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精)

合集下载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作者:于洪波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病理诊断、内镜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周村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9例,对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行内镜诊断,比较分析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29例患者的内镜诊断结果显示有18例患者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检出率62.07%,其中占比最高的为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以及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结论: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行内镜诊断,可以对患者病情形态特征进行明确反映,患者病情分型以及病变程度越严重,检出率越高。

【关键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内镜诊断;相关性分析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即肠型腺上皮取代胃黏膜上皮,继而患者胃黏膜中存在类似肠细胞的病理变化情况[1]。

本次为了探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病理诊断、内镜诊断的相关性,选择周村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9例,开展了如下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周村区人民医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且不存在慢性肝脏疾病、胃部手术史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就研究内容对患者进行宣教,最终取得了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合格。

29例患者中有17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年齡31~77岁,平均为(45.43±4.35)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因为存在上消化道不适症状而就诊,经患者口述可知,所有患者均存在长期性胃痛症状,同时合并胃灼热感、反酸以及嗳气等情况,少数患者存在基础性胃部疾病史,例如,慢性胃炎等,或是家族存在胃癌病史,近些胃部不适感情况进一步恶化,经过临床初步诊断,判定存在胃癌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患者均施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分析

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分析
4 0 7 .
2 . 2 两 组患 者术 中肿瘤 切 除率 、保 肛率 相 比较
观 察组 患 者 术 中肿 瘤 切 除 4 2 例 ,切 除 率 为 8 5 . 7 %;保 肛 3 1
柴宇啸 ,曲兴 龙,王 奕静 ,等 同步新辅 助放 化疗联合 全 直肠 系膜切 除术治疗 中低 位局 部进展 期直肠癌 的I 床研 究 肿瘤 ,
1 . 3 观 察指 标
性 改 善 ,增 加 了肿 瘤 切 除 几率 ,而 且 , 由于肿 瘤 缩 小 ,增 加 了肿
瘤 与 肛 门括 约 肌 间 的距 离 ,从 而 提 高 了术 中保 肛 率 ,有 效 改 善 了
( 1 )肿 瘤 临 床 分 期 判 定 方 法 :采用 T N M分 期 方 法 对 两 组 患 者 预后 。从 患者 术 前 影 像学 资 料 看 ,放 、化 疗 后 变性 细 胞 、癌 患 者治 疗 前 、后 病情 程 度进 行分 期 。 ( 2 ) 统 计 两组 患 者肿 瘤 切除 浸 润 、坏 死 组织 开 始 消 失 ,肿 瘤缩 小 、肿瘤 周 围 淋 巴坏 死及 血 管
参考文献
El s ha z l y W G, F a r o uk M , S a my M .P r e o pe r a t i v e c on c omi t a n t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wi t h o r a l c a pe c i t a b i ne i n a d v a nc e d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wi  ̄i n
P < 0 . 0 5。
观 察 组 患 者 在对 照 组 治疗 基 础 上 加用 化 疗 治 疗 :放 疗 治疗 的 3 讨 论 第 1~5天 与第 2 2~2 6 天 行 化疗 。用 药方 案 为 :0 . 9 % 氯 化钠 注 直 肠 癌是 发 病 率 较 高 的恶 性 肿瘤 之 一 ,虽 然 手术 切 除 一 直是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精)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精)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灶旁的一种常见病理改变,我们通过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炎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观察,探讨胃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中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DU-A)患者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瘢痕期(DU-S)40例,十二指肠球炎(DI)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

在常规胃镜检查时,每组病例均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各1块:各组胃窦粘膜标本均取自胃窦前壁2cm处,DU患者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取自溃疡旁或溃疡瘢痕旁1cm以内,其余患者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取自十二指肠球前壁距幽门1cm 处。

活检标本行HE染色及AB(pH2.5/PAS)粘液组化染色。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经4%戊二醛和10%锇酸双重固定,EP17812包埋,超薄切片以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用EM-400型透射电镜(TEM)观察。

在染色切片上对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程度进行分级:化生范围<5%为轻度,5%~20%为中度,>20%为重度,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

二、结果1.各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及程度:DU-A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100%,DU-S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5%,DI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9%,CSG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0%。

