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 LEXICON 精益词汇

LEAN LEXICON 精益词汇
LEAN LEXICON 精益词汇

LEAN LEXICON 精益词汇

A3 Report ||A3报告

A-B Control ||A-B控制

Act||行动

Andon ||信号灯

Apparent Efficiency||表面效率

Automatic Line Stop ||自动停止生产线

Batch and Queue ||批量生产

Batch and Queue||批量与队列

breakthrough kaizen||突破性改善

Buffer Stock ||缓冲库存

Capital Linearity ||线性化的设备投资

Capital Linearity||投资线性化

Cell ||生产单元

Chaku-Chaku ||一步接一步

Change Agent ||实施改变的领导者

Changeover ||换模

Check||检查

Chief Engineer ||总工程师

Continuous Flow||连续流

Cross-dock||交叉货仓

Cycle Time ||周期时间

Demand Amplification||需求扩大

Design-In ||共同设计

Do||实施

Downtime ||停工期

Effective Machine Cycle Time||有效机器周期时间Efficiency ||效率

EPEx||生产批次频率

Error-Proofing||预防差错

Every Product Every Interval ||EPEx ||生产批次频率Fill-Up System ||填补系统

Finished Goods||成品

First In, First Out ||FIFO ||先进先出

Five Whys ||五个“为什么”

Fixed-Position Stop System ||固定工位来停止生产Fixed-Position Stop System||固定位置停止系统

Flow Production ||流水线生产

Four Ms ||四M

Gemba||现场

Greenfield ||新建工厂

Heijunka ||均衡化

Heijunka Box||生产均衡柜

Heijunka||均衡化

Inspection||检查

Inventory ||库存

Inventory Turns ||库存周转率

Jidoka ||自动化

Jishuken||自主研修

JIT||及时生产

job breakdown||任务细分书

job element||工作要点书

Just-In-Time||及时生产

Kaikaku ||突破性改善

Kaizen ||改善

Kaizen Workshop ||改善研习会

Kaizen||改善

Kanban ||看板

Labor Linearity||人力线性化

Lean Enterprise ||精益企业

Lean Logistics ||精益物流

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产

Local Efficiency||局部效率

Machine Cycle Time||机器周期时间

Mass Production||大规模制造

Material Flow||材料流

Material Flow||物料流

Mixed Supermarket and Sequential Pull System||库存超市与顺序拉动混合系统

Monuments||大型装备

Muda||浪费

Multi-Process Handling||多工序操作

Non Value-Creating ||非增值

Non Value-Creating Time||非增值时间

One-Piece Flow||单件流。

Operator Cycle Time||操作员周期时间

Order Lead Time||订单交付期

Order to Cash Time||订单到现金时间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整体设备效率

Overproduction||过量生产

Pacemaker Process ||定拍工序

Plan For Every Part||PFEP ||为每个产品做计划

Plan For Every Person ||为每个人做培训计划

Plan||计划

Plan, Do, Check, Act||计划、实施、检查、行动

Policy Deployment ||政策实施

Process Capacity Sheet||工序能力表

Process Village ||加工群

Processing Time||加工时间

Product Family Matrix ||产品系列矩阵

Production Analysis Board ||生产分析板

Production Control||生产控制

Production Lead Time||产品交付期

Production Preparation Process||3P ||生产准备过程

Pull-Production||拉动生产

Push Production ||推动生产

Raw Materials||原材料

Red Tagging ||红标签

right-sized tool ||适度装备

Safety Stock||安全库存

Sequential Pull System||顺序拉动系统

Set-base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多方案同步进行的开发工程Set-Up Reduction ||减少转换时间

Seven Wastes ||七种浪费

Shipping Stock||装运库存

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 ||10分钟内更换模具

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SMED ||1分钟更换模具

Single Minute Exchange of Die||一分钟更换模具

Spaghetti Chart ||意大利面条图

Standard Inventory||标准库存

Standardized Work ||标准化操作

Standardized Work Chart||标准化操作表

Standardized Work Combination Table||标准化操作组合表Supermarket ||库存超市

Supermarket Pull System||库存超市拉动系统

Supermarket||库存超市

Takt Time ||节拍时间

Total Efficiency||总效率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PM,全面生产维护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总生产维护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系统。

