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f3dc7d6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b.png)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的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以及分区,是一个涉及广泛的话题,需要深入探讨。
第一章第三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
![第一章第三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e04fdffaef8941ea76e050d.png)
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 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 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 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从内蒙 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 始,由这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过西 拉木伦河上游,西南行,过鄂尔多斯高原 中部,再由六盘山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 自治区东部。
(1)长江中下游平原 (2)秦岭山地 \ (3)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 (4)浙闽山地丘陵 (5)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 (6)云南高原的中部和北部 (7)青藏高原东南部 5、华南、滇南的热带林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 陵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及云贵高 原南部等地。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一、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区域差异 二、历史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演变总体特征
我国是一个森林分布较广的国家,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13%左右。但 是,很久以前的中国并不是这个样子的。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 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十分广阔,森林和草原占了祖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 三。仅就森林来说,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即从大兴 安岭的北部起,沿嫩江向东南,然后折向西南划一条斜线,一直到西 藏的东南部,在此线以南, 大致上都是森林地区。历史时期森林与草 原、 荒漠的分界线,《史记》中记载为龙门(今陕西韩城)至碣石 (今河北昌黎,山海关),此线的北部“多马、羊、牛、裘、筋、 角”,以南为农区。当然,这条线是有南北摆动的,如战国、秦汉时、 隋唐时、明清时,向北移动;魏晋时则向南移动。
森林减少的危害
一方面森林的小事造成了水土流失, 使喝 水泥沙含量激增, 造成中下游河床抬升, 悬河日益突出过户, 增加了防洪的困难。 另一方面, 森林的消失 减弱了森林水源的 功能, 使江河水位的季节差拉大, 汛期洪 水一泄千里, 直接增大了洪水的强度。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e17f67c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e.png)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刘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摘要:植被区划对于国家的农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在介绍我国植被区划历史的同时,结合现阶段植被区划研究现状,指明了我国植被区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被区划;发展;历史植被区划,是指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结合其形成因素而对某地区进行植被分区。
植被区划侧重于植被空间分布规律性的研究,强调地域分异性原则。
其最主要的依据是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以及它们的环境条件。
植被区划是植物地理学与地植物学最基本的工作,植被区划本身对于农业、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植被区划工作对于认知环境变化和合理利用各类地理资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植被区划历史1.1 植被区划的由来对某地区的植被按照群落特征进行相应分区的做法自古就有。
古人在从事种植、狩猎等原始农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草原、森林、荒漠、沼泽等不同的植被分类单位之间明显的差别。
在我国古代如《诗经》、《管子》、《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文学著作中已经有了对植物群落与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素关系的论述。
但是受制于我国古代重视技艺而轻视理论创新的观念,我国古代只是产生了植被生态学的早期萌芽,并没有催生近代植被区划及其相关的理论科学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起源于近代的欧洲。
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L.Willdenow和法国植物学家A.BonPland以及他们的学生对欧洲大陆以及南美洲中部和北部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被认为是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研究的开端。
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在欧洲快速发展,至20世纪中期,相继形成了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大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历史论文
![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d8b2c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e.png)
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历史论文植被演变是指地球上植被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是地球系统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植被演变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我国植被演变历史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20世纪初,我国植被演变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地理分布和类型的描述和分类上,如李希范、罗泽褒等人对我国植被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总结,奠定了我国植被资源调查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植被演变研究逐渐开始引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关注植被的动态变化和驱动因素,如林立群在《中国植被及其动态》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我国植被的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为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植被演变研究也加强了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等因素对植被演变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1980年代后,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国植被演变研究逐渐开始运用遥感技术,从整体上揭示了植被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机制。
