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及护理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专家讲座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专家讲座

5.服药得吐者,嘱咐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 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普通能够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依据给药种类分别 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 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 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猛烈 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 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第17页
3、润下:
适合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 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1)润下药普通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 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2)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第18页
4.逐水:
第15页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 安排在调整温湿度方面良好病室,使病人感到清凉、 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 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改变及生命体征,观
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情况, 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
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
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 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中医用药பைடு நூலகம்法及护理
第16页
2.温下:适合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 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 沉迟。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一)病证不同,同一季节加相同时药
临床上病证很多,在同一季节,因其所 处的气候环境大体相同,所以,在辨治 本病的同时,应加相同的季节性时药。
(二)病证相同,不同季节加不同时药
除一些季节性很强的疾病外,大多数病 证在四季内皆可出现,单因发病所在的 季节不同,虽然是同一病证,却要加不 同的时药。
3、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4.情志护理
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 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 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6. 指导患者坚持用药。
辨时给药法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概念: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四、和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 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 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3、护理方法:
1.饮食宜忌。
2.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4.注意服药时间,注意病情观察。 5.防止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时产生副作用。
清法、消法、补法。 2、能准确复述汗法、下法、温法的护理要点。
理解: 1、辨时给药的原理。 2、以上用药方法的原理及禁用要点。
应用:
1、能根据辨时给药的理论因人制宜为病人实施用药护理。 2、能指导病人如何预防中药中毒,能明确如何为乌头、
半夏中毒的病人实施急救。
辨时给药法:
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 并避免外感。
4.灵活应用给药方法。 5.注意病情观察。

中医八法及施护

中医八法及施护
第二页,共23页。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通病宗治、因时制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症与明确病因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配合、以病为中心。

以下将对中医治病的八法进行详细介绍: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辨证是中医判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四诊手段,对疾病的症状进行分析,确定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规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病宗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病宗治是指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机能紊乱的结果,因此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的使用也会随着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第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辨证是指通过四诊手段对疾病进行辨别诊断,而辨病是根据病人所述的病情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够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将病人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护理八大基本操作

中医护理八大基本操作


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

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

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

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拔罐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和灸、帖敷、按压等结合起来,
拔罐疗法的特点
疗法特 点
无创伤,无痛苦。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安全、稳妥,疗 效确切。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 不受任 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屋内野外,随时随 地可以施术。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缺 医少药地区。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 药材资源。
(一)膳食与健康:膳食养生小知识
鸭血
“五种”食物让你百毒不侵
新鲜果汁
食用菌类
豆类
海藻
鸭血中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氨基酸、微量 元素、多种维生素, 都是人体造血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物质。同 时兼有抗癌抑癌的防 治作用。
鲜榨果汁能提供丰富 的维c、叶酸、钾、 维生素等,是很好的 抗氧化剂來源之一。 可以使消化、泌尿系 统患癌症的危险低一 半,能有效防止心血 管疾患。
的生罐角
禁 。 刺 内 法 激空, 忌 , 气 又 使,名 被造火 症 拔 成 罐 及 部 负 气 注 位 压 、 的,吸 意 皮 使 筒 肤之疗 事 充 吸 法 血附, 项 、 于 是 淤腧以 血穴罐 ,或为 以应工 达拔具 到部, 防位利
1
拔罐疗法的历史及特点
拔罐疗法的历史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

用法选择
根据药物性质和功效,选择合适 的用药方法,如煎服、泡服、冲
服等。
注意事项
注意用药时间和频次,避免过量 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 生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患者 用药后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
PART 03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解析
REPORTING
解表药类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
副作用小
中医用药以天然草药为主,副作用相 对较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轻。
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不仅关注疾病治 疗,还注重预防保健,帮助患者增强 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标准化程度不高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缺乏统一的 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和医 疗机构之间存在差异。建议加强 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操作流 程和规范。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中医用药及八法 护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国际化推广
中医用药及八法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未来有望在国际上得 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副作用小
相比西医药物治疗,中医用药 通常副作用较小,对患者身体 的损伤也较小。
预防保健
中医用药和八法护理不仅可用 于治疗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 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疾
病的发生。
PART 02
中医用药基本原则
REPORTING
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 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 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 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 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 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 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 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 用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 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 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 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 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 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 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 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 止之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辩证诊断、辩证治疗、辩证施治、辨证施药、辩证调理、辨证用药、辨证预防。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方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搜集病史、观察症状、询问病情和望闻问切等方式,通过辨别病因、病位、病情、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识出病情的变化,从而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诊断是根据辨证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型,进一步明确辩证治疗的方向。

辩证治
疗侧重于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和病机等,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是根据
辨识的病情进行具体治疗,包括选用中医疗法和技术。

