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简史
文物及文物鉴定学历史分析
文物及文物鉴定学历史分析文物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各种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物品都可以被称为文物,比如陶器、瓷器、铜器、书画、佛像等。
这些文物承载了古代社会的记忆和遗产,对于了解和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物的鉴定起始于战国时期。
当时,古代的铸币始于秦朝的货币考古工作为文物鉴定奠定了基础。
汉代古钱、唐宋元明的古代货币都经过了专门的鉴定。
到了明清时期,文物鉴定已经成为了专门的学科领域,这个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如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等。
20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的鉴定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进展。
现代的文物鉴定既包括对文物的审美价值的评估,也包括对文物的年代、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科学解读。
科学仪器的应用,使文物鉴定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升。
文物鉴定学的历史分析表明,文物鉴定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所共享。
通过文物鉴定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
文物鉴定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领域的研究与交流,培养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重要议题。
文物鉴定学的发展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文物的鉴定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
总结起来,文物及文物鉴定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涉及了历史、考古、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鉴定学的重要性和地位不断提升。
文物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
文物学概论1
2021/5/27
12
(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 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 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 种信息,诊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2021/5/27
13
2021/5/27
5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2021/5/27
6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021/5/27
(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 发挥教育作用。
2021/5/27
14
第二节、文物学发展简史
文物学是从文物的收藏、研究开始,而逐步 成长为一门真正意义的文物学专门学科。综 观文物学的发展史,大约历经萌芽、产生和 发展三个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2021/5/2715
一、文物学的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20
2021/5/27
3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021/5/27
4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2021/5/27
文物学概论1.
社会学院 李志文
第一章 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
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 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 包含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 可移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 畴。
4.逻辑分析法 它与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排比文 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揭示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丰富的文物材料, 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构成逻辑体系。
5.年代测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测定的方法。
四、文物学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中国历史文物知识点
中国历史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境内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历史文物相关的知识点。
1.中国历史文物的分类与特点:中国历史文物可以分为器物、书籍、艺术品、建筑等多个类别。
无论是古代的青铜器、陶器,还是书法、绘画作品,亦或是古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风格特点,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华。
其中,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创造之一,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祭祀以及国家事务等。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书籍被称为“中华文献珍本”,涵盖了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且多保存至今。
2.中国历史文物的重要代表作品:中国历史文物中有一些特别重要和著名的代表作品,如京剧面具、敦煌壁画、兵马俑等。
京剧面具是中国京剧的一个特色,通过面具的形状、颜色等反映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且色彩鲜艳,表达方式独特。
敦煌壁画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以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中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秦代的军事实力和制度。
3.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物收藏和研究中心之一。
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拥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陶瓷、玉器、书画、家具等。
故宫的文物展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王朝的辉煌和文化的瑰宝,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皇权的运作和文化的传承。
4.桂林漓江风光与文物:桂林漓江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水风景,被人们赞美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上的山水风光与附近的文物密切相连。
例如,位于阳朔县的“九马画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之一,该纹饰出现在元代官窑瓷器上,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精湛的技法而闻名。