TPS||丰田生产系统

True Efficiency||真实效率

Value Stream Manager||价值流经理。

Value Stream Mapping ||价值流图

Value-Creating ||增值

Value-Creating Time ||增值时间

Visual Management||可视化管理

VSM||价值流图

Work ||工作

Work-In-Process ||在制品

Work-in-Process||WIP||在制品

单件流||single-piece flow

机器周期时间||Machine Cycle Time 时间安排点||scheduling point

一件流||one-piece flow

质量控制||building in quality

精益生产术语解释

精益生产术语解释 1.及时生产(JIT) 只在客户需要的时间,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数量,同时,使用最少的原材料、设备、人力和空间。通过即时生产,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消除生产现场中的无效劳动与浪费,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和效益。 2.单件流(One piece flow) 是指从毛坯投入到成品产出的整个制造加工过程,零件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每个工序按节拍一个一个的流动的生产方法。该方式可以消除库存的浪费并且及时发现异常。 3.拉动生产/推动生产 以客户需求为拉动,按照设定的生产节拍,从后工位向前工位拉动生产,这是准时化生产的原理之一。而推动是不顾客户需求只顾自己生产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必定会出现大量的库存和浪费。 4.节拍(Takt Time) 是指相继完成两件在制品或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以“秒”为单位。节拍的设立与遵从可以消除过量生产、库存及等待的浪费。 5.5S 5S是精益生产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5S,精益生产无从谈起。 6.标准作业指导书(SOS) 所有的作业必须有标准,所有标准的作业必须有相关的规范描述。标准作业指导书(SOS)详细地描述了每一个工序的作业规范和要求。 7.物料传递员(W/S) 又称水蜘蛛 (Water spider) 简写为 (WS), 是精益生产线上专门从事物料、工具、生产看板及其他工装夹具的准备和传递的人员。 物流传递员所从事的工作通常是不增加产品价值的浪费,精益生产通过安排专门的物流传递员是为了有效剔除其他作业人员的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即浪费),提高作业员的生产效率,从而保证及达到精益生产线整体最优的目的 8.7大浪费(7wastes)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不断地识别和剔除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浪费活动,精益生产定义了七种消耗了资源但是又不产生价值活动,这七种浪费包括:

如何理解并运用精益生产的五项原则

如何理解并运用精益生产的五项原则 课程描述: 很多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时,往往只重视工具和方法的使用,而忽略了对精益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理解,导致精益生产在企业中变得有名无实,推进过程便显得异常艰难。 本课程将结合实战案例,从精益生产的根本思想入手,让您从全局上了解精益生产的五项原则,使您从思想和观念上得到启发和进步,力求使精益生产的五项原则真正地成为推动精益生产前进的源动力。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虽然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运用精益生产的五项原则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技巧,但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借鉴。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了解了精益生产五项原则的内容,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 第一,定义价值; 第二,分析价值流; 第三,让价值流动;

第四,顾客需求拉动; 第五,尽善尽美。 我们就从这精益生产的五个方面入手,进行逐条梳理。 第一,定义价值。即根据用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真正实现价值的合理定义,消除一切浪费。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式样、品牌等所产生的价值。价值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价格,另一部分是功效。其中功效又可以分为质量和功能。 第二,分析价值流。即按照价值流重新组织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旨在重新设计,消除那些长期积累的浪费。 分析价值流的方法主要是: 1.别价值流; 2.识别增值活动。识别价值流包括识别信息流、物流、设计流; 识别增值活动包括识别:工作、有效浪费和无效浪费三项活动。

第三,让价值流动。即精益生产强调要求各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需要流动起来,强调的是动。只有让价值流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它。让价值流动的方法是: 1.了解当前的流程; 2.设计一个精益价值流; 3.制定未来状态的实施计划。 第四,顾客需求拉动。只有让顾客需求拉动的价值流才是有意义的价值流。 顾客需求拉动是: 1.建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 2.要求产品设计标准化; 3.要求生产管理平准化; 4.要求库房的库存“零”化。

精益生产的柔性生产如何实现

精益生产的柔性生产如何实现 今天,企业面临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市场竞争的全球化、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产品寿命的缩短、价格竞争的加剧等等都给企业现存的生产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研究一些低成本并且能够快速反应的制造方法,柔性生产就是这些方法的总称。 具有柔性的制造系统、柔性生产能力,企业才能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通过柔性的组织、设备和过程,快速地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制造多品种产品。 柔性包括三个方面:能力的柔性、容量的柔性、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柔性。其中,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柔性是指在设备故障、紧急订单或其他方面扰动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运行的能力。具有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是大规模定制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信息集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大规模定制制造系统不可缺少的支撑技术。在大规模定制中,生产流程柔性的创新包括模块化设计、精益生产、信息技术以及数控制造设备的使用、可动态组合的生产线布局方式、动态响应的控制系统结构。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柔性生产的方法。 1.细胞生产方式 细胞生产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小(生产线短,操作人员少),二是标准化之后的生产细胞可以简单复制。由于这两个特点,细胞生产方式能够实现:

简单应对产量的变化,通过复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胞就能够满足细胞生产能力整数倍的生产需求; 减少场地占用,细胞是可以简单复制的(细胞生产线可以在一天内搭建完成),因此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简单拆除,节省场地; 每一个细胞的作业人数少,降低了平衡工位间作业时间的难度,工位间作业时间差异小,生产效率高; 通过合理组合员工,即由能力相当的员工组合成细胞,可以发挥员工最高的作业能力水平。 细胞生产线的形式是多样的,有O形,也有U形,有餐台形,也有推车形等等。 2.一人生产方式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形,某产品的装配时间总共不足10分钟,但是它还是被安排在一条数十米长的流水线上,而装配工作则由线上的数十人来完成,每个人的作业时间不过10秒或20秒。针对这样一些作业时间相对较短、产量不大的产品,如果能够打破常规(流水线生产),改由每一个员工单独完成整个产品装配任务的话,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由于工作绩效(品质、效率、成本)与员工个人直接相关,一人生产方式除了具有细胞生产的优点之外,还能够大大地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成本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员工成长。 3.柔性设备的利用 从前,许多企业都会外购标准流水线用于生产,现在却逐步被自己拼装的简易柔性生产线(包括塑胶或金属的柔性管)取代。比较而言,柔性生产线首先可降低设备投资70%~90%;其次,设备安装不需要专业人员,一般员工即可快速地在一个周末完成安装;第三,不需要时可以随时拆除,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4.台车生产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从一条线上转移到另一条线上,转移工具就是台车。着眼于搬动及转移过程中的损耗,有人提出了台车生产线,即在台车上完成所有的装配任务。这样做,不仅省去了生产线,而且搬运和转移效率大大提高。 5.固定线和变动线方式 根据某产品产量的变动情况,设置两类生产线,一类是满足某一相对固定部分的固定生产线,另一类是用来满足变动部分的变动生产线。通常,传统的生产设备被用作固定线,而柔性设备或细胞生产方式等被用作变动生产线。

