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非常给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传播)、人群易感性。

,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虫不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

:乙类:SARS、AIDS、HBV、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H1N1、手足口病。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发现后24h内上报(监测管理)。

5 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病原学:1、HAV —单股RNA。2、HBV —双股DNA,亚型:adr adw ayr ayw,抵抗力强。3HCV—黄病毒科,有包膜,单股正链 RNA。4HDV---单股环状RNA。5HEV---单股RNA。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甲肝、戊肝;患者、病原携带者--乙、丙、丁肝。临床表现:1潜伏期:甲肝---15~45天;乙肝---28~160天;丙肝---30~180天;丁肝---4~20周;戊肝---16~75天。分型㈠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⑴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注射等)⑵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⑶体征:肝脾肿痛⑷化验 ALT升高;⑸病原学阳性。2、急性黄疸型:符合急性肝炎,SB>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排除其它疾病。典型病程:1. 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常无自觉症状,传染性最强。2.黄疸前期:发热畏寒症状重,恶心厌食全身疲乏。持续5~7日。3.黄疸期:症状好转,黄疸出现,转氨酶升高。持续2~6周。4.恢复期:平均1个月。(二)慢性肝炎:急性患者病程超过半年,或原为携带者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致病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病理检查或综合分析符合者,也可诊断为慢性肝炎。1、轻度:病情较轻,肝功1~2项轻度改变。2、中度:介于轻重之间。3、重度:症状体征明显,伴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且具备下述四项中的一项: 1、SB>85.5μmol/L;2、PtA 60~40%;3、Alb≤32g/L;4、胆碱酯酶<2500U/L。(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症状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⑵极度的乏力⑶重度的黄染⑷2W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体征⑴肝浊音界缩小⑵扑翼样震颤⑶出血倾向(皮肤、鼻、消化道)。化验⑴SB>171μmol/L⑵肝功明显异常⑶PTA<40%。2、亚急性重型:基本同急性重型,特点如下:⑴肝多不缩小⑵可出现腹水⑶酶胆分离,A/G比例异常⑷起病15天~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肝表现者。3、慢性重型:临床表现同亚重肝,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sAg携带史。或无前述病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象学改变及生化改变或病理改变者。(四)淤胆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轻,但多有皮肤瘙痒和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梗阻。(五)肝炎肝硬化:早期诊断困难,须依靠病理诊断。典型者有下述特点:1、代偿性肝硬化⑴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⑵门脉高压的表现,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⑶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2、失代偿性肝硬化:肝功能明显异常如:Alb<35g/L、A/G<1、胆红素>35、Pta<60%。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原学诊断:1甲肝:血清抗-HAV IgM阳性。病程中抗-HAV IgG有4倍以上增长。粪便经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或用ELISA法检出HAV抗原。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 RNA。2乙肝: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3、血清抗-HBc-IgM阳性4、肝内HBcAg、HBsAg、HBV DNA ( + )。3丙肝:1、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2、血清抗-HCV阳性。4丁肝:在HBVM阳性基础上1、抗-HD阳性2、血清或肝内HDVRNA阳性;或HDAg阳性。5戊肝(类似甲肝肝炎)。治疗:被动免疫甲肝:丙球;乙肝:HBIG。

典型患者剧烈吐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失水性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原学: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G¯,无芽胞和荚膜,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碱性环境下易生长。抗原结构:1致病力:鞭毛运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霍乱肠毒素、内毒素和其它毒素。存活力和抵抗力:1.古典型霍乱弧菌在外界的存活力有限,埃尔托型抵抗能力较强。干燥2h、加热55℃10min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发病机制与病理:肠毒素(CT)是霍乱弧菌致病的主要物质。病理变化:主要为严重脱水所致。表现皮肤干燥、紫绀,皮肤组织极度干瘪,内脏呈深红色,无光泽,体积缩小,肠腔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胆囊内充满粘稠