各组胃上皮化生的程度分级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程度注: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P<0.05;**P<0.01结果显示,轻度胃上皮化生CSG和DI组高于DU-A和DU-S组;中度胃上皮化生,DU-A和DU-S组高于CSG和DI组;重度胃上皮化生,DU-A组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在活动期DU中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且范围广泛,DU经治愈后胃上皮化生的程度可减轻或部分消退。

2.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电镜下观察胃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粘膜内呈小灶状或片状分布,在AB/PAS染色切片上更易诊断,其特征为出现胃上皮粘液细胞,PAS染色呈红色,胃化生上皮细胞呈柱状或棱柱型,无明显刷状缘,在一些细胞的顶部含有分泌物颗粒,重度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特征与正常粘膜胃上皮近似,有时难以区别。

肠上皮化生汇报ppt课件

肠上皮化生汇报ppt课件

将肠上皮化生的疾病模型应用于更多疾病 的研究,如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等,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加强转化医学研究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促进肠上皮化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 化,开发更有效的诊疗手段,造福广大患 者。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 肠上皮化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营养支持治疗
饮食调整
建议采用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 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要细嚼慢咽,避免暴饮 暴食。
营养补充
对于严重肠上皮化生患者,可能需要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营 养,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 能。
手术治疗及适应证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 包括胃镜下黏膜切除术、胃大部切除 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 和医生建议而定。
肠上皮化生
汇报人:XXX 2024-01-18
目录
• 肠上皮化生概述 • 肠上皮化生诊断方法 • 肠上皮化生治疗方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肠上皮化生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 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指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刺激性 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 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及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等。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 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 应等,确保患者正确、安全地用药。
心理支持策略制定
情绪疏导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进展茆心怡【摘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机体为了适应有害刺激,由原来的胃黏膜上皮转化为肠黏膜上皮,是较常见的胃癌癌前病变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治疗肠上皮化生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内镜技术被应用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与普通白光镜相比,新型内镜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4页(P1348-1351)【关键词】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内窥镜检查【作者】茆心怡【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9内镜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更有研究认为肠上皮化生是肠型胃癌发生的唯一条件[2],故早期诊断肠上皮化生对预防胃癌至关重要。

胃癌是世界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3],早期胃癌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97%,但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20%[4-5]。

因此早期诊断胃癌能够显著改善预后[6]。

目前,内镜筛查是许多国家筛查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但传统的高清晰度白光内镜并不能检测早期胃癌黏膜变化的边缘,且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等病变可能为多灶性,易导致漏诊。

因而,新型内镜的发展十分必要。

现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1 色素内镜色素内镜是指在常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使用活体染色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口服、直视下喷洒或静脉注射),增强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度、黏膜表面凹凸的立体感,使病灶更为清晰,以提高内镜下肉眼的识别度,从而针对性地取材,提高对癌病灶、癌前病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

刘欣[7]对35例先前常规内镜活检显示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进行常规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结果表明,在检出肠上皮化生方面色素内镜(91.4%,32/35)优于普通内镜(71.4%,25/35)。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观察标本十二指肠横切片(H.E染色)肉眼观察粘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低倍和高倍观察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编辑本段](1)粘膜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含少量的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游离面有薄层染红色线状结构为纹状缘.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大量肠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组织.小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的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细胞构成与小肠上皮相似,小肠腺底部有成群分布的潘氏细胞,在标本上不易看到.③粘膜肌层:为平滑肌,肌细胞的切面是否一样如何排列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与小肠腺相比,绒毛有何特点绒毛的中央,可见管腔较大,由单层内皮构成的中央乳靡管,即毛细淋巴管.管周围有散在的平滑肌束.[编辑本段](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十二指肠还含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腺上皮细胞为锥形或柱状,胞质染蓝色或空网状,细胞核扁圆形靠近基底部,腺泡腔较小,不规则,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在小肠腺的底部或相邻的绒毛之间. 3)肌层: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在横切面上各为何种切面两层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可否找到肌间神经丛。

[编辑本段](3)外膜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浆膜.小肠small intestine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在成人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duodenu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管径4~5cm,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小肠段.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因此,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的注入,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百科名片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或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

