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狐假虎威评课教研记录(3篇)

狐假虎威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狐假虎威》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讲述了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压百兽,最终暴露自己的本性,被百兽识破的故事。

本篇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对《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评课,探讨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研目标1. 分析《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总结其优点和不足。

2. 探讨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研内容1. 教学设计分析《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寓意。

(2)讲授:教师讲解故事内容,分析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性格特点,揭示故事寓意。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 教学设计优点(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

(3)注重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 教学设计不足(1)课堂氛围较为严肃,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对故事寓意的讲解较为直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课意见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游戏等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在讲解故事寓意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对《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评课,使我们认识到寓言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统编教材中神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神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神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
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的神话和寓言故事是文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们寓含深刻的哲理和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些课文,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
1. 把握课文的情节和主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
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首先把握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并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故事情节及其中隐含的哲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白蛇传》时,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白娘子与
许仙的爱情、法海为何要镇压白娘子等问题。

2. 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课文
这些课文中的神、仙、妖、魔等元素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这些课文,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课堂情境,例如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通过图片展示课文中的风景、人物等。

3. 帮助学生认知故事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这些课文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背景,并将它们与课文中的情节联系起来,解释故事中的隐含含义。

例如,讲解《西游记》时,可以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孙悟空与唐僧等人的历史背景、三界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4.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阅读相关课文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文,鼓励他们自主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的神话或寓言故事,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以上教学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编教材中的神话、寓言故事类课文,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探究的教学方法。

课文《好的故事》教学研读

课文《好的故事》教学研读

《好的故事》(鲁迅)教学研读《好的故事》,作者鲁迅,创作于1925年,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入编小学语文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从文体角度看,散文诗作为散文的进一步精练和浓缩,它最大限度的省略了叙事的因素,其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就更能凝聚和升华,所以亦更能够显示出浓郁的诗意和深沉的思索。

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太大,加之鲁迅的散文诗大都抒写极度灰暗的心绪,以致鲁迅本人都不希望年轻人读自己的这类作品。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谈谈此文写法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如何妙用对比写法,供大家参考。

1.错位对比:题目“好的故事”与全文“没有故事”的对比。

“好的故事”是鲁迅梦境中希望看到的故事,可是,全文主要写了梦境中家乡河边所见的两幅图景,或者只是两个片段,文中并没有写到与题目对应的故事?岂不文不对题!也有人因此批评鲁迅这篇文章的题目取得不好。

这不是鲁迅构思的失误,也不是笔误,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目的在于通过题目与全文的错位对比,暗示美好的梦境过于短暂,而黑暗的现实则遥遥无期。

梦境中“好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展开,便成了碎影;作者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个“他”,指的是“好的故事”的碎影),却已不能。

暗示那时候的现实是多么令人悲哀和绝望。

2.明暗对比:“好的故事”与“坏的现实”的对比。

这“好的故事”是鲁迅的理想、希望、期盼,它美丽、幽雅、有趣,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但只能在梦境中蒙胧看见。

为什么?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看到“好的故事”。

作者明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暗里与“坏的现实”形成对比。

因此,想要读懂此文,想要理解鲁迅的内心,必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那时的现实究竟“坏”到何种程度。

鲁迅于1925年写此文。

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尝试借鉴西方实施总统制,但短短14年间,总统竟然走马灯似地更换(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琪瑞、张作霖等都做过短暂的总统),期间还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伐混战、孙中山北伐。

追问·对比·提炼:低年级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二下《羿射九日》的同课异构为例

追问·对比·提炼:低年级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二下《羿射九日》的同课异构为例

小学教学计·语文2021/05在统编教材中,神话故事类课文共6篇。

其篇幅虽不多,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话故事类课文具有丰富神奇的想象、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和奇妙夸张的语言,但在教学中仍普遍存在教师没有把握神话故事的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或者教师的“教”没有学法引导,使得教学出现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等现象。

本文以二下《羿射九日》一课为例,对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进行对比分析,给低年级神话故事类教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指向导入:顺应低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教学片断一:师: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你能看图说一说吗?(出示神话故事图片)生:《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师再引出课题:羿射九日。

教学片断二:师: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计算能力,接不接受挑战?(出示:10-9=?)生齐回答:等于1!师:这道题对你们来说很简单,但老师一看到这个算术题,就想到了一个神话故事。

你能猜猜是什么吗?生:《羿射九日》!师:这道算术题跟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关系呢?生: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神箭手后羿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最后天上只剩下1个太阳。

