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关键字:心理健康;重要意义;主要任务;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内核。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的不和谐情绪和心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如何加强对人们心理的引导、疏导和开导,是文明创建、和谐创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在和谐,即心理健康。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反之,则会对公共政策信用、人际信任、价值信仰等造成损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妨碍社会发展。人们是否拥有健康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有心理基础。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仅重视对社会和谐的整体思考,而且重视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个体思考。而正是对人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具体而又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与自然环境、生活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等紧密联系,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心理健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质基础是构建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人们的精神意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所以,精神生活离不开相应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的极度不均衡。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从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达到社会的和谐。
2.教育辅导是构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其中,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意义。就现实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和谐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不健康,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心理咨询网络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找出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诊疗。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获得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自我和谐的工具,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达到自我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
3.价值共识是构建心理健康的首要准则。判断个体是否健康,就是看个体在追求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是否能对自我的情感和欲望进行适度调控。按照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解释就是:“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整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序。”构建健康心理就是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发展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统一性的价值标准,达到行为方式的合理化。
4.文化引导是构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个体相互之间心理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多元文化与多元的个体心理紧密相联,互为因果。构建心理健康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具有不同个性成员的长处,取得最大效果,在充分展示个体思想和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反映社会群体协调的地位、利益和意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引导、培育、创新、传播统一的社会文化的机制和氛围。
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化解社会矛盾时,更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在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复杂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发生,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焦虑、失望、变态、过激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人的心理调节,努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新华社曾经发布过这样的一则新闻,为了一块钱的停车费,看车人“不交不行”,停车人“坚决不给”。双方吵了一小时,堵了一路车,一直闹到派出所。且不论看车人和停车人到底孰是孰非,有一点可以肯定,双方都喜欢“较真”。区区一块钱,看车人宁愿冒着被车撞的危险,也要从停车人的口袋中抠出来,而开着价值十几万轿车的主儿,宁愿耽误自己宝贵时间,到派出所接受处理,也决不肯买单,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两人互不相让?答案已经不是一块钱的停车费问题了,而是一口“气”在作祟。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以上只是心理不和谐的一个小案例,心理不和谐具体主要表现在:
1.部分社会成员对现状不满,心理失衡。这种心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如果认为自身的经济状况或生
活处境低于参照对象的对应水平,从而形成心理落差,认为自身利益被侵占、夺取的一种心理状态。
2.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心理焦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不断在深入进行,个人独立负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个体风险骤然增加。社会改革的不确定性和个人风险的难以预测性使个人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难免焦虑。在这种焦虑心理的压力下,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和变幻不定的社会,很多人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精力不集中,缺乏责任心.干什么都希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缺乏务实作风和长远打算。
3.许多社会成员情感淡漠,心理无助。随着西方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传入,人们的自我主体价值和自我需要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心理开始滋生。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凡事都从个人出发,对社会问题及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害就不闻不问,许多人的责任感、正义感和道德感越来越淡化,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正逐渐失去其广泛的社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使得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充满无助和孤独。
综上所述,解决前列心理问题是构建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友好共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和谐始自人的内心,我们应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能够接受并协调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应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和政府这四大方面来努力。
1、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促进心理和谐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社会与人生
个体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先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如果个体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了解人生的意义。在评价自我和处理多种矛盾与冲突时,就找不到正确的社会尺度和衡量标准。所以,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个体才能有效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