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上市公司11种造假方式大揭密
上市公司业绩作假的几种方式
上市公司业绩作假的几种方式价值投资,最怕的是遇到公司业绩作假,面对一堆虚假的数据,一切的判断都是空中楼阁。
下面这篇流传颇广,值得好好学习,练成火眼金睛真要多花些功夫。
不过像编造原始凭证之类,防不胜防。
1、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
一般而言,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
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户,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1997年《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之前,由于对关联方交易缺乏约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机构的审计不深入,过于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词,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就难以杜绝。
2、通过“泡沫重组”,或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
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生意”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
五大手段 揭示上市公司作假“黑幕”
手段1:虚构交易事实引言:每每到了年中年末应该公布会计报表的时候,一些寅吃卯粮的上市公司就会坐立不安,不得不纷纷各显神通,显示其粉饰报表的本领,会计作假手段层出不穷。
在2001年受查处的上市公司中,这类违规事件约占40%。
而这其中虚构交易事实,增加销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最甚。
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和混淆会计科目等。
案例:在2001年遭受处罚的黎明股份,就是在1999年通过"一条龙"造假手段,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帐、假成本核算等,主营业务利润虚增1.53亿元,利润总额虚增8679万元。
同样,在2000年遭受证监会处罚的郑百文公司,也是采用在上市前采取虚提返利、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方法,虚增利润1908万元,并据此制作了虚假上市申报材料;上市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0万元。
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1.78亿元;2000年5.67亿元。
银广夏案件为2001年的中国股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而为银广夏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也跟着遭殃。
反思:银广夏等上述案件的有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上的最大责任在于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发函询证,或没有对存货进行必要的盘点。
也没有采用分析性的审计技术,来执行收入循环测试、现金及银行存款测试以及成本分析等程序。
因为,这些技术的采用往往能发现销售的漏洞。
如应收账款函证,对应收账款的客户由注册会计师直接进行询证,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
而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却将询证函交给了银广夏公司,给该公司造假留下了一个极大的空间。
同时,将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变动与材料成本、人工费用、仓储费用等项目变动相结合来进行分析,也往往能发现其可疑之处。
上市公司是如何造假的
上市公司是如何造假的投资者在学习金融基础知识的时候要了解上市公司作假的手段,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1.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
一般情况下,国内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属于集团型企业,不管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涉足范围等,大都处于一种复合型的多元架构。
其向社会大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这些都是投资者在进行公司分析时要注意的内容。
2.通过泡沫重组,或者是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
到年底时,有的T类或准T类公司为了避免停牌命运,费尽心思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方式来调节报表,转亏为盈。
3.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其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
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加上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控股股东一股独大,从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层面,只不过占用程度不同而已。
4.大肆公开造假,人为编造原始凭证,出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
上市公司公开造假的事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时有发生,从很早的琼民源事件到不久前曝光的银广夏事件,使得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怀疑,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危机。
公司质地的重要性伴随着股改主题的降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股思路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先猜对价后看公司的操作思路转化为先看公司后猜价格的思路,这样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公司的质地再次成为市场的主要看点,也就意味着质地很好的公司将会成为资金建仓的对象。
这些都是投资者学习金融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掌握的内容。
影响公司质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公司管理层、产品技术含量、行业的周期性因素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最根本的,那便是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作为源头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也有很多途径,能够获得持续订单是最主要的途径,这也是在公司分析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一:粉饰经营业绩: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
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
上市公司财务做假的十种常用招数及报表分析思路
