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 系的参加者应包括:劳动者及其团体(工会);用 人单位及其团体。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劳动关系为 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对于维系、发展和谐稳 定的劳动关系有重要作用。 劳动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兼容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3.劳动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
劳动法对劳动行为能力作出规定的客观依 据,是公民的劳动能力水平以及国家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要求。
公民只有在其劳动能力达到符合国家利益 和社会利益要求的水平,并且能由自己自由 支配的条件下,才会被劳动法确认为有劳动 行为能力。
因此,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或受制于下 述因素:
个别劳工对雇主的依赖主要是经济上的, 因为雇主有能力对劳工实施三重可能的控制。
第一,劳工为了生存必须出卖劳力,雇主则可以决定是否要购买劳 动力。
第二,工人们都想得到工作,因此在出售自己的劳力时,会与其它
工人互相竞争,降价求售,这自然使得雇主得利,雇主可以决定购买劳
力的价格。
第三,劳工出售劳力所得,必须用来购买生活所需的一般商品,这
(2)属性不同。劳动能力作为人的生存能力的一 部分,只具有自然属性:劳动行为能力作为劳动者 法律资格的一个方面,则具有法律属性。
(3)意义不同。劳动能力只是表明公民身体中所存 在的体力和脑力的实然状态;劳动行为能力则是国 家对公民一定劳动能力的法律认可,它表明法律对 公民在体力和脑力上所要求的应然状态。
劳动力附着在个别劳工身上,因此劳动者是劳 动力交易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
在工厂内部劳工要服从雇主的指挥、命令、监 督、惩罚,雇主对劳工甚至可以恣意而为。
于是,劳动者随着出售自己的劳力,将人格也 置于雇主的控制之下了。
2、 经济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为他人提
供劳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 上的依赖关系。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重点问题: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3.确定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的资格)因
素 4、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之间,
实际上是把18周岁确定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的起 始年龄。现代大多数国家的规定都与此一致,只有 少数几个国家(如匈牙利、巴林等)规定为16周岁。 在我国,劳动法规中明确规定,不得招用已满16周 岁未满18周岁的公民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 或者危险作业。
(3)退休年龄。在各国劳动法中,对劳动行为能 力的终止年龄一般未作明确规定,而只是规定退休 年龄。但退休年龄不能认为是推定劳动行为能力完 全丧失的年龄。
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
(一)劳动权利能力的概念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
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劳动权利能 力实质上是指公民享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并 领受劳动报酬的资格。 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 享有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
1.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权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4.范围不同 劳动关系比劳动法律关系范围广;只 有为劳动法调整的合法劳动关系才形成劳动法律关 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的概念
(一)含义 1.最广义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
的公民。 2.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仅指职工。职工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其中广义的职工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 且已依法参与劳动关系(但并不限于为劳动法律关系、还有 公务员法上的关系)的公民,此即一般法律意义上的职工;
劳动法上的职工 仅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 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或由用人单位所
录用(雇佣)并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 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的分类:
(1)以劳动类型和工作岗位为标准---职员和工人 (2)以劳动岗位和用工形式为标准---正式工和临时工 (3)以劳动关系之确定方式为标准---固定制工和劳动合同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劳动法律 关系属于上层建筑。
2.形成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者 提供劳动力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 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 系的内容则是法定或依法约定的权利义务。
2.意志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双方当事 人的意志;
3.职业性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 的特征;职业性意味着并非双方间所有的权利、义务关系都 是劳动法律关系,如职务作品、债权债务关系等。
4.单一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隶属性决定劳动者一般同时只能 参加一个劳动法律关系,其以用人单位名义为劳动行为,后 果归用人单位。
(1)户籍。它对劳动权利能力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 面,其一,户籍性质的限制。其二,户籍区域的限 制。
(2)职数。即允许各个公民同时从事职业的数目。 我国以往一直实行“一人一职”原则,即一个公民 在一定期间只能成为一个用人单位的职工,亦即只 允许参与一个劳动关系。
(3)制裁。因违法或违纪而受到的制裁中,有的含 有限制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或后果。 如违法者不得 担任某一职务.
