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处置和用药原则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2、测量方法? 3、体温表的消毒? 4、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1、水银体温表:口表、肛表和腋表。是由一根真空 毛细管外带有刻度的玻璃管。口表和肛表的玻璃管似 三棱镜状,腋表呈扁平状。 其中口表和腋表的球部 较细长,有助于测温时扩大接触面,肛表的球部较粗 短,可防止插入肛门时折段或损伤黏膜。
2、电子体温表: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
3、可弃式体温表:为一次性。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 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测温时点状薄片随机体的温 度而变色,最后的变色点位置即为所测温度。
4、感温胶片:对温度敏感的胶片。可贴在前额和腹 部。只能用于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适用于新生 儿和幼儿。
2、测量体温的方法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发热
1、概念 2、发热的原因? 3、发热程度的判断? 4、发热的临床阶段? 5、发热的热型? 6、发热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1、 什么是发热?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 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 超过正常范围。
3
2、发热的原因
2、冰帽和冰槽适于头部降温防治脑水肿,减轻脑细胞损害。使用时注意每 10分钟观察头部皮肤变化,尤其注意病人耳廓部位应无发紫、麻木及 冻伤发生。时间不超过30分钟,6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
3、冷湿敷,每2-3分钟换一次敷布,时间为15-20分钟。 4、冰毯机: 5、枕后、耳廓、阴囊处忌冷以防冻伤;心前区忌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
4、活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体温升高。临床 测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温时 应防止哭闹。
5、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了 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 对于手术病人在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
6、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都 可使体温出现一时性的增高。
3
二、体温表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感染性发热。 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抗菌素的使
用。 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肿瘤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的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菌素还是抗 病毒的药物。痰培养,是否是真菌感染,真 菌的种类,再选择合适的药物。
7、温水擦浴用低于体温的温水(32-34度)可很快将皮肤温度通过传导散 热。皮肤接受刺激后,初期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继而扩张擦浴时 又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因而更促进热的散发。时间不超过 20分钟。
3
补充
1、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是全身用冷方法, 多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但对于年老体 弱、畏寒、对冷敏感及风湿病人忌用。
ATP是什么?(三磷酸腺苷)
是一种核苷酸,是体内组织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 能量来源。具有储存和转运的功能。
2、人体体温的调节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体温 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小丘脑的前部为散热中 枢,后部为产热中枢。
在生理情况下,当体温升高时,机体靠减少 产热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的恒定。相反, 当体温下降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 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
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疼、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尿少。 3、退热期: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渐退 和骤退。如骤退,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 下降、四肢厥冷等虚脱和休克现象。 另外:发热常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疼 痛、皮疹等
3
5、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度左右。持续数日 或数周,日差 不超过1度,常见的有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3、体温的正常范围
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这三个 部位测量得到的温度和深部体温相近。所 谓正常的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 是一个温度范围。
口温: 36.3-37.2 直肠温度:36.5-37.7 腋下温度:36--37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的因素 一般清晨2-6点体温最低 ,下 午2-8点时最高。其变动范围不应超过0.5-1.0 度上下。这种昼夜的节律波动,可能和人体活 动、代谢、血液循环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密切 关系。
3
3、发热程度的判断
1、低热:37.3-38.0 结核病、风湿热。 2、中度热:38.1—39 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1—41 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度以上 中暑。
3
4、发热的临床过程
分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
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2、高热持续期:主要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
3
6、发热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 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
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 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 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 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
3、体温表的消毒
1、单人使用的要放到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使用前取出,清水冲洗擦干。
2、集体使用的体温表,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 5分钟后取出清水冲洗,用离心机甩至35度 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 取出,用清水清洗,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 中备用。
消毒液可选择:70%的酒精;1%的过氧乙酸; 0。5%的碘伏,酸水。
2、年龄的因素 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 同体温也是不同的 婴幼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 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环境温度 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 温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的低值。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3、性别的因素: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 比男性高0。3度。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 周期出现规律性变化。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这 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管。