我猜老师可能是这样想的。

(出示和数字相对应的图片)师:说得真棒!这就是《羿射九日》这个神话。

这么神奇的故事,想不想读一读?生(齐答):很想!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且容易兴奋。

教学片断一用图片来猜神话故事的课题的方式司空见惯,且与课文没有太多联系。

而教学片断二采用算式游戏激情导入,数字又与《羿射九日》的情节相互关联,图片算式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由此建议教师在低段神话类课文的教学中适当介入游戏,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同时游戏教学的内容也应和神话故事相关联介入,是为后面学习做铺垫的激趣,而不只是为了激趣而激趣。

二、品读神奇:聚焦重点段落感受丰富神奇的想象教学片断一:师:请你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解析及教学建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解析及教学建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简析及教学建议一、课文简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语句优美、文图并茂、层次清晰、语言训练资源丰富、环保教育性极强、且便于学生朗读、有助于启迪学生思考的好课文。

课文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村民们无环保意识,滥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环境,因而,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走了。

读后,令人痛心疾首,故事以此警示后人:人类的生存、生活,必须与自然和谐。

(一)美丽山村,景色怡人课文的第一段,作者精调彩墨,以赞美之情,描绘了一幅山谷里一个小村庄的美丽画面: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清澈澈;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清鲜鲜,甜润怡人,多么美丽的村庄,多么好的生活环境啊!简直是想象中的天堂!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请注意文中用了“早先”一词,它告诉读者,小村庄的这种美丽景色,人们生存的这种怡人环境,是“早先”有的,是过去的“胜景”,那么现在的小村庄是更美了呢?还是不存在了呢?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容,令人深思。

读到小村庄被利斧所毁,不!是被村民所毁!这又是令人感到何等的痛惜!文章先讲山村之美,再讲小村庄美景被毁。

这种铺垫,便是首段文字的魅力与价值。

(二)砍树毁林,破坏环境课文的二、三段,作者以沉痛的心情,讲述了村民们为了过上所谓“不错的日子”,肆意砍树毁林,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几十户人家”表明村里住的人并不多,但是家家都砍树,其破坏性极大;谁家“想盖房”“想造犁”、想做家具,“拎起斧头”上山砍树。

真可谓家家砍、随便砍、任意砍了,文字背后所揭示的是:那里的村民们毫无环保意识,毫无法制观念。

文章的第三段,用了“一年年,一代代”的词句,告诉读者:这个小村庄的人们砍树,不是只砍一年,是去年砍,今年砍,明年还砍,年年都砍;不只是一代人砍,是爷爷砍,爸爸砍,孙子砍,辈辈都砍。

行文至此,一副对联在笔者心中油然而出:上联:家家砍树去年砍今年砍明年也砍年年都砍,下联:人人毁林父亲毁儿子毁孙子还毁辈辈均毁。

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谈神话故事类课文教学

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谈神话故事类课文教学

以《普罗米修斯》为例谈神话故事类课文教学作者:舒洁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08期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神话故事大都比较离奇、生动、形象,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普罗米修斯》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献身精神。

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凸显出神话故事的特点,让学生爱上童话呢?教师应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这篇神话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厘清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多数是经过口耳相传得来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比较丰富、离奇。

在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阅读,以使学生对神话故事内容有大致了解,为接下来感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在《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几位神,这几位神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经过阅读分别说出本文的众神名字分别是普罗米修斯、宙斯、赫淮斯托斯、赫拉克勒斯。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把普罗米修斯和众神的关系说一说。

在学生对这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依据人物关系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梳理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起因: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从宙斯那儿盗取了火种。

经过:宙斯知道了,派火神严厉惩戒普罗米修斯,火神让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普罗米修斯不肯,火神便把普罗米修斯押到了高加索山上进行惩罚。

结果:大力士解救了普罗米修斯。

在学生叙述完文本的故事情节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就普罗米修斯受罚的部分进行细读。

这样教学,有情节,有细节,学生对神话故事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统编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类课文解读及教学建议童话和寓言是学生喜爱的两种文学体裁,统编教材中选入很多的经典童话作品,同时也入选了多篇寓言故事,由整组童话、寓言单元,有策略单元,有习作单元,也有根据“双线组元”需要由浅入深地编入教材,这样编排,彰显了统编教材系统性、科学性特点。

那么,童话和寓言故事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怎样分布的?这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接下来我向各位领导、专家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童话、寓言类课文解读(一)童话的概念、分类及课文解读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1.童话的类型(1)童话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分为神话、民间传说、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和幻想小说。