辨证施药是指根据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用量,以达到治疗
目的。

辨证调理是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预防是根据辩证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
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内容较长,建议关注,或收藏)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内容较长,建议关注,或收藏)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内容较长,建议关注,或收藏)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论述按辨证论治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及施护。

(一)补法,亦称补益法。

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1、应用要点(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仓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

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

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2、施护要点(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

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

(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

(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

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

(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

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

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煿之品。

(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

(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

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医八法及护理

中医八法及护理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 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 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 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护理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 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 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 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 炽盛等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 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吐法及护理
➢ 概念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 ,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 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 作用
➢基础护理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 、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 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 物不易散寒。
不要吃 我们哦
➢用药
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 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 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 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 、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 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 出汗过度。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法。

八法包括:藥、食、針、灸、按、拔、捏、助。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藥”是指中药治疗疾病,中医认为草药和药物可以调理人体
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以其安全、疗效明显、疗效持久、不易反复
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理身体。

中医认为饮食和药物一样,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通过食疗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針”是指针灸治疗疾病,包括针灸、推拿、刮痧等。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
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治疗疾病。

“按”是按摩疗法,中医认为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
疾病。

“拔”是指刮痧、拔火罐等方法,通过刺激皮肤,调整经络,以治疗疾病。

“助”是指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人
体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帮助治疗疾病。

在中医治病“八法”中,各种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身体的阳气足,邪气自然会消失;反之,身体阳气不足,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医强调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充分发挥人体的自身调节和修复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分别是燥法、泻法、润法、清法、攻法、散法、温法和利法。

这些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手段,根据病情和体质
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燥法是指用具有燥湿作用的中药,如清开灵等,治疗以湿邪为主的病症。

泻法是指用
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等,治疗以实热或实邪为主的病症。

润法是指用具有滋润作
用的中药,如黄芪等,治疗以阴虚或燥邪为主的病症。

清法是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中药,
如连翘等,治疗以热邪为主的病症。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中并不是互相独立的,通常会综合运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湿热病症,可以选择使用泻法清热、利法排毒等方法;对于气血滞证,可以运用攻法逐行口;对于寒邪病症,可以使用温法温通经络等。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
疗也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注重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用来描述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八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运动、石疗、音疗、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采用不同的八法进行治疗。

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主要手段。

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中药、草药、植物药等。

中医药物疗法通过药材中所含的各种有效成分,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功能、味、性等特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达到调理阴阳、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针灸疗法是用针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推拿疗法是通过推、拉、揉、按等手法来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疗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康复期疾病。

四、饮食疗法五、运动疗法六、石疗疗法石疗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特殊疗法。

石疗疗法是通过石质的温度、硬度等特点,以及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施加石器的方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石疗疗法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等效果的治疗手段。

八、气功疗法。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1.解表:指用药物来解除外邪所致的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休息,并定时观察体温变化。

2.泻下: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积痰、湿、瘀等物质,以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3.清热:指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以缓解发热、口渴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野菊花、金银花等。

护理措施包括注意营养摄入,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4.利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气,以改善湿盛所致的体重增加、胸闷、浮肿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六一散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适当运动,保持排汗和排尿通畅等。

5.祛风: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缓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风寒,不要吃寒性食物,适当着装,注意保暖等。

6.燥湿:指用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以改善潮湿、胸闷、乏力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苦苣、车前子等。

护理措施包括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腻和湿性食物,保持室内环境干燥通风,不穿潮湿的衣物。

7.化痰:指用药物来分解和排出体内的痰湿,以改善咳嗽、胸闷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半夏、白前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清润喉咙,避免话多或喝冷饮,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湿腻食物。

8.行气:指用药物来疏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胀满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川芎、香附等。

护理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等。

总之,中医药的八法及护理是中医药疾病治疗的基础,药物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人体情况,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治病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艾灸、食疗、气功和养生。

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武器,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种方法及其在中医治病中的应用。

一、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性和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草药具有疏利病气、调整阴阳、益气养血、清去湿热等作用,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然后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针刺和灸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经络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调理气血运行,祛除邪气,促进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如头痛、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

八、养生养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良好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方法,对于保健和治病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可以起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脏腑失调、痰湿瘀滞等原因造成的,通过运用这八种方法,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对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法及护理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

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

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护理方法: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

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

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

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

因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

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9.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治邪正俱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护理方法: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

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

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

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

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

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1)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2)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

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1)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

(2)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

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症。

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5.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

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所以清法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

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的,又当清法与滋阴并用,更不可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病必除。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热证,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不在此例。

护理方法:1.清法用于热证,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病室空气新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可根据病情调节室温。

2.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因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区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打碎,用武火先煎15分钟,后入其它诸药,改用文火,煎至粳米熟;普济消毒饮中的薄荷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应后下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或分解破坏而损失药效。

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3.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

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

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

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4.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5.苦寒滋阴药久服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醒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