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马克思和恩格斯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简介
第一节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
自白
卡尔·马克思
您喜爱的优点:
一般人:纯朴。
男人:刚强。
女人:柔弱。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喜欢做的事:看小尼达。
您厌恶的缺点:逢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厌恶的是:马丁·塔波尔。
您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克、刻卜勒。
您喜爱的女英雄:甘泪卿。
您喜爱的诗人: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
您喜爱的花:瑞香。
您喜爱的菜:鱼。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箴言:怀疑一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
当马克思诞生的前三年,这一地区才刚刚摆脱法国拿破仑的统治而重新归还普鲁士。
作为德意志土地上四分五裂的三十几个独立邦国之一的普鲁士王国,当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家,莱茵省与法国相毗邻,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落后德国的较先进的工业省。
莱茵省1794年至1815年在拿破仑统治下,由于推行拿破仑法典和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给它带来了经济上的蓬勃生机和政治上的自由气息。
尽管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被推翻的封建势力又重新复活,普鲁士专制政府也试图在莱茵省重新恢复昔日封建的社会结构,但暂时的历史复辟和倒退并没有完全消除革命曾带给人们的自由精神及其所产生的深广影响。
这为马克思的个人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犹太人,著名的律师,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自由主义人士。
它有着极好的文化修养,特别爱好伏尔泰和卢梭的诗歌,具有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积极参加特利尔自由反对派的学术团体“文学俱乐部”的活动。
马克思的家庭中充满了自由、开明的气氛。
这对少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马克思还从他未来的岳父,特利尔政府枢密顾问威斯特华伦男爵那里得到了不少教益。
威斯特华伦是一个十分有教养的人,酷爱莎士比亚和古希腊的诗篇,非常关心社会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少年马克思健康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在家庭及思想进步的中学老师的影响下,马克思的青少年时就表现出愤世嫉俗、追求自由和真理的
高尚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为此,就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而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一年后即1836年秋天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专业为法律,但马克思真正感兴趣的是哲学和历史。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结识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博士俱乐部”的活动。
受此影响,马克思再次阅读了黑格尔及其大多数学生的著作,了解和掌握了黑格尔哲学,并倾向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观,从此,开始了其毕生致力于的理论批判和创造活动,追求人类的解放。
一、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博士论文时期)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并写成了博士论文,以申请学位。
马克思认为,大学是传播思想最为理想的渠道和场所,希望博士学位的获得可以帮助他获取大学教席。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不同意以往哲学家如西塞罗、普罗泰戈拉;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关于晚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衰落、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抄袭和庸俗化的观点,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通过"原子偏斜说"发展了原子论,即 "原子偏斜说"强调了原子的形式性、个体性和自由运动,给只强调必然性的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注入了偶然性和自由,马克思由此还阐述了"定在中的自由",即"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
但是要
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而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
马克思还强调了哲学与现实的联系,提出"哲学的世界化"和 "世界的哲学化"的著名论断。
不过,从总体上讲,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想还受黑格尔理性观的影响,是唯心主义的。
二、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马克思去大学教书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于是,马克思去了报界。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科伦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通过发表在《莱茵报》上的几篇文章,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看到,物质利益和等级地位决定着国家和法,决定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马克思还看到了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的客观基础,指明它们是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决定的。
另一方面,此时的马克思还是希望普遍利益战胜私人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
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国家和法。
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同时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 "最初动因"。
马克思开始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内不自觉地反叛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观。
三、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
1843年3月,为抗议普鲁士政府查封《莱茵报》的决定,马克思退出了《莱茵报》,来到克罗茨纳赫,并利用这个"
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的机会,总结、消化《莱茵报》时期的经验,深化理论研究,以解决 "苦恼的疑问"。
马克思再
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 '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戈一击,是对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颠倒,即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原动力,私有制是国家的支柱,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
这就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四、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同时还和民主激进分子卢格保持着联系,商讨有关即将共同创办的新刊物的一些事宜。
1844年初,新刊物《德法年鉴》创刊。
马克思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著名的文章,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革命只是政治解放,是政治权利在不同阶级手中的交替,它并不废除私有制;而人类解放则是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然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即要实现人类解放还需要现实力量和理论指导。
这一现实力量就是无产阶级,而理论指导就是即将创立的新世界观:“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些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
至此,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实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申的一个质的飞跃。
五、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从《1844年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4年的《德法年鉴》,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之后,受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发,马克思发现,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对 "副本"的批判上,还必须对"原本",即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进行批判。
于是,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其初步成果便是写于1844年3月至8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学说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等都进行了论述,提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性、共产主义是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黑格尔辩证法的最大成就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等论断和观点,涉及即将问世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因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新世界观全面制定的开始,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
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开始,经过费尔巴哈哲学,最后创立了新世界观。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否认。
这样,就有一个清算从前信仰的问题。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与马克思相见。
共同的见解和一致的思想促使二人决定合作,一同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
