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核聚变的原理及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核聚变的原理及应用前景

龚炜(1143022064)

摘要:核聚变是指由质量轻的原子(主要是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较重的原子核(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释放的这些能量中很少的一部分用来维持聚变反应的继续进行,剩余的大部分能量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我们研究核聚变反应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利用这剩余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用于发电作动力源等。

关键词:核聚变原理应用危害

引言:人类社会进入高数发展的21世纪,对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和能源技术的进步分不开,人类依赖能源而生存。据有关部门统计,人类从公元1年到公元1850年期间总共消耗7.4Q;从1850-1950年期间能量消耗为9Q;从1950-2000年期间能量消耗为11Q;预计2000-2050年将耗能61Q。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消耗,而且常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有限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储量大且对环境破坏小的能源,于是人类发现了聚变能。从此核聚变的研究竞相出现。

正文:核聚变的原理

主要原理:在标准的地面温度下,物质的原子核彼此靠近的程度只能达到原子的电子壳层

核聚变微观示意图

所允许的程度。因此,原子相互作用中只是电子壳层相互影响。带有同性正电荷的原子核间的斥力阻止它们彼此接近,结果原子核没能发生碰撞而不发生核反应。要使参加聚变反应的原子核必须具有足够的动能,才能克服这一斥力而彼此靠近。提高反应物质的温度,就可增大原子核动能。

反应条件:聚变反应需要高温,一个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很少,也是放出一些中子,这种小规模的核聚变反应还是可以借助人为的方法避开高温获得的,但如果要是大量的,就必须热核反应,使聚变反应变成一个自持的反应,就是自己维持自己的反应,就像烧火一样,煤要烧起来的话,一部分燃烧了,这部分燃烧产生的能量又影响到另外一部分温度提高了,另一部分又燃烧了,能量越多,煤燃起来的就越来越旺。聚变也是同样的性质,一个聚变了之后,能够放出一些中子,同时也产生一些能量,靠本身的聚变提供热的能量,维持温度。但这个温度要维持到一个很高的温度才能够维持热核聚变反应,温度要达到好几百万个摄氏度才能发生聚变反应,当少于这个温度的时候,聚变一会儿就熄灭了,就像烧火一样,火烧的不旺一会儿就了。这么高的高温,人为和其他的办法很难达到,只有靠原子核的裂变。聚变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核污染,而裂变有核污染。

即将发生核聚变反应

物理解释: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外包覆与质子数量相等的电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受原子核中正电的吸引,在"轨道"上围绕原子核旋转。不同元素的电子、质子数量也不同,如氢和氢同位素只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铀是天然元素中最重的原子,有92个质子和92个电子。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轻的原子(主要是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超高温条件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较重的原子核(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千克氘全部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11000吨煤炭。

其实,利用轻核聚变原理,人类早已实现了氘氚核聚变---氢弹爆炸,但氢弹是不可控制的爆炸性核聚变,瞬间能量释放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能让核聚变反应按照人们的需要,长期持续释放,才能使核聚变发电,实现核聚变能的和平利用。如果要实现核聚变发电,那么在核聚变反应堆中,第一步需要将作为反应体的氘-氚混合气体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让原子核能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裸露的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就需要达到大约10万摄氏度的高温。第二步,由于所有原子核都带正电,按照"同性相斥"原理,两个原子核要聚到一起,必须克服强大的静电斥力。两个原子核之间靠得越近,静电产生的斥力就越大,只有当它们之间互相接近的距离达到大约万亿分之三毫米时,核力(强作用力)才会伸出强有力的手,把它们拉到一起,从而放出巨大的能量。质量轻的原子核间静电斥力最小,也最容易发生聚变反应,所以核聚变物质一般选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氢是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同位素有:氕、氘(重氢)、氚(超重氢)。在氢的同位素中,氘和氚之间的聚变最容易,氘和氘之间的聚变就困难些,氕和氕之间的聚变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在考虑聚变时,先考虑氘、氚之间的聚变,后考虑氘、氘之间的聚变。重核元素如铁原子也能发生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也更多;但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足满足其聚变条件。为了克服带正电子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就需要继续加温,直至上亿摄氏度,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温度越高,原子核运动越快。以至于它们没有时间相互躲避。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结合成1个氦原子核,并放出1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能量。反应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内部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将氦原子核和中子及时排除出反应堆,并及时将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输入到反应堆内,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一小部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剩余大部分的能量可以通过热交换装置输出到反应堆外,驱动汽轮机发电。这就和传统核电站类似了。

应用及前景

对于聚变的应用,最常见的就是聚变电站。聚变电站可分为磁约束聚变电站和惯性约束聚变电站。

磁约束聚变:核聚变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已经关注热核聚变反应的可能性,二战末期美、英和苏联从军事上考虑,一直在相互保密的情况下展开核聚变研究。美国主要开展磁约束的各种途径,其中包括仿星器、磁镜和箍缩等方法。到如今,已进入真正的氘氚燃烧试验阶段。国际核聚变研究转入验证工程可行性为主的聚变工程技术研究。1985年有美、苏首脑会议倡议的一项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下,有美国、日本、欧共体和俄国四方合作建造,在1988-1990已完成概念设计,1992年又开始工程设计研究,预计建成后它将产生1.5GW聚变功率、等离子体电流21MA,燃烧时间长达16分钟,计划投资80亿美元。(该工程设计与2001年完成)此经过五年谈判,ITER计划七方(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2006年正式签署联合协议,启动实施ITER计划。ITER计划将历时35年,其中建造10年,运行和开发利用阶段20年,去活化阶段5年。我国积极参加该计划,为我国未来能源科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参加ITER装置的建造和运行,全面掌握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和技术成果,锻炼、培养一支高水平聚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带动我国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包括材料技术、超导技术、复杂系统控制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大功率微波技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等);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发展。有此可以看出该项研究具有广大的前景和未来。

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惯性约束聚变是为了能向社会提供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主要用于建造核电站。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84年,全世界有34座核电站投产发电,使世界核电站发电量增长17%,达到2200亿瓦。当年,全世界新建核电站14座。到1986年底,全世界在运转的核电站达到376座,总装机容量达到2769.75亿瓦;在建的核电站有135座,总装机容量为1469.31亿瓦;拟建的核电站有124座,总装机容量为1218.9亿瓦。到1987年6月底,全世界在运转的核电站有389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亿瓦。当时,世界各国核电站所提供的电力,相当于700多万桶石油的能量。去年,全世界又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