《格林童话》属于民间童话;《安徒生童话》属于创作童话;民间童话的特点是口语、模式化;创作童话的特点是书面语、个性化。

(2)童话从表现题材上看,分为科学童话和文学童话两类。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文学童话又叫品德童话。

我们平时说的童话一般默认为“文学童话。

”文学童话的形象的基本类型有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形象。

超人体童话:这类童话所描写的是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主人公常为神魔仙妖、巨人侏儒之类,他们大都有变幻莫测的魔法和种种不平凡的技艺,这类童话多见于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之中,如四下第八单元的26课《巨人的花园》,27课《海的女儿》,28课《西游记》。

拟人体童话:指幼儿童话常采用拟人体的写法,如小猫钓鱼、小溪唱歌……在《小象滑梯过生日》中,小金丝猴、小兔、小松鼠、小狗等动物以及本来没有生命的大象滑梯等都会讲话,都有各种行为和感情。

这类童话的主人公多是人类以外的各种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

例如猫、狗、鱼、虫、鸟、树、石、风……常人体童话:这类童话中的人物,看起来与常人完全一样,但其性格、行为、遭遇都极度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和象征性。

聚焦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聚焦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6编者按7故事类文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本类型%读故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认知和思想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文本占比较高"涉及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刊发一组文章"对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加以剖析%聚焦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彭 峰!江苏省溧阳市燕湖小学"!$**""#摘 要$解读故事类文本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赏析故事类文本美好的语文品质"基本指向是观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具体思路是确立解读重点&把握解读维度%教学故事类文本的基本策略是归类与朗读&比较与质疑&品析与范读&透视与复述%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品质'故事类文本本文所探讨的故事类文本"主要是指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其主题集中&情节简单&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内涵深刻"深受学生喜爱%故事类文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探讨这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一&文本解读$挖掘故事类文本的语文品质解读故事类文本"首先需要理解语文品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具体的解读思路%!一#前提$理清*语文品质+的概念*所谓3语文品质4"就是指一篇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质量高下%+这是王尚文先生给语文品质下的定义%放在故事类文本的解读中该如何理解-以二年级上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为例%第一自然段中*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交代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还交代了它们各自的活动状态*坐!在这里是长期停留之意#+*飞+*落+%这就为下面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创设了情境"同时也规定了它们对话时应该有的姿势和语气语调$青蛙在井底"应该是仰头说话的"气定神闲的'小鸟在井沿"应该是低头说话的"气喘吁吁的"它们对话时是有一定距离的%区区两句话"不过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和三个动作"就为后面的对话提供了特定的情境%和后面的对话部分相比"这显然是略写"却是不能少的*前提+%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文章的*主体+"寓意蕴含其中"遣词造句都彰显语文品质%例如"第五自然段写道$*小鸟说$3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54+这句话用了一个感叹词*哪+%一般我们会用*呢+"此处为何用*哪+-是因为*哪+读起来*赞叹+之味十分浓烈"而*呢+的*赞叹+之味相差甚远%如此谋篇布局"如此遣词造句"质量不可谓不高%结合具体文本理解*语文品质+"我们很轻松就可以感受到"语文品质是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出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由此可见"解读故事类文本"需要观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二#思路$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着手当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解读每一类文本都要琢磨的"但琢磨的重点有所不同%*诗的对象是比较概括的"散文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特殊的对象和特殊的感情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散文的感染力"构成了散文的情和趣%+*诗和散文大体是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表现人物心灵"而小说则是把人物打出常轨"突破常态心理结构"把潜在的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和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孙绍振先生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诗歌&散文&小说解读的重点"分别是充满概括性的意象&充满特殊性的对象与情感&人物情感的失衡与平衡%那么"故事类文本解读的重点与策略是什么-$,确立解读重点确立解读重点的前提是搞清楚故事类文本涉及的神话&民间故事&童话等体裁之间的区别%在许多人的概念里"神话&民间故事&童话因外在形式都会用到想象&虚幻的手法而被混杂在一起%实际上"它们有文体&表述内核等方面的区别$神话揭示了一种宿命"蕴含着人类无意识的原型"会告诉你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在路上要经历哪些考验"并终将有什么结果'民间故事更多地带着民俗与特定时代的烙印"侧重于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人们往往编创的是与惯常的伦理相冲突的故事'童话表达人类的梦想"孕育着人类有意识的情结"表达人类希望到哪里去"希望改变或获得什么的愿望%解读这些文本"先要确定其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因为它们各自的表达重点是不同的%然后"根据课文的表达意图来锁定重点人物&重点情节&重点环境%例如"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文属于神话"解读时应该紧扣与阐释*宿命+相关的人物!普罗米修斯#&情节!普罗米修斯因帮人类取火而甘愿受惩罚#&环境!高加索山上#%其中"最能反映普罗米修斯悲剧宿命的是*不听劝+与*受罚+%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解读重点应指向*不听劝+与*受罚+%!,把握解读维度确立了解读重点后"还需要把握解读维度%聚焦故事类文本语文品质的解读"需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两个层面着手$从人物言行&人物遭遇&人物态度等层面"把握神话揭示的宿命'从特定时代鲜明的人物性格&通俗的表达特点&现实与故事之间的差距等层面"体悟民间故事特定时代的烙印"解读劳动人民的愿望'从不同童话人物的对比&现实与故事的反差&童话正派人物对现实的超越等层面"感悟童话承载的美好愿望%以(普罗米修斯)为例阐释解读维度%该文想要告诉读者火从哪里来"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取火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在这条路上他将经历哪些考验"并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首先"赏析遣词造句之匠心%聚焦*不听劝+*受罚+的解读重点"需要从人物言行&人物所处环境&人物遭遇悲剧的残酷性以及人物对待遭遇时的态度等维度去解读%如赏析普罗米修斯*受罚+部分的句子*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出来+"如果去掉*可是+一词也是通顺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可是+一词呢-因为*可是+一词除了转折之意"还更好地揭示了普罗米修斯所受惩罚的残酷性%*可是+这个极为普通的字眼"放在此处却表现了极不普通的情感222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与对宙斯的憎恨%这样的词句"课文中还有很多"例如*死死地锁+*日夜遭受+*没有了尽头+等%其次"赏析谋篇布局之独特%神话详写部分是*劝说+和*受罚+"*盗火+等其他部分略写%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衬托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坚定%以第六自然段为例"前两句写普罗米修斯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最后一句则写*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如此一来"整段话就有力地衬托出了普罗米修斯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品质%二&文本教学$感悟故事类文本的语文品质*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原由"从而使学生得到借鉴"提升自己的语文品质%+王尚文先生的这段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也为我们教学故事类文本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遣词造句之美好"常用的策略有*归类与朗读+*比较与质疑+'感悟谋篇布局之精妙"常用的策略有*品析与范读+*透视与复述+%!