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作品《头发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鲁迅作品《头发的故事》

2015/12/2

任何一种社会革命都是有一定的形式的,革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的,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革命都不例外。辛亥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武装革命的,但是也包括着各种非暴力的革命,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以及对旧的传统旧风俗的革命。

头发的革命就是一种习俗的革命,古代唯有“越人断发文身,黑齿雕题”的传统习俗,满族人有留辫子的习俗。汉族人自古以来没有这个习俗,但是信奉者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头发和服饰在古代是区分民族的标志。1644年清兵入关,开始强迫汉人留辫子的。但是三百年来已经成为传统,千百万人的传统习惯势力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势力。

在《头发的故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叙述本篇故事的主题,而是采取了曲折迂回的手法,首先是说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北京满大街挂的五色国旗,其实国旗是区分一个政权与另一个政权的标识,也是一个国家的标识。旗帜,服饰和头发都具有标识性的意义,而旗帜的标识性意义更大一些,更有代表性。从“城头变幻大王旗”说起,作为一种铺垫,而后再切入本篇故事的主题:《头发的故事》。

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自己的学生剪辫子,也都受到了阻力。作者剪掉辫子是从留学日本时开始的,同样受到的传统势力的抵制,在剪辫子的问题上也发生过一些摩擦和矛盾,无论在日本还是回到祖国都会受到一样的待遇,简直是被人不齿,可是渐渐地,他的一些学生也开始剪了辫子,再后来就形成现了新的社会风俗了。由此可见一种风俗的形成开始的时候总是要受到各种谴责甚至诽谤的,但是坚持的人多了,阻力就逐渐转变为动力了,一个国家的旗号改变了一开始人们也是同样的不习惯,改变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谁还在意那是什么颜色的了,民国三十八年间就是在不断地改变旗号中渡过的。

无独有偶,改革的一个标识也是从头发开始的。但是这回与以往不同的是往回改,男人改成长毛子,俗称男长毛子,伤风败俗的,倒退的行为,这种改革是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头发的故事》说明,改革总是从“头”开始的,辛亥革命一个突出的标识是男人都剪掉了辫子。此外在城乡的亿万群众中也就没有什么是发生了变化的。头发虽然革命了,不等于头脑革命,思想革命,封建主义的思想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而对于改革也有相同之处,改革也是从“头”开始的,先是男人留起了长发,梳起了小辫子,穿上花衬衫,害的学校老师三令五申不准男生留长发,穿奇装异服,但也是屡禁不止的,后来社会上流行的,就是从头到脚从外而内都改了,内裤变成外裤,内衣成了外套,内衣外穿成了时尚。不仅是衣着的时尚,就是裸露也早已成了时髦。但是改革与辛亥革命的不同,这一次是思想革命,意思形态的革命,资产阶级革了无产阶级的命。革命成功了,巩固革命的成果并不容易。有时比起革命来还要难的多,复辟与反复的斗争总是有反复性的。

文革一开始也有一些小学生把盲目模仿剪辫子的行为当做革命的。文革中还有有一句话叫做“不动枪不动炮换了旗号”,是指红色政权改变颜色的可能性。改开初期由胡耀邦推行了西装革履,系领带的,领带,老百姓称呼他为勒死狗,还有一项时髦的是不会说中国话而喜欢说驴子语,连语言都时髦了。可是修正主义上台,旗号并没有改变,还是打着原来的旗号,但是实质的东西都早已改变了。

由此可见,变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明显标识性的,一种是没有明显标识性的,还是原来的那种包装,但是旧瓶装了新酒,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式的改革,这是一种伪装,这样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但依然可以被识破的。思想上的额标新立异迟早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不论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有的是盲目的有的是自觉的。剪辫子一开始有些盲目性的,传奇装衣服也是盲目的,但是发展到了内衣外穿,由穿衣到不穿衣服是人类进化的返祖现象,当伤风败俗成了时尚,就不是盲目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