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作品研究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
1.高适作品著录情况
《新唐书·艺文志》:《高适集》二十卷。
《志斋书录题解》:《高常侍集》十卷。
《郡斋读书志》:《高适集》十卷,集外文一卷,别诗一卷。
《宋史·艺文志》:《高适诗集》十二卷。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明版集部》:"《高常侍集》……书十卷,凡赋二首,诗二百四十六首,表九首,赞二首,记一首,序一首,祭文一首。卷数与《唐志》合,无序跋。
2. 今存高适作品
诗见《全唐诗》卷二一一至二一四,以及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
文见《全唐文》卷三五七
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
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 高适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二十世纪高适作品的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八十年代初,相继出版了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其中刘著据明活字版排印,而以《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尤其是以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及其《补全唐诗》等,补其逸佚,增其题注,校其误字,录其异文;且为集中可以编年者作了编年,诗文后有题解,附前人之重要诗文评论资料,书前有高适年谱,颇称资料完备,使用便当。孙著根据《高适诗集》版本源流系统及正误、完足诸情况,确定了校注的底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校本,尤其用了敦煌写本残卷"伯"3862《高适诗集》、敦煌写本残卷"伯"2552《诗选》以及罗振玉辑印《鸣沙室佚书》敦煌写本残卷《诗选》
(署为《唐人选唐诗》)等新出土材料进行校勘。书后还对高适诗赋作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辨伪工作。另外编年、注释工作也颇见功力。
二十世纪专门研究《高适诗集》版本的成果则有赵万里的《高常侍诗唐写本》、万曼的《唐集叙录·高常侍集》、孙钦善的《〈高适集〉版本考》、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敦煌残卷记》、张锡厚的《敦煌本高适集研究》等。
4.历代评论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
适字达夫,沧州人,客梁宋间。举有道科,哥舒翰表为西河从事,佐翰守潼关。天子西幸,适间道及帝河池,迁侍御史。后代崔光远为西川节度使。广德中召还,为右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以功名自许,而浮言其术。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版)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诗人感慨。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
高达夫调响而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明胡应麟《诗藪》内编卷三:
建安以后,五言日盛。晋宋齐间,七言歌行寥寥无几。独《白纻歌》、《行路难》时见文士集中,皆短章也。梁人颇尚此体,《燕歌行》、《捣衣曲》诸作,实为初唐鼻祖。陈江总持、卢思道等,篇什浸盛,然音响时乖,节奏未协,正类当时五言律体。垂拱四子,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协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燕歌》初起魏文,实祖柏梁体;《白纻词》因之,皆平韵也。至梁元帝"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头月似蛾",音调始协。萧子显、王子渊制作浸繁,但通章尚用平韵转声,七字成句,故读之犹未大畅。至王、杨诸子歌行,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三五错综,而又加以开合,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体,至是大备。要惟长篇钜什,叙述为宜,用之短歌,纡缓寡态。于是高、岑、王、李出,而格又一变矣。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之铮铮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论。(中华书局1975年)
清叶燮《原诗·外篇》
盛唐大家,称高、岑、王、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是高、岑启之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王、李、高、岑别有天机,自成一家,如如来下又有文殊、普贤、维摩也。又如太史公外别有庄、屈、贾生、长卿也。
5.文学史论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