此外还有位于阳朔县的千年古寺-伏波山,以及位于临桂区寺前村的唐代石刻佛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5.中国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中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近代文物观念演变简史
1840—1949年,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均发生了变革,受社会运动、文化思潮、相关学科建设等的影响,文物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确认识这一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文物观念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文物观念。
对于文物观念,学界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文物概念、价值等的讨论,多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相关重要事件进行解读[1—7]。
笔者认为,文物观念应是人们对围绕文物展开的一切工作的认知,决定了人们对待文物工作的态度,并通过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体现出来。
因此,文物观念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既包括对文物的概念、价值、功能、所有属性等基本要素的认知,也包括相应的文物保护、利用观念。
关于中国近代文物观念演变的问题,学界已有一定研究,徐玲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述评》一文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8],此处不再一一说明。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多从单个事件或人物入手,涉及时间范围较短,且往往使用“清末民初”或“民国初年”等较含糊的时间概念,无法完整地反映中国近代百余年内文物观念的演变过程;多数研究仍属于学术史研究,注重学者尤其是学科代表性人物的文物观念,忽略了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观念发展的差异;存在与时代背中国近代文物观念演变简史臧志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关键词】中国近代;文物观念;演变;社会群体差异【摘要】1840—1949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变革频繁,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文物观念整体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奠定了后世文物、遗产观的基础。
根据概念、价值、功能、所有属性以及保护、利用观念等构成要素的变化特点,中国近代文物观念的演变历程可分为继往、转型和现代化三个阶段,总体呈现出文物称谓逐渐统一,种类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由注重历史、艺术、经济价值转为偏重历史、科学价值,由传统的欣赏、收藏、交易等功能进一步发展出研究、教育、国家象征等功能,由私藏变为公有的趋势。
第一讲 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一、文物学的基本定义: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 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 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文化遗物。包括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 物)都属于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四、文物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文物学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的如实 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 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 1、研究文物的价值。 2、研究文物的作用。 3、研究文物的分类。 4、研究器物与遗迹。 5、研究文物鉴定、保护、管理、收藏等。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六、文物的分类 1、时代分类法 2、存在形态分类法: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 3、质地分类法 4、功能分类法: 5、属性分类法 6、价值分类法
第一讲、文物学要性: 辨识真伪、文物断代、文物价值的评估、文物保管研究的要求、文 物出境须经鉴定、文物市场管理的要求。 (二)文物鉴定的内容: 1、质地鉴定 2、辨别真伪 3、文物断代 4、评估文物价值 5、评定文物等级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二)文物作用: 由文物价值所决定。 1、史料作用: 证史 正史 补史 史料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教育作用。 (1)文物教育的特点:精神文化实体;形象、直观、生动。 (2)文物教育的场所:博物馆纪念馆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 (3)文物教育的形式: (4)文物的教育功能: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自信心、美育以陶冶情操。 3、文物的借鉴作用 4、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国文物学简史
3、兴盛期的代表著作:宋太宗时宫廷编写的《名画断》, 宋徽宗组织编写的《宣和画谱》,米芾所著 《画史》等。 欧阳修所著《集古录跋尾》 ,赵明诚著的《金石录》, 吕大临的《考古图》 ,南宋赵九成《续考古图》﹑王黼 领头编写的《宣和博古图》,薛尚功所著的《历代钟鼎彝 器款识法帖》等等。
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 (元、明 )
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
政治方面:元代统治者崇武轻文,不重视知识分子; 明代对知识分子防范很严,学者缺乏创新精神,只高谈性 命哲理,轻视考证,不关心文物。
社会方面: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反封建礼制道德的潮 流兴起,在客观上削弱了人们对古代文物的兴趣与力量。 明代社会长期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庞大,追求 享乐的风气较浓。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 山”。他也应该是近代文物学的“开山”。
3、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研 究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文物,他研究文物的目的 是,“探讨中国之古代社会”,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第一次论述了西周是奴隶社会。
※将古器物按年代、国别排列,将资料真正转化为有系统 的史料。其代表作有:《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卜辞通篡》、《殷契萃编》等。
第二章 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物学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物学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物学
第一节 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物质条件
精神条件
1
、
文
丰富的文物以及完整的发展序列
物
学
产 生
中国文物学概论
中国文物学概论
中国文物学概论是研究中国文物的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包括器物、书画、青铜器、陶瓷、石刻等。
