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年级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

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类的文本。这些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感人,因此,它们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一、故事类文本的基本教学流程

在此次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它应立足与我们以前研究的一般记叙文教学,完成好字词句章的学习,进行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具特色的应该在“说”上下功夫。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的,训练我能怎样“说故事”。

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

(二)读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再读故事的基础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讲故事,精读课文,理解故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内容)

(四)总结反思,体会道理,并能进行演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伸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能够演出来)

(五)写故事,口述故事,创造表达。(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二、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

故事类课文,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划分,我们权且认为是内容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一个故事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的课文,但这些课文又有一些共同点:

1.情节单一。故事类课文一般主题集中,情节单一,内容富有情趣,学生喜读、爱读、能读

2.结构简单。这些故事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交代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阅读。

3.形象鲜明。故事往往重点刻画一两个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

(二)故事类课文的不同点

故事类的课文由于题材与体裁不一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1.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

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2.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也是群众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时有孙毓修等编纂的童话集多种。当时对于童话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它无非“儿童的话”。真正赋予童话新的内容,培植、鼓励童话创作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是现代作家郑振铎。西方童话比中国略早。十九世纪中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颇受读者的青睐。

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它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已逐渐深化时产生的。它是人类自觉的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种种形态进行艺术加工。最初它来自于群众的集体创作,后经过文人收集,提炼形成优美的文学作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最早的神话。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在中国古书中,如《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故事,外国神话较有名的如《荷马史诗》等。

3.特点不同。

童话常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

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是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们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童话的教学策略

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对文学形象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提出童话课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引发想象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所以,童话的文本分析在兼顾语文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同时,应该着重于童话的幻想性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文学要素上的反映和体现,关注童话如何通过幻想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审视和评价。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教学《七颗钻石》,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钻石变化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可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2.理解寓意理解寓意是童话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寓意理解的主要教学思路是:

(1)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七颗钻石》《去年的树》《渔夫的故事》等课文。

(2)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如《小壁虎借尾巴》《自己去吧》《酸的和甜的》《陶罐和铁罐》等课文。

(3)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如《酸的和甜的》《我是什么》《小鹿的玫瑰花》《巨人的花园》等课文。

3.学习语言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1)听说。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学生在听故事时,个个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地球爷爷的手》《风娃娃》《巨人的花园》等课文时,都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说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说为主,通过读、说促进感悟。

(2)朗读。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童话的朗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教师的读。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以及蕴涵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二是学生的读。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