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
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 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尤其是宋代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代刻帖, 是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 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刻帖盛行起于宋,历经元、明, 直至清乾、嘉时,一直久盛不衰。
刻帖这种
形式虽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作为书学范本广泛传播, 确是自北宋兴起, 宋代刻帖在普及书法教育、保存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刻帖大兴,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迹, 也反映出宋朝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
宋代刻帖盛行, 有几十种之多。
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著名的刻帖。
1 丛帖
1.1历代丛帖
(1)《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
帖。
宋淳化三年(992 年), 北宋第二个皇帝太宗赵炅,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刻, 共十卷。
前五卷收历代君臣的作品, 后五卷专收二王法书。
全帖有420件作品,共2287行。
据说这部帖刻于枣木板上
刻成后朝廷专建“秘阁”庋藏帖板, 故名《淳化秘阁法帖》, 简称
淳化阁帖》、《阁帖》。
元赵孟《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
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 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
摹刻秘阁。
赐宗室、大臣人一本, 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
后乃止不赐, 故世尤贵之。
”宋代记录, 初拓用“澄心堂纸”、“李
廷墨” , 未见此种拓本流传。
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 即使在北宋当代, 也属难得之物。
民间尊之为“祖帖” , 纷纷辗转翻刻, 广
为流布, 形成了宋、元、明、清“帖学”书派大盛的局面, 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 宋仁宗庆历年间, 宫中意外失火, 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 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 价值连城。
(2)《潭帖》十卷,宋庆历五年刘沆(995 —1060年)于庆历年
间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时, 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历时四年而成的《淳化阁帖》翻刻本, 共十卷。
与《阁帖》不同, 《潭帖》刻于石, 又增刻王羲之《寒霜》、《十七日》二帖及晋代王?骱吞拼?
颜真卿诸帖。
因潭州古称长沙, 因而《潭帖》又称《长沙帖》。
苏轼称赞《潭帖》胜过王著摹刻的《阁帖》, 足见此帖的摹刻水平之高。
⑶《绛帖》此帖共二十卷,宋皇?V、嘉?v间潘师旦摹刻。
它翻刻《阁帖》中大部分帖文, 并作了若干增删, 且卷目次第也有所改动。
此帖增补了宋太宗、吴越王钱?口以及张旭、怀素、高
闲和李建中的书迹。
《绛帖》历来受到书法家、金石家的青睐朱彝尊《曝书唐全集》云: “获睹宋《绛帖》二册, 光彩焕发, 令人动魄惊心。
过眼烟云, 至今扰我也。
”
(4)《大观帖》十卷, 宋大观三年徽宗命龙大渊等人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更定编次重刻而成, 是《淳化阁帖》后质量最高的一部刻帖。
