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起源时间考_王宁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Study upon the Origin Time of th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 WANG Ning - bang
(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 《江 海 学 刊 》 2008 年 第 3 期 刊 登 拙 文《祝 英 台 》 ( 《人大复印资料》 2008 年第 11 期转载) , 文章提 考 出梁祝故事的核心人物祝英台最早出现在江苏宜兴, 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地名, 祝英台乃东吴孙皓封 禅的台坛; 孙皓封禅所立国山碑, 碑文有篆书向隶书 , “祝英台读 在书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 过渡的特征, 书处” 最初是为方便解读国山碑文字、 揣摩国山碑书 , “读书” “读碑 ” , 是指 并不是指有个 法的人觅碑而设 叫祝英台的女子曾在这里读过书, 后因人们对宜兴 “祝英台读书处” 刻石误解而衍生出动人的梁祝爱情 故事。 “祝英台读书处 ” 因此, 考证出 刻石的年代, 对研 究梁祝起源无疑会起关键作用 。 “祝英 笔者赴宜兴调查, 找到了失踪了数百年的 《祝英台考 》 ) 。 考证以为 , “祝英 台读书处” 刻石( 见 台读书处” 刻石与六朝书法风格倾向及当时石刻之 风兴盛有关, 石刻产生于齐建元二年 ( 480 ) , 进一步 考证得出结论, 梁祝传说起源时代不可能早于唐代大 中十年, 此前关于梁祝起源的说法多有失偏颇, 梁祝 传说晚唐出现是合理的 。
*
一、 梁祝起源时间说
自梁祝文化走入学者视野, 梁祝起源于何时, 一 直是学术界长期论争的焦点 。 目前有认为梁祝传说 源于两晋的, 有认为源于六朝的, 也有认为梁祝并不 与梁祝起源地的论争一样, 是同代人物等等的说法, 传说究竟源于何时, 说法至今不一。 从 1930 年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 》 研究文章发 表算起, 迄今为止梁祝研究已进行了八十多年, 目前 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 。 关于梁祝传说源于何时, 一是始于晋代。 明徐树丕《识小录 》 条目有“梁 ① , 浙江、 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 ” 宜兴等地史志均有谢 “义妇冢” 安奏封祝英台墓为 的记载。 《 》 《金楼子 》 钱南扬 梁祝故事叙论 根据 是梁元帝 “放诞风流得很的风气 ” , 萧绎所作, 结合晋代妇女 认 ② “梁祝故事托始于晋末, 。 为 约在西历 400 年光景”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梁祝传说的 、 影响最大的资深 学者, 钱南扬的观点对其后涉入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 《关于梁祝文学的来源 》 、 《梁祝故 响。如张恨水 芜公 、 “梁祝 ” 事的发生和演变 》 刘锡诚《 的嬗变与文化的
器物的简陋就能判断出其为下等官吏已让人称奇了, 进一步认为墓主“出身寒门 ” 则更有失严谨, 考古证 明这是单人墓, 同冢的祝英台又在哪里呢? 祝英台怎 它不是真正的梁祝同 么又变成男身了呢? 由此看来, 冢墓穴。试图从考古发掘角度来证明梁祝源于晋代 证据不足。 二是发生在六朝。 罗永麟《试论梁山伯与祝英 、 台故事》 缪亚奇《论宜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 事》 等文章均认为梁祝传说源于六朝, 然而, 这类文 章结论牵强, 难以令人信服。 三是源于 唐 代。 路 工《梁 祝 故 事 说 唱 集 》 中认 , “我们根据确实可靠的资料, 为 梁祝故事在唐代已 ” , “宋代的词, 有记载 有《祝英台近 》 的牌名, 可见宋 , , “梁祝故事 代已普遍传唱祝英台的歌了 ” 路工认为 流传到今天, 已有一千多年了, 宋以来各地方志书和
⑤ 。 , 《祝 事实上 名人笔记中有很多记载梁祝的事迹 ” ) 。梁 英台近》 与梁祝传说本无关系( 见《祝英台考 》
祝传说在唐代已有记载, 目前尚未见有人将梁祝传说 。 源于唐代的观点坐实 四是梁祝根本不是同代人, 祝英台出现得更早。 根据民间流传的传说进行调查, 吕洪年《梁祝“黄泉 说小议》 认为, 梁山伯是南北朝人, 而祝英台则 夫妻”