1990年代以来,我国植被演变研究逐渐融合了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综合研究框架,大大拓展了研究内容和深度。
综上所述,我国植被演变研究经历了从描述分类到生态驱动力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我国植被演变历史和机制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未来,随着生态学、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不断深化和融合,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植被演变研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如长期的生态调查数据、遥感监测数据、气象气候数据等,为深入研究我国植被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我国植被演变研究也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植被演变的规律和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52e66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a.png)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覆盖着的植物,它是地球表面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植被分布以森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落叶林和灌木林,其中以桦树、杨树、松树、榉树、柳树、槐树、樟树和梧桐树等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植被分布发生了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森林覆盖率逐步下降,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森林覆盖率下降,而草地覆盖率却有所增加,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以草原及灌木林为主,其中以芒草、稗草、苜蓿、紫草、穗花草、茅草等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植被分布发生了更大变化,森林覆盖率继续下降,而草地覆盖率则有所增加,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以草原及灌木林为主,其中以芒草、稗草、苜蓿、紫草、穗花草、茅草等为主。
同时,由于化肥施用、森林砍伐、植物种植等活动,人工植被也有所增加。
总之,中国植被分布及其变迁受到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历了由森林为主到草原及灌木林为主的变化,人工植被也有所增加。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1cec8db28ea81c758f5785d.png)
作业
• 史料:夫山西饒材竹轂纑旄玉石山東多魚 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枏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 瑇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 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也。 (《史记· 货殖列传》) • 1、勘误 • 2、释文 • 3、揭示的问题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一、基本思路
• 由于中国在五六千年前曾有过相当长的温 暖湿润的气候时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面 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包括森林和草 原。以后随着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主 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植被发 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对各地区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一)原因
• 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 人类活动及生产工具的革新 • 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与地区迁移)
(二)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
1、华北平原
• 近年来发现河北武安市磁山和河南新郑市裴李岗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粟的遗存和石制农具,说 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今华北平原西缘与太行山 脉、豫西山地的交接处已经有了进入耜耕阶段的 农业,这意味着天然植被开始遭到破坏。 • 本区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早、 早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 干扰最甚的地区。
二、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 带、温带森林地区
• 直至19世纪前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还保持了森林原始状态,今天本区仍为我 国主要森林区之一。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 本区范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 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 豫中和豫西山地丘凌、华北平原、渭河平 原和山东山地丘陵。孢粉分析、考古发现 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人全新世以来至三 四千年前华北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 森林植被。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b0617a05087632311212be.png)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的迫切需要而开展起来的。
1954年-1955年期间,中国动物与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曾向云南省政府提出建立25个种类型的保护区。
其目的旨在日趋高涨的经济建设中,以保存原始植被及栖息的野生动物。
1956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秉志和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提出了关於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的第92号提案。
提案指出:“急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爲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不仅爲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而且爲我国极其丰富的支票物种类的保护、繁殖及扩大利用创立有利条件,同时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将起着积极作用。
”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的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林工业部办理。
林业部于当年10月即提交了“林业部关於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物件、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
