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上传: 张建平更新时间:2014-1-9 21:45:44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呢?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着眼,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特别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落实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与艺术、信息技术、自然、思品、劳技是几门不同的学科,却有很多相通点。把这几者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大多兼任一些课,可以从这几者的相通点作一些有机整合的尝试。
一、与艺术学科的有机整合
艺术学科——音乐、美术对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与艺术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却有很多相通点。两者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审美创新意识、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1)利用艺术营造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也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处处是语文,时时皆为我用”的语文观。因为知识、能力、情感不是语文教材所能涵盖的,也不是一堂语文课所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课外的实践,是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感悟,是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去获取课外的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为建设校园出谋划策,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生动活泼,体现艺术风格与追求,可以设置名人名言栏,可以张贴名书名画,可以开辟图书角,可以设置园林角,可以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可以在午间、晨学播放世界名曲、校园歌曲、配乐散文,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认识与理解,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专栏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语文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让文化和艺术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每
个学生的心田。美术与音乐科还可为作文教学提供素材。如学了《想象中的书包》,学生自主设计书包的样式,赋予它各项功能。老师就可指导学生习作,写一写自己想象中的书包。
(2)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方式艺术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以情感带动学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洋溢情感,这又需要借用多种艺术手段。例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用音乐渲染当时悲痛的一刻;用语言描绘送别时的场面;展开想象设想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真真切切领略周总理的伟大可敬之处,学生被深深感染,不少学生留下了泪水。设想,如果没有借助艺术手段,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效果。例如:学习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后,我让学生画一画小蝌蚪找***过程,他们都准确地画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画出了几种动物的特征;有的对青蛙的生长过程画得特别好,还有的不仅画出了青蛙生长的过程,还画出了他们的动作,较好地区分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其实,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都含有丰富的艺术因素。如果我们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把它们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或委婉或激昂的音乐、轻松诙谐的舞台剧……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将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入情入景。学生不仅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扩大了教学容量,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学习逐步向以多种媒体为形式的学习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经常地进行网上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手段也随之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向影像、网络发展。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影像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感受美,体验美;多向交流的网络,则使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了,使课堂教学的时空超越,有利于情境创设,促进自主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1)利用媒体,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小兴安岭美丽风景的课文。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森林,波浪似的起伏的群山,这样首段“几百里连成一片”、“树海”等内容便迎刃而解。伴着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课件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顽皮的小鹿在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行进在水中的木排一路高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段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利用网络,为语文学习的提供广阔天地。
计算机网络教学,通过对现代信息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初步介绍与操作,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搜寻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内容覆盖面广。而多媒体网络技术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突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通过对现代信息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初步介绍与操作,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搜寻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一句话,多媒体网络技术把超大容量的形式多样的语文资源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而且,多媒体网络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例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预习先让学生到网上搜寻资料,初步了解黄山的风景。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其能。有的搜集的图片,有的找的文字资料,有的做的剪贴报,有的搜集的门票,有的讲解黄山“四绝”、黄山的名人故事、黄山的神话传说以及黄山的民风习俗,还有的自愿充当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看着他们得意洋洋、津津乐道的神情时,我感到网络学习的研究,为学生直接参与创设了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全面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由此看来,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信息丰富性,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优化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与自然学科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