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由于胃病检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胃镜的应用,早期胃癌的大量发现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目录[隐藏]简介病因病理症状病因治疗饮食疗法药物治疗简介病因病理症状病因治疗饮食疗法药物治疗[编辑本段]简介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上皮化生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其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

肠上皮化生细胞来自胃固有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这部分细胞是增殖中心,具有向胃及肠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正常时,它不断分化成胃型上皮细胞,以补充衰老脱落的表面上皮;病理情况下,它可分化为肠型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

近来有人进一步研究肠化灶的组织学始发部位主要在胃小沟,微小的肠化灶以胃小沟为中心,可以不同程度地向周围胃小区发展为小灶及大片状肠化灶。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目前对肠上皮化生作了一系列的分类,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前者与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粘液,具有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含蔗糖酶、海藻糖酶及亮氨酸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粘液分泌颗粒,含蔗糖酶,但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低,无海藻糖酶。

通过粘液组化染色把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即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亦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而结肠型化生,其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11.3%),但在肠型胃癌旁粘膜中检出率很高(88.2%),说明结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由于胃癌周围多存在肠上皮化生,因此,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特别是作为分化型胃癌的发生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备受关注。

近年来的长期队列研究也显示,Hp感染者中,背景黏膜中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癌的发生明显较高(1.7-6.4倍)。

胃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上皮化生是分化型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数癌是由容易产生肠上皮化生的胃固有黏膜产生的,一部分分化型胃癌可能是由肠上皮化生黏膜产生的。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图像增强内镜的应用使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

体视显微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肉眼形态肠上皮化生的肉眼形态,对于用内镜诊断该病变是很重要的。

1971年,吉井通过外科手术标本的体视显微镜观察,详细研究了肠上皮化生的肉眼形态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胃的肠上皮化生的肉眼类型分为特异型、糜烂型、线状及树枝状型、地图型、弥漫型。

另外,根据与胃小区的关系,肠上皮化生分为胃小区型,在胃小区之间的沟型,与胃小区没有关系而产生的不规则型。

并且,根据化生胃小区的凹凸变化,分为隆起型(图1),平坦型(图2),凹陷型(图3)。

并且,根据染色后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将胃黏膜的微细表面结构大致分为胃小凹和胃小沟结构,一般情况下,体部呈现胃小凹型结构,胃窦部呈现胃小沟结构,如果有慢性胃炎,胃小凹型有向胃小沟结构变化的倾向。

另外,肠上皮化生黏膜多半为胃小沟结构,特别是与周围的非化生黏膜相比,粗大的脑回状、网状的胃小沟结构,或者显示与小肠黏膜类似的类绒毛结构。

图1 胃窦部的隆起型肠上皮化生。

A:常规内镜,胃窦部多发白色调的隆起。

B:NBI观察白色调的隆起变得更加清晰。

C,D:放大观察隆起的边界部时,白色部分在田垄状上皮的表层发现了LBC,由于窝间部的WOS,茶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变得模糊。

另外,腺窝边缘上皮与非化生黏膜相比呈现白浊(Marginal Turbid Band)。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2 IM的致病因素
IM的发生与多种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
收稿日期:2721 -71 -21 通信作者:李学良,E - maia: liaaPcr® aliyyc. 30m

-108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第25卷
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吸烟、高盐 饮食等是最常被提及的致病因素。 2.1 Hp感染
的,导致胃酸减少和胃pH值升高,进而出现无机
离子吸收困难,导致缺铁和恶性贫血的发展, 大约58%的胃恶性肿瘤与恶性贫血有关] °在
一项包含44万人随访1年的研究妙]中,对IM患
者的体质量指数(BIM)进行分析,在排除Hp感
染史、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等因素后发现,BIM
与IM的发病率增加独立相关,BMI小于18. 5的
第9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Joornci of Clinicei Meiiciea in Practice
-189 -
CDX2的表达°另一研究[30]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胆 汁酸诱导IM的途径,研究发现胆汁酸是通过上 调微小核糖核> mir-92c-l-5p水平,进而增加 CDX2的表达,此外,发现mir-92a-l-5p可通过调 节NF-iB途径激活CDX2° 0.0 SOX2 下调
epithdidi celia arn nplaad by intestinai epithdidi alia. IM ia widdy ngnad aa tie precarsun of gaaaia caacaa (cpdidliy intestinai gastaa caacarS ant aaa attracted wiCc attechou. Ia recaci yecrt, scholars at home pC aaroaa have couCucted a larnc nambcn of studies oa tep ornanizatiouai caaracteni istics, pathoaepZo factors ant mec0amsms, Cetectiou, Ciaanosis ant treatmeei of IM. This pdpce n viewed thc mnh proaI■ess of IM in thc aiove aspects, aimina te Ceepep 1:10 clinicai cnCerstanCina of IM, ant provinc referecca for mc mouitonna ant pmtion of IM anC ecriy gastmc cancer.