同年,全国科学技术规划第56项“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把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研究。
列爲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并阐明天然森林禁伐区划定的原则,应以植被分布地带性及其区划所反映的自然递变规律爲主,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特定的珍稀动植物分布所在地,划出禁伐区、禁猎区、禁猎禁伐区和自然植被保护区。
1958年,林业部成立了狩猎事业管理处,负责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狩猎管理和自然保护区选划、建设工作。
同年9年,中国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联名向动南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1959年2月,林业部在《关於积极开发狩猎事业的指示》中规定: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适当地点,划爲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鸟兽与狩猎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於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国谭林字287号)》,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在珍贵、稀有和特産的鸟兽主要栖息、整顿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各地应迅速将这一工作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并加强有关管理机构。
地理中国有关植被介绍的知识资料
![地理中国有关植被介绍的知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059ff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2.png)
我国是一个植被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
这些植被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我国植被的一些知识资料:一、我国植被类型的分类我国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
1.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台湾等地区,其中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类型。
2.草原: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其中包括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等类型。
3.湿地:我国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主要包括沼泽、湖泊和河流湿地等类型。
4.荒漠:我国的荒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主要包括沙漠、荒漠草原等类型。
二、我国植被资源的特点我国的植被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我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类型。
2.分布广泛:我国的植被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东南沿海、西南高原、东北平原、西北草原等多个地理区域。
3.产出丰富:我国的植被资源产出丰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作用明显:我国的植被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不断加强管理和保护的还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1.加强保护:我国政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全面加强植被资源的保护工作。
2.合理利用: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植被资源利用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等方式,积极推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我国在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1.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国政府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修复了北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改善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状况,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二章中国植被的变迁
![第二章中国植被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909fdf8700abb68a982fb15.png)
荒漠草原)、阿拉善(荒漠草原)草原组成。
藏区住房
蒙古民族风情
科尔沁草原
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地貌
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
三、中国沙漠地区的扩大
1、塔克拉玛干沙漠 2、河西走廊沙地 3、科尔沁沙地 4、毛乌素沙漠 5、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6、巴丹吉林沙漠 7、腾格里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 山
井冈山
黄山秋韵
庐山
黄山
庐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武夷山色
榕树气根
四川九寨沟
川藏森林
二、草原和荒漠地带的演变
1、草原
科尔沁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川西高原垂直分布带
二、中国主要草原
内蒙古草原面积广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0%,自东
而西依次是呼仑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
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半
第二章 植被分布的变迁
大兴安岭森林
一、森林分布变迁 1、东北地区的森林 长白山森林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长白山
长白山森林
长白山主峰
长白山之夏
小兴安岭
小 兴 安 岭
小兴安岭
2、华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
华北阔叶林
华北阔叶林
三北防护林
3、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森林
井 冈 山
6、
漠五绝
7、中国第 四沙漠— 腾格里沙 漠美景
沙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塔中油田公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 和神州六号
酒泉基地的“航天母鸡” 雕塑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指挥控制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风水库
塔中油田
1、
中国第一大沙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96258d805087632311212ee.png)
总之,当时农牧分界线大致在今窟野河和横
山、白于山以南一线。 此线以北至黄河河套、阴山一带,为当时农 牧交错区:沙地和草原相间之处为畜牧区; 而水土肥沃之地为农耕区。
窟野河,黄河中游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 东胜市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注入黄 河。 横山县,位于榆林地区中、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 明长城脚下,无定河中游。 白于山,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 肃省东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边缘接壤。近东 西走向。延河、北洛河、无定河源头地。
