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扎根理论研究法全面介绍

合集下载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现象的深入挖掘和理论的逐步建构,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在社会科学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教育、管理、社会学等。

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的具体步骤以及方法的优缺点等方面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扎根理论三大理论支撑。

其中,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符号的交互来构建对现实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对现实的建构和解释,而扎根理论则强调对现象的深入挖掘和理论的逐步建构。

这些理论的结合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种有力的研究方法。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编码、理论构建和验证等。

在数据收集阶段,研究者通常通过访谈、观察和文件分析等方式来获取研究材料,然后将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逐步建构出相关的理论模型。

在理论构建和验证阶段,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回到原始数据中寻找证据,以验证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解释现象。

这一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理论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理解现象的途径。

同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还能够促进理论的不断建构和修正,为学科领域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研究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耗力,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研究素养和专业能力等。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扎根于符号互动主义、建构主义和扎根理论等理论之上,具体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编码、理论构建和验证等。

尽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点仍然使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之一。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登·斯特劳斯和安塞尔姆·斯特劳斯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现象的系统性观察和分析,逐步建立理论框架,从而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强调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观察。

通过对现象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研究者可以逐步建立起对现象的全面理解,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特征。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注重从数据中提炼理论。

在对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反复比对和分析,逐步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

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和整合,研究者可以逐步建立起对现象的理论框架,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另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强调理论的逐步深化和完善。

在提炼出初步的理论框架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推演等方式,不断验证和修正理论,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通过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理论,研究者可以逐步建立起更加系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撑。

总的来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视实证观察和理论建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逐步提炼出理论,再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修正,逐步完善和深化理论。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可以考虑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期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扎根理论的相关研究及优缺点

扎根理论的相关研究及优缺点

扎根理论的相关研究及优缺点摘要:扎根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引进中国后,被广泛运用到课堂分析等教育领域,作为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它为中国的课堂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讲解扎根理论的内涵,探讨它提出的背景及优缺点,最后将落脚于教育的应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质性研究一、内涵: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是源于斯特劳斯、格拉斯在医院里观察医务人员处理将要去世病人的一项任务而提出来的。

他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芝加哥的社会学派为理论基础,其中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受和经验的西方哲学学派,它表达的是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

而芝加哥的社会学派则是对芝加哥城市社会问题进行研究而提出的,此学派重视经验,并乐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心理学、城市社会学组成。

因此,此学派广泛使用深度采访法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也就为扎根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扎根理论不会提前确定将要研究的问题,而是从研究对象开始入手,探索研究对象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获得一手资料,进而归纳总结,抽象出新概念,上升至理论,进行编码操作,并以此进行理论的构建。

由此可以看出,扎根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研究方法,是在经验基础上建立理论,即在收集资料后,研究社会现象背后的概念,再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建设相关理论。

将扎根理论介绍到我国的是徐宗国先生,陈向明先生又对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概括、探索,认为扎根理论的宗旨是在经验资料基础上进行理论建设,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建设理论的方法,必须有经验的支持。

这些经验是为了从中抽象出新的概念,美国的斯特劳斯,理论的提出者认为扎根理论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再进行编码,概括出命题,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扎根理论认识的提炼,可以概括成:扎根理论就是通过实践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最后将内容进行升华,进而提高至理论层面。

从以上理论的解释可以看出,扎根理论的特点之一便是面向实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方法,强调事实依据。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是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数据中提炼和构建理论。

该方法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观察和分析,从原始资料中发现和提炼出核心概念、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出新的理论。

本文将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起点、数据来源、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这些要素是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扎根理论研究的研究程序。

这包括从数据收集到理论构建的整个过程,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编码、分类和分析,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炼出核心概念、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步骤将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的具体操作。

本文将讨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评判标准。

这些标准用于评估扎根理论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包括理论构建的合理性、数据收集的充分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等。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评判标准,读者可以更好地评价和应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并掌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为进行高质量的定性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要素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具体实践出发,通过归纳分析建立和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从实际现象中提炼出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去解释现象。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收集:扎根理论的研究始于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数据收集。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访谈、文档分析、观察等多种方式。

在收集数据时,研究者应保持开放和敏感,尽量捕捉到现象的全貌和细节。

数据编码:收集到数据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即将数据转化为概念和范畴。

编码过程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层次,通过不断的比较和归纳,将数据提炼成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和范畴。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科研工作中,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德(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以发现理论为目的的定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现象的深入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提炼,来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研究步骤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以现象为出发点,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比较和分析,逐步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与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更加注重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理论的不断修正,因此能够更好地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此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构建理论。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步骤通常包括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阶段。