作者简介: 王宁邦( 1969 -
), 男, 汉, 江苏南京人,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副教授, 南京市江
宁大学城管理办公室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考古学, 文物鉴定。
王宁邦
梁祝传说起源时间考
186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梁山伯庙与风俗调查 》 传播》 白岩 等文章皆持此观 点, 这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说法 。 1997 年, 为证实梁祝确为晋人, 浙江对宁波鄮城 西的高桥镇据传的梁祝合葬墓进行发掘, 专家们普遍 认为, 墓的位置、 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 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 是可信的实物资 “梁祝 ” 料。参加发掘的钟祖霞《 的原地考析 》 认为 “从随葬器物的简陋程度, 可以判断出墓主人是位身 出寒门的下等官吏, 这与历史文献志书记载的梁山伯 县令的身份相吻合, 换句话说, 这就是真正的梁山伯 ③ ” 周静书 《论梁祝故事的发源 》 , “考古认为 提出 墓。 ‘墓主人是一位出身寒门的下品官员 ’ , 因此这与梁 , 和‘县令 ’ 身份是相符合的 ” 祝故事中‘出身寒门 ’ “再说遍查古籍, 也没有发现梁祝墓周围有其他名人 的墓道记载在这里, 因此也不会混淆不清 、 张冠李戴。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梁祝传说起源于何时, 一直是学术界长期论争的焦点。( 作者考证认定) 梁祝传 “ 说源于江苏宜兴, 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地名, 因人们对宜兴 祝英台读书处” 刻石误解而衍 摘 ;“ “ ” “ “诗米汉 祝英台读书处” 成刻于齐建元二年; 宜兴 诗米汉 谢钧记” 或 生出动人的梁祝故事 谢钧之记” 怪异文字出现表明梁祝传说尚未萌芽; 梁祝传说起源不早于唐大中十年。 关键词: 艺术史; 中国传统文化; 梁祝; 祝英台; 祝英台读书处; 起源 中图分类号: J80 文献标识码: A
18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012 年 第 6 期 总第 129 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文章编号: 1003 - 9104 ( 2012 ) 06 - 0185 - 05
梁祝传说起源时间考
王宁邦
( 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
京) 为都。南朝帝王大都出身行伍或低级士族, 十分 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养, 尤其重视书法教育。 宋齐之际, 士族书家代表人物是王僧虔 ( 426 - 485 ) 。王僧虔, 字简穆, 琅琊临沂人, 王羲之四世族 孙, 官至尚书令, 书承祖法, 名盛于世, 除能达行、 楷 。《南 史 》 : “僧 虔 弱 冠, 外, 尤以隶书 见 长 载 雅善隶 ” , “孝 武 欲 擅 书, 书 僧 虔 不 敢 显 迹, 大明世常用掘 ⑦ ( 拙) 笔书, ” 。 以此见容 孝武帝刘骏( 430 - 464 ) , 酷 爱书法, 曾专门遴选善书的刘系宗( 生卒年不详) 教 习其长子书法; 梁朝皇帝如武帝萧衍( 464 - 549 ) 、 元 著述丰富, 精通 帝萧绎( 508 - 554 ) 等都是饱学之士, 《千字文 》 法书之道, 倍受书家推崇的 就产生于梁, 当 足见当时帝王对书 时为属臣秉承梁武帝的旨意而作, 法的推崇。 从书法史角度看, 齐梁书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格 。 “ “草隶 ” , 兼推 楷书、 草书成 局 书坛主流仍师 二王” 就较高, 单纯以篆书见长的书法家罕有作品流传 。 值得一提的是, 齐梁书坛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杂 体横陈的态势, 杂体多以篆书、 隶书为骨架, 结合我国 “篆隶 ” 形成所谓花体字, 与流行的 象形文字的特点, 书风一时成为风尚。 善书篆隶的王彬( 生卒年不详) 与善书草隶的兄 王志( 生卒年不详) 当时很有影响, 二者皆为王僧虔 之子, 书法以“篆隶 ” 见长, 在书坛并领风骚, 为齐梁 、 “篆隶” , 《南史 》 之间篆书复兴 重新流行推波助澜 称 “好文章、 王彬 习篆隶, 与志( 王志) 齐名, 时人为之语 : ‘三真六草, ” 。 为天下宝’ 曰 , 《南史》 除王志、 王彬外 称徐希秀( 生卒年不详) “甚有学解、 ; ⑨《梁书 》 亦闲篆隶 ” 称到沆 ( 生卒年不