上市公司财务做假的十种常用招数及报表分析思路黄世忠、清议、申草带你找到财务数据的背后真相理财周报记者江勋/文今次,理财周报会客厅特邀来国内三位著名财务家: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清议、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教授、证券界声誉卓著的财务打假团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申草”成员之一夏草(出于尊重,文中仍称“申草”),共同探讨上市公司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本质路径,以及他们身经百战之后的独门经验,还有他们经过细心研究的大量财务陷阱成果以及应对策略。
应该感谢他们,他们的独立、独到和认真,甚至偏执和“矛盾”,都相当清晰地提醒着:投资是一件通灵的事情,你要像上帝一样认真对待你的股票。
思想准备:系统的思维去读财报理财周报:由于强烈的投机气息和投资者本身素质的限制,我们接到大量读者的来信,倾诉不知如何去看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首先就是去看什么?按照什么步骤什么方式来看?清议: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久远了。
如果你要我说,首先这个提法就要改,不能说是读财务报表,要去读完整年报。
如果你对这个公司干什么,盈利模式是什么,靠什么挣钱都不知道,是没法去读财务报表的,像股本近期有没有扩张,每股财务指标,这些极为重要的指标都不可或缺。
黄世忠:理财周报所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但是除了认真多读,多了解,是没什么特别办法的,无论什么公司都是看盈利的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
申草:我的认为呢,阅读年报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观点,局部的去拘泥单个指标,会失去大体。
熟悉的投资者还必须知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某些特点,然后去辨析。
比如你首先要去考虑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比如很多分析师都觉得掌握毛利率就等于掌握了看破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独门暗器”,有的企业毛利逐年上升,每股收益连续十几个季度上升,于是就得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结论。
但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研究,这更多的是财务操控。
上市公司掌握了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思维,于是将计就计,通过虚增或者隐藏利润,让毛利率不断创新高,蒙蔽所有人。
中国式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11种方式
上市公司造假的11中方式造假的目的:1.满足证监会审核要求,连续三年的业绩稳定增长,或者达到一定的标准;2.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获得足够的资金3.上市公司不能连续三年亏损,否则会有摘牌的危险;4.公司经理人为了自己的股权激励,有造假的动机;造假的成本:1.虚构利润需要向税务部门多交税;2.相关利益者(公司配合造假者,关联企业造假者)需要进行封口费的支出;3.造假被揭露出来的处罚风险成本;1.隐瞒上市公关费用支出。
一般公司要补缴税款,这个一般会在账面上有体现,没有问题。
关键的是很多的公关费用、上市费用,这些费用一般都是老板自己掏腰包,等到公司上市后再从公司要回来。
另一种是由公关公司多开发票,并将多出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上市募集的资金都是扣除公关费用之后的资金。
2.虚增收入。
良性的就是将未来收入提前确认,或者退后确认,有的就是直接无中生有的利润。
这个成本比较低的就是不注明往来公司业务的具体名称,不能进行核实;成本比较高的就是关联企业或者协同企业进行虚构,但是造假的成本比较高。
3.费用不入账。
坏账不计提。
很多公司的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但是为了利润着想,没有入账,但是相关发票早就已经到位。
坏账计提,则是纯粹是技术活动。
首先将几年的坏账利用资金转入置换出去,然后再将资金转出,这么就是将原有的坏账就是变成新账,要计提的数额要少很多。
4.虚构存货。
收入虚增,需要物流在账面上就行体现,那么在计算原本的原来的货物成本时,可以少结算一部分,那么多出来的一部分货物成本就能用来作为收入增长的成本证明。
另外就是简单的外接一部分货物或者一个仓库,做一个货物登记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
就是结转原材料成本时,首先结算低成本的原材料,再结算高成本的材料,一定的会计结算期内可以降低公司成本。
另外,如果原材料都是同一种价格,可以通过变换原材料的标签将价格进行区别调整之后,再进行如上操作就可以了。
6.虚增现金流。
企业的现金流关乎企业的质量,简单讲就是利用银行的承兑票据或者企业承兑票据进行现金流调整。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上市公司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公司,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进行融资。
然而,有些不诚信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以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增强对此类行为的警惕。
一、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公司利用虚假的交易或报表来夸大实际收入。
例如,公司可能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通过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列入财务报表来虚增收入,从而吸引投资者。
二、隐瞒负债隐瞒负债是指公司故意不披露全部的负债,以减少财务报表上的债务负担。
这可以通过将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或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
这样一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会低估公司的风险,从而错误地估计其价值。
三、虚假资产评估虚假资产评估是指公司夸大其资产价值,以提高净资产的规模。
公司可能通过夸大存货价值、虚构无形资产或高估长期投资来实现虚假资产评估。
这样一来,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呈现出假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突出业绩为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突出业绩来虚假装饰财务状况。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规模或选择某一特定时期的高业绩报表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
这种手段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投资者的关注,但长期来看,公司的真实情况会被揭示出来。
五、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些关联方可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可能利用关联交易来夸大收入或转移利润,以便达到掩盖真实财务情况的目的。
这种手段常常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六、秘密账户某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设置秘密账户,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这些账户中,以隐瞒真实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用于金钱洗涤,另一方面也能掩盖公司的真实利润和损失。