在开放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模式;在轴心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对开放编码的结果进行整合和深入挖掘,以发现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式;最后,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对轴心编码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提炼,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

通过这样的研究步骤,研究者可以逐步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式,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最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其次,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发现和构建理论,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赛特(Barney Glaser)和安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以发现理论为目的的质性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和概念,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理论。

本文将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步骤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

首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不受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尽可能地接触和接受各种新的信息和观点。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即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

最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系统性,即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以便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和概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三个基本步骤。

首先,研究者需要进行数据收集,这包括采访、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以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材料。

其次,研究者需要进行数据分析,这包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分类和比较等操作,以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和概念。

最后,研究者需要进行理论建构,这包括将发现的模式、规律和概念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

在教育学领域,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概念,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在管理学领域,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和现象,以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为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在心理学领域,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研究心理健康中的问题和现象,以发现其中的概念和规律,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扎根理论研究法及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运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扎根理论研究法及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运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扎根理论研究法及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运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引言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译为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

(Morse 2007: 34)质化研究在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与西方相比,国内质化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

(张培2013: 67)扎根理论研究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作为重要的质化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质化研究的最前沿(Charma 2000: 130),该理论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且其基本原则也成为质化研究的一般指导性原理。

(孟娟2008: 173)扎根理论研究法早期虽然起源于社会学研究,后来却广泛运用于不同的领域,特别是护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中。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更是在西方形成了一个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经验的繁荣时期。

通过扎根理论规范、严谨的研究程序所建构的理论牢牢扎根于经验数据,能够进行过程追溯和重复检验,研究的客观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使理论建构成为一个科学的过程,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以及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的问题。

在对语言学知识尚缺乏充分的总结和归纳的前提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基于中国情境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是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比较和对接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发表的扎根理论研究成果明显是极少数,学者们对这一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

因此本文将对扎根理论研究法做一系统介绍,期待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能关注到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完善应用语言学方法论。

2.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路扎根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e 两位学者共同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质性研究概论》读书报告一、扎根理论概述● 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

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ppt课件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ppt课件

ppt课件
2
提纲
扎根理论
一、质的研究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三、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四、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五、扎根理论的缺陷
ppt课件
3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国外质的研究(质化研究)的杰出代表,质 的研究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臻 于成熟,扎根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质的研究是指不是经由统计或其它量化程序产生研究结 果的方法;质化程序包括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ppt课件
7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3、理论来源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哲学:实用主义 “行动”
社会学:芝加哥学 派的象征互动论 “诠释”
ppt课件
8
三、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
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对理论保持敏感 3. 不断比较的方法 4. 理论抽样的方法 5. 灵活运用文献 6. 理论性评价
ppt课件
扎根理论
2、含义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 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 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
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 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 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也就是说, 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法。
ppt课件
18
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志、内容分析、个案 研究等。
质的研究是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研究方式,具有透过 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网络主义、动态系统、 弹性设计、质化资料、个人接触、个人直觉、独特案例 、系统敏感、归纳分析和关注意义等特征。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課程: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專題授課老師:陳麗欣老師期末報告主題:個案研究法研究生:路蓮婷報告大綱壹、前言 (2)貳、紮根理論研究法之內涵 (2)一、意義 (2)二、方法與策略 (3)三、紮根理論的目標 (5)四、理論觸覺 (5)參、紮根理論的歷史發展與哲學淵源 (6)一、歷史發展 (6)二、紮根理論的哲學淵源 (6)肆、實施紮根理論研究之設計原則與程序 (7)一、設計原則 (7)二、實施程序 (7)伍、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特徵、限制與貢獻 (14)一、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特徵 (14)二、紮根理論研究法的限制批評 (14)三、紮根理論研究法的貢獻 (15)陸、紮根理論研究的評估標準 (15)一、從研究過程中來評估 (15)二、從研究結果的經驗性基礎 (16)柒、結論 (16)參考資料 (17)紮根理論研究法壹、前言研究不只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瞭解,它也反映了我們的先前理解;同時它讓我們反省我們原來是怎樣看世界的。

然而每一個研究,不只是在白紙上加了一些圖案,或是在檔案櫃裡增加一些資料而已,它是透過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並促使了研究者的自我學習與轉變。

本文以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就其內涵、歷史發展與哲學淵源、研究設計、評估標準、及其特徵、限制與貢獻等,做一全貌的探析。