十二指肠的实验报告

十二指肠的实验报告

十二指肠的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十二指肠构造3.材料:显微镜,空肠、十二指肠、结肠、(均为HE染色)4.实验步骤1.胃:先在低倍镜下分辩以下各层:(1)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向固有膜内陷入形成胃小凹;固有膜充满胃腺;粘膜肌层由薄层内环行、外纵行的平滑肌组成。

(2)粘膜下层: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并可见脂肪细胞。

(3)肌层:由较厚的几层平滑肌组成,有肌间神经从。

(4)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外覆以间皮形成。

用高倍镜观察粘膜上皮及胃底腺的结构:(1)粘膜上皮:为高柱状细胞,核位于细胞基部。

顶端胞质含粘液,被染成淡蓝色或无色。

(2)胃底腺:胃底腺的腺腔狭窄,注意观察胃腺的细胞组成并根据细胞分布及部位区分胃底腺的颈、体和底部。

2.空肠:用低倍镜先区分出肠壁的四层结构。

(1)粘膜:肠腔表面有许多绒毛,绒毛外有一层上皮,中心为固有膜,其内有毛细血管及一条中央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分布在上皮下面,顺绒毛的长轴排列。

上皮:主要是柱状的吸收细胞,细胞表面有纹状缘,柱状细胞之间夹杂一些杯状细胞。

绒毛基部有小肠腺的开口,肠腺中主要是柱状和杯状细胞,此外在肠腺基部有潘氏细胞。

固有膜:是网状结缔组织,并有淋巴细胞、血管、淋巴管及平滑肌纤维。

粘膜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胶原纤维较多,并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4)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与间皮组成。

3.十二指肠:在粘膜下层内充满十二指肠腺,导管开口于肠腺的底部。

4.结肠:与小肠比较,注意观察下列特点:(1)粘膜平整,无绒毛,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

(2)固有膜内淋巴小结较多。

肠腺较长,杯状细胞很多,没有潘氏细胞。

5.肝:先用低倍镜观察,肝被膜组织向肝内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断面呈多边形的肝小叶,小叶内的肝细胞结合成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作辐射状排列,并分支相接成网状,网眼内为肝血窦。

换高倍镜观察:(1)肝细胞索:由肝细胞组成,由小叶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有分支。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有同道留言,希望能做一期关于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由于本人知识体系不全,水平有限,查阅了一些研究及图谱做了一些笔记如下,如有错误,还请批评指正。

背景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从以前开始就受到关注。

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暗中摸索的状态,近年来,临床上通过使用亚甲蓝染色法和NBI的扩大内镜观察进行了诊断。

但由于其复杂性,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使用常规内镜和靛胭脂染色等简单的方法诊断肠化是必要的。

因此,采用常规内镜和靛胭脂方法进行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研究。

方法本研究是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肠上皮化生的观察结果,通过常规内镜或靛胭脂染色法进行观察,进行了随机分配。

将活检组织中肠上皮化生的有无作为金标准,按各观察法对各自的内镜诊断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采用不同观察方法观察163例病人,其中常规内镜法87例,靛胭脂染色法76例。

胃窦部的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效果,在常规内镜法,灵敏度为94.6%,特异度为69.1%,ROC/AUC 0.818,靛胭脂染色法中,分别为78.4%、57.9%、0.681,胃窦部常规内镜法的诊断能力比靛胭脂染色法高。

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发现差异。

胃体部常规内镜法的灵敏度为86.1%,特异度为65.9%,ROC/AUC0.760。

靛胭脂染色法分别为86.0%、82.6%,0.843,靛胭脂染色法诊断效果良好,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发现差异。