黄河水流经禹门口,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 愈近龙门,河床越窄。
碣石指河北昌黎碣石山, 为燕国之地。燕昭王时, 击破东胡,筑长城,以 拒东胡。今天在燕秦长 城遗址沿线的古城堡中 出土了一批与中原形制 相同的铁制农具。可见 当时东北农牧分界线大 致即燕北长城一线。
黄河上游青海湖以东的河湟地区,战国以来
一、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
战国时期开始,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各国竞相大力发展农耕生产, 扩大耕地面积。 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辟草莱”, 奖励垦荒,农作耕地成片扩展,就是典型的事例。 而原先杂居在中原地区戎、狄、蛮、夷也多被华夏 族同化,进入农耕社会。 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已基本确立,而 北方草原地区民族仍然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于 是出现了一条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
《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 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分成山东、 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4个经济区。
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
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
新生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古植物区系的演变
![新生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古植物区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f60f7044a7302768e9939a5.png)
广西植物Guihaia 23(3):217-225 2003年5月 新生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古植物区系的演变金建华1,廖文波1,王伯荪1,彭少麟2(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摘 要:新生代是地质历史最年轻的一个时代,当时全球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中生代开始的大陆漂移活动继续进行,并于早第三纪末开始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逐渐封闭,经过一系列的板块碰撞和洋底扩张,晚第三纪时地壳构造的基本轮廓和古地理面貌逐渐接近现代。
受地壳运动的控制,全球新生代气候波动明显,早第三纪总体比较温暖,晚第三纪气候发生明显分异,气温显著下降,第三纪末期开始有冰川活动,一直持续到更新世末期,期间发生多次冰期和间冰期,全新世气候逐渐转暖。
受上述全球变化的影响,我国新生代植物区系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明显,早第三纪植物区系主要是纬向分带,从古新世到渐新世,我国植物区系主要分为北方区和南方区;晚第三纪初,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及东部的横断山脉地区持续抬升,逐渐形成独立的高原植物区。
总体来说,晚第三纪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逐渐接近现代。
第四纪由于青藏高原继续强烈抬升,激发了东亚季风,使我国的植物区系经向分带更加明显,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与现代已基本一致,到了全新世晚期,植物区系的演变除了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外,人类活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新生代;全球变化;古植物区系;中国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42(2003)0320217209ΞG lobal change in Cenozoic and evolutionof flora in ChinaJ IN Jian2hua1,L IAO Wen2bo1,WAN G Bo2sun1,PEN G Shao2lin2(1.School of L if e Science,Zhongshan U 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2.South China Instit uteof Botany,Academia Sinica,Guangzhou510650,China)Abstract:G lobal plate movement and magma activities appeared frequently and dramatically in the Cenozoic Era, which is the youngest one in the river of geological history.Continents drifted ceaseless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esozoic Era.Himalaya Mountain began to rise in the Early Tertiary Period.Meanwhile,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as isolated gradually.After a series of plate collision and ocean bottom expansion,the fundamental outline of the earth’s crust structure and ancient landforms were formed and close to the shape of contemporary ones.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Crust movement,global climate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enozoic Era.It was relatively warm in the Early Tertiary Period,bu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te Tertiary Period due to distinct cli2 mate differentiation.G lacier activities also occurred at the end of the Tertiary Period,and continued till the end of the Pleistocene Epoch.Several G lacial and Interglacial Terms appeared alternatively from the Late Tertiary Period to the Late Pleistocene Epoch.Until in the Recent Epoch,global climate became to be warm again,gradually.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mentioned above,the flora of China evolved progressively on both the direction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in the Cenozoic Era.The Early Tertiary flora of China differentiated mainly along the latitu2Ξ收稿日期:2002207229 修订日期:2003201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30310,39899370);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02A3)资助项目。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
![中国森林植被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58eb25c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4.png)
(三)森林 特点