除進一步對個人所感知的主觀世界,能有新的概念與詮釋外,並期對未來有興趣進行紮根理論研究者,有助於在實務上的運用。

貳、紮根理論研究法之內涵一、意義紮根理論乃由Barney Glaser 與Anselm Strauss兩位學者所創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紮根理論的描述亦進行補充與修正,對其意義的詮釋亦有不同的見解臚述如下:Glaser & Strauss(1967:1)對於紮根理論的定義是:在於如何從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這就稱之為紮根理論。

亦即是紮根理論強調在社會研究中經由系統化的施行與分析以獲得理論。

Strauss(1987:5)對紮根理論的定義是:紮根理論方法論的出現在質化資料上是朝向發展一個理論,無需要委託任何特別的資料,研究的管道。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介绍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介绍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很重要 创意与科学之间的平衡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思想
理论敏感性 不断比较的方法 理论抽样的方法 适度引用文献 标准化的检视与评价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的思想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 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 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 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 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 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 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 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 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 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 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标准化的检视与评价
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深深扎根于原始资料 之中。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 该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 统的联系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 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洪素 张金丽 钟远 张含凤
扎根理论的出现
扎根理论的内涵 历史背景 扎根理论渊源 扎根理论发展 思维逻辑
基本特征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归纳推理自它所代表的现象之研究。也就是 它被发现、发展和通过系统性资料收集和分析而证明的 某一现象存在的理由(如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
——Strauss and Corbin

扎根理论&量化实证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自下而上归纳式 量化实证研究——自上而下演绎式
量化实证研究: 有待检验的建构关系——定义可测变量——测量变量值 (理论假设)

扎根理论研究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

紮根理論的發展
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工作等領域的 研究,亦逐漸運用紮根理論的程序,或與其他 質的或量的方法論並用。 紮根理論對諸多日常生活領域具有高度的應用 性。 應用紮根理論的研究者受到當代學術趨勢影響 甚巨,包括俗民方法論、女性主義、政治經濟 學、後現代主義等,為紮根理論引進更豐富的 概念。
對關係的陳述(the statements of relationship)解釋了事 件發生的誰、什麼、何時、何處、為什麼、如何,及 其結果。一旦概念透過彼此間關係的陳述而彼此發生 關連,形成了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架構,研究發現即超 越了概念性排序而轉變成理論。
研究的循環性歷程
研究被視為一項「循環性歷程」(a circular process。在研究歷程的所有階 段,資料蒐集和分析均可以質性和量 化兩種模式及其不同程度之組合,來 加以處理。也可以容許來來回回的交 互運用,使質性資料能作量化分析, 或量化資料進行質性分析。
開放編碼的內涵
類別
飛行物
概念
飛機
飛鳥
風箏
蝴蝶
屬性
面向
理論性比較
系統性比較(systematic comparison)意指將資 料中的事例,和從經驗或文獻中擷取的事例來 加以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促使研究者敏銳覺察 資料中的屬性和面向
• 近端(close-in)比較:與研究者想要探索的概念具 有相似的性質,例如使用藥物和酒精
• 遠端(far-out)比較:與所探索的概念並不相似, 例如嗑藥者和專業小提琴家、心理治療師和妓女
詢問問題
– 時間性(temporal)問題,諸如頻率(frequency)、 期間(duration)、速率(rate)和時機(timing)。
– 空間性(partial)問題,諸如多少空間(space)、何 處(where)、是否受到限制(circumscribed),以及 開放(open)或封閉(closed)等。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科研工作中,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塔姆·格里尔斯(Glaser)和安塞尔·斯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数据的反复比较和分析,来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从而构建理论框架。

相比于定量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更加注重对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内涵的挖掘,适用于对复杂、多元、多维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解析。

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可以是采访记录、观察笔记、文本资料等。

然后,研究者通过对数据的逐步分析和比较,逐渐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不断地迭代,将新的数据与已有的理论联系起来,逐步构建起理论框架。

这一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在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和数据,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其次,要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此外,要善于进行比较和归纳,将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最后,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框架,使之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在管理学领域,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解释组织变革、领导行为、员工激励等问题;在教育学领域,可以用于研究学生学习行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问题;在社会学领域,可以用于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问题。

总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总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构建起理论框架。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生成理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思路,包括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理论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扎根理论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

文章将讨论扎根理论的优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二、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

在扎根理论的初期阶段,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强调了对实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细致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具体个案出发,逐步归纳出更广泛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特征和方法论体系。

例如,它强调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它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论。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也被用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随着大数据和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根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在科研工作中,理论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要做好理论研究,就必须扎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就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首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研究者必须对所要研究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者才能够在理论研究中游刃有余,不至于在理论探讨中迷失方向。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进行理论研究时,研究者不能囿于既有的理论框架,而应该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探索各种可能的理论观点。