精益管理专业术语-T系列

精益管理专业术语-T系列 1.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TPM,全面生产维护) 最早由日本丰田集团的Denso所倡导的,确保生产过程中,每一台机器都能够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方法。 这种方法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全面”:第一,需要所有员工的全面参与,不仅仅是维护人员,还包括生产线经理,制造工程师,质量专家,以及操作员等;第二,要通过消除六种浪费来追求总生产率。这六种浪费包括:失效,调整,停工,减慢的运转速率,废料,以及返工;第三,这个方法强调的是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 TPM要求操作员定期维护,并做预防维护,同时实施改进项目。例如,操作员定期进行诸如润滑,清洁,以及设备检查等方面的维护。 2.TaktTime(节拍时间) 可用的生产时间除以顾客需求量。 例如一个机械厂每天运转480分钟,顾客每天的需求为240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分钟。类似的,如果顾客每个月需要两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周。使用节拍时间的,目的在于把生产与需求相匹配。它提供了精益生产系统的“心跳节奏”。 节拍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机制造工业中使用的一个生产管理工具。(Takt是一个德语词汇,表示像音乐节拍器那样准确的间隔时间),指的是把飞机移动到下一个生产位置的时间间隔。这个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丰田公司被广泛应用,并于60年代晚期推广到丰田公司所有的供应商。丰田公司通常每个月评审一次节拍时间,每10天进行一次调整检查。 3.ToyotaProductionSystem(丰田生产系统) 由丰田汽车公司开发的,通过消除浪费来获得最好质量,最低成本,和最短交货期的生产系统。TPS由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和自动化(Jidoka)这两大支柱组成,并且常用图例中的“房屋”来加以解释。TPS的维护和改进是通过遵循PDCA的科学方法,并且反复的进行标准化操作和改善而实现的。 TPS的开发要归功于TaiichiOhno——丰田公司在二战后期的生产主管。,Ohno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把对TPS的开发,从机械加工推广到了整个丰田公司,并且于60年代到70年代,更推广到所有供应商。在日本以外,TPS的广泛传播最早始于1984年设在加利福尼亚的丰田—通用合资汽车公司——NUMMI。 JIT和Jidoka的提出都源于战前时期。丰田集团的创始人SakichiToyoda,于20世纪早期,通过在自动织布机上安装能够在任何纺线断掉的时候自动停机的装置,发明了Jidoka这个概

正确理解精益生产

正确理解精益生产 本文指出精益生产与丰田的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不能错误地将“Kanban”译成“看板”,同时对比了“推式”与“拉式”两种生产方式,还相应阐述了丰田生产体系的管理特征、精益生产的基本概念和日本式JIT存在的不足。 国内20余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鲜明地表达出这样一条信息:像19~20世纪的美国和二战后的日本,正经历依靠现代制造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现在直至今后的10年至20年,将有越来越多国家、跨国公司、产业界和学界关注中国的制造。显然仅仅“世界工厂”之称不能成为我们的目标,中国需要的是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从企业层面看问题,发展中资企业的核心是学习与掌握现代创新理论与方法、现代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科学和精益制造与管理,以及综合运用它们提升中资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文将集中介绍精益制造与精益管理,以及一些新理论与方法。 诚然,精益生产在90年代已经成为国人所熟习的术语,而且1994年的时候,在中国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帮助下,中国某家制造企业已经宣布实现了精益生产的“一件流”,但是半年后给企业带来的并不是喜讯。近10年来,人们很少听到有关中国民族制造企业推广与实施精益生产的消息,2004年却同时从美国和大陆业界传来:“中国轿车的生产成本高于在美国底特里生产的”、“一个世界着名的精益制造与精益管理公司在某合资汽车企业无法真正实施精益制造与管理”、“在大陆任职的某位外方经理刚刚实现在中国企业成功学习与实施精益生产技术与精益管理”的消息。追究其根源,中国制造企业还未能正确理解和实施精益生产。因此,值得研究与讨论的是:我们在精益生产的理解、支持技术及实施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应该消除哪些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如何正确理解精益或丰田生产方式?如何从中国企业出发,在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正确学习、利用与实施精益生产?如何把信息化与精益制造相结合?如何实现精益理念与其它管理的集成?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精益生产的研究,探索精益/丰田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正确理解、成功实施和与现代质量管理结合的原理与途径。 一、未来的制造

