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变革
理论认识 政策变革 实践发展
理论认识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生产要素分配
要素结合方式
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水平
理论认识
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不仅决定生产要素的结 合方式,也决定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分配关 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 面,”“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 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 社1972年版,第98页)
(一)破除平均主义,恢复按劳分配,鼓励勤劳致富
1978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 特约评论员文章,着重分析了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 产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按劳分配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坚持按劳分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否定了按劳分配,也就实际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了整个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按劳分配不但不会产生资本主义,而且是最终消灭一切形 式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重要条件。”“按劳分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促进创造出新的劳动生产率。而新的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归根到底是保证社会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东西。”
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原 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相互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 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合。
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 资产阶级的框架里。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 比例的;平等就是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要素贡献分配 (四)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
(一)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长期性
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 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 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 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些物的属性,因为 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 经过迂回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 部分存在着。(303页)
显然,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 言)的同一原则。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 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 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 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 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4页)
理论认识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 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 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 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 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 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 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例如,社会劳动日是由全部个 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 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 的一份。他从社会领取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 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 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 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 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理论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 (1)在生产力不充分发达、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
一定高度的前提下,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个 人消费品以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进行,即以劳动为尺度, 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没有商品 交换,劳动以直接的社会劳动的形式存在,从而按劳 分配也不再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实现,而是由社会中 心以凭证发放的方式来实现。 (3)按劳分配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等,但仍带有资 产阶级权利的某些特征。
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第304——305页)
政策变革与实践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特征 1.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种根据个人劳动差异分 配基本生活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个人按劳分配的收入主要是以个人或 家庭购买基本生活消费品为限。超过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部分,主要采取福利分配 的方式(仅限于城镇国有经济系统),包括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与保健、交通 等主要是企业与组织的公共福利分配来解决的。因此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个人按 劳分配所得的收入很低,不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据王春正主编的《我国 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中的研究,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6。其 他的研究结果与此相近,基本上是在0.2以下,农村基尼系数为0.21一0.24间。 而且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近30年时间,这样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 变化,在分配领域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2.普遍贫穷。改革开放前居民收入分配仅限于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领域,居 民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后所剩无几。邓小平曾经指出“从1957年至1978年,中 国农民年均现金收入60元,城市职工月收入60元。在近20年的时间没有变化, 按照国际标准,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非农业 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为38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33元,与 1952年相比,年均增加不到10元和3元,1978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 211亿元,加上手持现金180亿元,人均资产只有30多元,这段时间还有2.5 亿贫困人口,所以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实际上是贫穷的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