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

合集下载

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及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及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及现实意义导语: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源远流长,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历史源流古代文化积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如《易经》、《论语》、《史记》等。

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现代文化复兴:近现代以来,中国遭受了殖民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但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名人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更是在思想解放、文化觉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开始重视文化自信。

在新时期,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加强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声音,提升了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第二部分: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认同感的核心,它能够凝聚人心、提升国家凝聚力。

当一个国家具备强烈的文化自信时,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会更加牢固,国家发展也会更具动力。

促进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创新。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能更好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在创新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的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

当一个国家具备文化自信时,它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吸引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尊重。

这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维护文化多样性: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而是鼓励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文化认同和自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对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对中国古代人民的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标准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人民也在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中不断形成文化自信,这种自信让中国古代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文化认同中国古代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包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始于商周时期,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华文化”,其以道德伦理、礼仪文化、经典书籍、诗歌辞章以及艺术美学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数千年间从未动摇过,这种认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精神基础。

2.尊老敬祖中国古代文化认同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老敬祖。

中国古代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谱系,认为家族是家族祖先血脉相传的根,是家族凝聚力的源头。

为了传承家族精神和维护家族传统,在中国古代人民中有着尊老敬祖的传统习俗。

尊重长辈,遵守家族规矩,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认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3.孝道伦理孝道伦理是中国古代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观念中,孝道是一种基于人类互助与关爱的社会礼仪和道德原则。

孝道具有家族团结和社会凝聚作用,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点。

在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孝道伦理被贯穿于诸多细节之中,如投其所好、崇敬父母、关爱家人。

对于中国古代人民而言,孝道伦理是家风、家训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认同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相对应的是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外部文化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固的文化自信。

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解

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解

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国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对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认同和坚守。

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心态和精神追求。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古乐古曲,到现代的京剧、民族舞蹈等,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中国文化自信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同时,中国文化自信也来源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的开辟、孔子思想的传播等,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观念、孝道、礼仪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自信是对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更加重视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这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同时,中国文化自信也包括对中国式发展道路的自信。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发展模式和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第三,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等。

这些精神对于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奋斗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自信是对这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在当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中,中国人民更加强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传承,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中国文化自信也是对中国文化创新的自信。

中国在当前世界文化交流中积极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自信是对这种创新的自豪和认同。

中国的电影、音乐、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力量。

中国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自信,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证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文章 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

 文化自信文章  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

文化自信文章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与自信心态。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经历了磨难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我们的传统绘画艺术,如山水画、人物画等,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同时,中国的传统古建筑也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庙宇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崛起上。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近年来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电影《功夫》、《卧虎藏龙》等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风采。

此外,中国的流行音乐、时尚设计、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为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再次,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设孔子学院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汉字、太极拳、中国传统医学等都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这些都表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中国正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最后,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上。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包括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动漫设计、音乐表演等领域。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之,文化自信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无论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当代文化的崛起,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和现代文化产业的繁荣,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引言: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石。

文化自信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中,当中国社会历经风雨、被殖民压迫,经历过内忧外患的时刻,文化自信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振兴的力量源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也逐渐演化,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第一部分:历史变迁下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自信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中央帝国汉唐盛世的宗教、文学、艺术,再到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自信。

1. 古代礼乐文化的自信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古代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之处。

在礼乐文化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追求个人品德的完善,崇尚和传承着古代智慧,展现出深厚的文化自信。

2. 中央帝国的文化辉煌汉唐时期,作为中央帝国的中国,其文化辉煌达到巅峰。

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的宗教和艺术得到了发展,大量的佛教石窟、寺庙以及经典文献留存至今。

汉唐时期的文学、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创造力。

3. 文人墨客的自信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封闭,但文人墨客却保持了独立的思想和自信的精神。

以杨慎、欧阳修、李清照等为代表的文人墨客,通过文学、诗词等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现代时代魅力下的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演化,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当前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在追求个性与多样性的同时,也在寻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 五四运动与反思西方文化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时刻。