精益生产经典案例

精益生产经典案例 2016-02-16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自动化与防呆防错一个小改善的大效果 零缺陷最大的窍门:通过发掘人的智慧,找到了傻瓜都能做对的办法,减少品质对人的依赖。 有一家电子生产型企业,他们在组装设备时由于需要装配的螺丝数量多,操作工经常会有遗忘,导致不良。后来,公司就从精益生产的角度进行考虑,降低人的因素。他们专门设计了一种机械手,机械手末端有磁铁。如果这个部位需要装5颗螺丝,机械手就自动抓起5颗螺丝,如果需要装16颗螺丝,机械手就自动抓起16颗螺丝。操作工只要看下机械手上有没有剩余的螺丝就可以了。这样就减少了品质不良的发生。 还有一家生产复印机的工厂,他们的复印机里面有一个小风扇,这个小风扇非常重要,一旦装反了,就会导致机械损坏。但由于是流水线作业,操作工在装配时,由于疲劳、遗忘等多种原因,可能会出错。主管就要求操作工装好后要进行检查,用手摸一下,试下风向。但是每天生产数千台复印机,操作工人可能就会产生错觉,有风没风不开心了,走神了,还是会产生装反的现象。后来,就通过发掘员工潜能,在复印机旁边装一个小风车,如果装配正确就会有风,风车会转,因此只要风车会转,装配就是完好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样这家公司复印机的合格率就大大提高了。 如何强化管理目视化的改善 某企业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经常发生办公室的灯、空调没有关的现象。最近,公司高层也知道了此事,指示行政部必须强化管理,尽快解决此问题。 于是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如:出台制度、人走灯灭、保安检查、领导值班检查、进行处罚、公告等。一开始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时间一长,由于监督不到位,老问题还是继续发生,制度落实不好。其实,制度固然重要,但不能迷信制度。这属于无意识犯错,无意识犯错是不可以用制度来约束的。管理很重要,但员工的自主管理更重要。

精益生产词汇

VSM 价值流程图(Value Stream Mapping,VSM)是丰田精实制造生产系统框架下的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形象化工具。它运用精实制造的工具和技术来帮助企业理解和精简生产流程。价值流程图的目的是为了辨识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浪费在这里被定义为不能够为终端产品提供增值的任何活动,并经常用于说明生产过程中所减少的“浪费”总量。VSM 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工程师、生产制造人员、流程规划人员、供应商以及顾客发现浪费、寻找浪费根源的起点。从这点来说,VSM还是一项沟通工具。但是,VSM往往被用作战略工具、变革管理工具。 KPI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ased)。 TWI(Training Within Industry),即为督导人员训练,或一线主管技能培训,TWI 在1950年由日本国家产业界引入日本以来,目前为止,至少有一千万的日本企业界领导、专业人员及员工都受到了TWI的培训,或其系统培训之一。 KAMISHIBAI Gemba Walk就是现场找机会,跟KAIZEN没什么关系,当你找不到KAIZEN机会时候,就需要找LEAN团队进行Gemba walk(waste walk) 可以理解为为期一周的针对某个区域的集中改善,以此发展员工的改善能力,但如果没有精益系统的支持,会在改善团队撤离后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OEE的定义 一般,每一个生产设备都有自己的最大理论产能,要实现这一产能必须保证没有任何干扰和质量损耗。当然,实际生产中是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由于许许多多的因素,车间设备存在着大量的失效: 例如除过设备的故障,调整以及设备的完全更换之外,当设备的表现非常低时,可能会影响生产率,产生次品,返工等。OEE是一个独立的测量工具,它用来表现实际的生产能力相对于理论产能的比率。国际上对OEE的定义为:OEE是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全局设备效率)的缩写,它由可用率,表现性以及质量指数三个关键要素组成,即:OEE=可用率X 表现性X质量指数。 其中: 可用率=操作时间/ 计划工作时间 它是用来考虑停工所带来的损失,包括引起计划生产发生停工的任何事件,例如设备故障,原料短缺以及生产方法的改变等。 表现性=理想周期时间/ (操作时间/ 总产量)=(总产量/ 操作时间)/ 生产速率 表现性考虑生产速度上的损失。包括任何导致生产不能以最大速度运行的因素,例如设备的磨损,材料的不合格以及操作人员的失误等。 质量指数=良品/总产量

新工厂精益布局规划(DOC33页)