一#感悟遣词造句之美好$,归类与朗读归类"作用在于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规律'朗读"作用在于让这些规律被形象化地感知&体验%尤其在故事类文本中"两者连用"能让该类文本语言蕴含的哲理得到感性的润泽%教学该类文本"运用归类与朗读策略"从词语的情绪&情感色彩出发"透视词语的表达意图"是必须拥有的教学视角%以故事类文本中的童话故事为例"其表述具有浓浓的童趣味"往往会反复使用结构相近或相同的语言表达%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类表达做归类"再以朗读的形式品悟这类表达的特色%民间故事(咕咚)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222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3咕咚4来了"大家快跑哇5+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3咕咚4来了5+其中有六个带有感叹词的短语"我将其归类梳理"分为两组$第一组$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第二组$不好啦&快跑哇&快逃命啊%这两组短语容易读错"也很*耐读+%第一组的感叹词要读得短促"第二组则要读得又长又响"因为是呼救"要表现出紧张与恐慌%童话故事(树和喜鹊)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渴望与邻居和睦共处的愿望%这两个自然段"有三个*只有+和两个*孤单+%这五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孤单&难受%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和后面的*有了+*都有+这一类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反复+表达的作用"学生定能体会童话所表现的强烈感情%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归类的标准可以是词语的情感色彩&表达意图等'朗读则需要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配合朗读技巧的示范&点拨%!,比较与质疑故事类文本经常为了揭示一种宿命&阐明一个寓意&传递一种梦想&展现一种精神"在具有内在规律可循的用词特点&行文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意指性+%此时"需要使用比较策略"指引学生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意指+"同时配合质疑策略"主动对其中的独特*意指+进行质疑和释疑"增进理解%两者连用"能让这种独特*意指+深入学生内心%比较策略通常有两种$一是对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增删调换"二是将文本有类似情节的两三处句子放在一起%这两种"都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当我请学生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女孩时"有学生就提到这句话"说这是一位穷苦可怜的小女孩"理由是她没戴帽子"还赤着脚%如果仅仅感悟到这里"那学生还没发现课文的美好品质222独特*意指+%于是"我请他们读读另一句话$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在街上赤着脚走着%学生比较后发现这句话也通顺%我问他们$*那作者为什么把3赤着脚4放在3在街上4的前面呢-+有了质疑"学生再次咀嚼文字"推敲语境"从而领会把*赤着脚+放在前面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穷苦和可怜%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222这是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我将两个*曾经+删除"让学生读读是否通顺"并请学生提出疑问%学生问$*为什么一再强调3曾经4-+很快有学生回应$*因为小女孩已经死了"之前她是多么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但这一切只能在幸福的幻想中发生%+可见"学生已经明白了其遣词造句的用意%!二#感悟谋篇布局之精妙$,品析与范读故事类文本在传递核心*意指+的过程中"大多会借助特定的表述凸显人物形象"明晰故事表述顺序"让读者在读与思的过程中抓取内涵%品析"在于发现谋篇布局的层次和匠心'范读"在于以*有声样态+再现故事的表述层次%两者连用"理性和感性得以交融%(普罗米修斯)的第六自然段这样写道$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这段话的层次结构"是典型的*转折+%前三句写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很具体'最后一句写他不屈服"很概括%第二&三句话的层次结构"是典型的*递进+%教学这个段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死死地锁在+*不能动弹+*日夜遭受+*不向宙斯屈服+等"感悟遣词造句之功力%引领学生感悟谋篇布局的精妙时可以采取范读的策略$教师范读"读出前三句蕴含的悲痛"且读出悲痛程度的逐渐加深"最后一句读出坚定%至此"还要让学生继续品析范读中的变化"品析文章为何要做这样的处理"明白段落*转折+*递进+的层级结构%最后"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其实"第七自然段写了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的折磨"比第六自然段的折磨更加痛苦%因此"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也是递进关系%从分析层次结构入手"指引学生通过品析和范读感悟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是*捷径+% !,透视与复述*情节详略+与*人物情绪+通常是故事类文本谋篇布局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故事的叙述意图222塑造人物的精神品格&阐述道理&反映美好愿望等%透视策略"主要涉及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人物情绪的变化&文字段篇的结构等"能够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行文重点&人物言行变化%复述策略"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表达信息"内化故事的谋篇布局特色%两者连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理解走向运用%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人物情绪变化也很鲜明%教学这个故事的第一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透视陶罐和铁罐的情绪变化%学生发现$铁罐的情绪!情感1语气#变化是*傲慢 更加轻蔑 恼怒 恼羞成怒+"陶罐的情绪!情感1语气#变化是*谦虚 争辩 劝说 不理会+%经过这样的透视"学生对两个核心故事人物的情绪变化就有了整体感知和精准把握%接下来复述"我启发他们顺着陶罐和铁罐的情绪变化"理出*为什么争辩+*如何争辩+*争辩的结果+的线索"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复述"效果很好%(普罗米修斯)教学的复述环节"我让学生先顺着课后习题透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故事重点222大多数故事的重点是*经过+"但这则神话的重点"既不是*起因+"也不是*经过+"而是*结果+222普罗米修斯受罚%写这部分内容"课文整整用了两个长长的自然段%透视故事各部分的详略安排"能够让学生明白作者的重点何在%学生明白了复述重点"对课文的表达意图也就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一定的领悟%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故事的轨道里发现&感悟美好语文品质的旅程%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师可以灵活选用或者适时调整感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策略%参考文献$.$/王尚文,语文品质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长春出版社"!""',。