中国文物学概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文物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文物的概念、范围和分类方法,包括实物文物和非实物文物。
2.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介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3. 文物的鉴定与考古:介绍文物鉴定的方法和考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4. 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介绍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5. 文物的展览与研究:介绍文物展览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物展览的策划和布展,文物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中国文物学概论,可以了解中国文物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提高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从事文物保护、考古学和文物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历史七年级文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七年级文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文物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历史七年级学习中所涉及的文物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它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锡为合金元素的器物。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
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形态多样,器型有鼎、觥、盘等。
在中国历史上,商代的青铜器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壶等。
二、Oracle骨刻Oracle骨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它是用龟甲或兽骨制成的卜辞文字记录。
骨刻上的文字纹理由卜辞负责人刻写,内容主要是祭祀、占卜、问卜等。
这些骨刻能够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信息,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华丽的服饰,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细金线和玉色丝线交织而成,艳丽而华贵。
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它是古代贵族重要的礼仪服饰之一,展现出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四、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千年古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它是秦始皇陵墓中陪葬的一种陶制品,规模宏大,数量众多。
兵马俑的制作精细,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和特征,栩栩如生。
它们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装备和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五、敦煌壁画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遗产,保存在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内。
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主要内容包括佛教题材、历史故事、音乐舞蹈等。
壁画的绘制技法高超,色彩鲜艳,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绘画和文化的窗口。
六、明器明器是瓷器的一种,产于中国唐朝和明朝时期。
它的特点是色彩鲜亮、纹饰精美、质地洁白、釉面光亮。
明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明器在我国的制瓷技术史上起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瓷器出口的代表。
古器物学的发展历程
古器物学的发展历程
古器物学是研究古代器物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古物、古迹,孔子曾到太庙研究欹器。
此后,代不绝人,如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周游各地时,十分注意沿途的古迹;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提到当时“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文即前代之古文”;郦道元著《水经注》也记载了自汉至北魏的碑石百余通。
古器物研究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兴起于宋代,当时称为“金石学”。
宋代的金石学家以青铜器和碑石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撰作了一大批研究专著,对推进这门学问的发展,建立基本的学术规范,作出了很大贡献。
金石学研究在清代臻于鼎盛,许多著名的学者均擅长文献记载与金石器物的比照和考证,相关的研究专著层出不穷,研究方法也在继承宋人的基础上更趋精密。
中国文物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物的发展历史中国文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前,当时的文明就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崛起。
在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后,中国文物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展示出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现在,中国文物已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热爱和关注。
在中国古代,文物都是由王室和贵族们所收藏的,此外还包含崇拜宗教的物品,古代文物的分类也就因此形成了“书画、工艺、器物、印章、钱币”五大类。
至于“书画”这一类,主要是指古代书法和绘画,作为两大雅学,自古被当做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工艺”则是指一些特定的手工艺制品,包括玉器、陶器、漆器、石器、青铜器等等。
“器物”和“印章”也是古代文物的两大类别,前者以铜器、瓷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后者则是以印章文化为中心进行的分类,因为古代官员常常用印章作为证明身份的标志。
再来说“钱币”,这类文物以不同的朝代和地域发行的货币为分类,是了解古代商业和货币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经典,而直到21世纪,青铜器还是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青铜器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极高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而其中大量制作的礼器,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到了明清时代,文物收藏成为上流社会的一项时尚,贵族和富商更是将文物收藏视为“地位和虚荣”的象征。
于是,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文物被私人或家族珍藏起来,或捐入宫廷或宗教中心,形成了难以估量的收藏家族和寺庙遗物的宝库。
清朝时期,收藏的文物被整理成册并编成图册,如《古玉编》,《古印编》等,多收藏于皇室、深宫和庙宇等地。
同时,清代官方也高度重视文物收藏和保护。
嘉庆年间,文物学研究的奠基人祁和发起“关百宝”工程。