新工厂的精益布局方式 与传统的“以资产为核心”的布局方式截然相反,精益工厂布局从顾客开始,然后围绕作业员工来设计工序流动。资产为核心的布局方式先从设备、工装开始,最后再考虑工序的流动。 精益布局的目标是为了使作业流程中的浪费和过载最小化,同时增强现场的目视沟通。以下是评估和设计精益工厂布局的常用工具:?价值流图分析–观察整体的材料和信息流动,理解其内在的关联。?办公布局"意大利面图"–画出员工移动的路线来识别无效的移动。 关系矩阵–识别流程和资源之间的内部顾客和供应商关系从而确定适当的位置。 物流评估–理解在不同顾客需求下工厂中的材料和人力的交通繁忙度。 生产准备流程(3P)–重新评估现存的生产设备,或按照精益流程原则设计新的生产线。??新工厂的布局,应该减少或消除产品和物料的大量搬动时间。此外,若把供料(组装)工序,具体放置在生产线的物料被消耗在下游产品上的装配点上,将会减少搬动和等候时间。 应该为新企业进行一种纸上模拟仿真,将工厂布置成精益结构。用创制一张大纸布局的办法,来开始资源的布局,表明了新精益生产线的所占面积。让团队参与时,所用纸张越大越好。标记出所有不能搬动的物体(“界标”),如电源地沟、房间立柱、排水沟、大型的搬动费用昂贵的设备和其他永久性的建筑结构等。对于每一种确定的资源装备,按照图纸设定比例,准备好同比例尺寸的纸样。 从最靠近顾客的点(通常是发货点)开始向上游工作,把算出的资源装备的纸样,顺着混合产品的流程图进行布局。对可以使搬动量最小,以及使产品从一个工位到另一个工位的流动最佳化的所有想法,要加以检验。对所有用于产品生产的辅助性夹具、支架和小车,都要制作相应比例的纸样,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源装备。一定要为所需物料的搬动留出容纳的空间,例如自动装卸车的通道和大型的物料集装箱。要把工位设计得紧凑些,但是对操作人员,要尽可能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最佳生产线的设计必须不受当前遗留的工作流的限制。头脑里要考虑到“界标”,布局时应该在没有障碍的为理想的生产线准备干净的空地上。最佳的布局可能会建议横穿一条现有的通道。通道并不是一种界标!要牢记OSHA(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的规定,以及环境与安全性的考虑,最佳精益方案的车间场地布局,应该优先于先前任何主观武断的阻塞性布置。?如果钱不成问题,就可搬动任何东西和每一样东西。作为一个实际问题,有一些物件的搬动,也许是太昂贵而负担不起的。对于某些搬动来说,从投资的回收看来,搬动到新的地方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具体的实例包括:安装在经过特别工程设计的混凝土底座上的重型车床、污秽而危险的工序、需要特殊通风或维护要求的EPA(工程实践修正)工序,或吵闹的工序等。应该将实用而价格恰当的办法,推荐给最后的生产线设计,以便使精益生产管理方法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并且显得通情达理。?在结束布局时,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在完成时,团队的全体成员,都必须同意新的生产线的设计。程序指导委员会还必须对新的精益生产线的布局,给予批准和签字。然后,应该把采用资源装备的纸样所进行的纸张布局,转变为一张正式的企业布置图,这通常要由生产或设备工程师,使用CAD系统来进行。根据最后的布局,必须制订安装生产线的设备计划。这通常涉及风道的设置和电线的布线、钳工桌的重新搬动,以及和索具公司和其他承包人签合同等。如果新的布局需要生产关停一段时间,也必须对关停和重新布局制订计划。 工场规划布局较为复杂,没有统一的模式,还是要看我们的具体情况,以下思路仅供参考: 1:基本思路(以流水线、或形成一个流生产型态为例子) 1)确定厂房的平面图(尺寸); 2)产品的工艺流程图、生产线布置图、生产单元布置图、周转库(店铺)布置图、成品库布置图、原料库等(布置图均核算占用面积); 3)确定车间大物流、分割生产单元位置、确定车间通道及物流方式(笔直流为宜); 4)按分割好的位置、物流型态,摆放生产单元(一条线一条线的布置)、店铺布置; 5)核算车间能耗(水、电、气、油等),规划设计总桥架,生产线桥架,按桥架要求施工;

精益生产的六个方面

精益生产:实现生产精益化企业要做好的6个方面 第一.全员发动,以人为中心,建立“精益”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而稳定的人员是精益生产所需的条件之一,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小企业要花大的力气来建立起精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并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培训,使他们能很快的接受浪费是最大的“敌人”的理念。由于精益生产涉及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参与,强调每个人在生产中的积极参与性和主动性,强调员工之间的协调优化,用激励的手段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协作性,最大限度地发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群体智慧。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层级的员工掌握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企业的管理者要通过对工效学的研究来改善人的工作环境,减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在生产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生产系统的运转效率和可靠性。第二.建立具有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 生产系统的高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组成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及时组织多品种生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生产系统的高柔性不仅仅是设备的柔性,组织柔性和劳动力柔性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不断培训,在企业内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不断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激励达到。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在面对市场多变这一问题时。精益生产才能以组织柔性、劳动力柔性、设备柔性为手段,实现高柔性与高效率的统一,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第三.进行市场分析,加强计划的控制作用,采用准时化生产。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接到的大部分是小订单,导致生产线改换生产品种频繁。生产安排粗放,在原材料和生产物料的投放上不科学,在前后工序供应上很难达到协调一致,致使生产成本的控制很难达到行业的先进水平。中小企业要克服上述的问题,必须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计划的控制作用,并采用准时化生产管理方式。生产计划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并且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任务的分解要合理。准时化生产就是只在适当的时间内生产出需要的数量和品种,前工序只生产是后工序所需要的数量。这样精准的生产可以通过“看板”来实现,使用看板能够使得生产和零部件的流量曲线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是光滑的,能够提供一个简洁的和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前一工序和后一工序的连接方式来保证准量和准时,避免过量生产和提前生产。第四.通过5s改善现场管理,通过标准化作业排除无效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s 通过对在制品、原材料和辅助用品的整理和整顿。可使每件物品都摆放在规定的