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压迫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积极思考,反思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点,倡导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等,中国开始了一段现代化的征程。

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度解读

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度解读

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度解读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成就和文化价值的自信心态。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段历史为中国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来说,历史传承是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的传承和继承,使得当代中国人更加自信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更加自信地与世界交流和对话。

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对传统保守的依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的自信心态。

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

中国在推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这些创新突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三、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入推进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来实现。

文化交流是丰富和拓展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倡导文明互鉴,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例如,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这种积极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

四、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教育是培养和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对文化的自信心态。

中国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总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软实力,需要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的共同推动。

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

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

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究竟何在?首先,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妙绝伦的苏州园林,从气势恢宏的秦陵兵马俑到美轮美奂的敦煌莫高窟,无一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历史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自信。

其次,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仁爱”思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博爱情怀;“和谐”观念追求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整体的美满与安宁;“中庸”之道则主张在处理问题时避免极端,寻求恰到好处的解决方式。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再者,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

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排外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吸收和融合有益的元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明清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中华文化自信还源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传统工艺品曾经风靡全球,成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哲学理念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魅力作者:赵厦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0期【摘要】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文化态度的警醒、文化自觉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树立三个阶段。

新时代,我国需要以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自信应对世界多元化冲击,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土壤,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提出了“四个自信”,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为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对待中华民族文化的全新态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坚持。

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文化态度的警醒阶段。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家国破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民族危亡、国家残破的关键时期,众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探索国家独立和现代化之路,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他们从技术救国到制度救国,最终走上了文化救国之路,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思想中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并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希望以更为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国民思想进行改造,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时。

然而,虽然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文化层面的思考和探索,使人民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但却并没有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其只是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提倡学习西方思想和文化,希望通过文化启迪和思想启蒙来推动政治改革。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并“落地生根”。

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

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
再 次 ,从 内容 上看 ,中华 传 统文化 是 以儒 家文 化 为 主体 ,辅 以道 教 、佛教 文化 ,特 别是 个人 修身 文化 、 人 际社 会文 化 、治 国理政 文化 、和谐 文化 ,生态文 化等 多种 积淀深 厚 的文 化 。个 人修身 突 出“仁 义礼智 信”, 人 际交往 突 出 “己所 不欲 、勿 施于人 ”“中庸 之道 ”“家 国一体 ”,治 国理政 突 出“民为本 ”“和为贵 ”,和谐 文化 突 出“天下 大 同”“和谐万 邦”“和而不 同”;生态文 化突 出 “天人合 一 ”“道 法 自然 ”“阴 阳互 补 ”等 等 ,较为 完满 地 解决 好 了人 自身 ,人 与人 ,人 与社会 ,人 与 国家 ,人 与 自然 的矛盾关 系 问题 ,是产生 于农耕社 会又超 越小 农经 济 的带 有普 遍 意 义 的价 值体 系 。特 别值 得 提 出 的是 ,传 统 文化 中 的“和谐 ”文化 ,即和合 、和谐 、中和
二、从 中华 传统文化 演进 的兼容并蓄看 文化 自信 应有 的气 度胸怀
首 先 ,从对 内 的包容 性看 。中华传统 文化是 以汉 民族 为主体 ,以黄河 流域 和 长江 流域 为核 心 区域 ,以 儒 家文化 为主体 ,吸收周的春秋 战 国时期 的“百 家争鸣 ”,就 是 中国传 统文化 形成 的一 个 高峰 ,儒 家 、道 家 、墨 家 、 法 家 、兵 家等各 家 文化平 等交 锋争 论 ,在 “思想 市场 ” 上充 分 表 达 ,并 互通 有 无 ,取 长 补 短 ,形 成 了百 家 争 鸣 ,百花 齐放 的文 化盛 况 。无论 是哪 个 时期 ,居 于主 导地位 的儒家 思想 和其 他学 说始 终处 于 和 而不 同 的 局面之 中 ,既相互竞争 又相互借鉴 。
其次 ,从 对外 的开放性看 。 中华传 统文化 始终采 取兼 容并 蓄 、为我 所用 的开 放性 心态 ,不 断 吸收外 来 的文 明成果 。特 别是 当处于强盛 时期 ,中原王朝 具有 更加广 阔 的胸怀 与气度 。陆上 丝绸之路 ,沟通 了 中原 王朝 和西 域 的联 系 ,海 上丝 绸 之路 ,沟 通 了宋 明两朝 与东 南亚 、印度洋 、东 非 国家 的联 系 。中 国的 四大发 明传 到世 界各 地 ,丝绸 、茶 叶 、瓷器 畅销 欧亚 非 大陆 , 周边 地 区和外 国的文 化产 品也 随着 经 济交 流传 播 到 中国 ,唐 都 长安成 为 亚欧 国际性 大 都市 ,宋 时 贸易 大 港泉州 的崛起都是对外交流 盛况的缩影 。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