4、注意事项
1、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病人不宜测口温;腹泻、直肠 或肛门手术病人不可用直肠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或 炎症,腋下出汗多,肩关节受伤者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 者不宜测腋温。
2、进食、饮水或面颊部热敷、吸烟、坐浴或灌肠后, 需待30分钟后,方可测量相应部位的体温。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可在病员床旁监督测量, 必要时做肛温和口温的对照予以复查。
4、若发现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表而吞下水银时,可立即 口服大量蛋白水或牛奶使蛋白质和汞结合,以延缓汞的 吸收,最后排出体外。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 韭菜等粗纤维食物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粗纤维食 物能增加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5、切忌把体温表放到热水中清洗或放到沸水中煮,这 样会引起爆裂。
3
四、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2、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3、药物降温。(解热镇痛药) 4、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局部冷疗法: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冰帽、
冰毯机、冰槽、冷湿敷法及化学冰袋等。 全身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
盐水灌肠等。 温度32-34度,25-35%的酒精。 体温超过39.0度可用局部冷疗法. 体温超过39.5度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
心房、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腹部忌冷以防腹泻,足底忌冷以防反射 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因此有高血 压的高热患者应避免足底用冷。
6、用25-35%的酒精擦浴。酒精是一种挥发性的液体,酒精在皮肤上迅速 蒸发时,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又因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 的作用,故其散热能力较强。对于上述几个部位要用些力量擦,时间 要长才能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时间不超过20分钟。
1、口温测量法:将口表水银端斜放舌下热窝, 使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表,3分钟 取出。
2、腋下测量法:擦干腋下,将体温表水银端 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 温表,1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量法:使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 卧位,用油剂润滑肛表,将体温表的水银端 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取出。
导致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较为
常见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感染性疾病占 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如无 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变态反应性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因素 (中暑)、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 骨折等)
五、发热时的用药原则
1、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 疾病.因此对待发热不能单纯的退热,而应积极的 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WHO建议当体温高 于38.5度时,应采取安全解热药治疗,体温低于 38.5度时,一般不用退热药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 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 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 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当对体 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脑细 胞的损伤和体温过高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还需适 当降温,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服用一种解热镇痛 药,但不可长期服用。儿童,尤其对既往有高热 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 取药物降温时必要的。
发热的处置及用药原则
呼吸科 姜晶
一、体温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2、人体体温的调节? 3、体温的正常范围?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代谢氧化过程中 释放大量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迅速转化 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 于体外。另外有50%的能量储存到ATP的高能 磷酸键中,以供机体利用。最终结果仍转化为 热能而散发体外。由于上述情况而使人体产生 了体温。
3
制作简易冰袋的方法: 1、塑料瓶如矿泉水瓶、输液瓶等装满水冷
冻。 2、用过的输液袋或过期的输液袋。 3、冷藏药品用的冰袋。 4、橡胶手套盛满水。
2、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1、冰袋易放到较大的动脉处置冷(颌下、腋下、颈部、颈部、腹股沟、腘 窝处)。用冷30分钟后撤掉冰袋。间隔1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2、对于病人实施物理降温时,时间不宜过 长、反复用冷可导致不良反应。要密切 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寒战、面色苍白、注 意脉搏、血压情况,还要注意体温下降 程度以及病人的病情变化,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
3
3、药物降温
常见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
抗炎、抗风湿的药物。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 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常见有: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撒利痛 白加黑、日夜百服宁 消炎痛栓(吲哚美辛)、布洛芬、 中药:新潢片、柴胡、安痛定
3
五、发热时的用药原则
2、应当提示,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应用 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
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两次用药应间隔一定的 时间(4~6小时),同时在解热时,需多饮水和 及时补充电解质。
3、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多数解热镇痛药
4、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和肾脏的副作用。 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肝脏等的副作
用。与剂量有关系。 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
这与剂量无关,是由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有关, 造成小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有关。 小剂量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大剂量有抗炎的作用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 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 下,再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而反 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3、驰张热:体温在39.0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日差在2.0度以上,但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 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 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体温表的种类和构造