肠上皮化生的各诊断指标的ROC/AUC,在胃窦部的常规内镜法中,绒毛样外观最好,为0.800,其次是白色调、粗糙度、凹凸不平的黏膜为0.752,在靛胭脂染色法中,绒毛样外观结果为0.770,良好。

在胃体部,根据常规内镜法的绒毛样外观结果为0.703,在常规内镜法中,小区类型在各观察结果中最高,为0.895。

结论常规内镜法和靛胭脂染色法的比较中,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指标,绒毛样外观、、白色色调、粗糙、凹凸不平黏膜、胃小区对诊断肠上皮化生是有用的。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镜下观描述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镜下观描述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镜下观描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胃部的小革命。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厨师,专门负责烹饪食物。

这个厨师就是胃黏膜和肠上皮细胞。

他们每天都在忙着制作美味的食物。

但是,这些厨师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导致食物变得不那么美味。

这就是所谓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想象一下,你的胃就像一个厨房,而肠上皮细胞就像是厨师。

当厨师不小心犯错时,比如忘记放盐或者火候太大,食物就会变苦或者烧焦。

同样地,当胃黏膜和肠上皮细胞发生化生时,它们可能就会开始“忘记”自己的职责,导致食物变得不那么美味。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这是一种常见的胃病,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

这种化生现象可能会导致胃酸倒流、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如何预防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病情恶化。

除了饮食和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但是,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注意遵医嘱,不要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我想说的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恢复健康。

所以,让我们一起关注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吧!。

内镜读片:肠上皮化生(HP现症感染表现)

内镜读片:肠上皮化生(HP现症感染表现)

内镜读片:肠上皮化生(HP现症感染表现)
H. pylori现症感染病理学表现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伴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表现
活动性胃炎的内镜所见
•弥漫性发红
•黏膜肿胀
•白色混浊粘液附着
•鸡皮样胃炎
•黄色素瘤
•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其中,萎缩、肠上皮化生、鸡皮样胃炎为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萎缩性变化进展后的状态
•分化型胃癌的风险因素
这种情况,H. pylori自身已经不适合生存,常检测不出细菌感染。

和萎缩相同,不仅见于现症感染,也见于既往感染。

白光观察
萎缩黏膜背景,可以看到多发的大小不同的灰白色调扁平隆起
横山・竹本称之为:特异型肠上皮化生
BLI (blue light imaging)观察
可以看到明亮的绿色调的肠上皮化生和茶色调的非肠上皮化生境界清楚。

LCI模式
可以看到肠上皮化生的黏膜呈薰衣草色。

注意
针对平坦型肠上皮化生,用普通白光进行诊断比较局限,建议和图像增强内镜合用进行诊断。

BLI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肠上皮化生黏膜。

用NBI放大观察可以看到LBC和WOS,有助于诊断。

LBC(light blue crest):刷状缘反射短波长的光后生产的青白色光线
WOS(white opaque substance):肠上皮化生的黏膜上皮下的白色透明物质(脂肪滴的吸收・沉着物质)。