胆汁。内脏细胞可见出血、变性等变化。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一)无症状隐性感染:指在流行期间密切接触者,感染后无任何症状,仅呈排菌状况,也称接触带菌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二)非典型(轻型)感染:感染后症状不明显,腹泻每日5次左右,呈黄色稀水样便,也可呈糊状或蛋花样便,少数患者伴有腹痛,无明显呕吐,病程短,3-5天恢复。(三)典型感染:1、泻吐期:本期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突发剧烈泻吐——先泻后吐;便次频繁~失禁;黄水样~“米泔水”样吐泻物;喷射性、连续性呕吐;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2、脱水期:不同程度的脱水;钠盐大量丢失——肌肉痛性痉挛;钾盐大量丢失——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鼓肠,心律不齐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3、反应恢复期:脱水纠正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逐渐恢复。部分病人,因残存毒素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治疗: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抗菌治疗、对症治疗。(一)一般处理: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流食为主,剧烈吐泻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患者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二)补液疗法:原则: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1、静脉补液:“541”液;2:1液。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三)病原治疗---环丙沙星。(四)抗分泌治疗——阻断毒素:氯丙嗪、黄连素、GM1-活性炭。(五)对症治疗:剧烈吐泻——阿托品、灭吐灵、针灸等。肌肉痉挛——热敷、按摩、针刺等,及时补充钠盐和钙剂。循环衰竭——扩容、纠酸、吸氧,酌用升压药。心衰、肾衰和肺水肿——按常规处理。(五)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6天,粪便隔日培养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若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15天方可出院。预防:1.控制传染源:平时——建立肠道门诊,及时发现疫情;流行期间——对来自疫区的食品及所有人员均应严格检疫;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疑似病人应隔离检疫;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天,以发现带菌者。在隔离检疫期间可应用四环素预防感染发生。(2)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和食品的消毒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大力宣传消灭苍蝇,不喝生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3)提高人群免疫力:打疫苗。

皮肤粘膜瘀点、瘀癍及脑膜刺激征。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病原学:,我国以A群为主。3.本菌含自溶解酶,在常温下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湿热及各种消毒剂均较敏感。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更主要)和病人。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3易感性:以15岁以下儿童多见。4流行特征: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多见。病理变化: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引起栓塞、出血,导致皮肤、粘膜、浆膜瘀斑,暴发败血症型,内脏出血、皮肤大片瘀斑、休克。2.化脑病变:在软脑膜、蛛网膜。充血、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化脓性分泌物。3.暴发性脑膜炎:以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压升高为主,脑脊液可变化不大。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症状,少数有1~2天发热咽痛。2.败血症期:⑴毒血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脾肿大。⑵皮肤瘀点、瘀斑、红色斑丘疹,以四肢为多。3.脑膜炎期:⑴高热等毒血症状持续存在;⑵颅压增高症: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血压升高、相对缓脉、惊厥、狂躁、意识障碍。婴儿前囟饱满,也有因呕吐失水前囟下陷,不可误诊消化不良。⑶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尼氏征、布鲁氏征阳性。⑷口、鼻周出现疱疹,与其它化脑鉴别有一定意义。实验室检查:血:WBC↑,N↑。脑脊液(CSF):压力↑,外观混浊,WBC>1×109/L,N ↑,糖↓,氯化物↓,蛋白↑。皮肤瘀点及CSF涂片白细胞内外可查及G-双球菌。(二)暴发型: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50%。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多见于儿童。⑴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糜。⑵短期内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皮下出血坏死(抢救应分秒必争)。⑶微循环障碍:面灰、四肢厥冷、脉速、血压下降。⑷ CSF多正常,细胞数轻度增加,脑膜刺激征阴性。2.暴发型脑膜炎型:多见于儿童。⑴中毒症状:高热、头痛。⑵脑实质损害症状:昏迷、惊厥、锥体束征(+),两侧反射不等。⑶脑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天幕下裂孔疝(颞叶疝)。⑷ CSF 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种暴发型表现,病死率甚高,可达80%。(三)慢性败血症型:临床少见,多发生于成人。反复寒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痛,也可发生脑膜炎、肾炎、全心炎。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⒈血象:WBC 10~30×109/L以上,N 0.80~0.90,有DIC者PLT减少。⒉脑脊液⒊细菌学检查⒋血清学检查。治疗:(一)普通型流脑:1、(脱水)2、病原治疗:磺胺嘧啶(SD)或抗菌素(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头孢曲松钠等)(二)暴发性败血症型流脑:1、抗菌同上2、抗休克(吸氧、扩容、纠酸、活管、强心、抗炎药) 3、DIC的治疗(三)暴发性脑膜炎脑炎型:1.抗菌:同暴发性败血症型2.纠正低氧和呼衰吸氧或机械通气 3.解痉:东莨菪碱

4.脱水:20%甘露醇

5.抗炎:地塞米松

6.亚冬眠:必要时。

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虫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病原学:1.JEV属虫媒病毒B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2.外观球形,单股正链RNA,有衣壳。3. 抵抗力不强,但耐低温和干燥,冻干于4℃可保存数年。流行病学:1、传染源:家畜、家禽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3人群易感性:普遍4流行特征:严格季节性(7~9月),高度散发性。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可累积脑及脊髓,但以皮质、间脑、中脑最为严重。临床表现:潜伏期 4~21d,平均10~14d。(一)初期:病程1~3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精神欠佳。1~2天体温达39~40℃。(二)极期:第4~10天进入极期,全身毒血症+脑损害。

1.高热:体温达40℃以上,持续7-10天,重者长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嗜睡→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