明清两朝累积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成为当今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采用中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备受世界贵族和文化爱好者的瞩目。
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介绍
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文物。
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要了解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
中国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期的文物多以陶器、玉器、石器等形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成为了重要的文物类型。
青铜器的制作精良,造型优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宗教状况。
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也孕育了其他种类的文物。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巅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故宫、长城等。
这些文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权力和文化传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这些宗教建筑和器物也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物包括佛像、经卷、佛塔等,道教文物包括道教神像、道经、法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
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物遭到破坏和损失。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积极开展。
总的来说,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状况。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同时,文物的保护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能够传承给后代。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 (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文物学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对此,我们对“文物”作如此界定: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
2、文物的时限文物的时限,系指文物的年代上限和下限。
各国在对文物时限的划定中,上限的划定基本一致的,即从人类开始出现就有了文物。
下限不尽一致,一般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所划定的文物年代的下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数目庞大的文物,使得中国文物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器: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1万多件,加上无名铜器,总数在数十万件。
简牍:仅居延出土的新旧两批汉简数量就在3万支以上。
字画:古代遗留下来的字画多达几十万件。
玺印封泥:仅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就收录1万余方。
碑刻墓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著录历代石刻1500余种。
而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至少在2千方以上。
(2)品种齐全中国文物包含的门类非常之多,除了上述的几种以外,还有陶瓷器、玉器、金银器、漆器、木器、货币、铜镜、瓦当、丝绸、文房四宝等等。
其中有一些文物种类为中国所独有,如甲骨、文房四宝等。
(3)文物的精品极多每一类文物中几乎都存在着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有一些是举世闻名的精品。
如西周甲骨中的微雕、青铜器中的莲鹤方壶、绘画中的《游春图》、碑刻中欧阳询等名家的作品等。
在遗址方面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遗址等。
这些都是文物中难得的精品。
(4)有字文物较多中国有字文物产生的很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
而且,有字文物在很长时间内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为研究文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有字文物,对于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的先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有字文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价值高于同类无字的文物。
古器物学的发展历程 -回复
古器物学的发展历程-回复古器物学是研究古代物品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身历史的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将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回答该话题。
1. 早期古器物收藏和记录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开始收藏和记录古代的器物。
这些器物包括石器、陶器、布料等,被认为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人们将这些器物保存起来,并通过记号或文字记录它们的来源和用途。
这种记录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展示古代文明的知识。
2. 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开始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工作。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希腊雅典卫城的发掘等都是早期古代考古学重要的发现。
这些发现让人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对古物的研究兴趣。
3. 19世纪的古器物学奠基人19世纪,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古器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弗农和斯魏布勒被公认为古器物学的奠基人,他们开创了古器物学的基本学科范畴与分类方法。
他们利用考古学的成果,通过对古代器物的分类、编目、描述和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4. 20世纪古器物科学的发展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古器物学开始与自然科学结合进行研究。
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碳14定年法、DNA分析、物理化学分析等科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古器物学的研究更加准确和深入。
这时期的研究着重于物质分析、工艺技术、文化交流和古代商业活动等方面,从而更好地解释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5. 近代的数字化技术在古器物学中的应用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古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光谱分析、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人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古器物的原貌,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古器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也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古器物研究中来。