常见内镜图象-胃十二指肠

常见内镜图象-胃十二指肠
• 足掌侧面 的色素沉 着。
反流性胃炎
• 图中可见到胆 汁从幽门反流 至胃腔内,这 也是内镜下诊 断胆汁反流性 胃炎的必备条 件之一。
慢性萎缩型胃炎
• 伴有增生的萎 缩型胃炎,内 镜下病变粘膜 粗糙,呈大小 不匀的增生结 节,粘膜下血 管网显露的特 征常被掩盖。
胃窦部重度萎缩型胃炎
• 粘膜颜色灰白, 粘膜下血管网 清晰透见。
胃恒动脉破裂大体标本
• 病史中有 服山楂, 图中可见 在淡黄色 结石表面 粘附着绿 色成分, 随着蠕动 混为一体。
胃结石
• 图中结石表 面粘附着海 带菜碎片。
胃结石
胃山楂结石
• 胃山楂结石
• 胃柿石
胃柿石
残胃结石
• 残胃的蠕动、 排空差,比正 常胃更容易形 成结石。
胃黄色瘤
• 呈黄色或黄白 色,稍高出粘 膜表面的平坦 小斑块,直径 常小于5mm, 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常不整齐, 单个或多点。 可发生在胃的 任何部位,但 以胃窦部多见。
胃穿孔
西瓜胃
• 胃窦部见红色 索条状充血, 自幽门向胃窦 部放散,其排 列酷似西瓜皮 上的条纹,因 而得名,常发 生在有肝病的 患者,多因长 期贫血或上消 化道出血检查 胃镜时被发现。
双筒吻合口
• 图中可见输入襻 和输出襻并列在 吻合口的两侧, 中间被与吻合口 同一水平的空肠 粘膜桥(空肠鞍 部)所分隔,内 镜下在同一个视 野内可见到输入 襻与输出襻的开 口,形似两个并 列的吻合口。
Dieulafoy's病
• 图中可见胃 腔内的积血 及破裂的胃 恒动脉孤立 突出于胃粘 膜表面,摄 片瞬间无喷 血。
Dieulafoy's病
• 图中所示为 Dieulafoy's病 的另一种类 型,破裂的 小动脉口径 极细,致使 形成胃粘膜 表面出汗样 渗血。

人肠上皮化生实习报告

人肠上皮化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肠上皮化生(Epithelial Metaplasia)是指一种组织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改变,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细胞的现象。

在临床医学中,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炎症、肿瘤等疾病中。

为了深入了解肠上皮化生的病理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我们于某三甲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肠上皮化生的病理变化。

2. 掌握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标准。

3. 了解肠上皮化生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4. 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肠上皮化生的病理变化(1)镜下观察:肠上皮化生主要表现为被覆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如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层次等。

在肠上皮化生过程中,被覆上皮细胞逐渐由鳞状上皮细胞转变为柱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基底膜增厚、结缔组织增生等。

(2)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进一步明确肠上皮化生的类型和程度。

如p53、Ki-67等染色可以判断细胞增殖情况;CK7、CK20等染色可以区分肠上皮和鳞状上皮。

2. 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标准(1)被覆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由鳞状上皮细胞转变为柱状上皮细胞。

(2)基底膜增厚、结缔组织增生。

(3)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细胞类型转变。

3. 肠上皮化生与相关疾病的关系(1)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2)肿瘤:如肠上皮化生腺癌、食管癌等。

四、实习心得1. 通过实习,我对肠上皮化生的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其诊断标准。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病理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进行病理诊断。

3. 肠上皮化生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病理诊断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4. 在实习过程中,我结识了多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对肠上皮化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了我的病理诊断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胃的上皮实验报告

胃的上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胃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2. 了解胃上皮组织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 掌握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胃上皮组织是胃壁内层的一种上皮组织,由大量的腺细胞、表面上皮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胃上皮组织具有分泌胃酸、消化酶等功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胃上皮组织,了解其结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胃的消化功能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胃组织、生理盐水、4%甲醛溶液、酒精、蒸馏水、石蜡、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胃组织,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胃壁的各层结构。

2. 将胃组织放入4%甲醛溶液中固定,然后用酒精梯度脱水,浸入石蜡中包埋。

3. 切片:将包埋好的胃组织进行切片,切片厚度约为5微米。

4. 染色:将切片放入染色机中进行染色,观察胃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5.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胃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胃上皮组织结构特点(1)表面上皮细胞:呈扁平状,紧密排列,细胞质富含线粒体,有利于分泌功能。

(2)腺细胞:呈锥形,分泌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酶原颗粒,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3)内分泌细胞:散布在腺细胞之间,分泌激素,调节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

2. 胃上皮组织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1)分泌胃酸:胃上皮细胞分泌的胃酸有助于杀死食物中的细菌,为消化创造适宜的环境。