下面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历史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人都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例如,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装礼仪等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国家形象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并且对于中国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更多人认可和推崇。

例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中国的武术、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

三、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推崇。

例如,中国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四、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并且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学校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并且对其产生兴趣和热爱。

此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也应该注重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五、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开始关注全球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推崇。

例如,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研究方向。

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在积极地推广中华文化,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中国原生文明谈文化自信

从中国原生文明谈文化自信

从中国原生文明谈文化自信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原生文明。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中华民族的先秦、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传承并影响着世界各地。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历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原生文明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在约4000年前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原生文明的代表。

这些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历史阶段。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代是古代中国城邦国家的兴起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艺术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周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原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了世袭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中国文化经历了先秦、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为繁荣的时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的兴起。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国家统一,历史地位重要,对后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以及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自豪感,并且有能力在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中表现出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一个国家保持自己的独特与独立,不被外来文化所影响。

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国家不会盲目的模仿他国文化,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

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

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杨起予摘㊀要:㊀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引人注目的理论命题㊂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文化自信是一种会接了历史和当下的民族自信;而以19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中国重重坎坷为背景,则文化自信又显示了越过坎坷的中华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于西方路径的自主和自立㊂中国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源头,但在经历了170多年的现代化转型之后,今天的中国文化汇融了五千多年延续而来的传统文化㊁ 五四 以来的革命文化和建国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㊂这三者将中国社会的过去与现在㊁理想与现实㊁个体与民族联结起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涵㊂文章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视角,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剧变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发生的文化自信的失落开始,阐释在困境中寻出路的中国人如何历经艰难曲折,重建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中国文化何以能够自信的历史由来,以及文化自信对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㊂关键词:㊀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话语中图分类号:G02;G12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6⁃0051⁃(08)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6.006㊀㊀继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之后,2014年初以来,习近平多次以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①为主题,阐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②是 更基础㊁更广泛㊁更深厚的自信 ㊂③这些论述使文化自信成为当今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命题㊂其中的主旨,正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的灵魂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㊂④与前三个自信相比,以 五千多年文明传承 为 基础 来观照未来,则文化自信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自信,一种会接了历史和当下的民族自信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多次倡导和推崇说明,当今中国的文化是足以自信的,而这个命题之反复阐述,又反映了今天中国的思想界仍然存在着对自己的文化未能足够自信的事实㊂而以现实层面为观照,则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对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之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问题的一种关注和回应㊂15①②③④作者简介:杨起予,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0)㊂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 13页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 41页㊂这些都决定了,理解和认识当今中国文化何以能够自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㊂一、近代中国的历史剧变与文化冲击文化与历史相依,所以,要深刻理解今天之着力于倡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文化之足以自信的历史由来,则不能不追溯近代中国的历史剧变曾经给中国人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冲击之下自信失落的迷惘㊂1 