精益生产的五项基本原则

精益生产的五项基本原则 Womack/Jones在《精益思想》中,将由丰田开创的精益生产方式总结出5个基本原则,成为所有踏上精益道路的组织不厌其繁地理解和实行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 正确的确定价值 正确的确定价值就是以客户的观点来确定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到交付的全部过程,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满足。 以客户的观点确定价值还必需将生产的全过程的多余消耗减至最少,不将额外的花销转嫁给用户。 精益价值观将商家和客户的利益统一起来,而不是过去那种对立的观点。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审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项目就会发现太多的浪费,从不满足客户需求到过分的功能和多余的非增值消耗。当然,消灭这些浪费的直接受益者既是客户也是商家。 与之对照的是,企业过去的价值观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完全由商家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完全由商家设计好的服务项目,大吹大擂那些目的在于增加赢利的、额外的、甚至是“画蛇添足”的功能,并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或必需的。最后将大量的浪费以成本的方式转嫁给了用户。而用户享受到的仅仅是为实现这个转嫁的殷勤。 识别价值流Value Stream mapping 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到设计和工程、到投产的技术过程,从订单处理、到计划、到送货的信息过程,和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物质转换过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过程。精益思想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那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那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精益思想将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活动叫做浪费。识别价值流就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识别价值流的方法是“价值流分析Value Stream map Analysis”——首先按产品族为单位画出当前的价值流图,再以客户的观点分析每一个活动的必要性。价值流分析成为实施精益思想最重要的工具。 价值流并不是从自己企业的内部开始的,多数价值流都向前延伸到供应商,向后延长到向客户交付的活动。按照最终用户的观点全面的考察价值流、寻求全过程的整体最佳,特别是推敲部门之间交接的过程,往往存在着更多的浪费。 流动Flow 如果正确的确定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基本观点、识别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准备和入门的话,“流动Flow”和“拉动Pull”则是精益思想实现价值的中坚。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

推行精益生产(详细版)

如何推行精益生产(详细版)

————————————————————————————————作者:————————————————————————————————日期:

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 二、为什么要推行精益生产? 三、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四、推行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五、如何才能成功实施精益生产?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消除企业所有运营环节上的浪费,来达到缩短生产周期,提升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和满足客户需求等目的的科学的方法。 精益生产是以客户需求为起点,通过5S管理、IE(工业工程)改善、TPM改善生产现场,利用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改善生产线,依靠“自恸化”、TQM、六西格码改善质量,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在产品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消除一切浪费,降低成本,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精益生产力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准交期的低成本生产,被称为工业界的第二次革命和21世纪的标准生产方式。 二、为什么要推行精益生产? 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不在於生产设备等方面,关键在于管理和生产方式,国内很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方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当务之急,而精益生产则是解决企业目前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妙药良方。 精益生产主要研究时间和效率,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去除生产环节中一切无价值的东西,每个工人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精简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中一切不产生附加值的工作。精益生产注重提升系统的稳定性,50多年来精益生产的成功案例已证实,精益生产可以: ◆提高效率:生产效率、时间效率、作业效率、设备效率、流程效率、搬运效率等。

精益生产管理中的常见术语(五)

精益生产管理中的常见术语(五) 建议系统(SuggestionSystem):在日本,建议系统是个人主导的改善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议系统规划是公司的一项战略规划,其设计要经过周密的筹划、实施和沟通。同时,还要审慎地关注高层管理者的反应,开发出一套反馈与奖励系统。日本式的建议系统强调提高士气,重视员工参与的价值,而不像美国式系统那样过分强调经济回报和金钱奖励。(日本建议系统的使用规模可以由每年提交的建议总数反映出来。1985年,在日本公司中,松下公司员工提出的建议数量最多,总数超过600万!) 全面生产维护(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TPM)的目的是在设备全生命周期内使其效益最大化。TPM涉及各个部门所有层级上的每个人。它鼓励人们结成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工厂维护,这其中包括以下基本元素:维护系统开发、基本的内务教育、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零突破的活动。高层管理者必须设计一套系统,使得它能发现每一个人在全面生产维护中的能力和责任并予以奖励。 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在覆盖所有人的有组织的改善活动中,管理者和员工联合起来齐心合力,在各个层级改进绩效。改进绩效的直接用意就是实现跨职能目标,如质量、成本、进度安排、人力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全面质量控制(TQC)认为这些活动最终会带来顾客满意度的提升。 劳工大学(UniversityofLabor):日本生产力中心设立的一个项目,旨在教育工会的领导者掌握合理的业务管理理念,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与资方谈判。 可视化管理(VisibleManagement):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法为一项工作包含的各个元素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说明,以便工人们能将生产效率最大化(看板系统就是该技巧的典型例子)。 准缺陷(Warusa-kagen):全面质量控制中指算不上是问题,但也不十分正确的事情。这种情况若置之不管,有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问题。准缺陷是改进活动的起点。在车间中,工人最先发现缺陷,因此,工人也就成为维护和改进的第一梯队。

精益生产“自働化”的理解(原创)

