时代,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已经被其他一些理论,诸如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取代,而文学是什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依旧没有答案。
如果说4()岁的伊格尔顿为了突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将文学不自觉地解构了——文学如同杂草一般被其他势力摆布,只是一个功能性而非本体性概念.文学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本质,那么过去了近三十年,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力图还给文学本体应有的尊重,毕竟我们不能处于“理论之后”,因为理论使反省的人生成为可能。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范文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篇一一、引言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英国知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意识形态研究者,其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其独特性、深刻性和广泛性著称,对现代社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分析其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批判性、多元性和实践性为核心。
首先,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通过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其次,他的理论具有多元性,强调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其实践性表现在他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三、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方法特里·伊格尔顿在研究意识形态理论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他运用了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其次,他运用了历史分析法,将意识形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演变过程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此外,他还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
四、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1. 批判性: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通过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剖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多元性:他的理论强调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元性。
3. 实践性: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30416中文捅要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伊格尔顿在文艺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而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伊格尔顿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使他的理论显得独树一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新形势下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中后期风云变幻的西方文论界,伊格尔顿的理论非但没有被挤到边缘,反而更显出勃勃生机,更具患想对垒的风流。
但是,国内外对伊格尔顿学术思想的研究以简要的评介居多,缺乏对其思想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以细读伊格尔顿的重要原著为基础,围绕伊格尔顿整个学术思想中凸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以研究他的文艺思想为主、美学思想为辅,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生产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等领域较为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伊格尔顿的学术思想。
在研究方法上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系,采取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综述的方法,从伊格尔顿的学术和思想发展历程入手,对他的理论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具体论述。
论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分两节。
第一节是对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左派”理论家的学术和思想历程的介绍,重在说明其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所历人生的独特性与其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复杂关系。
伊格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有着爱尔兰血统的工人阶级家庭,21岁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l世纪初,他的思想和学术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中经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又回到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作者:王天保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是一种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1]之所以采用“生产”的概念来言说文学的生成首先是为了强调了文本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表明其观点的“唯物主义美学”特征。
对于伊格尔顿来说,文学生产最直观的形式是一种物质生产,把语言(语言的声音和符号都是物质性的)加工成文本,而文本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式存在并且还可以被制造成商品。
但是由于语言材料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因而文学文本在话语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生产,文本的消费也伴随着文本意识形态对接受者的塑造。
因此,文学文本的生产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
从生产材料来看,文本生产的主要材料是话语,包括其物质形式的语言和非物质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
从生产过程来看,文本生产包括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撞。
从生产结果来看,文本生产既有物质形态的语言产品又有非物质产品(意识形态效果)。
在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美学的视野下,文学既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具有意识形态批判性,它一方面有维护一般意识形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通过展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起到了批判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依据伊格尔顿把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作为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是使占有经济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的权力合法化”,而上层建筑除了包括法律、政治、国家之外,还包括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职能也是“使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合法化;归根结底,一个社会的统治意识即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
