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一一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大众传播一一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3、信息一一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得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得认识与思维得过程中。
4、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5、信息沟一一谓“信息沟”,就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而存在得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得存在, 人们才有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得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得传递与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一一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一一所指即就是当能指这样得声音-形象在社会得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得联想。
8、能指一一能指就是符号得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一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10、主我一一指个人得主体意识11、客我一一指从周羽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期待。
12、内省一一日常得、长期得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得品徳与行为为目得13、内省式思考一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14、镜中我一一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社会得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而“镜子”,个人透过这而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一一指得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一一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左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集大成者”施拉姆2.什么是传播,有哪些特点?⏹传播的定义:“ 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特点a)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 .四功能论?a)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b)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c)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增进社会凝聚:扩大共同经验的基础,减少迷乱,持续社会化d)娱乐:解决日常困扰,打发闲暇时光(鼓励人们逃避现实);创造大众文化:艺术、音乐,使大众有机会接触(伤害精致艺术);提高公众品位,激发对艺术的兴趣(降低公众品位,阻碍人们对艺术的崇尚).3.两个环境理论?a)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技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
b)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即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p564.什么是模式?5w模式?模式的定义: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模式有文字模式、图象模式、数学模式,其中图象模式是常被采用的。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5w模式评价:从本质上讲,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
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把传播只看作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忽略了传播中由受众向传播者“反馈”的机制。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 )A、媒体B、传媒C、媒介D、渠道正确答案:D2.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大众话题C、媒介议题D、公众意见正确答案:A3.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 )A、唯意志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技术决定论观点D、本能论观点正确答案:A4.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结构论C、个人差异论D、社会分类论正确答案:A5.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5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6.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混杂性B、广泛性C、分散性D、隐匿性正确答案:B7.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噪音B、信息C、反馈D、循环正确答案:C8.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的基本观点是( )A、媒介是不独立的B、媒介是第四权力C、观点的自由市场D、提出社会责任理论正确答案:A9.传播学诞生于( )A、中国B、英国C、日本D、美国正确答案:D10.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 )A、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C、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长期效果D、短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正确答案:A11.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B、社会结构C、社会总系统D、初级群体正确答案:B12.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 )A、电视B、图书C、广播D、报纸正确答案:A13.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 )A、1948年B、1940年C、1943年D、1983年正确答案:A14.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 )A、实得信息B、潜在信息C、人工信息D、先验信息正确答案:C15.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申农—韦弗模式B、德福勒模式C、拉斯韦尔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正确答案:D1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全球一村C、媒介即讯息D、冷、热媒介之分正确答案:C17.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整体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正确答案:B18.控制分析的研究是针对( )A、社会B、受众C、传播者D、政府正确答案:C19.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B、申农C、维纳D、施拉姆正确答案:C20.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被用于( )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C、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D、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正确答案:D21.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B、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C、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D、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正确答案:B22.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具备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
(OO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1)负功能。
群众传播有以下三种功能,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被传媒报道,即名扬天下)、促进社会标准的实行(凡违背社会标准,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则可望迅速有效得到制止)和麻醉精神(与群众媒介接触,消耗了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却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其中,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2) “两个环境〃理论。
把握李普曼“公众舆论”核心思想的重要概念是拟态环境、我们头脑中的世界。
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指被人意识的主观世界,是被人意识和体验的主观世界。
群众传播在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产生的问题:随着群众传播的普及、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开展,现代人的认识能力使“虚拟环境〃大大扩张,但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这种“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则相对大大缩小了。
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当媒介有意无意地歪曲环境时,人们往往无法或者难以验证;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之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
(3) “托马斯公理"。
美国社会学家W.任马斯认为,“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4) “自我达成的预言“。
美国社会学家随认为,如果个人依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错误理解成为现实(5)充分发挥群众传播的正功能并克服其负功能的手段:首先,从受者的角度来说,一是不可轻信群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二是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含人际信息来源),在比拟、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
其次,从传者的角度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之又慎地预防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最后,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应进一步强化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窕,并以此奉献于社会,切实地援助群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第二章传播学简史14.“传播〃的正功 能和负功能(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论述)★★★。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ay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会传播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电话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传播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人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的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和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受讯息时则是受传者。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链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话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单向无‚反馈‛)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贡献:不仅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且也为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研究,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奠定了基本框架。
局限: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拉斯韦尔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以及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及效果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局限: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且也是一种直线单向过程即线性模式,依然缺少反馈环节。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编码者讯息编码者释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讯息译码者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社会功能: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第七章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 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功能(二)赖特的‚四功能说‛3+1提供娱乐功能(二)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3功能经济功能:广告一般社会功能:娱乐(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3+1娱乐改麻醉第八章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 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意义:1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2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3关于地球村的判断成为了现实局限: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观点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二‚电视人‛和‚电容人‛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三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大众传媒: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特点:1 地位稳固2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优势:1大众传媒是专业的传媒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2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3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4大众传媒跨阶层、跨行业、跨地域和大众化、平民化及寓教于乐、快捷、廉价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和优势。
媒介的‚二次售卖‛理论:二次售卖指的是媒介单位现将媒介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时间或注意力卖给广告商或广告主的过程。
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第九章媒介制度与规范理论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集团的控制(西方)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4媒介的自律第十章拉着斯菲尔德(一)选择性接触假说(伊里调查):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二)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三)受众的能动性:1能动的选择:受众自主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或文化背景相合的传播内容。
2能动的解释:即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或意识形式来理解或解释大众传播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看做是基于某种需求而‚使用‛媒介,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微观层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了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包括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显在的、潜在的等效果。
宏观层面: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从20世纪开始:媒介万能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新认识媒体力量子弹论——二级传播——十二章的理论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某个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普遍的关系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所讨论的中心议题。
意义: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则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3该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播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