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美学体系将内容和形式视为统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哲学美学体系将内容和形式视为统一体
在黑格尔那里,他的哲学美学体系将内容和形式视为统一体,尽管是理念的辩证思维的统一。他在枟小逻辑枠中作此表述:“理智最习惯于认为内容为重要的独立的一面,而认为形式为不重要的无独立性的一面。为了纠正此点必须指出,事实上,两者都同等重要,因为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内容和形式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自身存在即包含对方的存在。
同时,黑格尔认为形式内容又可以相互转化“内容非它,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在枟美学枠中,黑格尔进一步注意到了形式自身的审美性质,他将其细分为“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与“感性材料的抽象统一的外在美”,前者指合规律、和谐、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后者指材料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的美学性质,这为以后的形式美研究开拓了具体的方向。
英国著名视觉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20世纪提出了他的形式理论,在其名著枟艺术枠之中发表了有名的“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命题。在世界美学界影响广泛,并且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艺术理论的基石。贝尔的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视觉艺术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要回答这么一个问题:艺术品能够唤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原因何在?
照贝尔看来,无论是圣马可教堂庄严的外表还是古波斯精致的古碗,无论是中国的茶具和瓷器还是拉菲尔或达?芬奇的名画,既然都是艺术品,都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情感,那么就一定有一种共同性质存乎其中。这种性质是什么呢?贝尔的答案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即那种以某种特殊方式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感动我们的形式,我称这种动人的组合、排列为‘有意味之形式’。”
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基本特质,贝尔提出,它是一切真正的艺术所应具有的一种基本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具体地说,这一使艺术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基本性质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一是形式,其二是意味。所谓形式,就是指艺术品内在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只有具备审美力的人才可得见。
所谓意味则是指一种极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意蕴。并且,这种意蕴也只有在具备审美力的人审视上述纯粹形式时,才能出现。为说明这种“形式”和“意味”的纯粹和不同一般,贝尔又从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有前者才能唤起审美情感,而再现、记述事实等却不能唤起这种情感,因为那些再现的成分只能引导观赏者作一些无关审美而有关日常俗务的联想。
第二,有意味的形式不是一般的美。一般人心目中的美总是一种能暗示日常感情、传达信息的手段,不能触动真正的审美情感,只有有意味的形式才能以它纯粹之形式感动我们。因而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第三,有意味之形式不同于现象的实在,而是同“物自体”或“终
极的实在”有关。贝尔认为,真正懂得艺术的人不是希望到艺术中去寻求知识,而是去寻求一种远比事实、观念、描述等知识更为深刻和更为崇高的东西,即“物自体”或“终极的实在”。在他看来,这种“终极的实在”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因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获得意义,艺术家正是把这种“终极的实在”还原为纯形式,而使这种纯形式具有了意味,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这很自然就牵涉到一个相关的问题,即如何创造“有意[11]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由此贝尔区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简化。即有意识简化和无意识简化。
前者是理性根据一定目的有意作出的缩略,后者是情感按自身逻辑自动的选择和删除,而艺术创作的“简化”正是后面这种情况。中国当代学者美学家李泽厚为解决形式与意义、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而提出了审美“积淀”说,强调人的感性情感积淀有理性因素,个性心理中积淀有社会历史因素,审美形式中积淀有意义,这是人类长期生存的历史积淀过程。较之贝尔理论,后者更突出了社会历史实践和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而避免了前者某种抽象谈论形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