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可修复性: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 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贝利婴儿发展
量表 •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 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遵循着睡眠—觉醒的活 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 化的生活行为模式。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 反射为指标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n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q 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 和制约。
2岁时:出现自我意识情 绪:尴尬、害羞、内疚、 嫉妒和骄傲等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情绪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兴趣的发展
n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100天)
q 兴趣-反应模式下的婴儿感知运动活动。
n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0.5岁前后)
q 相似性再认。
n 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q 主动地去感知新异物体,不断施加动作,试图用不 同的方式影响他感兴趣的新事物。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q 自发性微笑(0-5周) q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q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母婴之间的
微笑可以相互激起、支持和强化。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依恋
n 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q 安全型依恋(65%-70%) q 回避型依恋(20%) q 反抗型依恋(10%-15%)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n 父母教养方式与依恋类型有关 n 依恋的文化差异
q 日本、以色列:分离焦虑和反抗型依恋。 q 德国:回避性依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q 研究方法的突破:
n 习惯化范式
q 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 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q 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 反应又会增强。
n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 间为指标。如范兹的“观察箱”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优先注视范式
新生儿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如人脸、曲线 或同心圆图案等。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q 分化过程: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和主动操作性的哭。 q 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
感到无聊。
n 分离焦虑
q 最初阶段:哭、悲伤,求助,愤怒的抗议; q 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q 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 q 怕生:陌生人焦虑(6~8月),2~3岁入园时有入园焦
q 3岁左右时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n 词汇的发展
q 1岁~1.5岁,词汇量50左右 q 3岁,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 q 词汇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词义与成人不尽
相同。
n 句法的发展
q 1~1.5岁: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 q 1.5~2岁:简单句,复杂句 q 3岁:完整句 q 1.5岁~2.5岁是关键时期 q 3岁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n 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 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学说):
q 容易型(40%):随和、脾气平和、接受新事物、开放 和适应。
q 困难型(10%):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 激反应消极,易怒、攻击行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 展
2020/12/11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生理成熟和发展概览
n 身体和体重的变化:两个快速生长期
q 0~2岁:2岁时身高达到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 生时的4倍。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头占 20%。
q ②青春期(女孩10.5岁,男孩13岁左右):躯 干和腿生长的都很快。腿长占50%,头占12%。
q 与自主运动有关系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注意的发展
n 特点
q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q 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
在心理活动控制。
n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q 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q 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q 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Leabharlann 视觉偏好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各种感觉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
n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辨简单形状的 能力。
n 深度知觉:6个月有深度知觉 n 方位知觉: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
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以客体为中心 辨别左右。
q 近远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 身体的中部(或近端)到周围部位(或远端)。如; 在孕期,胎儿的胸腔和内部器官最先形成,然后才是 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在婴儿期和儿童期,胳膊 和腿的生长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接近青春期,生 长模式发生逆转。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
q 观点: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 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 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n 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q 婴儿的发音分为:
n 简单发音阶段(0~4月) n 多音节(连续音节)阶段(4~9月) n 学语萌芽阶段(9~12月)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 定作用。 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理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n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 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自 然成熟说。
q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 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n 按活动特征划分
q 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成
n 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 n 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分为攻击性行为和探索性、刺激性行为。 n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n 适用于从初生到30个月的婴儿的一种综合性量 表。1969年发表修订版。
n 它包括3 个部分:
q 运动量表: 用于测查婴儿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q 智力量表:用于测查婴儿的视觉与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的能力、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q 行为记录:有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合 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的广度 等三部分。
n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q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q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q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n 头尾原则 n 近远原则 n 大小原则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感知觉发展
n 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n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q 利用手势进行交往 q 交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是动力
n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q 婴儿已能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关 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
n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q 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q 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q 适应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q 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实验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依恋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n 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生长加速期 时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n 阶段划分:
q 婴儿期:个体从出生到3岁 q 产前期:受精卵到出生前的280左右,分为胚肿期(0~2
