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三种具体的分配方式: (1) 社会保障。 (2) 最低工资。 (3) 扶贫。
第三节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1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制度 ➢ 共同富裕是只有社会主义才有的本质特征,并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其他制度的最
显著特征。 ➢ 社会主义制度wk.baidu.com诞生正是为了取代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的平
一面。从“绝对贫困”这一概念的含义出发可以看出,“富裕”与“贫穷”的最基本分 界线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可能性和能力:如果连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都 不能维持,那就是绝对意义的贫穷,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 或“赤贫”。从“共同富裕”的绝对性来说,在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存在一部分人由于 社会的原因而出现绝对贫困或贫穷,那么就不能认为这个社会是处在一种共同富裕 的状态中。因此,“共同富裕”的最低界限就是必须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 上“脱贫”。从这一点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只有 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地把“蛋糕”做大,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 奠定物质基础。
➢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指 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 素参与分配”。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作为一项分配原则得以 确立。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3) 企业内部消费基金的分配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直接的劳动计量来实现的。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5.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5.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公有制,还不能将按劳分配 作为唯一的分配原则,因此,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 5.2实现按劳分配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要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前提。 (2)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 促进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一同增长。 (4) 努力保障劳动者通过劳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利。
第三节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3 共同富裕的意义 ➢ 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不
是为了资本家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共同富裕也反映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 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由剥削劳动者的条件变成为了劳动者实现自身 利益的手段,从而为消灭阶级对立创造了条件。 ➢ 共同富裕还反映了按劳分配的客观后果。按劳分配只承认劳动贡献的差别对收入 分配的影响,排除了生产资料占有和资本积累的差别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样就不 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 最后,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受自发的 价值规律调节,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人们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必然导致资本与 劳动之间两极分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国家有计划的调节。
➢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分配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以一定的方 式占有生产资料,就会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产品。另外,人们占有产品的 方式又会影响生产资料的分配。
➢ 当然,分配和生产作为再生产的两个环节,各自也具有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 相对的。从根本上来说,分配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外生给定或偶然形成的,而是 内生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历史过程的结果。生产和分配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两者是相互统一的。首先,从产品的分配来说,一个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都是生 产的成果,生产限定了分配对象的范围,没有生产就没有可供分配的对象。这一点 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从人们参与分配的形式来说,人们如何参与生产决定了人们 如何参与分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决定了在分配关系中的位置。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中,按劳分配是通过三个主要环节实现的: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企业自有收入在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分配及企业消费基金的分配。
(1) 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国家以政权机关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两种不同的身 份与企业发生关系。
(2) 企业总收益中扣除了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后形成的企业所有权收益构成了企业自 有收入,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构成了企业所具有的经济利益。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2.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各种生产条件或 生产要素无论其归谁所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2.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 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了 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而获得 剩余价值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按劳分配意味着反对剥削。另一方面,由于社会 主义社会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共产主义在 社会分工、劳动目的、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还没有完成,还不能实 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应该看到,在按劳分配 的原则下,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还存在质的差别,不同生产者的劳 动能力还存在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天赋”的权利。如果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 胜过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那么就能获得较多的消费资料。按劳分 配情况下的这种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本章导读
• 分配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体 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要求,直接决定 了一个社会基本的利益关系。
• 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 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承认 合理的收入差别,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等,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并过上美好富 足的生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3.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3.1马克思理论中的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
➢ 首先,生产者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意味着他们的劳动至少在个人消费品范围内具有 私人性。即使在公有制条件下,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也是有差别的,个别劳动并不 能直接被社会所认可,即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
➢ 其次,生产者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一定需要某种社会尺度,这种社会尺度只能是抽 象的社会劳动。这一点已经类似于商品的价值了——衡量商品价值的社会尺度也 只能是抽象的社会劳动。
➢ 按照以上观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品分 配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主义分配 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的本质是按劳分配。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2.1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 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 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总之与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社会产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 分配”的原则。 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由于社会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在各方面还带着旧 社会的痕迹,因而,社会产品在做了各项扣除后,在分配上还要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 则。也就是说,在社会产品做了各项扣除后,生产者按照所付出的劳动量从中获得一部 分消费资料。如同马克思所说:“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 来。”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就是后来所说的按劳分配。
2.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以下六种方式: (1) 工资。 (2) 利润。 (3) 利息。 (4) 租金。 (5) 资本利得。 (6) 个体经营收入。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
3.按需分配
3.1重要的意义: (1) 满足共同需要的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2) 满足共同需要的分配有利于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3.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3.2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能?
➢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应当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从本 质上,按劳分配是反对剥削,是承认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的差别及其对分配的影响; 从实现形式上,按劳分配涉及的只是这一原则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
➢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 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一方面 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而获得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实现了生 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 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市场型按劳分配不仅有利 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多种分配方式的形成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立,分配方式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在私有制经济中,并不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企业主凭借自己所有的资本获得利润,这是一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个体经济中, 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使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获得个体劳动收入。公有制 经济即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继续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此外,我国还存在社会保障等 各种按需分配方式。
• 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对于完善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效率提高 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本章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第三节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 第四节 效率和公平
第一节 按 劳 分 配
1.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分配
➢ 最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生产和消费等复杂多变的因素,生 产者具有私人性质的个别劳动也不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不经过曲折 迂回的途径而无条件地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必须经过一个抽象化、平均化和社 会化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过程只能通过市场实现。具有独立经济利 益的生产者根据自己的利益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并通过市场机制交换各自的 产品是实现等量劳动交换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第三节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2“富裕”和“共同富裕”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 “富裕”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而“共同富裕”是相对于不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及
其程度而言的。因此,富裕和共同富裕的首要特点在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在承认“富裕”和“共同富裕”的相对性一面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它们具有绝对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