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属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属高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作者: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5年第04期

摘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郑州市属高校要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就要立足于当下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专业发展规律,设置新专业,改造旧专业。通过对郑州市属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市属高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数据信息库和创建专业评价管理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一、郑州市属高校专业设置及产业状况

郑州市属高校共有四所,分别是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各高校本、专科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从2006年到2013年,郑州市三种产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结构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郑州市属高校开设专业数比较齐全,涵盖的学科门类尚可,办学层次较低,郑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急需转化升级。认真分析各个学校开设的专业,虽然办学特色明显,但是专业趋同和滞后现象比较突出。各高校开设的关于服务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特别是服务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匮乏,与服务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大战略不匹配。

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1.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

郑州市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集中在理工、管理专业大类上,专业趋同现象比较突出,其深层次原因是高校院系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影响专业的设置。特别是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为追逐生源热点,设置热门专业或不愿改造老专业,而忽略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导致专业设置和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脱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诞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相对长,往往不能与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相同步,造成新兴产业人才缺乏,这就要求高校预测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使专业设置适度超前。市属四所高校近几年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大多没有深入地做市场需求调查研究,没有充分与郑州市产业结构地转化和升级相结合。

3.高校自我定位模糊

郑州市属的四所高校类别都不相同,但专业设置却都有追逐热门专业、打造“小而全”的明显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脱离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忽视学校的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势必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无特色或同类专业上学生能力不突出,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办学声誉。

4.基础理论和人文教学较弱

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文教学如哲学学科在郑州市属符合条件的高校中均未开设,这不符合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也与社会和国家的长久发展、文化传承不符。

三、构建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高校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具体责任人负责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按照“服务区域、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对区域产业结构、国家政策、区域优势、发展趋势、人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指导各个院系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优化并最终审定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改造等。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除由高校相关专家组成外,还应有相关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使专业设置和调整更科学合理。

2.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数据信息库

高校要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数据信息库。数据信息收集包括:一是每年招生录取信息。考生报考志愿情况,第一、二等志愿录取及调剂志愿情况。二是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包括专业对口就业、非专业对口就业统计。按照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等)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高、一般、低和不相关对毕业生(包括往届)进行调查统计,录入信息库。三是对产业结构及其转型升级的数据统计,同时录入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适用程度的调查信息。四是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信息。五是专业教学的基本情况。建立专业设置调整信息库,为专业评价管理系统提供信息支撑,同时能够从历年统计数据的变化分析各行业人才需求市场变动情况,预测未来人才需求,使高校专业调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创建专业评价管理体系

专业设置调整与否关键是取决于专业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须对专业进行评价。笔者运用技术,结合SQLServer数据库,后台编程采用C#语言,建立B/S结构的专业评价管理体系,从五个维度对专业进行评价。

一是专业年度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和报道率。第一志愿报考率=(学生报考该专业第一志愿人数÷招生计划人数)×100%;第一志愿录取率=(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实际录取人数)×100%;报到率=(实际报到人数÷录取人数)×100%。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据专业名称,形成对专业的最初认识,在查阅资料,征求周围“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报考该专业,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和报到率的高低一方面反映考生或社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专业设置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毕业生人总人数×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或一般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人总人数×100%。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了该专业所对应行业就业形式的好坏,一定时期内还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该行业中的受欢迎程度,该指标既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试金石。

三是专业与经济社会产业匹配度。对专业对口就业毕业生进行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按照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成“完全适用工作”“大部分适用工作”“小部分适用工作”“完全不适用工作”四个方面调查统计,运用方差分析结果的显著性,确定适用性的强弱,从而判定专业与经济社会产业的匹配度,适用性强,匹配度高,反之则匹配度低。

四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组织专家对当地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当地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把脉高校设置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地区产业的需求,以及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度情况,对设置专业进行评价。

五是教学条件。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人均图书数量、用房面积、实验条件、生师比例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等对专业进行评价。

根据五个维度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输入专业评价管理系统后计算各专业得分,该分数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最终审定专业“去留”的重要依据。

责编:思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