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9~38周)。 q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n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q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机体对环 境的适应。分为以下两类:
q 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防御和定向反射), 也称生存反射。
q 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 和巴宾斯基反射)4~6个月内自行消退。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为模式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
图注:每一条曲线表示一组器官或身体部位 的大小与20岁时大小的比例(20岁时的发展水平 在坐标上显示为100%。“总体情况”曲线描述了 身体外形以及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和肌肉的发展 变化。总体而言,大脑和头部的生长快于身体的 平均生长速度,生殖器官发育速度较慢(淋巴结 和淋巴系统的其他部分,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生长得也很迅速,在儿童期晚期和青春期时甚至 超过成人水平。
2岁~青春期:身高每年增约5厘米/年,体重增约 2.5千克/年。腿生长的最快。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比例的变化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n 生长规律:
q 头尾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 头部到尾部。如:怀孕的最后3个月和出生后头两年被 称为“大脑发育加速期”,出生时头大小占成人后 70%,脑重占成人脑重25%,2岁时,增加到75%。躯 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青春期,腿生长迅速。
虑(梯度入园)。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分离焦虑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q 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q 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n 本能性的驱动力 n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q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7~8个月)
n 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 n 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n 意义: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哈 洛 的 “ 猴 子”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依恋
n 依恋的定义
q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 的社会性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n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
q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q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q 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q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n 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q 辨认同一类——习惯化;区分另外类别——去习惯 化;
q 9~12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
n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q 三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 成功。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n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
q 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n 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n 重点: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5~6月出现)。
q 意义:
n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n 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n 多种感觉协调活动。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q 迟缓型(15%):不活跃,有点抑郁,反应慢,对新异 刺激反应较温和,不会过激或消极。
n 无法归入上述三种类型的,称为混合型(35%) n 气质能否改变取决于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
度。——“拟合优化模式”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2~7个月之间,基本情 绪:愤怒、悲伤、快乐、 惊讶和恐惧。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记忆的发展
2-3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30天 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标志
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 成熟。 婴儿的“记忆缺失”:自传体式的 记忆依赖自我表象、语言技能。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 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贝利婴儿发展
量表 •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 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遵循着睡眠—觉醒的活 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 化的生活行为模式。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 反射为指标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n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q 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 和制约。
2岁时:出现自我意识情 绪:尴尬、害羞、内疚、 嫉妒和骄傲等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情绪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兴趣的发展
n 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100天)
q 兴趣-反应模式下的婴儿感知运动活动。
n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0.5岁前后)
q 相似性再认。
n 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q 主动地去感知新异物体,不断施加动作,试图用不 同的方式影响他感兴趣的新事物。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q 自发性微笑(0-5周) q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q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母婴之间的
微笑可以相互激起、支持和强化。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依恋
n 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q 安全型依恋(65%-70%) q 回避型依恋(20%) q 反抗型依恋(10%-15%)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n 父母教养方式与依恋类型有关 n 依恋的文化差异
q 日本、以色列:分离焦虑和反抗型依恋。 q 德国:回避性依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q 研究方法的突破:
n 习惯化范式
q 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 逐渐减弱,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q 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 反应又会增强。
n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 间为指标。如范兹的“观察箱”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优先注视范式
新生儿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如人脸、曲线 或同心圆图案等。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q 分化过程: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和主动操作性的哭。 q 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
感到无聊。
n 分离焦虑
q 最初阶段:哭、悲伤,求助,愤怒的抗议; q 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q 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 q 怕生:陌生人焦虑(6~8月),2~3岁入园时有入园焦
q 3岁左右时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n 词汇的发展
q 1岁~1.5岁,词汇量50左右 q 3岁,词汇量达到1000左右 q 词汇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词义与成人不尽
相同。
n 句法的发展
q 1~1.5岁: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 q 1.5~2岁:简单句,复杂句 q 3岁:完整句 q 1.5岁~2.5岁是关键时期 q 3岁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n 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 性等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学说):
q 容易型(40%):随和、脾气平和、接受新事物、开放 和适应。
q 困难型(10%):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 激反应消极,易怒、攻击行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 展
2020/12/11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生理成熟和发展概览
n 身体和体重的变化:两个快速生长期
q 0~2岁:2岁时身高达到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 生时的4倍。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头占 20%。
q ②青春期(女孩10.5岁,男孩13岁左右):躯 干和腿生长的都很快。腿长占50%,头占12%。
q 与自主运动有关系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注意的发展
n 特点
q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q 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
在心理活动控制。