基于寓言特征,理解寓言寓意 ——对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的探索

基于寓言特征,理解寓言寓意 ——对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的探索

基于寓言特征,理解寓言寓意——对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的探索摘要:寓言故事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

寓言故事类课文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寓言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紧扣寓言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寓言蕴含的寓意十分重要。

通过突显整体意识、基于文体特征、借助拓展训练的策略能够让学生有效感知寓言寓意、把握寓言寓意、拓展寓言寓意。

关键词:寓言类课文优化教学寓言寓意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寓言故事供小学生学习,寓言故事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这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作者使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借助虚构的故事向读者揭示深刻的道理。

所以,寓言故事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摆脱生硬直白地说教?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阅读价值呢?在小学寓言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紧扣寓言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寓言蕴含的寓意十分重要。

一、突显整体意识,感知寓言寓意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整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聚焦故事内容,这样才能揭示寓言的深刻主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并消化,使课堂生发异彩。

1.在课题中感知寓意寓言故事的内容大都没有繁杂的情节,所以内容上比较容易掌握。

在教学寓言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题中整体感知寓言的寓意。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聚焦课题,说一说这个故事讲述了怎样内容,紧扣“补”字在文中标出相对应的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师:通过这些句子,你们从中感受到什么?生:因为不听他人的劝告,养羊的人连续丢了两次羊。