典型的植被类型是以耐寒的兴安落叶松为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的明亮针叶林。群落结构简单,林下草
本植物不发达,下木以具旱生形态的杜鹃为主,
其次为狭叶杜香、越橘等。
8
(三)森林特点
乔木层中有时混生樟子松,尤其在北部较为 多见。樟子松亦可组成小面积纯林,通常多 分布于土壤干旱的阳坡。在本区地势较低的 东南部,因受毗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影 响,常混生一些温带阔叶树种,以较耐旱的 蒙古栎、黑桦等为主,其次还有紫椴、水曲 柳、黄柏等。这些阔叶树种数量一般不多, 生长不良,构成第二林层。
23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地带 性植被为落 叶阔叶林, 以栎林为代 表。
24
由于热量和降水不同而引起植物群落组成上的差 异,明显地反映出纬、经向的变化。在南部,主 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向北则逐渐被蒙古 栎和辽东栎所取代。在近海地区蒙古栎和麻栎占 优势,而离海较远则以辽东栎和栓皮栎为主。
25
弱了植被的复杂性。
6
(二)气候特征
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0℃以 下(-1.2℃至一5.6℃),最冷月平均气温 一28℃~ 一38℃,一月份均温一20℃,极 端最低气温为一60℃,最热月平均气温 15~20℃。≥10℃的积温少于1600℃,生 长期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 500 mm,80%集中降落在7~8月。全区 较普遍的土壤是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地为草 甸土和沼泽土,且常间有岛状永冻层。
(三)森林特点
林下层灌木比较丰富,一般有20余种,主要 有毛榛、刺五加、暴马丁香、猕猴桃、山葡 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 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
本区的垂直分布带较明显。基带的上限为海 拔高度700~900m,其上则广泛分布着山 地针叶林带,树种组成单纯,以耐荫性常绿 针叶树——云杉和冷杉为主。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1e095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e.png)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中华地理历史概览: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
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
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
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
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
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
2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2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87990d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7.png)
蜀地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为蜀地。
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地大量采购木材,史称 “蜀山兀,阿房出”,“兀”意“秃”,就是光秃秃 的意思,意思是说为修筑阿房宫,蜀地山林都被砍光 了,一个“兀”字显示当时蜀地森林的破坏程度。 其他地区
巴、广汉、江南的山林竹木、吴越的竹也有一定程 度的开发利用。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仍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 当时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在49.6%,南方森林覆盖率高达 90%以上。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但在今河南、 山东一带,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是“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 地区也是处于“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状态,关中以西的陇西、天 水一带“山多林木”(《汉书·地理志》),这些材料说明到战国时期黄 河中下游地区仍有不少的森林植被。
B、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残存部分森林植被 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还残留有大量的竹林。
汾涑河流域、伊洛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
这些地区森林大部分已经被破坏,但皇家苑囿、 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人工林地。
陇山、六盘山一带
随着农牧区的转换,森林覆盖率也有相应的波动 变化,仍然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1、先秦时期
(1)全新世中期
我国东部地区森林植被广泛分布。
(2)殷商时代
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是商人活动地区,尽管 人类的经济开发对当地的森林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总的来说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仍然处于草木茂盛、野 生动物活动频繁的状态。
比如《诗经》中大量提到松舟、桧楫、柏、扶松、乔木、绿竹、 竹杆等林木制品和林木;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长江 中下游和东南地区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加剧,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森 林面积开始大面积缩小,但山地的森林仍然十分茂密。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61b46d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4.png)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我国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㊁兴安盟㊁哲里木盟及赤峰市(原昭乌达盟)㊂这个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大兴安岭㊁小兴安岭㊁长白山㊁完达山等山地,森林遍布,林木葱郁,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资料,这一地区森林面积与木材蓄积量均占当时全国的60%左右㊂①由此可见,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的丰富与森林工业在我国所占地位的重要,也可见这一地区保护森林资源意义的重大㊂作为东北地区天然植被主体的森林,其类型与分布状况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㊂探明这些变化的状况与原因,对于今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均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㊂这是本文撰写的一个主要目的㊂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植被变迁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天然植被类型的变迁,这主要是由于从中全新世进人晚全新世时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其二是人工栽培植被的扩大与天然森林㊁草原植被的缩小,这主要是由于晚全新世以来,也就是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建立以来,特别是清代后期弛禁放垦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垦殖活动的迅速扩展造成的㊂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试作论述㊂①转引自‘东北区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之序(二)与‘东北三年来林业发展概况“等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㊂一 