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现代中国 建国初的中国(1949——19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现代中国(1949年——至今)
第13讲建国初期的中国(1949—78年)
【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预习问题,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1954年宪法;建国初期的三大制度;建国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八大;八字方针;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双百方针。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外交
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前提及其意义、内容?1954年宪法的性质、体现的原则、影响?
前提:新中国成立
意义:见必修一p91
内容:《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
1954年宪法:见必修一P92
2、新中国的政体及其确立的标志、意义?与西方代议制的异同?
见必修一P92—93
同:都是代议制民主
异:原则:中国—民主与集中;西方—三权分立主体:中国—人民;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
3、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与西方两党制的区别?
见必修一P94
区别: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作用不同。
各国政党都是各有优缺点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国情不同。
3、我国基于国情而实施的民族制度及其作用?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五大省级自治区?
见必修一P95
4、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三大政策及其含义?40~50年代有哪些外交成就?
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政策;在两大阵营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三大政策含义:见必修一P119阅读与思考
外交成就:见必修一P114—P115(具体记忆各个成就的时间、内容、意义)
5、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见必修一p116——p117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国际、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何时提出?其主要内容与特点?与一五计划的关系?
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新政权日趋巩固,有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建国初期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经过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国际: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过渡时期总路线:见必修二P82
2、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原因、取得什么成就?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原因:①东北煤铁资源丰富;②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得到苏联援助;成就:见必修二P83
3、三大改造方式、实质、意义?列举中国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措施借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造:见必修二P83
措施:一五计划、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注意协调农轻重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原因:(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2)学习借鉴苏联;
(3)中国基础差,底子薄,物资短缺。
影响:(1)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5、1956年——197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具体内容)和失误及其后果?见必修二p84——85
三、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内容:见必修三P98
影响: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四、建国初期的科技与文化
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时间、内容)?建国初期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见必修三P114
2、建国初期开展扫盲教育,2001年1月,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
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目的、实质、分别涉及哪方面的问题?
背景: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目的: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
涉及: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案】
1.(22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9》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10分)
2.(26分)科学技术是近代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一
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哪种重要方法?根据上表,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科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者也,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者也,所发明之真理而
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2)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列举20世纪初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及对“科学本体”所带来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1958年起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需克服的“严重困难”指什么?并结合史实指山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8分)