因帖石在太清楼下, 又名《太清楼帖》。
(5)《汝帖》十二卷,宋大观三年(1109年)敷阳人王?u任汝
州郡守时摹刻, 故名《汝帖》, 共12卷, 计109帖。
卷一为三代金
石文字;卷二为秦汉、三国书;卷三为晋、南朝帝王书; 卷四为魏晋人书;卷五为晋人书; 卷六为二王书;卷七为南朝人书;卷八为
北朝、晋人书; 卷九为唐代帝王书; 卷十至卷十一为唐人书, 卷十二为唐、五代书。
王世贞以此帖谬误甚多而将其列为《阁帖》系统中最下品。
(6)《群玉堂帖》十卷,宋淳?v间宰相韩?腚谐黾也啬?迹,幕
客向若水摹刻。
原名《阅古堂帖》,1207 年韩氏籍没,石归宋内
府, 遂易今名。
此刻帖共十卷。
首卷全刊南渡以后帝后御书, 二卷则晋隋名贤帖, 三则唐名贤帖, 四则怀素《千文》, 五、六暨九卷,
悉本朝名贤帖, 七卷全刊山谷书, 八卷全刊米元章书, 末卷则蔡忠惠、石曼卿帖。
此帖摹拓俱精, 米帖尤著, 为宋刻帖之佳者。
(7)《临江帖》, 此帖为元?v 七年(1092 年)刘次庄刻于临
江
军( 今江西清江), 故名。
《临江帖》是刘氏获吕和卿《淳化阁帖》藏本所翻刻, 并加以楷书释文镌刻其上。
(8)《博古堂帖》, 此贴又名《越州石氏博古堂帖》, 石邦哲
辑刻于绍兴初年(1130 年), 仅一卷。
计汉至唐人书27种, 今存二王及欧、虞、褚、柳等小楷帖11 种。
后世《停云馆帖》第晋唐小楷部分多据此帖摹刻。
(9)《淳熙秘阁法帖》,此帖共4卷,赵?s奉?缺?,淳熙十二
年(1185 年) 摹勒, 为宋室南渡后所得晋、唐墨迹刻本。
卷一为钟、王书,卷二为钟、王书及褚遂良临《黄庭经》;卷三至卷九为唐人
书, 卷十为五代杨凝式及无名氏书。
论者谓此书摹勒“清迥拔俗,
神采奕奕, 居《阁帖》之上”。
(10)《宝晋斋法帖》, 此帖共十卷。
淳熙四年(1268 年)曹之格合米芾《宝晋斋帖》所收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三种及无为太守葛?v 之重刻本, 增入家藏晋帖和米芾书迹刻成。
1.2断代丛帖
凤墅法帖》二十卷, 《续帖》二十卷,宋嘉、淳?v 间曾宏
父刻, 专收宋人法书。
1.3个人丛帖
(1) 《颜鲁公帖》八卷, 续一卷, 宋嘉定八年刘元刚刻, 专收颜真卿书。
(2)《东坡苏公帖》六卷, 又名《西楼帖》, 为宋乾道四年(1168)
汪应辰守成都时所刊苏轼个人丛帖。
因刻于府治西楼下, 故称。
此帖共30卷, 今残存10卷, 镌刻精良,能全面地反映出苏书的整
体风貌。
后人对此刻帖评价极高。
(3)《绍兴米帖》, 宋绍兴十一年(1141 年)奉高宗圣旨摹刻。
作为某家专帖的编集, 此帖应为最早。
米芾的各种书体, 在此中皆有保存, 对全面了解米芾书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单刻帖
(1) 《兰亭序》,行书,传王羲之书,刻本以北宋时在定武发现
的石刻“定武本”为最佳。
(2) 《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传王献之书,以宋刻“碧玉版”
本为最佳,亦称《玉版十三行》,石今在北京。
《洛神赋》原迹入
宋残佚,南宋贾似道先得9行,后又得4行,共13行,刻于水苍色
端石上, 美其名曰“碧玉” ,故称《玉版十三行》。
该刻帖书法宽
绰灵秀, 为小楷极则之一。
(3) 《真草千字文》,楷书、草书对照,隋释智永书,以北宋大观三年薛嗣昌刻“关中本”为最佳, 石今在西安。
(4)《争座位帖》,行书,唐颜真卿书,以宋刻“关中本”为最
佳, 石今在西安。
宋长安安师文刻。
所刻乃颜真卿与郭仆射之书稿, 行草书。
原真迹传有七纸,约64行,安氏得之后摹勒上石, 今真迹早佚, 石存西安碑林。
米芾曾评曰: “《争座位帖》有篆籀气,
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此刻帖是学习颜体
行草书的绝好范本。
宋代刻帖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实践。
元代书家郝经在谈到草书时, 指出《阁帖》、《绛帖》等宋代刻帖是学习草书的必备范本。
他说: “晋、宋六朝诸书帖, 唐以来张旭, 僧怀素、杨凝
式,宋以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金源氏赵?h、赵秉文皆
称草圣, 今见诸石刻者,《潭帖》、《绛帖》、《阁帖》、《汝帖》、
百一帖》, 皆当学也。
”明代以后, 书家不仅主张取法古人法帖,
而且特别强调一定要是宋拓本, 宋以后的翻刻版本则不足学。
直至清代, 宋代刻帖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