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书愤》学案(共3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指导

1、诗人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_________。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3、资料补充——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三、学习任务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答: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

四、课堂练习

1.“书愤”的意思是。“书”的意思为。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

悲愤心情。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了与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写了,也暗含了。

5.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五、小结

1、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2、诗歌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书愤”?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书愤学案(二)

学案编号:08 编写人:董恒志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

一、学习目标

1、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别及意义。

2、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3、掌握诗歌鉴赏中分析景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二、考点讲解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物)。

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意向的类别

(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

①芳草: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离別或不息。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③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④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⑤松柏:象征孤直、顽强。《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猿、燕……

①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②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