总结起来,古器物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古代的收藏和记录,经过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再到19世纪的奠基人和20世纪的科学发展,古器物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本文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
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
这些机构系统地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
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古学的重要特征。
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
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保护与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中国文物学简史
第三章中国文物学简史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物学已开始萌芽。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物质(环境)和精神(人为)两方面的条件。
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是文物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丰富的古代文物。
其特点是历代文物迭出,连接不断,承上而启下。
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代的甲骨,两周青铜器,秦汉简牍,魏晋南北朝以至明清的瓷器,唐宋以后的法书名画,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文物优势;每—类文物,几乎都跨越几个朝代,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历程。
而且,同一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之间、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之间相互关联,遥相呼应。
譬如商代白陶的纹饰与商代青铜器纹饰非常相似;商周青铜器纹饰又来源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纹饰;秦汉的瓦当纹饰又和在此之前的商周青铜器纹饰相密切相关等等。
文物是文物学得以存在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有连续不断的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才能够使文物学也形成一个产生、发展的完整过程。
因此,中国文物学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这一物质条件得天独厚,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为文物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物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文字。
在甲骨、青铜器、碑石、玉器、简牍、书画、玺印、漆器、瓷器、货币、石窟寺等文物上都有文字,而且有的文字内容还比较长,如毛公鼎上的铭文长达497字。
在外国,也有带字文物,但数量少,与中国大量的文字出土资料无法相比,而且缺乏连贯性。
比如埃及在公元前3350年左右已有象形文字,但在公元前31年被罗马征服,随着希腊文化的渗入,有关埃及的知识湮没。
公元250年,希腊字母加上6个通俗体的埃及象形字取代了早先通行的全部象形字,所以,后人对埃及古文字几乎不能认识。
直到1822年,法国人商博良发现一块有希腊字、象形文字和通俗体象形文字三种字体对照的碑石——《罗塞塔碑》,古埃及象形文字才得到释读。
研 文物学概论 04-05 文物学发展史2+古器物1
文物学概论(二)近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1、甲骨的收藏与研究 2、简牍和古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3、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4、古建筑和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 5、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 6、文物保护法规抗战时期,学术机构内迁,考古学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在内地继续开展考古调 查和发掘工作。
1939-1940,史语所考古组与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合作,调查发掘云南大理附近的马 龙、龙泉等5处遗址,于1942年发表《云南苍洱区考古报告》,为研究云南历史提 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是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著作。
1942-1943,史语所考古组又与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和四川省立博物馆合作,发掘了 成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墓——永陵,出土了一批珍贵文 物,包括墓主石雕像,由冯汉骥撰《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专集。
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向,无墓道, 全长30.8米,以14道红砂岩砌筑的拱 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
券及石板 表面次第涂抹细泥、白垩,其上再施 彩,券顶天青色,壁面朱色。
有前、 中、后3室,每室装木门1副,室间有 甬道相通。
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式石棺床,上 置棺椁,棺床四周有或舞或奏的伎乐 浮雕,形神毕肖。
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十二神半身石像,均顶盔贯甲,孔武肃穆。
他们抬扶棺座, 造型奇特,无一雷同。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 宫艺术之花。
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 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
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 是少见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
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 穆。
前蜀王建墓在形制、布局和出土文物等多项发现上都创造了中国古代陵墓发掘的独 一无二,是我国二十世纪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皇陵,在中国陵寝考古研究中具有里 程碑意义,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音乐、舞蹈等有重要价值。
文物学基础知识
文物学基础知识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
这一课程主要培养大家对文物的理性认识,还可以为将来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文物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讲授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律法规、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掌握对文物的分类、定名、整理和评价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利用文物进行最基本的研究。
