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新人教版)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 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 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 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 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 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 地方。
老子名言
上善若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 作为法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 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 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 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 语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百度文库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 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 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九、延伸阅读
1.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 2.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3.《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 4. 《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道”?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 在。
《淮南子·原道训》 的“至德观”:“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 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 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 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 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 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 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 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 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 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 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 所以谓之“自然”。
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 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 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 “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 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 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 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 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