清算工作是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开始的,他们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等,分别于1844年秋、1845年春和1846年春写出了《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
面阐述了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只是利益的反映"等重要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性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提出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著名论断,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建构了一个框架同时,以浓缩的形式阐明、预示了即将创立的新世界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贯彻、发挥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基础地位的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的前提、历史与交往方式的关系、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等重要原理,提出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展开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
总之,通过这几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六、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1846年底,蒲鲁东出版了一部新著——《贫困的哲学》。
蒲鲁东主张现实和历史的秩序应适应观念和概念的秩序,并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
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于1847年1月至6月写作了《哲学的贫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首先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
一的整体,每一个社会又都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
其次,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即"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邀请马克思恩格斯为其起草一个 "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邀请,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纲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该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状况,强调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这个总思想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伴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历程,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与集中而导致的政治地位的转变和集中的状况,考察了人们的意识是如何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状况,等等。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正在创立的新世界观,也进一步阐述了正在创立的新世界观。
因此,《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也就标志着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七、新世界观在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关注和参与欧洲革命,用刚刚创立的新世界观指导工人运动,同时,他们也期望在工人运动中检验和丰富新世界观。
战争结束后,马克思恩格斯及时进行总结。
他们从经济方面分
析了这场革命的性质和原因等,尤其是通过结合路易·波拿巴这个历史人物,非常精辟地分析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71年,资本主义在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的时期后,又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支持巴黎工人的英勇斗争,并及时依据斗争情况,对其作出理论概括,提出以巴黎公社式的国家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废除官僚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关于国家的学说。
八、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本论》
及其手稿)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经济学研究不仅是新世界观在经济学领域里的运用,也是对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其最主要的、最伟大的成果就是《资本论》及其大量的手稿。
在这些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首先强调自己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差别,即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三,贯彻、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论述了科学方法论,也再一次划分了人类历史发展所经历的社会形态。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四,丰富了唯物史观,论述了生产力的"三要素"及-发展
的"三形态"等。
总之,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对一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考察,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就既证明了唯物史观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容。
九、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
进入19世纪70年代,人类学、考古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出版了一批人类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著作。
马克思先是阅读了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在生前的最后几年,马克思又阅读了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并均作了详细摘录和评论。
这五本笔记以及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三封回信,构成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主体。
在这里,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唯物史观。
综观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第二节恩格斯思想发展脉络
《贝都英人》
沙漠之子骄傲而自由,
到这儿来为主为解闷,
他们的豪情和自由,
恰似春梦无痕。
……
他们跳舞是为了挣钱,
不是为了自然的迫切需要,
无怪乎你们目光黯淡,默默无言,
只有一个人歌声哀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Engels,1820一1895)于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的巴门市。
他的父亲是一位纺织厂主,一位精明的商人,也是宗教虔称主义的维护者,并且对子女要求很严,要求子女也狂热地信奉宗教。
恩格斯的家庭同整个巴门市一样,笼罩着宗教虔称主义的气氛。
恩格斯的母亲出生于知识分子世家,酷爱文学艺术,引导恩格斯阅读歌德等人的作品。
这无疑给这个沉闷、保守的家庭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空气。
也正是这股鲜活的空气,加剧了恩格斯对宗教虔称主义的反感,日后也成为了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一个切入口”
巴门市是一个发达的纺织城,有”德国的曼彻斯特”之称。
恩格斯上学途经厂区及贫民区,工人的悲惨状况引起了他的同情和怜悯,少年恩格斯的内心被信仰与知识、宗教虔诚与自由、现实与教义的冲突所折磨。
恩格斯本打算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法律,但他的父亲希望子承父业。
1837年,恩格斯中学尚未毕业就遵从父命而辍学经商。
在不来梅的这段时间里,恩格斯以满怀的革命民主主义激情,著文抨击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恶劣的劳动条件,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切也为恩格斯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恩格斯虽然出身名门望族,然而他从上中学起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民主主义的“青年德意志运动”,通过斯特劳斯又走上
了“黑格尔主义的康庄大道”,彻底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为捍卫黑格尔,他勇敢地向“哲学权威”谢林发起进攻;他虽中学没有毕业,但以自己的杰出才智跻身于“博士俱乐部”;他虽出身于富裕的工厂主家庭,但却对受压迫的无产阶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并同发动的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斗争中,他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乌培河谷来信》)
年轻的恩格斯只要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积极影响,就会在思想上产生飞跃。
"青年德意志"运动充当了这个角色。
"青年德意志"是一个青年文学团体,他们追求自由,反对专制制度。
著名的民主主义人士白尔尼、海涅是这个团体的积极支持者。
恩格斯阅读了白尔尼、海涅及 "青年德意志"的部分政治著作,受到启发,一改在此之前的从个人出发向往自由的思想,把自由同社会政治以及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统治联系起来。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恩格斯于1839年3月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揭露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阴暗面,批判了伪善的虔诚主义,并对当时渗透了宗教虔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作了评价和批判,为贫苦人民疾呼。
这是恩格斯所写的第一篇批判现实的政论性文章,预示了恩格斯即将同宗教信仰作最后的斗争,标志着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
二、结识青年黑格尔派,接受黑格尔哲学思想。
在发表《乌培河谷来信》之后,恩格斯进而把眼光投向了整个德国,涉入政治斗争。
恩格斯发现旧政权同基督教是结为一体的,所以,他决定先消除对人民的束缚,当然也包括对他的束缚。
1839年春,恩格斯开始研究、批判神学,接触并认真研读了施特劳斯的《耶酥传》。
受该书的影响,恩格斯对宗教进行了无情批判,清除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转向了无神论。
同时,通过《耶酥传》,恩格斯接触到了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