(2)分泌消化酶:胃上皮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等,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3)调节消化过程:胃上皮细胞分泌的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等,调节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保证消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胃上皮组织,了解了其结构特点及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胃上皮组织在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研究胃的消化功能提供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关键词 肠化生;胃癌;幽门螺杆菌;风险分层;胃镜检查;监测
Management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LU B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o (310006)
2-其他胃癌预防措施:Hp感染率降低和戒烟 被认为是美国肠型非贲门胃腺癌发病率降低最大 的影响因素[2];欧洲研究显示,健康的饮食习惯和 生活方式分别可使非贲门胃癌和贲门癌发生风险 降低47%和77%[24]o这些证据表明,除根除Hp 外,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预防胃癌的重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据显示肠化生是可逆的,更
为重要的是,肠化生并不会直接进展为胃癌,而是 既往胃黏膜损伤和修复的生物学标志⑶0
因此,临床遇有胃镜活检标本中发现肠化生的
情况,需考虑是既往损伤修复过程中遗留的痕迹 ,
还是可能造成后续危害的先兆。前者常呈灶性分
布的
多 。胃
癌发生的组织学级联中,肠化生是胃癌之前的重要
阶段,误以为肠化生是胃癌的先兆、会直接进展为
胃癌,使之成为一种需要治疗的“可怕”病变,从而
患。


告中的“肠化生”时,会产生如何向患者解释、如何
处理等困惑。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就肠化生的现代
认知和处理策略作一论述。
一、对肠化生的再认识
胃上皮能抵御胃酸和消化液的侵蚀,可快速修
一直以来,肠化生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逆点。实 验研究表明肠化生与异型增生、胃癌均源自胃干细 胞,干细胞的基因/表观遗传重排导致肠化生腺体 产生和维持,因此肠化生是相当稳定、几乎不可逆 转的,即使是在Hp根除、炎症减轻之后[6]o但也有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发表时间:2019-08-21T14:12:49.9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作者:石立芬[导读]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过程中的相关性。

石立芬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过程中的相关性。

方法选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的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内镜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的特征进行观察,观察内镜检查的结果和病理诊断的结果。

结果 80例患者当中,内镜诊断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有52例,诊断准确率为65.0%。

与中度、轻度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患者比较,重度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患者通过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各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通过内镜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形态特征,内镜诊断准确率和胃粘膜上皮化生的程度、分型等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病理诊断;内镜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相关性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疾病主要是指胃粘膜上皮通过肠型腺上皮代替,能够发生在各类不同病变胃粘膜,属于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情况。

临床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内镜下胃粘膜的活检,从而进行病理明确诊断。

肠上皮化生由于和胃粘膜异型的增生、胃癌发生存在明显的关系[1]。

本次就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胃粘膜肠上皮花生病理诊断的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过程中的相关性,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的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38例,年龄均在3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3.8)岁。

电子胃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与特异性研究

电子胃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与特异性研究

电子胃镜下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与特异性研究封静;汪波【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19)024【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胃镜;上皮化生;病理【作者】封静;汪波【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泰兴,225400;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泰兴,22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肠上皮化生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化生型疾病,主要发生在胃黏膜,尤其是幽门腺区的胃黏膜上,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原有的成熟腺型细胞被成熟的肠型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与小肠和大肠组织类似的细胞,肠化上皮细胞包括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1]。

化生后的肠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物质以中性黏蛋白为主。

根据黏液组化染色可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小肠型上皮化生和结肠型上皮化生。

小肠型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病变,肠上皮分化程度较高,病变程度较轻,多见于慢性胃炎。

结肠型肠上皮化生的分化程度较低,病变程度较重,在胃癌等恶性病变中检出率较高[2]。

临床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主要依靠电子胃镜,确诊主要依靠胃镜下病理组织活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病理诊断与电子胃镜诊断肠上皮化生准确率对照,并对其诊断的特异性进行分析。

以本院消化科为单位,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因上消化道不适就诊并进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共3 756例,排除胃部手术史、肝性疾病、肾性疾病等因素影响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共计354例,其中男168例,女186例;患者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5.3±2.0)岁。

1.2.1 初步病理诊断:患者因上消化道不适就诊,长期有腹痛、反酸、嗳气、胃灼热等症状,或自身患有基础性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等且病史较长,近期胃部不适症状加重或改变,疑似有胃癌发展倾向,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1.2.2 电子胃镜检查:本院电子内镜为奥林巴斯 CV260 型胃镜,对患者的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部分以及十二指肠黏膜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有无肠上皮化生并描述内镜下表现。