百年中西交冲和文化自信的丧失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居于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长久地以文化影响东亚㊂在几千年岁月里,对东亚人而言,东亚就是世界㊂所以,基辛格在论述中国时,曾追溯历史,概括地表述为 中国文化的辐射圈涵盖整个东亚 ㊂①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长久地以文化影响了周边的中国人很自然地拥有一种文化上的优势意识和主体意识㊂这种优势意识和主体意识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冲之后,西方人用暴力打败了中国,并以其暴力造就的强势化为物力的冲击和精神的冲击,一层一层打破了中国人曾经的文化优势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㊂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败于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之下,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与创巨痛深,使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和审视中西之间的历史差距,并促成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最初意识㊂随后是从西方搬来的船炮㊁铁路㊁航运㊁开矿㊁织布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器生产,以及这种机器生产所附着的新的经济关系㊂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一面使古老的中国获得了近代化的起点,一面又使中国人的文化不得不面对沿此契入的另一种文化㊂在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发生于19世纪末期的甲午中日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丧权辱国之耻,而且激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震荡,使那一代中国人在追究因果的时候,将重心由器物转向了制度和文化㊂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 天演进化 名义下所引入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观念㊂严复在‘天演论“中将这一观念表述为: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㊂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㊂物竞者,物争自存也㊂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㊂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㊂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㊂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㊂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㊂②这种观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与五千年旧有的道理全然不同的观念,并以之解释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起落㊂对于刚刚被小国日本打败的中国人来说,这一套道理既能够解释西方战胜中国的原因,也能够解释学习西方的日本战胜中国的原因,遂很容易被看成是 天演之公理 ㊂梁启超说: 地球人类,乃一切事物,皆循进化之公理,日赴于文明㊂ 其途径皆不出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非图自强,则绝不足以自立 ㊂因此, 故凡人类智识所能见之现象,无一不可以进化之大理贯通之㊂政治法制之变迁,进化也;宗教道德之发达,进化也;风俗习惯之移易,进化也㊂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 ㊂③他的话反映了 天演进化 进入中国之后又在诠释中被泛化的趋向㊂由于 天演 与 进化 相连,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西之间的比较,一步步演化为古今之间的比较,并最终被归于新旧之间的比较㊂梁启超称之为 今夫守旧不敌开新,天之理也 ,④因此,取 开新 而舍 守旧 成为那一代中国人的普遍选择㊂如梁启超所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㊂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25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亨利㊃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㊂王栻:‘严复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4页㊂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饮冰室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4页㊂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饮冰室文集之一),第126页㊂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㊂①而在这种选择的背后,正是处在冲击之下的中国人急切寻求改变和重塑自身的强烈愿望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以此为思想起点的㊂与之前的 师夷长技 以求 富强 的自觉而不自愿相比,此时的中国人所表现出的则是一种为求 大变 和 速变 而产生的急迫㊂陈独秀说: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㊂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㊂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㊂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㊂ ②他的话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急迫㊂由于新与旧的对立本质上都是西与中的对立,因此,以开新为进步,大变㊁速变都是以西方为取向,从而都是一种对西方世界的深深向往与倾慕㊂2 从否定传统到全盘西化进化 的观念在中西交冲中被引入中国,又在中西交冲中改变了中国人对自己和西方世界的认识㊂20世纪初年,‘大陆“杂志说:陋哉!我支那之大陆乎!古之大陆,为开明最早之大陆,今之大陆,为暗黑最甚之大陆;他之大陆,为日新月盛之大陆,我之大陆,为老朽腐败之大陆㊂③这些话颠覆了旧有观念,但这些观念又很容易被身在屡起屡扑中,而不得不急迫地回应时势的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在这些观念引导之下的以变应变,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离中国人的历史经验㊂于是而有清末新政的全盘取法日本和民国之初中国的崇尚 美国思想 ㊂④与这种剧变相应的是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古所未有的东西,同时也失掉了许多原本熟悉的东西㊂而在得与失之间形成的盲目与倾斜,则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一次次深陷迷失㊂李大钊曾概括地说: 中国今日生活现象矛盾的原因,全在新旧的性质相差太远,活动又相邻太近㊂换句话说,就是新旧之间,纵的距离太远,横的距离太近;时间的性质差得太多,空间的接触逼得太紧㊂同时同地不容并有的人物㊁事实㊁思想㊁议论,走来走去,竟不能不走在一路来碰头,呈出两两配映㊁两两对立的奇观㊂ ⑤梁漱溟曾直言,中国改革之所以每次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一方面并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本末系统,另一方面也不明白自己,因而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前途㊂⑥同在这个过程之中的潘光旦说国人 多年来所注意到的只是一般的社会,甚至于即以西洋的社会当作一般的社会,而忽略了中国的社会 ㊂⑦他们的话都说明:这种以新旧之比等同于中西之比㊁等同于先进与落后之比的思维,在数十年过度引申之后,已完全抹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因历史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内在差别,从而把两者当成了同质的东西㊂以西洋的社会为一般社会,而忽略了中国社会较之西洋社会的独特性和异质性㊂这种思维发展到极端,便形成了20世纪前期否定中国传统的全盘西化论的思想走向㊂作为一种思潮,全盘西化论是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产生的㊂但因为全盘西化论把现代化完全归结为西化,所以,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只能是一个截断历史文化的过程㊂因此,在数十年岁月里,这种思潮虽以现代化为主题,但由此留下的却是一种以空泛观念扫荡历史传统之后的文化虚无㊂这就使得全盘西化论在产生了长久影响的同时,既造成了很多扞格,也引发了很多争论㊂然而,真正对这种思潮做出否定性批判的,却是历史本身㊂自20世纪初年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后相接,实现了由民族解放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此后70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道路 ,与这个过程对应的,正是中国人的观念由最初的倾慕西方转向立足自身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㊂这是一种由事实促成观念的转变,正是借助于这种转变,中国人才能够回归曾经丧失的主体意识,并再35杨起予: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①②③④⑤⑥⑦田晓菁:‘民国思潮读本“(4卷),第一卷,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㊂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5页㊂‘大陆发刊辞“,转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㊂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㊂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8 539页㊂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㊁373页㊂潘光旦:‘潘光旦选集“,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㊂造曾经丧失的文化自信㊂二、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改革开放之引人注目,正在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㊂若以统计数据作描述,则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1.7亿元;①进出口总额为277923亿元;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000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㊁原油产量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了35.24亿吨㊁19150.81万吨㊁1480.35亿立方米;成品糖产量达1470.64万吨㊂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66261.6亿元㊂②201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分别达到了744127.2亿元和741140.4亿元,与1979年相比,在30多年中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6%;2016年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821元㊂201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346000万吨标准煤,与1978年能源生产总量的62770万吨标准煤相比,平均每年增长了11.8%左右㊂2016年粮食产量为61625万吨,与1978年的30476.5万吨相比,平均每年增长近2.7%㊂③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率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0152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77603万人,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7%㊂除此之外,我国2016年的投资总额达到了606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7.9%;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M2)为1550066.7亿元;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达3611个;RAD经费支出为2260.2亿元;高等学校数上升至2596个㊂④这些数据覆盖了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虽然不算十分完备,但已经实证地反映了中国在40年高速发展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而正是这些人所共见的事实的存在,以及对这些事实的因果的探寻和深入认知,才有了 中国道路 的学理叙述和理论概括㊂以中国道路指称新中国的70年历史,对应的是一个从中国自身内在地发生和发展而来的过程㊂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物力增长和国力提升,虽然可以用与西方相同的指标来衡量和说明,但其自内生成而不同于西方既有模式的事实,却又清晰地显示了这个过程中的中国主体和中国本位㊂因此,以这170多年从艰难曲折走向辉煌崛起的近代历史㊁现代历史和当代历史为衬托,则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㊁哪个国家㊁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㊁中华人民共和国㊁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⑤正是从历史自身中产生的结论㊂这种党的自信㊁国家的自信和民族的自信之融为一体,是在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的㊂现代化开始于欧西,而从欧西开始的现代化留给历史的是一种资本主义范式㊂但中国的自信,却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欧西模式之间的明显差异,并在这种差异中展现出中国道路㊁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所内含的现代性㊁本土性㊁真理性和必然性㊂其背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㊂1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起点以19世纪4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古老中国的社会转型实际上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开始的㊂这是一种始于外力冲击的转型,也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型㊂此后的80年间,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曾向西方追求真理 其中尤以康有为主导的 戊戌变法 和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 最为典型 但都以失败为结局㊂因此,80年历史留给中国的是重重挫折,而这种重重挫折又日甚一日地使中国人认识到了学习西方的道路之扞格不通㊂于是,80年间积累的认知便成了 五四 之后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历史理由之一㊂社会主义为中国社会走出艰难困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㊂新的方向意味着新的起点,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45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http://data/states.gov.cn//search.htm?s=GDP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http://www.data.state.gov.cn/easyquery.htm?cn=C01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7)“,http://www.state.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7)“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2页㊂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㊂长期关注中国的李光耀曾概括这种发展成就,认为 中国通过经济奇迹把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成了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成为 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其速度在5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无人预料到的巨大转变 ㊂①作为一位外国的国家元首,这些话表达的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对中国的观感㊂五四 之后的100年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中国人提供了关于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一般理论,但中国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和人民大众的存在状态却展现了一般理论所不能全部覆盖的具体性㊁个别性和特殊性㊂在两者的对应和融合中产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长久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和概括㊂其理论的真理性来源于内涵的真实性㊂尤其是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 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从搞计划经济到推进各方面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状态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实行对外开放㊁发展国际合作 ㊂②正是这种出自国情并始终依托于国情的根本属性,使得40年来以改革开放为路径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在步步推进中由经济而社会㊁而政治㊁而文化,最终以人所共见的成就为事实,汇成十八大报告所说的: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㊂ ③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国情为本位重塑文化自信相比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㊂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之能够以社会主义为方向而实现,关键也在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能够中国化㊂毛泽东称之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④并非常明确地把这种 具体化 归结为 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并形成 民族形式 ㊂⑤因此,社会主义进入中国,自始即进入一个与中国国情汇融合一的漫长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由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说变成了中国社会内在的部分㊂与此前80年学习西方而产生的全盘西化论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同㊂全盘西化论把中国看成与西方同质的和无须区别的东西,因此,在全盘西化论者的眼中,中国实际上既没有自己的国情,也没有自己的民族性㊂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自始即以具体国情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进入和扎根于中国的支撑和依据㊂以170多年的历史为比较,两者之间的这种区别,既说明了社会主义理论是通过民族化才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又说明了中国社会正是通过自身提供的具体化而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㊂这两方面的互相交织和汇融合一,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交汇一体地实现,而贯通三者的正是中国的国情㊂国情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之所在,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之所在,也是中国之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之所在,而构成其内核的则是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和文化㊂正是因为这一内核的支撑,党的自信㊁国家的自信㊁民族的自信才能够一以贯之,也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内核的作用,在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的背后和深处, 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㊂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始终的中国道路之能够成功,正是基于一种尊重现实国情的中国本位意识,在这种中国本位意识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主体意识㊂正是这种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使中国人在经历了百年历史困苦之后,能够通过中国道路的成功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也因此成为中国道55杨起予: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①②③④⑤⑥李光耀:‘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㊂亨利㊃基辛格:‘论中国“,第497 498页㊂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2页㊂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㊂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7页㊂参见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与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㊂路的重要内容之一㊂三、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今天的中国已走出了曾经的历史困苦,但在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转型问题时,认识和理解当今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同样也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㊂文化与历史相连,历史与现实相连,习近平曾具体指出: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㊂ ①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㊂②从这些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中国文化的构成基本出自三个源流,即五千多年延续而来的传统文化, 五四 以来的革命文化和建国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㊂这三者的共存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中造就的,并且这三者都各自对今天中国的现实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而恒久的影响㊂它们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㊁现实和理想㊁个体和民族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成为文化自信的来源㊂1 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自信,是因为从源头而论,作为一个穿越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中国人所拥有的是一种五千年绵延不绝又生生不息的文化㊂绵延不绝说明古老,生生不息说明常新㊂而古老和常新的一体共存,显示的正是中国文化自身蕴含的不竭的生命力和丰沛的活力㊂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形成的民本意识,公平意识,苍生意识,君子人格意识,安己以安人的意识,天人之际和谐的意识,以教化治理天下的意识,以及自强不息㊁厚德载物的意识,成己成人㊁协和万邦的意识等曾经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种明显不同于西方以法律 政治为样式的文化 政治样式,并以此造就了一种以伦理秩序为基础,合政治秩序㊁社会秩序和伦理秩序为一体的人际结构和国家结构,在漫长的千年岁月里大体地维持了一种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位置的稳定和有序㊂与之相关的种种意识在长久积淀之后,至今仍成为民俗㊁伦理㊁思想学术中的重要部分,从而成为中国人民族精神中的重要部分㊂2 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文化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核19世纪中叶之后的中西交冲使中国人由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移入西学,并在 五四 前后汇积为新文化㊂新文化虽然取法于西学,但这种取法在本质上又是对于西方冲击的一种直接回应和反激,由此派生的富强观念㊁国家观念㊁进步观念㊁科学观念㊁民主观念㊁平等观念㊁民族观念和走向世界的观念等都能内化于中国的历史演变之中,随后又在层层内化中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观念,并催发和促成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㊂而五四运动也被认为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㊂以这一事实作观照,则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被引入和发展的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初即已汇入改造中国的现代化变迁之中㊂由此形成的文化指向,又使其理论能够以足够的广度涵盖和统摄五四以来新文化的追求和向往㊂以此为起点,于是而有后来的北伐战争㊁土地革命战争㊁抗日战争㊁解放战争前后相接的漫长革命历史,以及形成于这个过程之中,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井冈山精神㊁长征精神㊁延安精神㊁西柏坡精神等,构成革命文化的主干,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真实历史和中国人走过的心路历程,并沿此历史和历程汇入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之中㊂此后继起的社会主义时代从民主革命延续而来,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一脉相承㊂毛泽东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65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㊂。