1、水银体温表:口表、肛表和腋表。是由一根真空 毛细管外带有刻度的玻璃管。口表和肛表的玻璃管似 三棱镜状,腋表呈扁平状。 其中口表和腋表的球部 较细长,有助于测温时扩大接触面,肛表的球部较粗 短,可防止插入肛门时折段或损伤黏膜。
2、电子体温表: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
3、可弃式体温表:为一次性。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 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测温时点状薄片随机体的温 度而变色,最后的变色点位置即为所测温度。
4、感温胶片:对温度敏感的胶片。可贴在前额和腹 部。只能用于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适用于新生 儿和幼儿。
2、测量体温的方法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发热
1、概念 2、发热的原因? 3、发热程度的判断? 4、发热的临床阶段? 5、发热的热型? 6、发热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1、 什么是发热?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 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 超过正常范围。
3
2、发热的原因
2、冰帽和冰槽适于头部降温防治脑水肿,减轻脑细胞损害。使用时注意每 10分钟观察头部皮肤变化,尤其注意病人耳廓部位应无发紫、麻木及 冻伤发生。时间不超过30分钟,6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
3、冷湿敷,每2-3分钟换一次敷布,时间为15-20分钟。 4、冰毯机: 5、枕后、耳廓、阴囊处忌冷以防冻伤;心前区忌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
4、活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体温升高。临床 测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温时 应防止哭闹。
5、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了 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 对于手术病人在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
6、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都 可使体温出现一时性的增高。
3
二、体温表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感染性发热。 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抗菌素的使
用。 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肿瘤性发热,对症治疗,物理降温。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的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抗菌素还是抗 病毒的药物。痰培养,是否是真菌感染,真 菌的种类,再选择合适的药物。
7、温水擦浴用低于体温的温水(32-34度)可很快将皮肤温度通过传导散 热。皮肤接受刺激后,初期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继而扩张擦浴时 又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因而更促进热的散发。时间不超过 20分钟。
3
补充
1、酒精擦浴和温水擦浴是全身用冷方法, 多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但对于年老体 弱、畏寒、对冷敏感及风湿病人忌用。
ATP是什么?(三磷酸腺苷)
是一种核苷酸,是体内组织细胞一切生命活动的 能量来源。具有储存和转运的功能。
2、人体体温的调节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体温 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小丘脑的前部为散热中 枢,后部为产热中枢。
在生理情况下,当体温升高时,机体靠减少 产热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的恒定。相反, 当体温下降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 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
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疼、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尿少。 3、退热期:主要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渐退 和骤退。如骤退,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 下降、四肢厥冷等虚脱和休克现象。 另外:发热常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疼 痛、皮疹等
3
5、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度左右。持续数日 或数周,日差 不超过1度,常见的有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3、体温的正常范围
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这三个 部位测量得到的温度和深部体温相近。所 谓正常的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 是一个温度范围。
口温: 36.3-37.2 直肠温度:36.5-37.7 腋下温度:36--37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的因素 一般清晨2-6点体温最低 ,下 午2-8点时最高。其变动范围不应超过0.5-1.0 度上下。这种昼夜的节律波动,可能和人体活 动、代谢、血液循环的相应周期性变化有密切 关系。
3
3、发热程度的判断
1、低热:37.3-38.0 结核病、风湿热。 2、中度热:38.1—39 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1—41 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度以上 中暑。
3
4、发热的临床过程
分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
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2、高热持续期:主要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
3
6、发热对人体的一些益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 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
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 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 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 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
3、体温表的消毒
1、单人使用的要放到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使用前取出,清水冲洗擦干。
2、集体使用的体温表,全部浸泡在消毒液中, 5分钟后取出清水冲洗,用离心机甩至35度 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 取出,用清水清洗,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 中备用。
消毒液可选择:70%的酒精;1%的过氧乙酸; 0。5%的碘伏,酸水。
2、年龄的因素 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 同体温也是不同的 婴幼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 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环境温度 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 温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的低值。
3
4、影响体温的因素
3、性别的因素:同年龄段‘同体形的女性体温平均 比男性高0。3度。而且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 周期出现规律性变化。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这 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管。
4、注意事项
1、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病人不宜测口温;腹泻、直肠 或肛门手术病人不可用直肠测量;腋下有创伤、手术或 炎症,腋下出汗多,肩关节受伤者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 者不宜测腋温。