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对空腹痛病人十二指肠胃化生的初步研究

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对空腹痛病人十二指肠胃化生的初步研究

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对空腹痛病人十二指肠胃化生的初步研究郭霞;王邦茂;张庆瑜;阎雪燕【期刊名称】《中华腹部疾病杂志》【年(卷),期】2005(5)1【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化生在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进行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美蓝染色观察.②AB(pH2.5)/PAS特殊染色法,对内镜下美蓝染色后不着色区所取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检组织中胃化生进行定性检查.结果①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显示:对照组15.63%为马赛克样着色,84.37%为美蓝均匀着色;U-FD组58.62%为马赛克样着色,38.48%为美蓝均匀着色;A-DI组20%为不着色,80%为马赛克样着色;DU-A组80.56%为不着色,19.44%为马赛克样着色.②AB(pH2.5)/PAS特殊染色法研究显示:DU-A组的胃化生阳性率97.22%,A-DI组为85.00%,U-FD组为55.17%,且上述三组均高于对照组(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DU-A组与A-DI 组、A-DI组与U-F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对十二指肠胃化生有一个初步的诊断.【总页数】3页(P29-31)【作者】郭霞;王邦茂;张庆瑜;阎雪燕【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消化科,04600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2【相关文献】1.2.118十二指肠球内滴酸对空腹上腹痛患者的症状诱导作用研究 [J], 郭霞;王邦茂;刘文天;杨玉龙;吕宗舜;黄乃侠2.腹腔镜与胃镜联合用于胃及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邵智勇3.十二指肠壶腹内滴酸对空腹痛患者症状的诱导作用研究 [J], 郭霞;王韶峰;王邦茂;刘文天4.空腹痛患者十二指肠胃化生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J], 郭霞;王邦茂;等5.高分辨放大色素胃镜对空腹痛患者十二指肠胃化生的初步研究 [J], 郭霞;王邦茂;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
镜观察
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灶旁的一种常见病理改变,我们通过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炎症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观察,探讨胃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中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DU-A)患者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瘢痕期(DU-S)40例,十二指肠球炎(DI)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

在常规胃镜检查时,每组病例均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各1块:各组胃窦粘膜标本均取自胃窦前壁2cm处,DU患者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取自溃疡旁或溃疡瘢痕旁1cm以内,其余患者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标本取自十二指肠球前壁距幽门1cm 处。

活检标本行HE染色及AB(pH2.5/PAS)粘液组化染色。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经4%戊二醛和10%锇酸双重固定,EP17812包埋,超薄切片以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用EM-400型透射电镜(TEM)观察。

在染色切片上对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程度进行分级:化生范围<5%为轻度,5%~20%为中度,>20%为重度,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

二、结果
1.各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及程度:DU-A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100%,DU-S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5%,DI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9%,CSG组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70%。

各组胃上皮化生的程度分级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程度
注: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P<0.05;**P<0.01
结果显示,轻度胃上皮化生CSG和DI组高于DU-A和DU-S组;中度胃上皮化生,DU-A和DU-S组高于CSG和DI组;重度胃上皮化生,DU-A组高于其余3
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在活动期DU中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且范围广泛,DU经治愈后胃上皮化生的程度可减轻或部分消退。

2.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电镜下观察胃上皮化生在十二指肠粘膜内呈小灶状或片状分布,在AB/PAS染色切片上更易诊断,其特征为出现胃上皮粘液细胞,PAS染色呈红色,胃化生上皮细胞呈柱状或棱柱型,无明显刷状缘,在一些细胞的顶部含有分泌物颗粒,重度胃上皮化生的组织学特征与正常粘膜胃上皮近似,有时难以区别。

TEM观察显示,正常十二指肠粘膜可见典型
肠型隐窝和密集排列的微绒毛。

十二指肠粘膜胃化生上皮显示不典型微绒毛,上皮细胞内含有高密度分泌颗粒,未见明确的主细胞和壁细胞。

讨论我们的资料显示,DU-A患者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SG、DI 和DU-S,说明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且程度较为严重。

有人报告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粘膜内可检出幽门螺杆菌,且胃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化生部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度呈正相关,胃酸与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正相关。

我们推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可能与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有关。

我们的资料表明,DU-A患者经过正规抗溃疡、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可以减轻或消退。

作者单位:100036 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消化科
(收稿:1999-0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