”[2]而艺术则属于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必然也具有使统治权力合法化的功能。
伊格尔顿还结合文学批评史和英国文学史论证了这一观点。
他考察了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概念的界定,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
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而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作者:朱鸿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其新作《文学事件》中,他重申了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重要关系,并且对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
特别是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的解读问题,是伊格尔顿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试图总结和梳理的。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形式;结构化作者简介:朱鸿旭(1991-),男,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引言: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当代十分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他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文论流派的理论主张,对文学本质、事件、虚构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入的阐释,并提出了“结构化”的文学阅读策略。
伊格尔顿曾自称:我不把自己看作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考察文学与社会的方法和视角在伊格尔顿的学术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文學事件》中,伊格尔顿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意识形态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且积极与新的思想潮流进行融汇与交流,显示出他对理论问题的创新性和敏锐性。
一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中,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等形式方面,甚至作品的消费方式、外观、生产方式都是考察文学意识形态的重要切入口。
西方理论界对于形式与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虽然在伊格尔顿这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起点和先声却早有渊源,正如伊格尔顿所说:西方批评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所谓的“形式意识形态”,也就是说,这种“形式意识形态”并不是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它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类型、风格、结构和叙事方式等等形式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7月 Vol. 2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6-02-22作者简介:黄茂文(1973-)男,广西柳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批评理论。
- 1 -✧文学研究✧在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试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黄茂文(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以文学形式为切入点,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化现象,是伊格尔顿文学观念的理论核心。
在伊格尔顿看来,现代文学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它的生成及转变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有着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关联不是体现在文学内容上,而是体现在文学形式上。
打破文学的自律性幻想,引入文化研究的思想,进而在深层次上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伊格尔顿文学观的现实指向。
作为“左”派理论的重要代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但也体现着这种“左”派理论的泛政治倾向。
关键词:文学观念;文学形式;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4-0001-05马克思主义批评仍然是当今批评理论中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
坚持在经济基础和历史境遇中对文学和文化现象作出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立场,但具体的理论切入点在不同的理论流派中有明显的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极力强调艺术的否定性,以文化工业作为切入点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詹姆逊在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以生产模式为主导概念分析当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起点,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化现象,它的突出代表就是特里·伊格尔顿。
形式问题可以说是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现代审美艺术理论努力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思想坐标。
在20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批评重新思考了文学形式问题,使文学和艺术理论重新由“自律”走向“他律”。
人们不难看到,雷蒙德·威廉姆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这些著作对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19世纪的文学理论强调“自律”是经由形式之路,而在20世纪末重新走向“他律”的文化批评和政治批评同样经由形式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是伊格尔顿较早、较系统地阐明他的文学批评观念的著作。
在该书中,他重点提出了“形式”和“艺术生产”这两个概念。
在他看来,卢卡契在文学形式的问题上所持的观点——“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1](P4)——正确地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传统马克思主义(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受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都认为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内容优于并先于形式,正是这种对形式的“天然”的看法使“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常常陷入‘庸俗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即从文学中搜索意识形态内容,并将这种内容直接联系到阶级斗争或经济”[1](P28)。
伊格尔顿接受了卢卡契这个观点,认为形式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密切地关联在一起的,并进而指出历史上的众多文学体裁的变化无不与意识形态的变动发展有关,“文学形式的重大发展产生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1](P28)。
在伊格尔顿的理论中,形式的独特涵义是“体现感知社会现实的新方式以及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
[1](P29)因而,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研究文学应从形式着手,因为形式是感知现实的方式,并且是社会交流所认可的合法途径,假若认为它是组织内容的方式的话,那么非要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来组织内容,而不是以别的形式来组织内容才被人们接受,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因素,所以,真正体现意识形态因素的是形式,“艺术中意识形态的真正承担者是作品本身的形式,而不是可以抽象出来的内容。