劳动关系双方本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不过,当劳动力被视为商品,而且
这种商品的供给无虞时,劳工对雇主之间的依赖关系就出现「不对称」的格局。
即劳工对雇主的依赖远大于雇主对劳工的依赖,或者说劳工「从属于」雇主。
劳动力除了无法保留或储存之外,它与其它一
般商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一般商品的
拥有者与该商品是分开的,劳动者的身体与其所拥 有的劳动力是无法分开的。
国际劳工组织1980年通过的第162号《老年工 人建议书》中,建议各国政府采取行动使他们能继 续在令人满意的条件下工作;还规定如有可能应采 取措施保证退休自愿,对领取退休金年龄的规定应 有灵活性。这表明,劳动行为能力不应推定为终止 于退休年龄。
二是健康
在劳动法中,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 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限 制:
三.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
1、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
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行 使者和哪些劳动义务。
2.劳动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 的区别
(1)根据不同。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直接以 人体、生理和心理因素为根据;劳动行为能力则直 接以有关劳动法规为依据。
六其他要素
如道德风纪、任职回避、职数(位)等等。
4、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与民事权利、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1)产生的时间和根据不同。 (2)终止的时间和原因不同。 (3)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不同。劳动权利
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统一而不可分割,一般都只能 由本人实现,不允许他人代理。
制工 (4)以户籍为标准—城镇合同制工和农民合同制工 (5)以用工形式为标准---正式工和派遣工 (6)以工作时间和付酬方式----全日制工和非全是制工
(三)划分标准 从属性是确定劳动者与其他法律关系主体身份的重要标准。包括:
1、人格从属性。即劳动者必须被纳入到用人单位的组织体系之中,成为用人 单位的一名成员,并在其指挥、管理、控制之下提供劳动。
劳动力的特征:
劳动力在观念上被视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当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高,
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低。一般商品的拥有者可以保留该商品,等待价格合理
时才出售,也可以囤积商品,等待高价时才出售。但劳动力有别于一般商品,它
无法保留或储存,也不能等到劳动市场上价格合理时才出售。劳动力商品化的
结果,决定了劳工的从属性.
(3)意义不同。劳动权只是意味着公民有以劳动谋 生、并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的权利; 劳动权利能力则是公民具体实现劳动权的必备法律 资格的一个方面。
2.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利也有区 别
(1)根据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只直接以有关劳动 法规为根据;劳动权利的直接根据除了有关劳动法 规外,还有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用人单位内部劳 动规则。
一是年龄
在世界各国,都把年龄作为推定劳动行为能 力有无和大小的—种法定依据。
按年龄对劳动行为能力的法律意义不同,可 分为三种:
(1)劳动行为能力起始年龄,亦即最低就业 年龄.国际劳工组织1973年通过的138号公约 《最低就业年龄公约》规定,
应逐步把准许就业的最低年龄提高到与幼年人体 力智力充分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不应低于完成国家 义务教育的年龄,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低于15周岁, 发展中国家可初步定为14周岁;
(2)属性不同。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者法律资格的 一个方面;劳动权利则是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一部 分。
(3)意义不同。劳动权利能力只是界定公民能够参 与哪些劳动法律关系和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 务的范围;劳动权利则主要是公民参与劳动法律关 系之后实际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
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公民的劳动权利 能力要受一定因素的制约。
在我国,最低就业年龄规定为16周岁,除文艺、 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可招用未满16周岁的公民为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 艺徒以外,任何单位都不得与末满16周岁的公民发 生劳动关系。
(2)完全劳动行为能力起始年龄,即成年人起始 年龄 。
《最低就业年龄公约》规定,对有可能危害未成年 人健康、安全或道德的职业或工作,最低就业年龄 不应低于18周岁。
四是行为自由
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只有具备支配自己劳动能力所必要 的行为自由,才能以自己的行为去实现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五就业 愿望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劳动者年满16岁, 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可凭本人身份证件,通过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或直接联系用人单位等渠 道求职。1930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强迫劳动公约》禁止使 用一切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有酬职业劳动的基 本权利。劳动权与劳动权利能力的区别主要在于:
(1)根据不同。劳动权直接以宪法为根据;劳动权 利能力则直接以有关劳动法规定为根据。
(2)内容不同。劳动权即劳动机会保障权,其内容 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劳动权利能力的内容则与公 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相一致。
三是智力 在劳动行为能力的构成中,智力的意义并不亚于
体力,并且随人类劳动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而越 来越重要。劳动者必备的智力因素包括: (1)精神健全。这是对劳动行为能力的起码要求, 因而,精神病患者被规定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2)文化水平。许多国家要求,就业者必须完成国 家义务教育。我国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招用 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招工必 须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为对象。 (3)技术水平。对于一些技术性职业,具有一定技 术水平是劳动者从事该职业的必备条件。07年《就 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要求从事涉及公共安全、 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劳动者应具有
(1)疾病的限制。各种岗位的职工,都不得患有本 岗位所禁忌…或不宜的特定疾病。
(2)残疾的限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无 劳动行为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 事为其残疾状况所允许的职业。
(3)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国家禁止招用女职工从 事危害妇女生理健康的某些特定职业;女职工在经 期、孕期、哺乳期时,不得安排其从事某些特定的
些商品都是雇主们所生产,雇主可以借着操纵商品的价格律上的“劳动者”是相对于用人单位而存在的另一方主体,
有别于政治学上的“工人阶级”概念。
理论研讨: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属于 “劳动者”范畴?其和委任者,以及管理的企业间 属于何种性质的法律 关系?
思考:从属性 能否突破?及如 何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