精益生产“自働化”的理解(原创) 精益生产正在公司如火如荼的推进,大家也在深入学习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并不断将学习到的概念、工具应用到自己的改善活动中。在这里,结合这次赴日本进行精益研修的学习和体会,谈谈我对“自働化”的理解。 接触过精益生产的人都知道,精益生产方式有两大支柱,一个是“JIT”,就是Just in time,准时化生产;另一个就是“自働化”。对于JIT的理念、方式及作用,像我们进行汽车生产的企业和员工对其稍一讲解基本都能搞清,但对于“自働化”,说实话,我以前也仅仅从其字面上或者从书本上去理解到一些肤浅的概念,比如:自働化就是带“人”字旁的“自动化”,是能像人一样感知异常的发生并停止作业的设备,并且认为像我公司这样的客车生产企业,主要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订单和配置的个性化差异非常明显,不是像轿车、卡车等汽车生产企业那种少品种、大规模的生产,同时我们是以装配作业为主,人工操作占大多数,自动化设备不多,所以“自働化”在我公司并不实用或应用会很窄。 但通过这次的精益研修学习,不仅开拓了视野,还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我发现自己以前对“自働化”的概念理解的太狭隘了,“自働化”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什么是“自働化”?它的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精益的基本理念和它的两大支柱。精益生产的目的是消除浪费,视一切等待、库存、过剩、搬运、不良等为浪费(即“七大浪费”),而实现精益生产,一个是通过JIT的方式,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它利用拉动式、均衡化生产的方式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自働化”起源于丰田的自动织布机,是在织布机上增加一个装置,如果有线断掉,机器可以立即停止下来,以免出现不良品。当然不良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如果光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自働化”也是仅仅为了消除浪费而已,但如果更深一层去考虑,它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自働化”更是为了保证品质而提出来的!因为品质是一个产品的内在特性,没有品质,产品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品质,所生产的产品就不是能够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如果说“JIT”这一支柱指向的是“成本”,“自働化”这一支柱则更多的是指向“品质”,可以说,精益生产方式是“成本”与“品质”并重的,所以这两者才能作为精益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一同撑起了“精益之屋”! 在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到生产是否顺畅、怎样消除各种浪费,而且还应关注品质如何得到保障。 从“自働化”的起源来看,它是在出现异常时设备能够自动停止下来,那么这个“异常”不仅包括了生产时设备、物料供应等方面的异常,更关键的还有是品质的异常!同时,“自働化”表面上仅仅强调了异常出现时的及时发现和去处理,更多的是被动的应对,实际上,从其引申的涵义中可以看出,我们还应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追问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而消除其产生的根源,杜绝这种异常的再次发生。所以,要实现“自働化”,也不能仅狭隘的从设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其要达到的目的,即保证品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和工具实现对各种异常进行监控和杜绝。 自働化的效果:

经典精益生产改善案例

经典精益生产改善案例 精益生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精益之行还需要在精益思想、原则和准则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践一些有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工业工程(IE)、价值流图分析、柔性生产线建立、缩短作业转换时间、拉动式连续“一个流”生产、5S、QC工具、统计质量控制、防呆错技术、TPM等等。 01. 自动化与防呆防错,一个小改善的大效果 零缺陷最大的窍门:通过发掘人的智慧,找到“傻瓜”都能做对的办法,减少品质对人的依赖。 1 . 有一家电子生产型企业,他们在组装设备时由于需要装配的螺丝数量多,操作工经常会有遗忘,导致不良。 后来,公司就从精益生产的角度进行考虑,降低人的因素。他们专门设计了一种机械手,机械手末端有磁铁。 如果这个部位需要装5颗螺丝,机械手就自动抓起5颗螺丝,如果需要装16颗螺丝,机械手就自动抓起16颗螺丝。 操作工只要看下机械手上有没有剩余的螺丝就可以了。这样就减少了品质不良的发生。 2 . 还有一家生产复印机的工厂,他们的复印机里面有一个小风扇,这个小风扇非常重要,一旦装反了,就会导致机械损坏。 但由于是流水线作业,操作工在装配时,由于疲劳、遗忘等多种原因,可能会出错。主管就要求操作工装好后要进行检查,用手摸一下,试下风向。

但是每天生产数千台复印机,操作工人可能就会产生错觉,有风?没风?还是会产生装反的现象。 后来,就通过发掘员工潜能,在复印机旁边装一个小风车,如果装配正确就会有风,风车会转,因此只要风车会转,装配就是完好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这样这家公司复印机的合格率就大大提高了。 02. 标准化与简单化 改善前:出库部分拣集包组班组长日常管理无标准化的管理规范,班组长日常管理的关键管控点存在管控疏漏的情况,不利于班组成长。改善后:建立规范的班组长时段化管控标准,将日常管理事务标准化,确保管理受控,同时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实现精益生产最主要的核心是什么