n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q 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q 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q 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Leabharlann 视觉偏好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各种感觉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
n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辨简单形状的 能力。
n 深度知觉:6个月有深度知觉 n 方位知觉: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
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以客体为中心 辨别左右。
q 近远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 身体的中部(或近端)到周围部位(或远端)。如; 在孕期,胎儿的胸腔和内部器官最先形成,然后才是 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在婴儿期和儿童期,胳膊 和腿的生长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接近青春期,生 长模式发生逆转。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
q 观点: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 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 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n 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q 婴儿的发音分为:
n 简单发音阶段(0~4月) n 多音节(连续音节)阶段(4~9月) n 学语萌芽阶段(9~12月)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 定作用。 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理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n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 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自 然成熟说。
q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 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n 按活动特征划分
q 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成
n 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 n 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分为攻击性行为和探索性、刺激性行为。 n 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n 适用于从初生到30个月的婴儿的一种综合性量 表。1969年发表修订版。
n 它包括3 个部分:
q 运动量表: 用于测查婴儿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q 智力量表:用于测查婴儿的视觉与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的能力、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q 行为记录:有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合 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的广度 等三部分。
n 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q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q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q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n 头尾原则 n 近远原则 n 大小原则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感知觉发展
n 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n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q 利用手势进行交往 q 交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是动力
n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q 婴儿已能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关 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
n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q 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q 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q 适应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q 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实验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依恋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n 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生长加速期 时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n 阶段划分:
q 婴儿期:个体从出生到3岁 q 产前期:受精卵到出生前的280左右,分为胚肿期(0~2
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9~38周)。 q 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n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q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机体对环 境的适应。分为以下两类:
q 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防御和定向反射), 也称生存反射。
q 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 和巴宾斯基反射)4~6个月内自行消退。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为模式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不同系统的生长曲线
图注:每一条曲线表示一组器官或身体部位 的大小与20岁时大小的比例(20岁时的发展水平 在坐标上显示为100%。“总体情况”曲线描述了 身体外形以及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和肌肉的发展 变化。总体而言,大脑和头部的生长快于身体的 平均生长速度,生殖器官发育速度较慢(淋巴结 和淋巴系统的其他部分,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生长得也很迅速,在儿童期晚期和青春期时甚至 超过成人水平。
2岁~青春期:身高每年增约5厘米/年,体重增约 2.5千克/年。腿生长的最快。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身体比例的变化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n 生长规律:
q 头尾发展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从 头部到尾部。如:怀孕的最后3个月和出生后头两年被 称为“大脑发育加速期”,出生时头大小占成人后 70%,脑重占成人脑重25%,2岁时,增加到75%。躯 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岁—青春期,腿生长迅速。
虑(梯度入园)。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分离焦虑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情绪的发展
n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q 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q 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n 本能性的驱动力 n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q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7~8个月)
n 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 n 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n 意义: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哈 洛 的 “ 猴 子”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社会性依恋
n 依恋的定义
q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 的社会性联结,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n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
q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q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q 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q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n 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q 辨认同一类——习惯化;区分另外类别——去习惯 化;
q 9~12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
n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q 三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 成功。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五单元 婴儿的言语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n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
q 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n 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n 重点: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5~6月出现)。
q 意义:
n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n 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n 多种感觉协调活动。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q 迟缓型(15%):不活跃,有点抑郁,反应慢,对新异 刺激反应较温和,不会过激或消极。
n 无法归入上述三种类型的,称为混合型(35%) n 气质能否改变取决于气质类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
度。——“拟合优化模式”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2~7个月之间,基本情 绪:愤怒、悲伤、快乐、 惊讶和恐惧。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记忆的发展
2-3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以保持30天 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标志
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 成熟。 婴儿的“记忆缺失”:自传体式的 记忆依赖自我表象、语言技能。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