师:如果让你们形容这个养羊的人,你会选择怎样的词语?生:知错能改。

师:那么他是不是第一次就接受了别人的意见呢?生:没有,连丢了两次之后,他才接受了意见。

师:那么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呢?生:一错再错。

师:从中你们明白怎样的道理?生: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首先就要先改正,切不可一错再错。

故事教学研究案例

故事教学研究案例

故事教学研究案例故事教学是一种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来传递知识、培养思维和品德的教学方法。

它以情境化的叙事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以一位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故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和培养积极品格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而故事教学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更加专注、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情感和品德。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故事教学对学生学业成就和品格培养的影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

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采访的方式收集数据。

选择一位小学教师,在她的语文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进行观察,并与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她的教学理念、准备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故事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

此外,故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故事的讲解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与结论:通过故事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

他们能够通过故事中所展示的情节、人物与场景来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故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故事选择和讲解的方式可能因教师个人喜好而有所偏好,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故事教学内容。

总之,故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培养积极品格。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故事教学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方式,以期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寓言故事类课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现代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类课文的运用渐渐受到重视,然而,其实施教学的不当却使得此类教材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下文对此现象及对策进行简要讨论。

从教材内容来看,寓言故事中常含有深刻的社会与哲理教育,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其中道理,其帮助于学生思想成长将不可低估,但实际上由于教师限于课时施教,加之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不能说深,结果大多成为空谈引起的攰糟糕的学习氛围,最终也无法真正获取教材内容无从谈起。

如何解决这类现象,一方面应从改善教师教学技巧,以便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以免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和重视中,营造课堂学习气氛,突出寓言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唤起其文化认同感,相信这样的教材也不会是空谈轶事,而可以获的让学生真正思考属于自身的道理。

可见,教师除了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及其准确性,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寓言故事类课文发挥其应有的寓教于乐的功效。

例谈小学语文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实验小学 郑启开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历史故事类课文,教师应怎么教,是把它作为故事来对待,还是当作历史知识来对待?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论。

对此,笔者认为,针对历史故事类课文,最好的教学方式则是追本溯源,回归历史,让学生在感知历史故事的同时感知语文的魅力。

笔者重点就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进行浅析。

一、真实,奠定历史故事基础谈历史故事,前提是需要对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进行准确分辨。

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虽然在细节上或许有虚构,但是故事的大致情节和基本人物都是真实的。

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历史故事而言,真实才是前提,缺乏真实,其历史故事也就无从谈起。

而历史小说则不然,其落脚点不是历史,而在于小说,因而其内容虽然根据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但内容则可以虚构,不必追求与历史一致,不需要有真实性,毕竟对于历史小说来说,其来源于历史而高于或改编于历史。

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也有很多历史小说,对此教师需要辨别清楚,不能混为一谈。

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因而可以把它归纳为历史小说,如果当作历史故事,则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一种错误认知。

毕竟从《三国志》这本史书来看,关于“三顾茅庐”只有五个字,即“凡三往,乃见”,对于人物以及事件并没有过多叙述。

再对照《三国演义》,发现整个事件是作者联系相关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其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推敲。

同样对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改编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属于历史小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没有认识两者的区别,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混淆,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有害的。

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则属于历史故事,虽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对其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就司马迁写《史记》这一经历以及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屈辱,还有发愤著书却是真实的,与历史记载相一致,且没有争议,因而可以归纳为历史故事。

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故事,宛若清泉——关于故事类课文的专题教学研究小结一、什么是故事类课文?什么是故事类课文,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划分,我们权且认为是内容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一个故事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的课文。

这主要是区分诗歌、写景状物类和说明议论类课文而言。

1.有哪些故事类课文选入教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的故事类课文,除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教学另论)外,大致可以分为: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四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五年级上册)。

民间故事:如《九色鹿》(四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六年级上册)。

名著故事:如《三顾茅庐》(四年级下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五年级上册),《船长》(六年级上册),《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

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三年级上册),《祁黄羊》(四年级下册),《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六年级下册)等。

成语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伊索寓言》(五年级上册)等。

现代美文故事:如《金子》(三年级上册),《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册),《爱之链》《最后的姿势》(六年级上册)等等。

名人故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四年级上册),《爱因斯坦与小姑娘》(四年级下册),《少年王冕》(五年级上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五年级下册),《小草和大树》(六年级上册),《莫泊桑拜师》(六年级下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名人传记,虽然也讲到一些故事,但整体语言风格是介绍的笔调,不是故事式的讲述,暂不归为故事类的课文。