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使得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和深厚的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文化自信也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自信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进步。

一、历史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文化交融,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传统的艺术、哲学和文学上,也体现在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敬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著作,如《尚书》、《诗经》等,而这些著作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以儒、佛、道三教相互渗透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和君臣之道,佛教强调慈悲和自省,道教注重自然和自由。

这种多元、综合性的文化传统,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包容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现代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文化自信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不再只是被视为传统、古老的象征,而是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首先,中国文化自信在文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电影《霸王别姬》、小说《红楼梦》等作品通过表达人性、社会问题等内容,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创新。

传统的匠人精神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孕育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业。

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高铁技术、移动支付等,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文化创新不仅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现代性。

最后,中国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探索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探索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探索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自信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建设过程一波三折,历经了多年的坎坷历史,文化建设遭受到了挫折。

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文化建设要再次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文化自信对我国的文化大国形象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提高文化自信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改革开放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对国家文化以及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文化自信是各政党保持活力的源泉。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我们国人对国家文化的一种推崇感,一种自信感与骄傲感。

文化具有历史性,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增添新的内容,其代表的价值观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文化自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对文化自信进行探讨时,一定要联系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不同时代下文化自信的价值。

十三五计划的提出,给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建设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如何落实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成为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热点。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文化发展1945年,是党和国家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党和国家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当时旧中国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开创性的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时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奋斗一起打倒了外国侵略者,为后人树立了典型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民族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先进模范代表,比如铁人王进喜。