2、进食、饮水或面颊部热敷、吸烟、坐浴或灌肠后, 需待30分钟后,方可测量相应部位的体温。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可在病员床旁监督测量, 必要时做肛温和口温的对照予以复查。
4、若发现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表而吞下水银时,可立即 口服大量蛋白水或牛奶使蛋白质和汞结合,以延缓汞的 吸收,最后排出体外。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 韭菜等粗纤维食物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粗纤维食 物能增加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5、切忌把体温表放到热水中清洗或放到沸水中煮,这 样会引起爆裂。
3
四、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2、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3、药物降温。(解热镇痛药) 4、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 5、不同发热的处理。
1、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局部冷疗法: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冰帽、
冰毯机、冰槽、冷湿敷法及化学冰袋等。 全身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
盐水灌肠等。 温度32-34度,25-35%的酒精。 体温超过39.0度可用局部冷疗法. 体温超过39.5度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
心房、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腹部忌冷以防腹泻,足底忌冷以防反射 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因此有高血 压的高热患者应避免足底用冷。
6、用25-35%的酒精擦浴。酒精是一种挥发性的液体,酒精在皮肤上迅速 蒸发时,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又因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 的作用,故其散热能力较强。对于上述几个部位要用些力量擦,时间 要长才能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时间不超过20分钟。
1、口温测量法:将口表水银端斜放舌下热窝, 使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表,3分钟 取出。
2、腋下测量法:擦干腋下,将体温表水银端 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 温表,1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量法:使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 卧位,用油剂润滑肛表,将体温表的水银端 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取出。
导致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较为
常见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感染性疾病占 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如无 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变态反应性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因素 (中暑)、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 骨折等)
五、发热时的用药原则
1、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 疾病.因此对待发热不能单纯的退热,而应积极的 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WHO建议当体温高 于38.5度时,应采取安全解热药治疗,体温低于 38.5度时,一般不用退热药体温升高是人体的自 然防御反应可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 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 理不当可能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当对体 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者,为避免引起脑细 胞的损伤和体温过高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还需适 当降温,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服用一种解热镇痛 药,但不可长期服用。儿童,尤其对既往有高热 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 取药物降温时必要的。
发热的处置及用药原则
呼吸科 姜晶
一、体温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2、人体体温的调节? 3、体温的正常范围? 4、影响体温的因素?
1、体温是怎么产生的?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代谢氧化过程中 释放大量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迅速转化 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能的形式散发 于体外。另外有50%的能量储存到ATP的高能 磷酸键中,以供机体利用。最终结果仍转化为 热能而散发体外。由于上述情况而使人体产生 了体温。
3
制作简易冰袋的方法: 1、塑料瓶如矿泉水瓶、输液瓶等装满水冷
冻。 2、用过的输液袋或过期的输液袋。 3、冷藏药品用的冰袋。 4、橡胶手套盛满水。
2、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1、冰袋易放到较大的动脉处置冷(颌下、腋下、颈部、颈部、腹股沟、腘 窝处)。用冷30分钟后撤掉冰袋。间隔1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2、对于病人实施物理降温时,时间不宜过 长、反复用冷可导致不良反应。要密切 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寒战、面色苍白、注 意脉搏、血压情况,还要注意体温下降 程度以及病人的病情变化,应采取相应 的措施。
3
3、药物降温
常见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
抗炎、抗风湿的药物。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 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常见有: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撒利痛 白加黑、日夜百服宁 消炎痛栓(吲哚美辛)、布洛芬、 中药:新潢片、柴胡、安痛定
3
五、发热时的用药原则
2、应当提示,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应用 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
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两次用药应间隔一定的 时间(4~6小时),同时在解热时,需多饮水和 及时补充电解质。
3、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多数解热镇痛药
4、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
副作用: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和肾脏的副作用。 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肝脏等的副作
用。与剂量有关系。 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
这与剂量无关,是由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有关, 造成小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有关。 小剂量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大剂量有抗炎的作用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 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 下,再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而反 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3、驰张热:体温在39.0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日差在2.0度以上,但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 等。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4、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 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