我们发现文学作品的历史印记明确地是文学的,而不是某种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1](P28)。
第28卷第4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 这样,对形式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分析就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反映论”,在伊格尔顿的理论中,“作为生产的艺术”这个论题必然取代反映论的位置,成为解决“形式是如何出现和产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必然选择。
它的深层理由是:任何反映都是在一定形式下的反映,人们习惯于强调反映的形象性、逼真性和深刻性,其实是以默认了形式的合理性为前提的;恰恰因为形式作为思想知觉方式的具体化,它的合理性需要不断质疑,以识破由某种形式所构成的虚幻现实,冲破编织为有机联系的意识形态之网。
反映论无疑不能达到这种功能,相反它通过强调反映的逼真和深刻,往往在无意识中强化了对认识当下现实所采取的方式的认同,把当前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强制执行流通的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当作自然的、理所当然的现象,从而在根本上认同了潜在的意识形态因素。
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艺术,首先就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形式是生产出来的,是一种有意识的生产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不同的艺术生产方式决定了艺术的形式;其次,艺术作为一种生产行为,它祛除了艺术创作过程及作家创作行为的神秘性,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工作者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根据材料制造而成的新的产品,在一定的消费群体内流通,因此,社会生产和历史现实是分析艺术的坚实物质基础;再次,因为艺术是一种生产,它本身并不必然是和谐的,人们可以用艺术营造一个虚假的和谐现实(如资产阶级的艺术),也存在着用艺术打破这种虚假的和谐现实的可能(如布莱希特的戏剧)。
文学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囿于学院之内的研究对象,它本身就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当伊格尔顿把它和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承担者的形式和它的生产特性结合起来时,其实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一体化的趋势和现实,它照应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但它所蕴含的形式的生产密切联系于意识形态的观点,是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从反映论中解脱出来的理论起点,也是他日后提倡文化研究、对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政治分析的理论前提。
二出版于1983年的《文学理论》更为严密和系统地阐发了伊格尔顿关于文学意识形态的一系列观点。
在本书中,他批判了自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以来的种种批评理论,并广泛汲取其中的理论资源,总体上体现着明显的反本质主义色彩。
文学是什么?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核心的问题是通过认识语言的“陌生化”实现对“文学性”的把握;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可以看作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2]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认为文学存在于对文本意义的阅读理解中;结构主义则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如语言的语法般起作用的文学深层结构,对文学的分析就要通过对各种意义和功能因素的切分,找出有关文学的深层语法;后结构主义认为“文学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外没有什么‘自然的’或‘客观的’独特地位。
文学的存在归功于我们发明出来用以加工世界并创造世界的代码”,[3]因此文学不过是一系列能指在不断的延异过程中的相互指涉活动;心理分析学则认为文学是对心理匮乏的幻像满足。
20世纪的种种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身作出了多维度的解释,特别是对文学作为一种形式作出了深刻的论述。
正是对文学作为一种形式的把握上,伊格尔顿把它和价值评判、权力关系联系起来,认为文学就是意识形态,有关文学的种种理论背后都深深连结着意识形态的纷争。
“文学”这个概念不是有史以来一直不变的,它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门知识学科。
我们所熟悉并被广泛接受的有关文学的大致内涵就是经由欧洲18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和19世纪浪漫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由此文学被认为是一种指向情感性的、虚构的、创造性的、自身有着有机结构特性的艺术创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作者都是文学作品的所有者,文学的本质是自由。
如果把这种看法放到历史的环境中考察,那么,“Literature”一词的意义被狭窄化是一个明了的事实,这一事实也是欧美研究文学的人士的共同认识,包括韦勒克在内。
美国学者乌尔利希·韦斯坦因就这样说道:“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问’(Learning)或‘博学’(Erudition)的意思。
……直到十八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客观的作品上。
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的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十八世纪,非功利性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
直到十九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
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能获得其真正的含义。
”[4]在伊格尔顿看来,正是使文学获得其真正含义的实用性与非实用性的区分实现了一种有关文学的意识形态的转换。
为了突现这种意识形态的转换,伊格尔顿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给文学找一个单一定义的话,伊格尔顿认为,这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有可能是矛盾的,因为实用与非实用的区分只能在今天文学已经不起实际功能的社会中得到验证,而不能在历史中得到验证。
与其说某种话语形式是文学话语,有着它自身的价值,不如说是因为我们或历史上的人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某种特定的视野黄茂文:在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 3 -把它认作文学话语。
伊格尔顿对此作了大胆的论述:“对于为什么古希腊艺术甚至在产生的社会条件早已消失后还保持一种‘永恒的魅力’的问题,卡尔·马克思曾煞费心思;但是,既然历史还没有结束,我们怎么知道它仍继续保持‘永恒的’魅力?让我们做这样一种想像:由于某些高水平的考古研究,我们又发现了大量关于古希腊悲剧对当时听众的真实意义,承认这些关系与我们自己的完全不同,并且根据这种深化了的认识开始重新阅读那些剧本。
一种结果可能是我们不再欣赏它们。
我们终于明白了以前我们欣赏它们,是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先入之见无意识地阅读它们”。
[5](P28-29)因此,对于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区分的标准在历史上是无法统一的,而且为什么把一些文本读作文学,另一些读作非文学,这种区分的合法性本身就值得置疑。
简而言之,什么是文学并没有确切的内涵,因为文学所指称的文本不是固定的,文学的视界是一个移动的视界。
视界之所以是移动的,是因为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伊格尔顿认为,美学话语的兴起是艺术和审美活动疏远于整体社会生活的结果,艺术从传统社会的恩护者之保护中游离开来,一方面改变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使之脱离了它原有的社会实践,成为一种在社会上流通和消费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形式,使之成为定位于主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话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