只有保持开放的态度,研究者才能够在理论研究中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理论的边界。

此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注重实证分析。

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以实证分析为基础。

研究者应该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验证和修正理论观点,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方法论素养。

在进行理论研究时,研究者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并且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方法论素养,研究者才能够在理论研究中游刃有余,不至于在方法选择上出现偏差。

总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开放的态度、实证分析和扎实的方法论素养,才能够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启发,推动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地球一直以来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舞台。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背景的重要途径。

如何准确地研究地球历史,揭示其中的奥秘,一直是地质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其他研究地质历史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而基于扎根理论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和人类的历史。

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苏(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该理论旨在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从而深入理解现象和过程。

扎根理论强调对实际数据的亲密接触和深入分析,以发现其中的模式、规律和概念,并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整理,形成可靠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研究对象。

在地球历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的地质、考古数据中提炼出地球演变的模式和历史变迁的规律,为地球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更为准确和完整的研究工具和思路。

扎根理论在地球历史研究中的应用1. 数据收集和分析扎根理论在地球历史研究中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和分析。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通过对地球的岩石、化石、遗迹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地球演变和人类历史的线索。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地质勘探、考古挖掘、野外实地调查等多个渠道,包括地质图、剖面图、遗址的地层剖面等。

在扎根理论中,这些数据被看作构建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的材料。

2. 数据比较和编码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编码。

比较是为了找出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找出其中的模式和规律;而编码则是为了将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可以理解和解释的语言和模型。

比较和编码是扎根理论中的重要步骤,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并提炼出地球演变和人类历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 理论构建和解释经过数据收集、分析、比较和编码后,研究者可以开始进行理论构建和解释。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大量文献、采访资料和档案资料的深入分析和解释,构建起理论模型并提供解释。

在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时,需要遵循以下的研究步骤和原则:1. 研究问题的确定:选择一个有待解释的问题或现象。

该问题通常比较复杂且尚未有充分的解释或理论。

2.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采访资料和档案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包括书籍、学术期刊论文、报纸、访谈录音、视频等。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和分析,通过不断比较、分类、归纳和整理,逐渐形成一种概念范畴体系。

4. 概念的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中的共性和相似性,逐步构建起具有内部联系和逻辑框架的概念模型。

5. 理论的构建:通过概念模型的建立,可以逐步形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解释研究问题。

该理论应该能够解释现象、预测趋势和提供决策帮助。

在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时,研究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开放性:研究者应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要预设立场和观点,以免对资料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性解读。

2. 可信性: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数据的可信性,确保所使用的资料来源可靠,最好进行多次检查和多个研究者的独立验证。

3. 可重复性:研究者应采用明确的步骤和规范的流程来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过程可复制,其他研究者能够按照相同的方法得出相似的结果。

4. 透明度: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应尽量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思考过程,以方便其他研究者理解和评价。

总的来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资料的深入分析和解释,构建起理论模型,并提供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和理论支持。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确保研究的可信性和可重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初始编码步骤
初始编码,即开方式登录(发散、聚焦) 聚焦 发散
资料登录 先宽后窄 直到饱和
页1
初始编码的开放编码
2010年9月15日
理论 对概念的初始分类和标注; 由研究者对资料的检验和质问决定 资料
页1
• 初始编码的逻辑
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 数据表明了什么?宣称着什么? 谁的观点 ? 数据指向哪个理论类属?
• 原生代码(即本土概念) 研究对象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词语。
人人知道的表示密集而重要意义的一般术语; 研究对象自己创造表达某意义或经验的术语; 缩写词中反映某一特殊群体观点的特别术语。
聚焦编码:核心式登录
• 意味着使用最重要或出现最频繁的初 始代码,用大量数据来筛选代码,以 判断哪些初始编码最敏锐地充分地分 析数据。
一般学科 视角敏感化
理论性备忘录, 对备忘录分类 完善概念
如必要, 进一步理
论抽样
初 始 研究难题 编 及开放性 码 研究问题 数 据 收 集