在谈文物研习的性质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就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作文物。
这就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有称谓,也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
关于文物的定义和内涵后面还要专门描述,这里不作多谈。
下面言归正传,谈什么就是文物学。
什么是文物学呢?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
即为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并作系统的研究。
大家知道,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
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于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紧密,又牵涉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首先,文物学研究的对象跨越的时间长。
其年代下限与人类在地球上问世同时,即为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已经开始。
其年代上限,各国不尽相同,在国际上起初曾订为1830年,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
该条例规定凡1830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退税。
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订为文物年代的上限。
后来,美国又在1966年通过了代莱关税条例,再次规定“自退税进口报单明确提出之日起,凡100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1不予退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通常惯例,文物就是指100年以前制作的具备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文物学简史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物学已开始萌芽。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物质(环境)和精神(人为)两方面的条件。
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是文物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丰富的古代文物。
其特点是历代文物迭出,连接不断,承上而启下。
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代的甲骨,两周青铜器,秦汉简牍,魏晋南北朝以至明清的瓷器,唐宋以后的法书名画,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文物优势;每—类文物,几乎都跨越几个朝代,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历程。
而且,同一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之间、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之间相互关联,遥相呼应。
譬如商代白陶的纹饰与商代青铜器纹饰非常相似;商周青铜器纹饰又来源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纹饰;秦汉的瓦当纹饰又和在此之前的商周青铜器纹饰相密切相关等等。
文物是文物学得以存在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有连续不断的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才能够使文物学也形成一个产生、发展的完整过程。
因此,中国文物学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这一物质条件得天独厚,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为文物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物的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文字。
在甲骨、青铜器、碑石、玉器、简牍、书画、玺印、漆器、瓷器、货币、石窟寺等文物上都有文字,而且有的文字内容还比较长,如毛公鼎上的铭文长达497字。
在外国,也有带字文物,但数量少,与中国大量的文字出土资料无法相比,而且缺乏连贯性。
比如埃及在公元前3350年左右已有象形文字,但在公元前31年被罗马征服,随着希腊文化的渗入,有关埃及的知识湮没。
公元250年,希腊字母加上6个通俗体的埃及象形字取代了早先通行的全部象形字,所以,后人对埃及古文字几乎不能认识。
直到1822年,法国人商博良发现一块有希腊字、象形文字和通俗体象形文字三种字体对照的碑石——《罗塞塔碑》,古埃及象形文字才得到释读。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玛雅文化是西半球伟大的文明之一,在其兴盛期——古典期(公元300-900年)时创造了象形文字,共有850个字符。
但是,1520年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发达的玛雅文明惨遭灭绝。
由于历史的中断,800余字中除了表示日期和数字的文字外,其他的都未释读。
只有中国的有字文物具有承上启下的连贯性,既难懂但又不至于完全不认识,一定的难度更能激发人们研究的兴趣,而对文字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提高了文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为文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可知商代已有书籍典册。
周代的文化更加兴盛,虽然不能确定哪本书写于两周,但《诗》、《尚书》等很多篇当成书于此时。
此后,典籍越发丰富,从《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到《清史稿》,从《春秋》到各朝野史笔记,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将每一朝代、每一纪元、甚至每一月发生的大事都一一记载。
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成吉思汗铁骑践踏中原,女真人后裔挥戈入关,中国的历史文献也从未中断。
丰富的历史文献可以和文物相互对照和印证,如甲骨和《尚书》,青铜器和《尚书》、《逸周书》,简牍和《史记》、《汉书》,碑刻和魏晋明清各史对照等等。
有了参考的凭据,文物的研究就更有兴趣和深度。
文物研究也可以补充、纠正历史文献,而且补充越详细、纠正越准确就越能吸引人。
比如碑石对唐代人名、坊里名称的补正,就是一件很具体、很容易见效的补充、纠正工作,令人信服,自然也就引起了人们对文物研究的兴趣,从而促进文物学的发展。
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文物学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壮大依赖于影响,而影响的扩大需要书籍来传播,文物学也不例外。
因此,在纸发明以前,文物学只具有雏形。
两宋时期,造纸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用青檀木皮所制作的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称,吸水力强。
而且宋代还发明了用竹子造纸的技术。
印刷术发明于唐代而成熟于宋代,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制墨技术在五代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宋代又发明了用桐油、石油、麻油所燃之烟为原料,所制成的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基于印刷术和拓墨技术的广泛运用,文物学于是开始成熟。
拓墨技术始于何代,不能明确断,而传世的拓片以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为最早。
铜器的拓墨最早见于《籀史》记载,宋皇祐三年,皇帝下令收所藏三代钟鼎器捶拓,用来赐于宰相。