天然植被类型的变化论及天然植被类型的变化,显然与气候的变迁有关㊂现今举世科学界已公认,全新世中期,也即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为冰后期之气候最适宜期,我国一些历史气候学家则直呼为 仰韶温暖期 ㊂①㊂据竺可桢的研究,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墟时期,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气温要比现在高出2ħ,冬季一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3 5ħ㊂②还有一些历史气候学家进一步具体地指出:仰韶温暖时期我国东北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今高出3ħ以上,冬季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较今高出5ħ以上;辽宁南部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ħ左右㊂他们还认为,仰韶温暖时期我国气候带也相应地比现在偏北,亚热带北部界线向北曾到达华北平原北部京津一带㊂③由此也可看出,东北地区当时气候带也与现在有所不同㊂而气候状况的不同必然导致仰韶温暖时期,即全新世中期之自然植被状况与现代有所不同㊂关于现代东北地区天然植被分布状况,‘中国植被“一书④中有翔实的论述㊂根据所列资料,东北各地现代自然植被有如下述:大兴安岭山地北段,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主要为落叶松林,间有山地樟子松林与云杉林㊂小兴安岭与完达山地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为红松与落叶栎林(蒙古栎)㊂三江平原,也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但有大片苔草沼泽㊂长白山,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有红松㊁冷杉等树种㊂辽河平原与辽东半岛,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有落叶栎林(蒙古栎)和落叶杂木林(槭㊁椴㊁榆等),兼有云杉㊁红松等树种㊂502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 ①②③④段万倜等:‘我国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㊂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㊂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㊂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㊂602/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大兴安岭山地南段,为温带森林草原,主要有桦林㊁栎林与羊茅㊁羊草草原㊂辽西与赤峰市南部丘陵㊁山地,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栎林为主;兼有落叶灌草丛㊁灌丛㊂松嫩平原,为温带草甸草原㊁典型草原㊂呼伦贝尔草原,为温带典型草原㊂关于全新世中期东北地区之天然植被分布状况,拙作‘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①在引述了一些孢粉分析资料后曾做出如下分析㊂(1)大兴安岭山地北段㊂在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北端呼玛县兴隆乡的一处孢粉组合中,发现全新世中期是一落叶阔叶树桤树与针叶树松树花粉的优势带,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植被与现代我国温带中南部地区的针阔叶混交林相类似,而不是如今之寒温带落叶针叶林㊂(2)三江平原㊂据对宝清县853农场㊁本德北及集贤县东291农场等处剖面取样进行的孢粉分析,全新世中期那一带之植被是在较今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生成之阔叶林,其树种成分主要是桤木㊁栎㊁榆㊁椴等喜暖阔叶树㊂又据对这一平原北部之勤得利㊁萝北县水城子等处剖面之孢粉分析,中全新世也是阔叶树花粉占优势,其中以栎㊁榆之花粉含量最高㊂因此,其植被应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㊂而目前这种阔叶林分布在辽宁一带㊂此外,对宝清县雁窝岛所作的孢粉分析,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㊂(3)小兴安岭地区㊂据对伊春市郊及红星林场等处沼泽取样进行的孢粉分析,中全新世时阔叶树种(包括榆㊁栎㊁椴等属)花粉含量达到高峰,松属花粉含量也较高㊂因而斯时这一地区之植被应为暖温带之针阔叶混交林㊂(4)松嫩平原㊂据吉林省榆树县光明乡等处孢粉分析资料,中全新世当地主要生长以栎㊁榆为主的暖温带阔叶林㊂(5)长白山区㊂据吉林省敦化县黄泥河镇㊁安图县亮兵台㊁抚松县①‘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载‘林史文集“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㊂。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a829033bd64783e09122b3f.png)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植被指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
2.植被的类型
按属性可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人工植被)。 按类型可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天然
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成森林、草原、荒漠地带。
中国境内植被分布的类型图
这座墓的主人是广阳顷王刘建和王后,所用的题凑是用15880根柏木椽垒成
大炼钢铁
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明清以后)
(1)煮盐业 明清时期南方的两淮、江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产盐,煮盐需要燃料,燃料主要是利用柴薪,柴薪的砍伐 必然造成盐产地附近森林植被的破坏。 (2)陶瓷制作 明清时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 东等地产陶瓷,其中以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福建德化、 广东潮州德的陶瓷制作最为有名,烧制陶、瓷器也需要柴 薪。如江西的陶瓷业较发达,当地有“一里窑,五里焦” 的说法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域继续减少。东北、 云贵地区采伐加大。但清前期(1700)森林覆盖在26.1% 左右,南方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超50%,北方黑龙 江、吉林超90%。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12.61%。近代:1936年 全国森覆盖8.19%,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后持续二十年空前 绝后的破坏。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停止砍伐 天然林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新造人工林 4.47亿亩,比五年前增长了21.31%,中国人工林总面积已 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历史地理生物共128页
![历史地理生物共1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146a2388b52acfc788ebc933.png)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植被复原图
(距今6500万年~距今164万年)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植被》记载天然植被的分布带
1、森林地带
——主要位于东部与中部,包括五个区域:大兴安岭北段 的寒温带林、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温带林、华北的暖温带 林、华中与西南的亚热带林、华南与滇南的热带林(占 1/2)。
大兴安岭南段温带林区 破坏严重
此地为辽河上游之西辽河流域,历史上农业开发较 早,沙化为科尔沁沙地。