初始备忘 录把代码 升为尝试
性类属
收 集 之 聚
高级备 忘录完 善概念 类属
理论抽样 寻找具体 新的数据



重新检验 早期数据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建构理论对 理论概念进
• 我非常担心约翰(乔伊丝 的丈夫,患有威胁生命的 心脏病,还没退休就在三 年前失去了工作)…由于 这些压力,很难…再去专 心做我今天能做的事情。 我过去常常展望未来,现 在不行了;它(中风)让 我不安。现在我不得不过 一天是一天,否则我就活 不下去。
初始
过去的担心焦虑。 早些时候的损失。
活一天是一天的困难; 关注今天。
• 初始编码的实践
代码需要保持开放、贴近数据、简单精确 简短、保留行动、比较不同数据、迅速浏览。
• 逐词编码:迫使关注意象和意义。
• 逐行编码 格拉泽:会形成对事件过度概念化而没产
生一个分析。 卡麦兹:能够选择最生动的代码并在事件
间比较。
• 逐行编码的策略 数据拆分为不同部分或属性; 对行动进行定义; 寻找默认的假设; 将意义讲清楚; 把要点组织起来; 发现数据漏洞。
原因
(cause)
偶然性
(contingencies)
语境
(context)
结果
(consequences)
协变量
(covariances)
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 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 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 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
明明确确资资料料的的故故事事线线


对对主主次次类类属属属属性性和和纬纬度度进进行行描描述述
编 码
检检验验初初步步假假设设 补补充充和和发发展展概概念念类类属属


确确选选核核心心概概念念类类属属
编码
聚焦或选择:用最重要或最频繁的 初始代码对大部分数据分类、综合、 整合和组织。
轴心编码:把类属指向亚类属, 使得类属的属性和纬度具体化。
初始编码:开放登录
• 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 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
• 需要研究者悬置自己的观念。
赋予现象标签 发现类属 命名类属 概念化类属
行整合
对资料逐 级编码
发展理论性概 念,并分析概
念间联系
资料登录 产生概念
系统化有 关概念的
理论
一级编码 开方式登

二级编码 核心式登

三级编码 关联式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1
一、编码
• 对数据内容进行定义的过程,意 味着把数据片段贴上标签、同时 对每一部分数据进行分类、概括 和说明。
初始:为数据的每个词、句子或片段命名。

建建立立类类属属间间的的系系统统联联系系
• 我非常担心约翰(乔伊丝 的丈夫,患有威胁生命的 心脏病,还没退休就在三 年前失去了工作)…由于 这些压力,很难…再去专 心做我今天能做的事情。 我过去常常展望未来,现 在不行了;它(中风)让 我不安。现在我不得不过 一天是一天,否则我就活 不下去。
聚集
优选扎根理论研究法全面介绍
此章节参考资料来源
• / 扎根理论学院
• 凯西.卡麦兹(Kathy Charmaz)著, 边国英译,陈向明校,重庆大学出 版社,2007。
扎根理论的主张
自下而上:从原始资料出发,通过归纳分析逐步产生理论 特别强调从行动者产生理论和建构理论 首要任务是建立实质理论
放弃对未来的设想。
通过活一天是一天管理 自己情绪。 降低生命威胁。
• 逐行编码的关注问题 处于争论中的是什么过程?如何定义它? 过程怎样发展的? 进入过程时,研究对象是怎样行动的?
进入过程时,研究对象怎样陈述所 思所感?实际观察到的他的行为又说明 什么?
过程何时为什么及怎样发生变化?
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资料之间、理论之间进行对比, 据资料与理论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
可以用前人的理论或自己原有理论,前提是必须资料 与理论相印证。
扎根理论的持续比较法四阶段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 个范畴进行比较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
划定理论的界限
组织理论
扎根理论过程
撰写初稿
使概念和
整合备忘录画概念图
关注今天。 放弃对未来的设想。 管理自己情绪。 降低生命威胁。
资料类属化的主次 A类属
B类属 C类属
核 心 类 属 的 特 征
中中心心位位置置 出出现现频频率率最最大大
与 关与 关其 联其 联它 内它 内类 容类 容属 丰属 丰的 富的 富 更性 更易 性的 易发 的形 发展 形式 展成 式理 成概 理论 概括 论括
1.条件: 形成被研究现象结构的环境
2.行动/互动:研究对象对主题、事件或 问题的策略性反应
3.结果
告知
主观 说出
增加对听者 的表达
增加控制
张扬
有策略宣告 客观
图 说出病情的形式(卡麦兹,p79)
理论编码
• 是在聚焦编码过程中选择了代码后所进行 的复杂水平上的编码;
• 不仅使实质代码之间的关联形式概念化, 也使分析性的故事开始变得理论化。
子子类类属属构构成成 丰丰富富和和复复杂杂
轴心编码:关联式登录(并非必要)
• 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 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如因果、时间先后、语义、情境、差异、 对等、结构功能、过程等关系。
• 轴心编码回答的问题 哪里 为什么 谁 怎样 结果如何
• 施特劳斯和科尔宾1998认为结构框架需要 包含如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