2.故事类课文的共同点这些文章在编入教材时,大多数经过了修改加工,具有一些共同点:情节单一。

考虑到教材的典范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类课文一般主题集中,情节单一,内容富有情趣,学生喜读、爱读、能读。

篇幅较长的《牛郎织女》这样,短小的《成语故事》也是这样。

神话、民间故事类课文教学要点及教学策略

神话、民间故事类课文教学要点及教学策略

神话、民间故事类课文教学要点及教学策略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神话和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人类最早的故事。

它反映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方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神话最大的特点是神奇,充满了奇特的幻想,主人公一般是神。

民间故事年代久远,是由广大的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充满奇特想象的口头文学作品。

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名人趣闻,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既有名山大川的典故,又有各个传统节日的传说。

与神话故事相比,它的幻想性减弱,更接近现实生活,主人公也多为普通劳动者,故事往往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精神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

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了解和学习它们,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老故事”会让孩子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有助于孩子的精神成长。

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在统编教材中的安排及教学要点:1.神话故事在统编教材中的安排及教学要点:2.民间故事在统编教材中的安排及教学要点:占比还是比较多的,四五年级开始明确向学生提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文体,并以单元整组推进的方式学习,人文主题鲜明,语文要素明晰,中高年级,重点抓住单元语文要素来确定教学要点。

低年级的重点是完成识字、写字、朗读、积累,在此基础上,还可围绕本篇课文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课后习题来确定教学要点。

不难发现,不管哪个级段,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民间故事,一个共同教学要点就是讲故事或者复述故事。

不同级段在能力上的发展和提高是逐步进阶、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统编教材实施以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教学现状:(一)讲述层面1.忽视口语表达2.教师琐碎分析从讲述层面来说,存在着忽视口语表达现象。

讲和复述故事是神话、民间故事的教学要点,但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舍不得把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而是把它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大部分孩子形同虚设,导致孩子在言语表达能力上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语文“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教学策略研究作者:沈晓晓来源:《求知导刊》2021年第04期摘要: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神奇的想象力”。

读神话故事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神话故事,而每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独特的人性之美。

教师在教学神话故事时,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神话故事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意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4-0073-02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神话故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神话故事天马行空,是对不寻常事物的一种展示,极具创造性,能够给人丰富的遐想,属于浪漫主义具体化的表现。

要想提高神话故事的教学效率,教师应采用趣味性教学策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而不厌,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

一、通过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趣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开展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爱幻想、爱听故事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神话故事时,便可借助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沉闷地给学生讲述,而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尾。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放在听故事上。

此外,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应使用小学生喜欢的语气。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有关女娲的故事。

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待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可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听说过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说过这一故事。

故事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故事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故事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在总共安排的15篇文言文中,故事类的就有13篇,占了绝大多数。

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学生在兴趣带动下学习文言文,就不会出现抵触情绪。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编者意图,认真探寻故事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读好故事类文言文是根本在教学中,读被看作学习的基础。

对文言文教学来说,没有读,文言文学习就会落空。

因此,教师需要设置层级目标,训练学生读好故事类文言文。

一是以读准文本为基础。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句读,尽管教材中的文言文已经标上了标点符号,似乎解决了停顿问题。

但是,学生读文言文时仅有标点符号还不够,还有句内停顿这一难点需要突破。

考虑到文言文朗读上的难点,编者在第一篇文言故事《司马光》的学习中,安排了教师带读的训练。

实际上这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范读来指导学生读准文言文,尤其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文本内容时,学生跟读十分必要。

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文本,读好文本中的长句子,训练学生读文言文时能够做到“声断气连”,才算是达到了读准的要求。

二是以读懂文言为重点。

文言文是读懂的,尤其是故事类文言文,需要让学生先读懂故事,而不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这就是充分运用此前积累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通常是借助注释、借助插图、适当补充等,学生自主运用这些方法阅读文本,教师只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点拨。

如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前面多篇文言文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再借助这些方法自主阅读,从故事表达的角度只要能够懂得句子的大致意思即可;之后,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读故事的情况,标记出难以读懂的词句;最后,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具有共性的难题,如“世传”“问之”等。

三是以读熟课文为目标。

背诵课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中自然包含着语言积累、内容把握、故事理解等多方面要求,而落实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就是熟读成诵。

谈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三大维度

谈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三大维度

[摘要]阅读故事类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踏上阅读之旅。

在统编语文教材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从关注学生复述、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等方面展开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故事类文本;复述;思维;想象[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16-0041-03故事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合于口头讲述,有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故事类文本有许多,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编者意图与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借助故事类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彰显出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分学段编排了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三年级提出详细复述课文,四年级提出简要复述课文,五年级提出创造性复述课文的要求。