从原始社会遗址看,此地原始农业兴起较早。 战国时,燕置辽东、辽西二郡,农业有发展。 辽代,上京临潢府即此地,迁徙汉人、渤海人至此开发农业。 蒙古时,南宋淳祐七年(1247)王致远在地理图中,在西辽河 上游画有松林符号(见《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附图》)。 明代,《广舆图·朔漠图》称此地为“千里松林”。 此地森林大面积被破坏是在清朝末年。参考《历史时期“三 北” 防护林区的森林》(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年第1期);景爱《平地松林的变迁与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沙 漠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年第4辑)。
第一节 植被的变迁
一、史前时期的天然植被 二、森林区及其变迁 三、草原区及其变迁 四、荒漠区及其变迁
一、史前时期的天然植被
1、森林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植被》
2、东部森林区·西北草原与荒漠区·青臧高原 草原—灌木—森林区
——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
(介绍两种划分法)
2、草原地带
——位于森林地带以西,包括两种类型:北部的温带草 原、青藏高原的草甸与草原(占1/4)。
3、荒漠地带
——在草原地带之西。当然,在与森林毗连的地区和草 原内部的一些山地,也有森林的存在;甚至在荒漠中的 高山也有茂密的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刘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摘要:植被区划对于国家的农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在介绍我国植被区划历史的同时,结合现阶段植被区划研究现状,指明了我国植被区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被区划;发展;历史植被区划,是指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结合其形成因素而对某地区进行植被分区。
植被区划侧重于植被空间分布规律性的研究,强调地域分异性原则。
其最主要的依据是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以及它们的环境条件。
植被区划是植物地理学与地植物学最基本的工作,植被区划本身对于农业、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植被区划工作对于认知环境变化和合理利用各类地理资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植被区划历史1.1 植被区划的由来对某地区的植被按照群落特征进行相应分区的做法自古就有。
古人在从事种植、狩猎等原始农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草原、森林、荒漠、沼泽等不同的植被分类单位之间明显的差别。
在我国古代如《诗经》、《管子》、《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文学著作中已经有了对植物群落与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素关系的论述。
但是受制于我国古代重视技艺而轻视理论创新的观念,我国古代只是产生了植被生态学的早期萌芽,并没有催生近代植被区划及其相关的理论科学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起源于近代的欧洲。
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L.Willdenow和法国植物学家A.BonPland以及他们的学生对欧洲大陆以及南美洲中部和北部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被认为是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研究的开端。
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在欧洲快速发展,至20世纪中期,相继形成了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大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1.2 建国前的植被区划工作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批青年学子相继奔赴欧美等国家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
其中就有不少人学习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的相关知识。
刘慎谔1929年在法国发表了他关于法国山地植物地理研究的博士论文;回国后,他在及其艰难的情况下徒步考察了我国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的植物资源状况,采集到了诸多宝贵的植物标本,并对我国西部及南部的植被进行了初步的区划,发表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中国南部及西部地理概论》、《黄山植物分布概要》等,为我国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植物区系调查及植物区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有杨承元、樊庆笙、郑万钧等人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的植被生态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侯学煜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并达标有论文集《指示植物》,1947年,年轻的植物学家张宏达远赴西沙群岛进行植被调查,并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一系列的工作被认为是我国植被生态研究以及植被区划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以及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也进行了大量的植物资源调查整理工作,这些工作为今后我国大规模的植被区划调查及其全国植被区划地图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植被区划工作的进展及《中国植被》一书的编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植被区划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满怀信心的植被工作者相继进行了华南垦殖橡胶宜林地勘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西南热带资源生物综合考察、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等大规模的植被考察,为我国全国范围内植被区划图以及《中国植被》一书的编纂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些调查工作以及民国时期前人对植被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吴征镒等人主编的《中国植被区划草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植被区划(初稿)》以及侯学煜编写的《中国的植被》等相关图书相继出版发行。
1955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出版发行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为广大的植物区划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讨论的平台。
六七十年代,虽然我国的植被区划工作收到了一些政治上的干扰,但是广大植被工作者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全国范围内继续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植被图的绘制等工作,并最终于1980年完成了《中国植被》一书的编写。
1.4 新时期植被区划工作的进展进入到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植被区划工作以《中国植被》为基本参考依据,对各个省份及特殊的地区植被进行了更细一步的植被区划,并相继完成了《广东植被》、《四川植被》、《云南植被》等地方植被志的编写。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植被工作者也逐渐将模糊数学、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引入到植被区划的工作中,在对植物进行区划及植被分区时使用了定量的数学工具,增强了植被区划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进一步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同时,研究的热点也逐渐由原先单纯的植被区划扩展为包括生活型的分类、生态型的确定、生态因子的作用、物候特征、种间关系、形态生态、生理生态、实验生态等各个方面。
