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视角下经济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视角下的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6-094-02

摘要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在该过程中会出现无效的制度长期存在的状况,使转型国家陷入混乱的制度泥潭中。转型国家可以通过自由秩序原理,借助外力量来改造国内制度和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这三种路径来跨越该泥潭。中国通过具有层次性的平稳改革,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制度泥潭中国模式

一、引言

从俄罗斯等国家转型的严重后果中人们意识到,市场经济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转型不应当如“华盛顿共识”所表述的那样,只重视市场的转型,还应当囊括像合同、法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重视激励与产权机制的重要性。还应该看到社会利益结构、路径依赖效应和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样性,从而经济转型的收益也就具有不确定性,这使经济转型的方向具有非单一性。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转型的各种可能性及其最优的选择,强调由于国家的初始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变迁,是转型国家制度多样性的根源,从而使人们对传统体

制和经济转型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制度视角下经济转型的研究是沿着以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以

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他们以产权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认为经济转型可以看作是对产权的重新界定,通过私有化的过程,让私有权形成激励机制,利用供求等调节社会资源,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他们将公司的治理问题的相关原理应用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肯定了法律、政府在转型国家制度建设上的重要性;二是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其理论工具是新经济史学,该学派认为由于经济体制内部有自我强化的因子,不同的制度间具有互补性,改革成本的高低与这种互补性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另外,各种利益集团还会给体制改革造成一定的阻力。所以比起大爆炸式的改革,渐进的方式更可取。

二、制度泥潭及其跨越

制度是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使他们把自身的资源投入到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福利的增进等活动中。虽然社会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但无效的制度在现实中还是大量存在着的,这极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东欧和前苏联在转型的初期,主导转型的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迅速的改变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自发的建立起使社会走向昌盛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乐观的认为这种转型是种帕累托改进的过程。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国家的经济不仅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而且掉进长期存在的无效制度安排的泥潭中。这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治理能力不强,经济体制的秩序混乱,社会资本的异化等现象的不断丛生,从而出现了无效

率的制度均衡。

从逻辑和经验来讲,走出这种制度泥潭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路径,一种是哈耶克所推崇的“自由秩序原理”,即凭借转型国家社会的内部力量,自生出更合理的制度。但对于转型国家而言,一方面这种新制度的自发演化需要的历史过程很漫长,许多国家很有可能在有效的制度生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严重的分裂状况。另一方面,历史上走这种方案的国家也仅仅是处于现代化早期阶段的为数几个,如英国等。然而,促成这种自发秩序的条件在当今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第二种路径是借助外部力量来彻底改造国内制度,从而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方案需要许多条件:一是外部力量必须足够强大,从而能够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二是能有效的协调外部植入的制度与转型国家的文化。三是外部力量不能挫伤目标国家的民族感,否则国内会出现严重的抵触。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比较接近该路径,但由于制度结构的断裂,这些国家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从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得不调整转型,更加重视本国政府的调控作用。第三种选择是在本国政府的有效指导下,选择合理的转型战略,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普吉时代的俄罗斯转型战略的调整是个典型的案例。在俄罗斯的转型过程中,整个90年代都处于制度分裂和经济衰退的状况中,普京上台后,不再崇拜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探索与其国情相符的制度模式,强化政权体系,培育支持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政府也更加重视政策的力量。同时提出“俄罗斯思想”来激励人民建设的热情。通过以上的措施,基本上实现了制度改革的目

标。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

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具有层次性,即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微观层次又包含三个层次:价格、市场体系和各种规范。价格是其核心的内容,是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最关键机制;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表现为:企业组织、行业管理、市场运行;经济体制、法律安排社会秩序的确立构成宏观层面的内容。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在中国的模式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即先通过建立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进而进行中观突破,最后完善宏观的次序性改革。具体的步骤是:由于实现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微观市场机制,所以首先放开价格,发挥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核心作用,在相应的市场体系的配套下,这样就建立起了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其次,在中观层面,通过公司制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建立,使市场运行更具有效率性,这是培育市场主体的重要环节;最后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确立市场体制以及相应的法律安排,从而为经济秩序的形成确立了框架。中国奇迹的形成,正是因为有这个层次性作保证。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基本的制度框架,来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不断的对其进行调整。一方面,在现有的制度框架的范围内,探寻最优的模式来实现基本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唯一方向,中国的经济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完美嫁接。在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转型过程要继续瞄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约束,才能使改革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转型必须要取得社会民众的支持,假如不顾及群众的利益,改革也许表面上还在进行,但实际上已经潜伏着危机。所以,经济转型的进程决不能是像苏联那样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企图按照西方的政治合法性道路进行改革,这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其政治合法性,从而使其不具备继续领导本国转型的能力。这表明经济转型决不能按照精英阶层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该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努力使相应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得到平稳的过渡。选择不同的制度是中国与苏联的改革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人们表面通常认为的是市场化速度、方式等因素造成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认识基本的经济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修正各种制度安排,将转型与人民的福利、与经济增长融合起来,从而使转型具有温和性和长期性。

中国的经济转型目前已经走进了宏观层次,已经解决了改革的速度、顺序等问题,只要能够遏制利益集团的形成,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就能化解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转型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景宇.转型经济研究的三个视角:综述与评价.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