实现精益生产最主要的核心是什么 精益生产最初来源于日本的汽车公司,后来被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今,各行各业都可以发现精益理念的植入,物流行业、服务行业、销售行业甚至医疗行业等等,并且很多企业都能成功的实施精益管理,那么,实现精益生产最主要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精益生产最根本目标在于对资源浪费的减少 在企业中,为了能够提高产品的价值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若超过这些资源的最小值便是浪费合理利用公司资源优势相对于资源使用占有来说,是相对的变量,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即最少的人员、财力、机器设施、时间及场地等,得到最大的价值,迅速顺应顾客不断变换的要求,也更贴近顾客,为他们提供切实需要的产品,且废除在产品加工制造时的无关、剩余物。 (二)、精益生产的中心思想在于持续不断的完善 不断完善在于追寻更高的理想范围,无法满足目前的状况,不时地有问题出现,并寻找缘由,得出有效的工作分析及完善的办法,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进而提升整体工作质量。 (三)、更多的交流 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在于交流,想对其进行概括是件困难的事,且无此需要,可我们能把其简单地归纳成:人们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办法,对观点、思想及信息,进行相互的交谈、谈判及商量,如此反复最后取得统一意见的全部动态变换过程在管理行为及活动里,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团队协作精神 广泛而言,团队协作精神指的是集中表现理念、合作及服务精神其根本在于对个体爱好及成绩的尊重其重点在于共同协作的工作小组,小组内的成员有着各个不相同的背景、专业及专长,将其召集在一起,相互配合及提高,小组内部不时地提出有效方案,并不断发现个中问题且完善,由团体模式达成某项任务的又一种全新的工作形式。 精益生产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精益生产工具以及精益方法,最主要是持续不断的改善,要把精益理念融入到员工的思想中,这才是精益发展的根本。

对于精益生产的一些认识

对于精益生产的一些认识

我对于精益生产的一些认识 摘要:精益生产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的丰田生产方式,在丰田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美国研究机构对丰田生产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提炼出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精髓,那就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认为任何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浪费,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应用价值流的分析方法,分析并且去除一切不增加价值的流程。精益思想包括一系列支持方法与技术,包括利用看板拉动的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全面生产维护(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5S管理法、防错法、快速换模、生产线约束理论、价值分析理论等。 依次说明了精益生产的历史,核心,实质和特点特征,再说明了七大浪费的内容,从实际调查结果说明了精益生产的效果。最后阐述了一些我的看法。 关键字:精益生产,七大浪费,生产管理 正文:这次实习是由老师来演讲给我们讲座的形式进行的,他上来先给我们播放了一个关于用不同方法做面包吐司的经过,以这个视频为我们生动的讲解了生产流程中的“七大浪费”,然后再以此展开,为我们说明了价值流等概念。这些都是精益生产中的重要思想,因此,

我查找了关于精益生产的资料 一、精益生产的历史 20世纪初,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来,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一直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益生产,作为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进行生产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了。 1950年,日本的丰田英二考察了美国底特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但丰田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却写道:“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产量达到了130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制造、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等工业中。丰田生产方式是日本工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田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界的浓厚兴趣,西方企业家认为,日本在生产中所采用的方式是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基础。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很重视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管理。 二、精益生产的核心与实质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它把目标确定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精益生产把责任下放到组织结构的各个层次,采用小组工作法,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把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一个岗位。 精益生产方式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方式JIT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

精益生产学习心得

精益生产学习心得 在没有学习精益生产相关知识之前,我对精益生产的了解很少,虽然也听说过精益生产的内容,但是对其内涵却不了解。通过学习,我对精益生产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它与传统生产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改变了品质控制手段;消灭(减少)了各种缓冲区;增加了职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训职工并与职工交流;仅在需要的地方采用自动化;精益组织结构。 精益生产方式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七个零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目前,有很多中国企业也在推行精益生产,但是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管理者的观点没有及时转变或是转变不彻底,没有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在很多时候还保留着得过且过的思想,用原来的管理方式来处理问题; 2、“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每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推行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适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生产工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这时,高管如果不能痛下决心的话,就会导致精益生产很难推行; 3、部门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缺乏整体配合,这是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益生产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跨部门统一协调,只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是很难实现精益生产的;

精益生产有效推行的八个方法

精益生产有效推行的八个方法 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提出了五个精益:导入精益思想、推行精益方法、建立精益组织、形成精益流程、实现精益目标的工作要求。精益生产是一套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管理模式。它起源、应用于制造业,今天已经延伸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精益物流、精益供应链管理、精益销售、精益办公、精益医疗、精益服务等等。 精益生产不仅仅是很多的手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传承,就像顾问说的那样,建立精益生产的DNA。那么,如何有效的推进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而预防推行失败呢?!下面总结一些国内推行的问题,给各位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推行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推行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1、企业管理基础太差,草草上马。企业连最起码的5S或6S都没做好,现场管理混乱;中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差,管理凭借经验,做事凭感觉;过程质量控制无效,只有处罚……如此的企业加入精益推行行列,肯定是吃败仗。做精益生产推行的企业,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做好基本的现场管理、具有一定改善基础的能力。切忌,不明自己,草率上马。 2、导入精益生产前没有端正思想,导入前的期望与导入后的结果产生落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中国推行精益生产需要有一个“汉化”的过程。日本丰田之所以在全球很出名,其生产制造模式使许多人膜拜和学习,这是经过60多年来不断持续改善和沉淀的结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也使许多企业在精益管理推行中夭折。企业管理者想快速把企业做好、做赚钱,思路本身是对的,选择精益6S咨询管理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冲着“利”去,容易让企业管理者在推行过程中被个体效率诱惑而忽视了整体效率;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只看到企业的利益而忽视员工利益的共同成长与社会责任。要明白精益不是神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精益生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