此外,植被区划对于农林牧合理布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野生植被资源(如草场、经济植物)的计算、天然林更新、草场更新、流沙固定、荒地植被恢复、混交林营造、林粮间作、混播牧草、药材引用、作物牧草栽培、荒地开垦、水文勘察、矿床确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现阶段我国植被区划的发展状况建国以后至1980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植被调查,我国的植被工作者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植被的区划工作并编制完成了1:1000000的中国植被图。
标志着我国植被区划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1 植被区划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植被区划自在解放前就已经提出过,解放后,伴随着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推动,相继提出了数个不同的植被区划方案。
但这些方案之间对植被区划各级数量的定义、划分依据、级别安排、数目多少、命名方法以及区划范围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
时至今日,虽然我国植被区划已经初步完成,但上述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方面因为植被区划本身存在着很强烈的人为色彩,在世界上同时并存着法瑞、英美、俄罗斯三大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基础有着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从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植被学科的发展特点来看,新的技术与方法不断涌入,诸如模糊数学、卫星遥感等新的工具为植被区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我国的植被区划能够不断地完善。
在区划范围方面,目前我国植被科学界意见分歧最大的问题即是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解问题。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国际上通常认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的一种。
但是我国植被工作者对把秦岭淮河作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的北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首先,以江河作为地域性植被的分界线本身就具有不合理性,相比起山脉,河流几乎不存在对气流的间隔作用,即河流的两岸其自然地貌特征与植被特征相对起山脉而言没有那么明显;其次,在我国的长江淮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相对较为平缓,没有出现如秦岭南北两坡类似的较大的温差,同时,冬季冷空气也较容易南下深入,因而照成我国东部植被地带性并没有较明显的地带性差异,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存在着宽广的过度地带。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明确将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分界线定位秦岭、淮河一线,即以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的北界,但近年来不少植被工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因而对于我国东部阔叶林带的植被地带性分区仍然有待于更细致的勘探调查以及更为合理数据分析与方法改进。
在我国的西南边疆,云南省一直是我国植被区划的难点。
在关于云南热带季雨林的性质问题上,云南大学生态学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植被工作人员提出了诸多不同的意见。
根据《中国植被》和1987年出版的《云南植被》等著作的观点,将我国南部季风热带北缘地区与热带雨林交错分布的一些常绿和半常绿的热带森林植被称为热带季雨林,并认为它们是分布于热带北缘,一方面向热带雨林方向发展,同时也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植被类型,属于纬向地带性植被。
但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云南季雨林的分布生境和外貌特征与季风林相符合,它与热带雨林水平交错分布,其发育主要受水分因子所控制,因而是介于热带雨林与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纬度地带性植被类型。
同时由于云南地区地势的原因,导致其气候随海拔的变化远大于随经纬度的变化,因而其经向地带性分布特征被淡化了。
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植被工作者更进一步的探讨以及植被区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相关的概念性争议以及区划范围的细节会迎刃而解的。
2.2 我国植被区划工作的未来展望目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始启动《中国植被志》的编纂项目,希望通过2-3年的时间完成3-5本植被专著。
《中国的羊草草原》、《中国的针茅草原》、《中国的水青冈林》、《中国的落叶栎林》、《中国的云杉林》、《中国的冷杉林》、《中国的落叶松林》等专著的编写已经开始启动或正准备启动。
无疑这将对我国植被学科的腾飞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植被工作者也开始着手对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在上世纪70年代编纂《中国植被》一书时所制定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
植被区划本身来源于大农业生产,伴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植被学科也逐渐朝着应用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产品产业布局依赖于地区植被的详尽研究。
而植被学科本身也将在林业生产、经济作物生产等方向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伴随着环境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植被区划对于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植被区划以及植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在受损和退化植被的恢复、水土保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以植被区划和植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依据,指导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在现阶段的我国已经成为了必然。
同时,植被生态学科与植被区划工作也不断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进而衍生出了诸多的学科分支,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应用植被生态学人才,这无疑将对我国积极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宋永昌 . 植被生态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2.[2] 陈彦卓, 宋永昌 . 关于中国亚热带植被研究的某些主要问题[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01).[3] 宋永昌. 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认知和建议[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 (8): 882-892.[4] 朱华 . 云南热带季雨林及其与热带雨林植被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 (4): 46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