现在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

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现在打造文化自信最有利的保障。

尽管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文化建设遭遇了重挫,但历史已经证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探索中的失误,而且这场浩劫受到了一些反革命人士的利用,造成了国家以及民族文化的极大损失。

从历史方面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认识

从历史方面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认识

从历史方面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认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我们不仅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信,也需要从历史角度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和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广泛性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自信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唐朝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非常自豪,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例如,唐朝的诗歌形式和文学风格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还在丝绸之路上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成就,如宋元理学、词诗文化、绘画、科技等。

当时的宋朝人不仅在思想、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对自己的科技有着极大的信心和自豪感。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低谷期。

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混乱下,中国的文化和经济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然而,即使在这段困难的时期,仍有许多杰出的文化成就出现,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

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一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打压。

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文化自信才再次得到恢复。

在文化革命后,中国的文化自信逐渐恢复,国内外各种信息流通、文化交流、教育改革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超级大国,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中国的文化在人类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责任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视和传承中国文化,不断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同时也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

它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探讨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1. 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炎黄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2.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自信的基石。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华民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种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文化自信的来源1. 历史底蕴—1—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化成就,这些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2. 文化传统文化自信的文化传统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传统为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3. 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文化创新源于中华民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创新,为我们树立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自信的实践1. 传承文化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学习历史、研究文化、传承技艺等方式,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创新发展我们要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使之与时俱进。

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式,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3. 文化交流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四、文化自信的挑战—2—1. 文化认同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一些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逐渐缺失,这影响了文化自信的树立。

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研究报告1. 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自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原因、影响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2. 背景中国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概念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出现过对自己文化的怀疑和否定。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这也导致了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的出现。

3. 原因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的出现可以归因于多种原因。

首先,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导致一些人对本土文化产生怀疑和忽视。

其次,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文化断层,使得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丧失。

此外,全球化的进程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偏见。

4. 影响中国文化自信问题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文化自信的缺乏会导致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这可能会损害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其次,缺乏文化自信对国家的软实力产生消极影响,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真正魅力和价值观。

此外,文化自信的缺失还可能导致民众的价值观念混乱和道德沦丧。

5. 建议为了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以下是一些建议:•加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保护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爱护自己的文化。

•弘扬中华精神:强调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宣传和媒体渠道,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形象。

6. 结论中国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

通过加强教育、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和开展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可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并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国家形象注入更多的活力和自信。

【2019最新】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word版本 (1页)

【2019最新】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word版本 (1页)

【2019最新】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TAG:中国历史文化自信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说到中国的历史,不免又要多说几句。

现在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

教科书上讲的中国历史也是改来改去,自己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

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

还认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不少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理解文,就会歪曲文义,张冠李戴。

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理直气壮的回答一万两千年是不错的。

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

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

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

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

从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无欺,绝不掺假。

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万两千年。

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诸位如有兴趣,不妨可以读读《鉴略》。

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儿童启蒙历史课本,不过现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

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通用)

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通用)

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通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悠久深远,那么一起看看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通用),欢迎阅读!讲好中国文化自信作文1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
本文是关于中国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感谢您的阅读!
TAG:中国历史文化自信中国历史有多久
——我们的文化自信怎么了
说到中国的历史,不免又要多说几句。

现在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真正认可的没有几个。

教科书上讲的中国历史也是改来改去,自己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

由一万二千年变成五千年、三千年、两千五百年、二千年,越来越短。

还认为:美国才两百年的历史,我们说两千年,不少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无法理解文,就会歪曲文义,张冠李戴。

中国的历史从伏羲氏算起,理直气壮的回答一万两千年是不错的。

从黄帝开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

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

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国文化的大成,删诗书定礼仪,作《春秋》。

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就是《春秋》。

从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无欺,绝不掺假。

黄帝至今是五千年,神农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万两千年。

再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娲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到远古时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诸位如有兴趣,不妨可以读读《鉴略》。

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儿童启蒙历史课本,不过现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