教师依照学段要求展开以复述为核心的教学是故事类文本教学的应然之路。

(一)详细复述故事“详细复述故事”这个语文要素编排在统编语文教材的三年级阶段,并且提示了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

在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支架,能够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边读边借助课后练习中的表格支架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表示急性子顾客的要求与慢性子裁缝的表现的词句;然后让学生借助表格支架来复述故事。

此外,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借助词语和示意图支架来复述故事。

这样可以有效落实详细复述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类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故事类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为了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4月15日下午在多功能厅举行了以“创新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区教研员张老师莅临指导,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流程1. 主题讲座活动伊始,张老师做了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的讲座。

张老师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他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堂观摩随后,我校青年教师张老师展示了一节公开课——《荷塘月色》。

张老师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荷塘美景的赞美之情。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

3. 分组讨论课堂观摩结束后,全体语文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围绕以下议题进行讨论:(1)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4)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各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讨论过程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4. 总结交流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分别分享了讨论成果。

张老师对各组讨论成果进行了点评,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他建议教师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几点收获:1. 教师们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 通过课堂观摩和分组讨论,教师们分享了教学经验,拓宽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水平。

3. 教师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年级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类的文本。

这些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感人,因此,它们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一、故事类文本的基本教学流程在此次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它应立足与我们以前研究的一般记叙文教学,完成好字词句章的学习,进行好听说读写的训练。

最具特色的应该在“说”上下功夫。

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的,训练我能怎样“说故事”。

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二)读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再读故事的基础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三)讲故事,精读课文,理解故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内容)(四)总结反思,体会道理,并能进行演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伸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能够演出来)(五)写故事,口述故事,创造表达。

(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二、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故事类课文,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划分,我们权且认为是内容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一个故事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的课文,但这些课文又有一些共同点:1.情节单一。

故事类课文一般主题集中,情节单一,内容富有情趣,学生喜读、爱读、能读2.结构简单。

这些故事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交代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阅读。

3.形象鲜明。

故事往往重点刻画一两个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二)故事类课文的不同点故事类的课文由于题材与体裁不一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1.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

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2.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也是群众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

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

其时有孙毓修等编纂的童话集多种。

当时对于童话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它无非“儿童的话”。

真正赋予童话新的内容,培植、鼓励童话创作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是现代作家郑振铎。

西方童话比中国略早。

十九世纪中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颇受读者的青睐。

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

它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已逐渐深化时产生的。

它是人类自觉的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种种形态进行艺术加工。

最初它来自于群众的集体创作,后经过文人收集,提炼形成优美的文学作品。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

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最早的神话。

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

在中国古书中,如《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故事,外国神话较有名的如《荷马史诗》等。

3.特点不同。

童话常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

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

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是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们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一)童话的教学策略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对文学形象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提出童话课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引发想象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

所以,童话的文本分析在兼顾语文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同时,应该着重于童话的幻想性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文学要素上的反映和体现,关注童话如何通过幻想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审视和评价。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教学《七颗钻石》,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钻石变化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可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2.理解寓意理解寓意是童话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寓意理解的主要教学思路是:(1)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七颗钻石》《去年的树》《渔夫的故事》等课文。

(2)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如《小壁虎借尾巴》《自己去吧》《酸的和甜的》《陶罐和铁罐》等课文。

(3)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

如《酸的和甜的》《我是什么》《小鹿的玫瑰花》《巨人的花园》等课文。

3.学习语言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保持了口语的特点。

这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1)听说。

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的一项活动。

学生在听故事时,个个聚精会神。

在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地球爷爷的手》《风娃娃》《巨人的花园》等课文时,都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

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

“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说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

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说为主,通过读、说促进感悟。

(2)朗读。

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

童话的朗读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教师的读。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以及蕴涵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

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二是学生的读。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

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

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

有些童话,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复述。

由于童话是故事类文体,又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口语特点。

童话是富有幻想的故事,因此可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又如《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四次对话,有情节、有想象,课堂教学时可以安排“复述”的环节。

一般认为,童话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文体。

(4)习作。

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寻找特别的习作角度,变换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童话教学中“写”的三种主要方式如下:一是“仿写”。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写的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

如可以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

同时,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

情节可以有所改动,但要把事情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础中上的同学就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开始自编一些童话了。

二是“改写”。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

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去改写童话。

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例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改写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是“续写”。

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象习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内心的感悟。

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

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写一封报喜信。

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失为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4. 个性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和寓意,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