二、 梁祝传说不可能始于晋代或更早
《祝英台考 》 拙文 提出, 祝英台最早出现在江苏 , “祝英台读书处” 宜兴 刻石是梁祝起源的母亲石, 如 果梁祝故事始于晋或更早, 那么这块石刻的年代无疑
187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012 年 第 6 期 总第 129 期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⑥ 更早。 几乎所有梁祝传说中, 梁祝都是同时代人, 然
后才附会入梁祝传说的 而结合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 事实来看, 吕洪年的观点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 此外, 还有梁祝传说源于汉代、 五代等时代的说 。 法 事实上, 目前所有关于梁祝起源时代的说法, 或 证据不足, 或对史料出现误判, 都不能服众。
、 “祝英台读书处” 三 当成刻于南朝齐梁间
齐梁之时, 石刻之风兴盛。长江中下游一带至今 遗有大量的六朝石兽 、 造像文字, 如今天南京江宁、 栖 霞的齐梁大型辟邪、 天禄、 麒麟、 佛造像以及华表文字 石刻; 镇江丹阳等地除了辟邪、 天禄、 麒麟石刻、 华表 石刻 文 字 外, 比 较 著 名 的 还 有 传 为 陶 弘 景 ( 456 - 536 ) 所书的焦山 《瘗鹤铭》 等。 公元 420 年, 东晋将军刘裕 ( 363 - 422 ) 取代司 马氏, 建立刘宋政权, 此后齐、 梁、 陈均以建康 ( 今南
④ 。 由此可见, 墓主人无疑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 从随葬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也会更早, , “祝英台读书处 ” 笔者认为 刻石的背景与引导 人们识读国山碑文字有关, 因此可以此为线索, 从书 “祝英台读书处” 法角度来考证 刻石年代。 孙皓立国山碑后四年, 东吴即为西晋所灭, 作为 “祝英台读书 前朝封禅之碑, 西晋不可能在宜兴刻下 , 处” 引导人们去寻访瞻仰 。 , “祝英台读书处 ” 从书法角度说 亦无在当时成 刻之可能。西东晋时期, 书法艺术十分受重视, 晋武 帝曾 立 书 博 士, 设 弟 子 员, 教 习 书 法, 规定以钟繇 ( 151 - 230 ) 、 胡昭( 161 - 250 ) 二人之书为标准。 钟 胡二人之书得东汉末年书法大家刘德升( 147 - 189 ) “胡书肥, 的真传, 刘德升以行书名世, 书法史有 钟书 瘦” 的说法, 惜乎钟、 胡的行书均未传世。 从传世的 《宣誓表 》 、 《力命表 》 、 《贺捷表 》 钟繇 三表来看, 均为 《 》 而其 荐季直表 虽有行隶痕迹, 但仍应归诸小 小楷, 楷。当时条件下, 似篆非篆、 象隶非隶的国山碑上文 字显然不可能受到重视。 东晋的书风与国山碑碑文 字亦完全有异, 东晋早期, 书坛代表人物几乎都是南 钟繇书法仍居强势地位, 东晋中后期, 下的北方氏族, 随着王羲之( 303 - 361 ) 、 王献之( 344 - 386 ) 的出现, “钟胡 ” “二 书风为之大变, 人们学书不再效法 而趋就 ” 。“二王” “钟胡” 王 书法的成就在于其对 正书、 行书 和张芝草书的变革, 形成了清新的书坛风格 。今人可 以从传世的东晋书法作品与宋人刻印的《淳化阁帖 》 中体味到当时流行的书风特点 。这种背景下, 以古朴 似隶似篆的国山碑书法风格不应受到推崇 。 见长, 进一步从出土的东晋铭刻书迹来看, 早期明显受 东吴书风的影响( 如《朱曼妻买地卷 》 等) , 铭石篆书 《颜谦妇刘氏墓 遗迹极少。大多墓志以楷书上石, 如 》 、 《夏金虎墓志 》 、 《王兴之墓志 》 、 《王丹虎墓志 》 志 楷书等, 结字虽尚有隶意, 却已明显表现出企图脱隶 《谢琨墓志 》 、 《高崧墓志》 的形态, 而 等铭刻则多采取 端庄的隶书或楷书。因此, 无论是从东晋遗留的名人 、 、 手迹的楷书 行书 草书来看, 还是从砖石铭刻沾染楷 式的隶书与夹杂隶书的文字而言, 在书体风格出现变 革的东晋, 国山碑的文字已属于一种过时的旧书, 书 “祝英台读 没有理由在国山碑附近刻上 法地位不高, , 书处” 引导人们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