可见此时已有拓墨技术。
高质量的纸、墨以及印刷术、拓墨技术的应用,为传拓碑石、墓志、青铜器的文字、纹饰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文物学终于在宋代走向成熟。
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特别在商周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据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后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无论是汤夺夏鼎,还是武王夺商鼎,并非要破坏它,而是把它保护起来,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象征。
前代的文物往往成为祥瑞的象征,如汉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而改年号为“元鼎”。
文物常成为封建帝王、士大夫遣性、玩赏的佳品,聊以自慰的精神食粮。
因为皇帝有权力占有文物,士大夫有经济实力购买文物;而且,文物本身是高度文化的凝聚品,玩赏、品评它是一种文化雅兴,正符合文化人的身份、地位。
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
在古代的社交活动中,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的交流,若用金钱,未免不雅,容易引起诸多误会。
如用文物,则风雅得当,高贵大方。
因此,文物常被作为皇帝赏赐臣下,下级巴结上级以及朋友之间沟通时的最佳选择。
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
自古以来,文物就具有经济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还会增值。
4、古人的丧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古人受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随葬各种死者生前的用具,供死后享用。
从史前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使当时的珍奇之物埋入地下。
数年、数代甚至数千年之后,这些珍奇之物更见价值。
而盗墓又使得大量文物广泛流传于世。
后人在出售、购买、玩赏时,必须鉴其真伪、辨其时代、评其价值,这就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文物的理解和重视,文物学也就在交易、收藏、鉴赏、研究中得以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从春秋末期到隋唐五代,是文物学的萌芽时期。
一、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自从人类发明文字之后,历史就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作为档案。
但由于朝代更替,殷亡之后大量文字资料散失消亡,平王东迁以后,西周史料也大半湮没。
春秋时,各国竞争,诸子百家共鸣,都必须借历史来阐明当世,故历史研究蓬勃开展。
由于文字的湮没,许多诸侯国在春秋以前的历史不清楚。
这就需要借用青铜器的铭文等文物上面的文字来证明历史,对文物的研究也因此发端二、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1、引用铭文以证史春秋时期,由于文字的逐渐消亡,青铜器上的铭文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
《礼记•祭统》云:“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者也,为先祖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
……”2、辨别真伪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已有对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真伪的辨别。
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
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
”《吕氏春秋•审已》载:“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
”当时也能分辨出石器与玉器,《说文》中记载:孔子对美玉的判断是远看鲜明光亮,近看洁净滋润。
3、访古调查司马迁作《史记》,除广泛收集古书外,还特别注意对古迹的踏勘。
《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
”他还登箕山访许由冢,到长沙看屈原沉渊,至北疆观蒙恬所筑长城等。
北朝郦道元为注《水经》,调查古物古迹,书中记述汉至北魏石刻碑文百余通,还有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及其他古迹。
4、特别注重文字的整理、考订(1)简牍:竹简的著录与研究是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
《汉书•艺文志》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世,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
……”西晋武帝时出土汲冢书,官府很重视,命臣下“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从太康二年(281年)到永康元年(300年)整理完毕,约10余万字,16种75篇。
这两批简牍都是战国文字写成,虽然距汉晋不远,但由于六国文字很难认,估计当时整理颇费功夫,应有一批很擅长古器物文字研究的人。
如:《史记•封禅书》载:“少君见武帝,上以故铜器问之。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
据《汉书•郊祀志》载,宣帝时,扶风献铜鼎,大臣们欲荐之于宗庙。
但京兆尹张敞力排众议,指出:此鼎出于岐山之东,铭文内容是周天子对大臣的褒扬,大臣子孙把祖先的功劳刻成铭文,藏之于宫庙。
这种器形小而且有铭文的鼎不宜藏于宗庙。
《唐书》、《唐会要》记载,贞观十三年,有万年人献五鼎,四鼎皆有铭曰:“垂作尊鼎,万福无疆,子孙宝用。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这一段时期,对于文物上文字的整理、考订已比较多,而且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5、仿造、伪造古物已开始出现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经常仿造三代青铜器,以之达到尊崇儒术,宣扬礼教的目的。
还有人是为了牟取暴利、玩赏等目的。
周初的青铜器与殷末青铜器非常相似,愿因就在于仿造,这可能是最早仿造的例子,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由前面所列举的《韩非子•说林》的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鲁国已伪造谗鼎以应付齐国。
到唐、五代时期,已有专门仿造铜器的官家作坊。
宋代赵希鹄所著《洞天清禄集》曰:“句容器非古物,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管花押。
甚轻薄,漆黑款细虽可爱,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
世间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
”三、萌芽期的基本特点1、研究范围较广,涉及文物学大部分门类这一时期,涉及较多的门类有竹简木牍、青铜器,其次,瓷器、石刻、书法绘画、以至于墓葬、城郭等方面均有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比如,由于竹简木牍在汉晋时期出土较多,客观上刺激了这方面的研究,故古代文物学时期,简牍研究之深当推此时期。
古书画的研究起步较晚,自魏晋南北朝开端,先后有东晋的顾恺之《论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
各门类的研究深度不一致,与出土量的多少有关。
2、文物学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不少门类处于零星研究状态。
竹简木牍的研究尽管在汉晋时期比较成熟,但而后的记载却非常少。
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从东汉中晚期之后就比较发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系已经形成,青瓷的烧造达到了第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