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03T16:36:25.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王梅雪
[导读]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视力、眼压、血压、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眼底造影(FFA)检查。
王梅雪(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1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DR患者102例(192眼)进行分期,研究观察了激光治疗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不同分期DR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预后不同,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光凝治疗是稳定视力和眼底病变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19-0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男性57例(110眼),女性45例(82眼),年龄42~70岁,平均58.8岁。糖尿病病程6~20年,全部为2型糖尿病。中度NPDR41眼、重度NPDR83眼、PDR68眼,其中合并黄斑水肿者45眼。
2、分期及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视力、眼压、血压、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眼底造影(FFA)检查。将DR分为中度NPDR、重度NPDR及PDR3组。中度NPDR的诊断标准:眼底表现至少有1个象限出血斑10~19个,多个棉絮斑,小片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及静脉串珠,未达到重度NPDR;FFA确定毛细血管无灌注(NP)区5~10DD。重度NPDR的诊断标准:4个象限均存在多于20处的视网膜出血,或至少2个象限出现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或迂曲改变,多于1个象限出现视网膜内微血管。PDR的诊断标准:以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为标志。有临床意义的
黄斑水肿参照美国早期治疗DR研究小组制定的标准:视网膜增厚区进入黄斑中心500μm以内;与视网膜增厚有关且位于黄斑中心500μm以内的硬性渗出;进入黄斑中心1个视盘直径范围的至少1个视盘直径的视网膜增厚区。
3、激光光凝治疗
中度NPDR行次全PRP、重度NPDR及PDR行标准PRP。视网膜光凝采用氪绿激光治疗,波长514.5nm,屈光间质混浊时采用氪红激光治疗,波长647.2nm;黄斑水肿采用氪黄激光治疗,波长568.2nm。
3.1次全视网膜光凝的治疗标准:以DR早期治疗研究组规定的标准PRP执行规范为参照,缩小光凝范围,减少光斑数量。光凝范围:视盘上、下,鼻侧外1.0~1.5DD到赤道部涡静脉壶腹后缘连线,黄斑中心凹颞侧2DD外到赤道部涡静脉壶腹后缘连线。光凝参数:光斑大小200~500μm,时间0.1~0.2s,光斑强度为Ⅱ~Ⅲ级光斑,光斑间距≥1个光斑直径,治疗量800点左右,分2次完成,每次≤500点,间隔5~7d。
3.2标准全视网膜光凝的治疗标准:光凝范围为视盘上、下,鼻侧外1.0DD到赤道壶腹部,黄斑中心凹颞侧1DD外到赤道壶腹部。光凝参数:光斑大小200~500μm,时间0.2~0.5s,光斑强度为灰白色Ⅲ级光斑,光斑间距1个光斑直径,治疗量1000~1500点,分3~4次完成,每次≤500点,间隔5~7d。伴有黄斑水肿者先进行黄斑区光凝治疗。
3.3合并黄斑水肿的光凝:根据黄斑水肿的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光凝方式。局灶性水肿,直接光凝渗漏的微血管瘤或毛细血管,光斑大小为100μm;时间0.05~0.1s;强度为使光凝处呈灰白色。弥漫性水肿采用“C”形格栅光凝,光斑大小100μm;时间0.1~0.15s;强度为使光凝处呈淡灰色点;部位距中心500~3000μm;光斑间距:>1个光斑直径;治疗量80~100点。黄斑水肿的光凝均1次完成。激光治疗后3个月复查眼底像及FFA检查,发现新生血管未消退、NP区未消失可以追加光凝治疗。
4、疗效评价标准
4.1视力评价标准: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称为视力提高,下降2行或以上为下降,治疗视力稳定或提高者为治疗有效。术前视力低于0.1者,则以视力增减0.02为标准判定视力进步或下降,否则为视力无变化。以提高加稳定计算有效率。
4.2视网膜病变进展评价:间接检眼镜下及FFA显示与激光治疗前相比,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为有效;视网膜出血增加、出现新生血管、光凝区以外出现新的NP区为病变加重;无上述改变为病变稳定。以有效+稳定计算有效率。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共治疗DR患者192眼,随诊6~18个月。在随诊期内,中度NPDR视力提高和稳定占90.24%,重度NPDR视力提高和稳定占78.31%,PDR视力提高和稳定占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病变改善情况,中度NPDR有效率为95.12%,重度NPDR有效率为85.54%,PDR有效率为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完成1次PRP治疗后,192只眼中3个月复查FFA,有58眼NP区未完全消失,或出现新的NP区,给予补充激光光凝。其中中度NPDR组6眼,占14.63%;重度NPDR组21眼,占25.30%(其中8只眼进展为PDR,占重度NPDR组的9.64%);PDR组31眼,占45.59%(其中7只眼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占PDR组10.29%)。
三、讨论
DR是糖代谢异常造成的眼部严重并发症,为目前发达国家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我国近年来也有逐年增高趋势。目前公认激光是治疗DR的安全、有效措施,可阻止病变进展及视力的进一步损害,减少失明的可能性。激光治疗DR可以改善和稳定病情。提高激光疗效的关键是把握治疗时机及选择合理的光凝方法,并力争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根据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PRP技术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广泛的光凝最好在增殖前期或早期DR阶段进行,眼底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造成DR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R晚期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难以恢复视力。
本文中度NPDR期患者采取次全PRP;重度NPDR期和PDR期患者采取标准PRP,重视波长的选择和灵活使用激光光斑大小、曝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