七、虚假披露虚假披露是指公司故意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公司可能故意掩盖与业绩相关的负面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布正面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最新版】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中国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虚增收入;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少记/转移费用;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增加非经常性损益;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藉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虚增资产;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300028)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雅百特(002323)通过伪造境外项目虚增收入,它伪造了巴基斯坦的政要信函,虚构公司拿到了海外项目,增利润2.6亿元,占其当年净利润的73%,甚至惊动了外交部。
上市公司造假行为透视
(2)为了再融资。上市公司对再融资的反映是:如果政 府出台一项政策,只要能够圈到钱,上市公司便会各尽 所能地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等一拥而上。企业上市 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 平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要求。显然不少上市公司 靠自身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是达不到融资条件的,为了 过关,不少上市公司便使出浑身解数做假账,编制虚假 会计报表,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几千万、 几亿元现金的流入成了上市公司可以炫耀的资本。上市 公司的大股东可以一毛不拔,坐享其成,即使要拔也不 拔自己的。康赛集团第一大股东康赛实业虚假出资,其 在1998年配股中应缴6800多万元的配股款竟是从公司所 收的社会公众配股款借出的,而当时的湖北立华会计师 事务所出具了公司本次配股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 资金20385万元汇入公司银行帐户的报告。
(4)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流合污客观上对上市公 司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对 上市公司主要承担的任务有:为公司证券发行与 上市出具审计报告,为上市公司中期或年度报告 出具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科目、会计报 表等做常年会计查账验证工作。可以说,会计师 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最了解的,但为 了赚钱,无视法律的存在,故意出具虚实假审计 报告、验资报告,为造假起了助推作用。从已公 布的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来看,上市公司造假并不 存在多少高明之处,对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公司造假的又 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 三分之二属于国有股,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又受集 团公司所控制。一股独大的现象使得公司所有权 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审核机 构和完善、科学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企业领导 人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就易造成企业领导为 达目的、添政绩、谋私利,而施压公司会计部门,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黎明事件”对政府如何管 理国有企业提出了新课题。一些专家指出,如果 真正改变国有股持股比例过大的局面,监督得力, 平时能够对公司经常进行经济审计,黎明事件就 可能避免,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上市公司的13种造假术
上市公司的13种造假术一、销售造假术造假术之一:利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虚增销售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因无须合并报表,所以不必以对外的销售作为最终的销售实现。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
总体而言,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已“合法地”实现了销售。
这种制造利润的手段很难持续,而且应收账款的潜在坏账损失风险较大。
造假术之二:利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调节销售在同时拥有几家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且均经营同一业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在这些子公司之间分配订单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如果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润,可将订单全部或大部分交由本部工厂或控股程度高的子公司生产,降低少数股东损益;反之,则是将订单交由控股程度低的子公司生产,提高少数股东收益,如少数股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则控股股东所获收益因此增加。
该手段也常被上市公司用来规避税收。
造假术之三: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上市公司如采购控股子公司的产品用于再销售,则其溢价需合并抵消,因而对合并报表的盈利无贡献。
但如果上市公司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则子公司的销售可确认实现。
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确认为当期合并报表利润,而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虽定价过高,但因其折旧分多年提取,因而当期利润增加因素远高于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因素。
造假术之四:利用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实现销售有些上市公司并非销售单一产品,而是销售整个系统,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因而收入并非一次实现。
特别是对于跨年度实现的销售,需要在年度间分配利润。
一般企业根据销售的不同阶段划分收入实现比率,而该类比率的变化,无凝会影响到当期盈利。
如果当年订单很多,而公司提高开始阶段的收入实现比率,则当期利润增加。
二、成本造假术造假术之五:利用变通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变动成本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3种手段及识别技能大全丨附2016年6大典型案例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学知识,抓紧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3种手段及识别技能大全丨附2016年
6大典型案例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有13种:
1、虚构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3、推迟确认收入
4、转移费用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9、潜亏挂账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一般来说,容易发生财务造假的股票类型包括6种:
1、异动股
2、重组股
3、圈钱股
4、垃圾股
5、关联股
6、概念股
总体来说,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方法包括8种:
1。
上市公司假账是如何出炉的?揭秘会计师造假14招
上市公司假账是如何出炉的?揭秘会计师造假14招引言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其财务报告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股民及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
然而,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了各种手段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这被称为假账。
而揭秘假账背后所采用的会计师造假手段,是了解和防范假账的关键。
本文将揭秘会计师常用的造假手段,让我们警醒并加强监管。
1. 资产或收入虚增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会计师可以通过虚增资产或收入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这可以通过夸大资产价值或收入额来实现,例如将无形资产或存货的价值定价过高,或者将未完成的销售额提前计入。
2. 负债或费用虚减相反地,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亏损状况,会计师可以通过虚减负债或费用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显得更好。
这可以通过减少负债的计量或推迟费用的确认来实现。
3. 利润管理利润管理是指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影响利润的计算和呈报,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如实现业绩目标或操纵市场情绪。
会计师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和方式,以达到管理利润的目的。
4. 资本化支出资本化支出是将本应计入费用的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的账目中,以降低当期费用的数额。
这样做可以使利润看起来更高,但会导致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被夸大。
5. 隐藏坏账坏账是指公司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会计师可以通过隐藏坏账的方式,使公司的应收账款数额看起来较小。
这可以通过将坏账转为未确认款项或调整坏账准备来实现。
6. 虚假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的交易。
会计师可以通过虚构关联交易,将公司的资金或财产转移到关联方,以达到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目的。
这可以通过虚构购销、租赁或转让协议来实现。
7. 虚构销售为了增加销售额和利润,会计师可以通过虚构销售来造假。
虚构销售是指将实际并未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告中。
这可以通过与关联方进行的虚假销售交易、虚构销售合同或销售,或者推迟退货和折扣的确认来实现。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管理层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利用种种手法转移上市公司资产与利润,长期为自己牟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市场的平稳进展。
对此,监管部门一直是严肃查处与严厉打击的。
作为媒体,提醒市场参与者防范此类财务风险,是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之所在。
从本期开始,《新财经》将邀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财务专家,开设“财务舞弊”专栏,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各类类型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以帮助投资者躲开那些不诚信的公司与它们挖掘的财务陷阱,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下面是专业人士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与10个潜在案例。
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最近,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方面要督促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操纵人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显然,掏空上市公司已成为损害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杀手。
现金(本文指货币资金)本来被人们认为最可靠的资产,如今却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利工具。
现金舞弊可能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藏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者不存在,或者者不完整,或者者货币资金所有者的权利受限制,或者者货币资金的分类不合理,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
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迈入了调整下降的周期,证券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市场极度低迷,而与此同时,相当一批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上,视证券市场为“圈钱”的跑马场,但显然,证券市场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虚假盈利、净资产收益率,骗取CPA签字,继而增发、配股的圈钱老路已走不通了,为了填补报表与经营的黑洞,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如何骗钱、圈钱、掏空上市公司上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就是在现金领域疯狂舞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一:粉饰经营业绩: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
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
中国式上市公司11种造假方式大揭密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 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以下是11种造假方式:1、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
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
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
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
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002118,股吧),绿大地等。
3、费用不入账。
坏账不计提。
有的公司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其实发票早就来了,因为利润的考虑,一直不入账。
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4、虚构存货。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
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
要不就直接就他虚增在账面上,审计盘点时去借点货或直接借个仓库,开个假仓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成本就可以降低。
6、虚构现金流。
很多业内人士说,什么都可以调,现金流不能调。
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
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7、虚增资产价格。
老是十个坛子九个盖,最后肯定盖不住,怎么办。
资本性支出时,让对方把发票开大,然后多出来的钱转一圈,用于购买材料来补账面虚增的材料。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揭露中国上市公司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
7大财务骗术和10大财务陷阱三位财务家眼里的七大财务骗术与三十种手法骗术之一: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1. 在未来服务的尚未提供时,收入已经记入账册2. 在货物发出或客户无条件接受前,收入已经记入账册3.尽管在客户还没有义务支付货款时,收入已记入账册4. 向机构出售产品5. 给予客户某种回扣作为补偿6. 重复计算收入骗术之二:记录伪造的收入7. 记录缺乏实际经济意义的收入8. 将出借交易所得的陷阱作为收入记入账册9. 将投资所得作为收入记入账册10. 将供货商未来继续购买作为条件的折扣记作收入11. 将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骗术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12. 通过出售低于价值的资产增加利润13. 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收入的一部分14. 将投资收入或所得作为营运费用的下降来报告15. 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骗术之四:将现期费用往前或往后转移16. 将正常的营运成本,尤其时最近发生变化的成本资本17. 变更会计政策,将现期费用转移到过去18. 成本折旧或摊销得过慢19. 不注销价值所剩无几的资产20. 降低资产准备骗术之五:不记录负债或不适当减少负债21. 在未来义务仍然存在时,不记录相关的负债和费用22. 通过变更会计假设条件,减少负债23. 将有问题的准备金释放,充作收入24. 制造假冒的销售折扣25. 当收到现金时,即使未来义务仍然存在,仍然记为收入骗术之六:将现期收入转移到未来26. 建立准备金然后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27. 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适当地扣留收入骗术之七:把未来费用作为特别费用转移到现在28. 不适当地将特别费用的数量夸大29. 不适当地在兼并之后,将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销30. 把自由性费用加速转移到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十大舞弊招数一、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上市公司11种造假方式大揭密
来源:商界发布时间:2013-09-24 作者:待查编辑:张立涵
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以下是11种造假方式:
1、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
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
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
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
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绿大地等。
3、费用不入账。
坏账不计提。
有的公司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其实发票早就来了,因为利润的考虑,一直不入账。
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4、虚构存货。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
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
要不就直接就他虚增在账面上,审计盘点时去借点货或直接借个仓库,开个假仓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销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6、虚构现金流。
很多业内人士说,什么都可以调,现金流不能调。
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
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7、虚增资产价格。
老是十个坛子九个盖,最后肯定盖不住,怎么办。
资本性支出时,让对方把发票开大,然后多出来的钱转一圈,用于购买材料来补账面虚增的材料。
8、假重组。
公司资产肯定有优质资产及亏损资产之分。
假账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补,怎么办?首先将亏损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公司,然后打包出售这个子公司。
当然,接盘的要付
出代价。
如何补偿,收购一家公司。
评估价反正只要遵循了评估方法,评到天上去都说得过去。
9、假重组之二。
在公司做IPO时,很多公司就有相关的设计,首先,将部分股份转移到自然人。
因为大股东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
然后,公司减持和自然人减持税率是不一样的。
然后,部分盈利不好的资产先不会装到上市公司里面。
待公司上市后,大力培育这部分未上市的资产,将利润想办法做高,将资产做大,然后再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现在很多重组证监会要求利润承诺。
其实这完全没任何意义。
因为一是有承诺利润的要求,公司会想办法将利润做上来,很多该由重组资产承担的费用由其他公司承担,其次,就算未达到承诺,补就补啊,相对于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点血真不算什么。
10、股价到底是谁在炒。
证监会会将每月28号的股东名册发给公司。
我跟踪过好久,说实在话,上市公司有时也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炒作股票。
但重大消息公布前,还是看得出哪些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在进票。
知道内幕消息的都不会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
但从身份证地址,股东姓名有时可以猜出是谁的亲属在玩。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已在玩。
在限售解禁时,上市公司一定会释放利润和利好,有时甚至于会虚造利好来协助其他发起人股东出逃。
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某一个公司,平时一两个亿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时几千万的合同都会公告,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况的公司最可疑。
11、是否造假需重点关注的科目。
1)研发支出。
这是一个利润调节池。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需要利润时就将其资本化。
2)预付账款。
不入账的费用通常用这个科目来调。
3)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不合理的往来一般在这个里面。
4)商誉。
不要摊销,所以很多重组的公司看上去有利润,但你如果把当时收购时的商誉一摊,就变成亏的了。
这是新会计准则最不合理的地方。
减值测试是忽悠人的。
5)运费。
运费的增长如果与销售的增长不一致,一般说明这个公司就造假了,当然公司解释为销售方式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